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陀本生

佛陀传(续)
时间:2014-03-25 10:34:30  来源:  作者:

世尊思惟:「我应先为谁说法?谁能很快地了悟佛法呢?」之后,他思惟:「阿罗逻迦马喇聪颖、多闻、敏捷。长久以来,他只有少许尘垢。我先教他佛法如何?他会很快了悟的。」
 
此时,有位隐身的天人告诉世尊:「世尊!阿罗逻迦马喇在七天前过世了。」世尊心中便浮现这样的知见:「阿罗逻迦马喇的损失惨重,如果让他听闻佛法,他一定会很快地了悟的。」
 
世尊又思惟:「郁陀迦罗摩子聪颖、多闻、敏捷。长久以来,他只有少许尘垢。我先教他佛法如何?他会很快地了悟的。」
 
此时,有位隐身的天人告诉世尊「世尊!郁陀迦罗摩子昨夜过世了。」世尊心中便浮现这样的知见:「郁陀迦罗摩子的损失惨重,如果让他听闻佛法,他一定会很快地了悟的。」
 
世尊又思惟:「那么,我应先为谁说法?谁能很快地了悟佛法呢?」之后,他思惟:「在我专心精进时,那五位比库十分周到地照顾我。我先为他们说法如何呢?」
 
他接着思惟:「这五位比库现在住在哪里呢?」世尊此时以胜过常人的清净天眼,看到他们正住在仙人住处鹿野苑。
 
世尊在伍卢韦喇村随意住上一段时间后,就取道向鹿野苑渐次游行而去。在世尊觉悟之地与伽耶城之间,沙门优波迦在路上遇到世尊。
 
他对世尊说:「朋友!你诸根清净,肤色皎洁光明,你是依谁出家?谁是你的老师?你奉行谁的教法呢?」
 
优波伽问完后,世尊以如下的偈作答:「超越一切知一切,不为一切所污染,我能远离于一切,灭尽渴爱而解脱。
 
一切因智慧而有,我应传法予何人?我于世间无有师,也无与我同等者;包括一切之天人,无人与我堪伦比。
 
我为世间阿拉汉,亦为世间无上师,我今前往咖西国,将转动正法之轮,于此盲暗之世间,敲响不死之法鼓。」
 
优波迦说:「朋友!如此说来,你是无边之圣者?」世尊以偈说:「若得诸漏悉灭尽,即与我同为胜者。我已灭除一切恶,为此我名胜利者。」
 
如是说时,优波迦说:「朋友!但愿如此。」摇摇头,他另取别道离去。此后,世尊次第游行至仙人住处鹿野苑,找到五比库。
 
比库们远远地看到世尊取道而来,便相约说:「朋友啊!沙门果德玛来了,当初他骄纵自己,放弃精进,返求奢侈。我们不应礼敬他,不起立承迎,不接领他的衣钵。不过,如果他愿意的话,可准备一个座席让他坐下。」
 
但是,当世尊真的走近时,他们发现自己无法遵守约定。其中一位上前迎接世尊并接下他的衣钵;一位准备座席;另一位准备洗足水、脚凳与拭足巾。
 
世尊坐于备好之座上,洗足毕。他们上前问候,直接以名字及「朋友」称呼世尊。打过招呼,世尊告诉他们:
 
「诸比库!对如来别直呼其名或以「朋友」相称,如来是阿拉汉、正自觉。谛听!诸比库!我已证得不死,我应指导你们,我将为你们说法。依循我的教导修行,你们将于现法自证、现证,具足无上梵行而住。这就是你们离家过出家生活的目的。」
 
此时,五位比库说:「果德玛友!你虽修过苦行、贫乏与自我折磨,那些尚且无法达到过人法,而得圣者的知见。而你现在骄纵自己,放弃精进,返求奢侈,你怎么可能达到那些殊胜的成就呢?」
 
