〔菩萨=行者〕
此前身因缘是佛在憍赏弥附近之跋陀利园中时,对罗喉罗长老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已于三卧鹿前身因缘(第一六)中说出。比丘等于法堂中云:“诸位法友!罗喉罗尊者怀学问之志,富悔悟之念,有守教诫之意志。”比丘等开始语尊者之德,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罗喉罗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怀学问之志,富悔悟之念,有守教诫之意志。”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去雪山地方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神通与禅定,享禅定之乐,乐住森林之中。后为得盐食与酸味,往某边鄙之村里。人人见彼起信仰之心,于森林中建一木叶修葺之小屋,供其应用之物品,使之居住。
时其村有一捕鸟者,彼捕一媒鸟鹧鸪,彼善为教艺,养入笼中。彼携鸟入森林中,捕捉闻声而来之鹧鸪。媒鸟鹧鸪云:“我之亲类受我之影响,死去甚多,此我之罪。”从此不再出声。捕鸟者知鹧鸪不出声音,以竹制之鞭,叩彼之头,鹧鸪不堪其苦而出声,如是捕鸟者依此恩荫捕捉鹧鸪维系生命。
于是鹧鸪思考:“自己皆无死之意志,然依此所生之业将我还来,我不出声则不来,我出声则来。此人捕来者而夺其生命,就此而言,我岂无罪?”彼自此以后思惟:“谁能破此业者?”探访适当之贤人而行。
某日,此捕鸟者捕数多之鹧鸪入于笼中,思欲饮水,赴菩萨所住之道院,置其笼于菩萨之傍,饮水坐于砂上而眠。鹧鸪知其入眠,自思:“我问此行者解我之疑惑,彼有所知,必可语我。”于是于笼中向行者唱第一之偈:
我渡安乐日。得应得之食
陷他于危难。尊师!我应赴何处?
菩萨答彼之问唱第二之偈:
汝鸟!汝虽行恶事。汝心不倾恶
无心心善者。此无罪污事
鹧鸪闻此唱第三之偈:
亲类思我为有属。多数前来会集此
彼为我死我获罪。我心为此起疑惑
菩萨闻此唱第四之偈:
若汝心不污。依汝不得罪
无心心善者。此无罪污事
菩萨摩诃萨如斯教鹧鸪,鹧鸪亦因彼之恩荫而不怀疑惑。猎夫醒来,礼拜菩萨,携鸟笼而去。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鹧鸪是罗喉罗,行者即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