世尊告诉五比库:「如来并未骄纵自己或放弃精进,也无返求奢侈。如来是阿拉汉、正自觉。谛听!诸比库!我已证得不死,我应指导你们,我将为你们说法。依循我的教导修行,你们将于现法自证、现证,具足无上梵行而住。这就是你们离家过出家生活的目的。」
 
再次,五位比库对世尊说出同样的话;世尊也再次把同样的答复讲了一遍。当五位比库第三次对世尊说出同样的话,说完后,世尊问他们:「诸比库!你们以前可曾听过我这么说?」
 
「没有,世尊!」
 
「如来是阿拉汉、正自觉。谛听!诸比库!我已证得不死,我应指导你们,我将为你们说法。依循我的教导修行,你们将于现法自证、现证,具足无上梵行而住。这就是你们离家过出家生活的目的。」(Vin.Mv.1:6; 参M.26&85)
 
初转法轮,开示四圣谛:世尊就这样说服了他们。他们倾听、聆听,并敞开心胸去了知。世尊于是对五位比库做如下的开示:
 
「诸比库!出家者须避免走入两个极端。哪两个极端呢?一是纵情地追求感官欲乐,那是下劣、粗俗、粗鄙、卑贱与有害的。
 
另一个是施行各种自我折磨,那是痛苦、卑贱与有害的。如来所发现的中道远离这两个极端,它能带来见、知,并导向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什么是中道呢?即是八正道,也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这就是如来所发现的中道,它能带来见、知,并导向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此是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之,五取蕴是苦。
 
「此是苦集圣谛:渴爱是导致轮回之因,伴随它的是喜与贪,随处欢喜。换句话说,即是欲爱、有爱、无有爱。
 
「此是苦灭圣谛:无余离灭、舍弃、放舍、放下,以及舍离渴爱。「此是苦灭道圣谛:即八正道,也就是:正见、正思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
 
「『此是苦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应遍知苦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
 
『已遍知苦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乃前所未闻之法。「『此是苦集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
 
『应断苦集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已断苦集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
 
「『此是苦灭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应证苦灭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
 
『已证苦灭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此是苦灭道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
 
「应修习苦灭道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已修习苦灭道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
 
「只要我对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相的如实知见,未达悉皆清净时,我在诸天、魔、梵天的世界,以及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民的众生界里,便不能宣称已证得无上的正觉。
 
但是,一旦我对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相的如实知见已达悉皆清净时,我在诸天、魔王、梵天的世界,以及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民的众生界里,便能宣称已证得无上的正觉。
 
「我生起如是知见:『我心解脱不动,这是我的最后一生,不会再受后有。』」(Vin.Mv.1: 6 ; S.56:11)
 
开示「无我」,五比库成阿拉汉:听了以上的开示,安雅衮丹雅尊者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凡是生法者,即是灭法。」
 
当世尊转法轮时,地居诸天高声唱道:「在仙人住处鹿野苑,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已转动无上法轮了。不论沙门、婆罗门、天、恶魔、梵天或世间的任何人,谁都无法止住它。」
 
听到地居诸天的唱诵,四大天王也高声唱到:「在鹿野苑…」之后, 三十三天…都西答天…夜摩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的天人都高声唱道:「在鹿野苑……」
 
在那一时、那一刻、那一刹那间,这信息迅速地传于梵天界,十千个世界为之摇动、震动与颤动,世间出现了一道无量广大的光,其光明胜过诸天人的身光。
 
此时,世尊赞叹说:「安雅衮丹雅已知法,安雅衮丹雅已知法!」所以,这位比库名为「安雅衮丹雅」——安雅衮丹雅是已知法的人。
 
此时,安雅衮丹雅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并超越疑惑,弃除犹豫,获得不坏的信心,依世尊的教法修行,再不依其它因缘。
 
他对世尊说:「我愿随世尊出家,受具足戒。」
 
「来!诸比库!」世尊说:「正法已善说,你应修清净梵行,以灭尽诸苦。」如此,他们便受了具足戒。
 
之后,世尊说法、教导、教诫其余比库,在说法时,婆颇尊者与跋提尊者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凡是生法者,即是灭法。」他们于是也要求出家并受具足戒。
 
之后,世尊食用他们带给他的食物,并说法、教导、教诫其余比库,六个人就靠着三个人乞回的食物维生。
 
然后,马哈那马尊者与阿沙基尊者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凡是生法者,即是灭法。」他们也要求出家并受具足戒。
 
之后,世尊给予比库们如下的开示:「诸比库!色是无我。若色是我,此色便不会导向恼害,且于色应有:『让我的色如此,让我的色不如此』
 
因为色本无我,所以它便会导向恼害,且于色不会有:『让我的色如此,让我的色不如此。』「受是无我…「想是无我…「行是无我…「识是无我。
 
若识是我,此识便不会导向恼害,且于识应有:『让我的识如此,让我的识不如此。』因为识本无我,所以它便会导向恼害,且于识不会有:『让我的识如此,让我的识不如此。』
 
「诸比库!你们认为色是常或无常?」――「世尊!无常。」「那么,无常是苦或乐呢?」「世尊!是苦。」
 
「将无常、苦、会变异之法视为:『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有我』,如此恰当吗?」――「世尊!不恰当。」
 
「你们认为受是常或…「你们认为想是常或…「你们认为行是常或…「诸比库!你们认为识是常或无常?」――「世尊!无常。」
 
「那么,无常是苦或乐呢?」「世尊!是苦。」「将无常、苦、会变异之法视为:『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有我』,如此恰当吗?」――「世尊!不恰当。」
 
「所以,诸比库!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色,或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一切色皆应以正见如实观之:『此色非我所有,此色非我,此色非有我。』
 
「任何受,无论是…「任何想,无论是…「任何行,无论是…「任何识,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色,或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一切识皆应以正见如实观之:『此识非我所有,此识非我,此识非有我。』
 
「诸比库!多闻圣弟子,若如此观察,便厌患色,厌患受,厌患想,厌患行,厌患识。若厌患,则离贪;若离贪,则心解脱;当解脱时,即生「此为解脱」之智。
 
同时,他也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世尊说法毕,五位比库欢喜、信受世尊所说的法。
 
在世尊宣说此教法时,五位比库因放下执取而从诸漏中得心解脱。那时,世间有了六位阿拉汉。(Vin.Mv.1:6 参S.22:59)
 
︱第四章︳弘法:初转法轮之后,佛陀便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之弘法生涯。本章所记录的便是佛陀在这一时期初阶的历程。
 
从中可看到作为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与组织者,佛陀不但在民众中迅速地建立起威望,而且在很短的时期内便使僧团从五比库增长到上千之众。
 
本章的内容包括最早的信众、比库与阿拉汉,以及他们在佛陀的教导下觉悟的过程,从而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些广为流传的佛教故事也收录在本章中,富家子亚沙见侍女夜睡现秽状而出走;佛陀以神通度化顽固的伍卢韦喇咖沙巴;三魔女妄图诱惑佛陀;以及宾比萨拉王献竹林精舍等。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这些源于巴利原典的故事,在内容上与后来其它出处的情节常有出入。
 
以夜睹侍女秽状而出走的故事为例,巴利经藏中讲的主角是亚沙尊者,而后来一些传说则将其转换为佛陀本人。本书也因此为那些有意探究寻源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机会。                                      
亚沙的出家因缘——伍巴离:那时,曾有位同族的人亚沙,父亲是位商人,他从小在奢华的环境中长大。
 
亚沙有三个宫殿,一个供冬季使用,一个供夏季,另一个则供雨季之用。在雨季的宫殿里,有清一色的女性为他歌舞作乐。在这四个月里,他从来不下楼到别的殿去。
 
有一次,亚沙沉溺于五种感官欲乐中,虽然当时天色尚早,但他不自觉地睡着了,那些在旁的侍女也跟着进入梦乡。
 
待亚沙一觉醒来,剩一盏常明灯还亮着,满眼看到的尽是睡着了的侍女。其中有人或把琵琶夹在手臂下,或把小鼓夹在颏下,或把乐鼓夹在腋下。
 
有人或发乱不整,或口水流溢,或喃喃呓语,那景观让他联想到冢间。这不堪入目的情景震撼了他,不由从心底感到厌恶,大声感叹到:「可怕啊!可恶啊!」
 
然后,他套上金拖鞋,走向房门。这时非人为他把门打开,不让任何人阻扰他离家出家。他走到了城门,非人又为他把城门打开,不让任何人阻扰他离家出家。
 
他走到仙人住处鹿野苑时正是黎明时分,世尊早起后正在空地上来回地经行。当世尊看到亚沙从远处走来,便停下脚步,坐在为他设好的座位上。
 
在离世尊不远之处,亚沙不由地喊道:「可怕啊!可恶啊!」
 
世尊对他说:「这里不可怕,这里不可恶。亚沙!你过来坐下,我为你说法。」
 
他想:「看来这里不可怕,这里不可恶。」于是感到快乐并满怀希望。他脱下金拖鞋,走上前去,敬礼世尊后,坐于一旁。
 
然后,世尊依次为他说法,也就是开示布施、持戒、升天;解说感官欲乐的过患、邪害与杂染,以及出离的安乐。
 
当他看到亚沙的心已纯熟、调柔、离障、热切并充满信心,他便传授亚沙诸佛所特有的教诫:苦、苦集、苦灭与灭苦之道。
 
正如一块已去除所有污渍的洁净布料,能迅速且均匀地吸收染料,亚沙坐在那里,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凡是生法者,即是灭法。」(Vin.Mv.1:7)
 
最早皈依三宝的在家弟子:后来,亚沙的母亲前来他的宫殿,见不到亚沙,便告诉丈夫说:「你的儿子亚沙不见了!」
 
这位商人向四方派出使者,然后自己到仙人住处鹿野苑,看到金拖鞋的鞋印,他寻踪而去。世尊看到他,心想:「让我以神通使这位商人虽坐在这里,却看不到亚沙也坐在这里。」
 
世尊于是显现神通。商人来到世尊跟前便问道:「世尊!您可见到亚沙吗?」「请坐!也许当你坐在这里时,你会看到亚沙也坐在这里。」
 
他听到此言心中欢喜,敬礼世尊后,坐于一旁,世尊于是像对亚沙那样开始对其父依次说法。
 
商人因而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并超越疑惑,弃除犹豫,获得不坏的信心,依世尊的教法修行,再不依其他因缘。
 
他说:「世尊,真是神妙啊!世尊,真是神妙啊!世尊以不同的方法清楚地阐释法,如扶正倾覆,或能揭露覆藏,或指点迷津,又如于黑暗中提举灯火,令有眼者见色。
 
我要皈依世尊、法与比库众,从今日起,请世尊接受我为尽形寿追随世尊的弟子。」如此,他成为世间第一位皈依三宝的在家人。
 
当父亲聆听佛法时,亚沙重温自己所见并亲证的法,他的心无有执取,而从诸漏中解脱。
 
世尊此时思惟:「当亚沙获得这个成就后,再不可能返回世俗,如过去那般耽溺在家生活的感官欲乐。我何不在此刻停止显现神通?」
 
停止显现神通后,商人看到儿子就坐在旁边。他对儿子说:「我儿亚沙!你的母亲正充满悲忧,你要救她一命。」
 
亚沙看看世尊,世尊对商人说:「你意下如何?若亚沙已跟你一样以有学之知见洞悉佛法;若他重温自己所见并亲证的法,心无有执取,而从诸漏中解脱。亚沙可能再返回世俗,如过去那般耽溺在家生活的感官欲乐吗?」
 
「不可能的,世尊!」
 
「这正恰是亚沙所作,他再也不可能返回世俗,如过去那般耽溺在家生活的感官欲乐了。」
 
「世尊!这是有利益的,亚沙无有执取,而从诸漏中解脱,对他真是有莫大的利益。世尊!我请求您今天受我请食,并请允许亚沙作您的侍者随同而来。」
 
世尊默然同意。商人明白世尊已接受,便起身敬礼世尊后,右绕而去。他离开不久,亚沙就对世尊说:「世尊!我愿随世尊出家,受具足戒。」
 
「来!比库!」世尊说:「正法已善说,你应修清净梵行,以灭尽诸苦。」如此亚沙比库便受了具足戒。那时,世间有了七位阿拉汉。(Vin.Mv.1:7)
 
最早皈依三宝的在家女弟子:世尊于清晨着下衣,持钵与大衣,与侍者亚沙尊者一同来到商人的家,坐于备好之座上。
 
这时,亚沙尊者的母亲与其前妻出来迎接世尊,敬礼世尊后,坐于一旁。世尊便像对亚沙与其父那样跟她们说法,她们的心也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凡是生法者,即是灭法。」
她们所见的法与商人所见的并无差别,于是便皈依三宝:「从今日起,请世尊把我视为尽形寿追随世尊的弟子。」如此,她们就成为世间最早皈依三宝的女弟子。
 
然后,亚沙的父母与前妻就亲手服侍世尊与亚沙尊者,以各种美食供养他们。用斋毕,世尊放下钵,他们才坐到一旁。这时,世尊说法,以教示、劝导、激励、鼓舞他们之后,起身离去。(Vin.Mv.1:8)
 
亚沙尊者有四个朋友,全都出身于巴拉纳西的商贾名门,他们分别是离垢、善臂、满胜与牛主。他们听说:「亚沙已剃除须发、着袈裟,出家而过无家的生活了。」
 
他们听说后就想:「能让亚沙剃除须发,着袈裟,出家而过无家的生活,那肯定不是寻常的法与律,也不是寻常的出家之举。」
 
他们来到亚沙尊者处,礼敬后,立于一旁。亚沙尊者领他们去见世尊,他说:「世尊!请教导、教诫他们。」
 
世尊像对别人那般为他们说法,同样地,他们依世尊的教法修行,再不依其他因缘。他们对世尊说:「我们愿随世尊出家,受具足戒。」
 
「来!诸比库!」世尊说:「正法已善说,你应修清净梵行,以灭尽诸苦。」如此,他们便受了具足戒。
 
在世尊以法来教导与教诫下,他们的心因无有执取,而从诸漏中解脱。从此,世间就有了十一位阿拉汉。(Vin.Mv.1:9)
 
后来,亚沙尊者故乡的五十位好友,都是富贵出身,他们也听到亚沙出家的事,他们去见亚沙尊者,亚沙带他们去见世尊。在听了世尊的开示后,他们也乞求出家受具足戒。
 
在世尊以法来教导与教诫下,他们的心因无有执取,而从诸漏中解脱。从此,世界上就有了六十一位阿拉汉。(Vin.Mv.1:10)
 
解脱恶魔的束缚:那时,世尊对众比库说:「诸比库!我已解脱了人、天一切的束缚,你们也已经解脱了人、天一切的束缚。
 
诸比库!为了众生的福祉与安乐,基于慈悲,为了世间,为了人天的福祉、安乐与利益,请你们到四处游行教导佛法,此法不论是文字或义理上,不论是初、中、后,都是善妙的,要为人们解说此圆满清净的梵行。
 
有些众生只有少许尘垢,若未听闻正法,将枉度此生;有些人在闻法后,便可证悟。我将前往伍卢韦喇将军村说法。」
 
这时,恶魔来到世尊面前,以偈说:「不论是天或是人,汝为恶魔镣铐缚;汝受恶魔囚禁缚,沙门休想挣脱我。」
 
世尊说:「不论是天或是人,我解脱恶魔镣铐,解脱恶魔之囚禁,消灭者!汝今自败。」
 
恶魔说:「镣铐无形布空中,汝心已为其所铐,以此我永束缚你,沙门休想挣脱我。」
 
世尊说:「我于色尘已无欲,于声香味触亦然,纵令诸尘甚美妙,消灭者!汝今自败。」
 
这时,恶魔知道:「世尊已破识我!善逝已破识我!」伤心与失望的他,便立即消失了。(Vin. Mv. 1:11)
 
佛陀允许众比库为人剃度、授戒:那时,四处游行的比库们,从各国、各地带回了许多立志出家受戒者,请世尊为之剃度与授戒。
 
诸比库与志愿出家者对此事都感到疲劳,世尊斟酌情况后,一天傍晚为此事而召集比库。在说法后,世尊告诉诸比库:
 
「诸比库!当我独处静默,心中思惟:『诸比库如今从各国、各地带回立志出家受戒者,以便由我为其剃度授戒,诸比库与志愿出家者对此事都感到疲劳。
 
那么,我何不允许诸比库在任何的地方或国家,就为发心者当下剃度,并且授戒呢?』因此,诸比库!我现在允许你们如此做。
 
此事应当如此做:先剃除须发;然后着袈裟,令偏袒一肩,再向比库顶礼。长跪合掌,而说:『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
 
如是二次……如是三次……』我允许以此三皈依,使之出家与授戒。」(Vin.Mv.1:12)
 
世尊在巴拉纳西度过夏安居后,对诸比库说:「诸比库!以如理作意与如理精进,我获得无上解脱,现证无上解脱。诸比库!你们也以如理作意与如理精进,而获得无上解脱,现证无上解脱。」
 
这时,恶魔来到世尊面前,以偈说:「不论是天或是人,汝为恶魔镣铐缚;汝受恶魔囚禁缚,沙门休想挣脱我。」
 
世尊说:「不论是天或是人,我解脱恶魔镣铐,解脱恶魔之囚禁,消灭者!汝今自败。」这时,恶魔知道:「世尊已破识我!善逝已破识我!」伤心与失望的他,便立即消失了。
 
三十人林中得法:世尊在巴拉纳西随意住了一段时间后,便渐次游行前往伍卢韦喇。途中他离开大路走入一座森林,在一棵树下静坐。
 
恰好,当时有三十多人带着妻子一同在林中取乐。其中一位没有妻子,于是带了位妓女随行。在众人毫不设防地沉浸于欢乐之际,妓女竟偷走他的财物而逃。
 
为了帮助这位男子,大家便一同寻找妓女。在森林中寻找时,他们看到世尊在树下静坐。他们走上前去,问道:「世尊!您可曾见到一位妇人在此?」
 
「年轻人!你们与这妇人做了什么事呢?」他们便把发生的事告诉世尊。
 
「你们认为,在寻找一位妇人与在寻找自己之间,哪一个更重要?」
 
「世尊!寻找自己更重要。」
 
「那么,何不坐下来,让我为你们说法。」
 
「遵命,世尊!」他们答道。敬礼后,分坐一旁。
 
世尊于是为他们次第说法,在这过程中,他们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最后依世尊的教法修行,再不依其他因缘。他们对世尊说:「我们愿随世尊出家,受具足戒。」
 
「来!诸比库!」世尊说:「正法已善说,你应修清净梵行,以灭尽诸苦。」如此,他们便都出了家,受了具足戒。(Vin. Mv. 1:14)——(待续)

上一篇:佛陀传
下一篇:佛陀传(续1)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