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巴尔胡特佛塔石雕
毛四维
印度是伟大的文明古国,现有三大全国性文物博物馆,新德里、孟买和加尔各答各一座。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硬件最差,但藏品质量当数第一。原因很简单,印度考古高潮发生在18-19世纪,那时加尔各答是英属印度的首都。在加城任职三年,有幸陪同一些国内重要代表团前往参观,结果都说不虚此行。
“印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巴尔胡特佛塔的石雕牌坊和围栏。全馆唯此展厅装有空调(不知近年有无改变),可见其特殊。巴尔胡特地处印度中部,佛塔当建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代。据石刻记载,牌坊和围栏建于稍后的巽伽王朝,大约在公元前150至100年间,相当于中国西汉前期。佛塔被发现时塔体早已不复存在,所幸残留用红褐砂石建造的牌坊和围栏。尤其是围栏石雕,把2100年前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社会风貌和人文习俗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眼前。就其时代之久远,数量之众多,内容之广泛,图像之清晰,在亚洲鲜有比肩者。 先需要大致了解阿育王时代大兴佛塔这一历史背景。阿育王与秦始皇是同时代人,也是一位开创历史的伟大君主。阿育王完成了古代印度首次统一大业后,皈依佛教,将佛祖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极言其多),下令在其治下的孔雀王朝各地广建佛塔,供奉舍利。佛塔体量巨大,内实泥土,外砌砖石,佛祖舍利珍埋其中。新德里国家博物馆有一佛塔模型,其中两枚舍利子系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与巴尔胡特佛塔同时代的桑奇大塔完整存留至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牌坊雕刻精美华丽,内容丰富,但围栏却留白了。而巴尔胡特佛塔的围栏石雕正弥补了这一历史缺憾。 巴尔胡特围栏浮雕的主要内容是“本生”(佛陀前世)和“佛传”故事。佛陀前世化身为仁禽义兽、贤君明主,宣扬自我牺牲和悲悯众生的理念。前世之一是猴王,与一群猕猴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林中。当地国王心生歹念,要封林杀猴。群猴外逃,遇河而阻。猴王以身架桥,众猴踏其背而获生。国王见此深为感动,诚邀猴王高座讲法,并为其遮阳消暑。 “鹿王本生”的故事中国早有译本,摘要如下:昔者菩萨身为九色鹿,常在恒水边饮食水草。时水中有一溺人,随流下来。鹿救之。溺人下地绕鹿三匝,叩头乞作奴。鹿言:“不用汝也,且各自去,欲报恩者,莫道我在此。人贪我皮角,必来杀我。”于是溺人受教而去。是时国王夫人夜于卧中,梦见九色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即托病不起。夫人告王:“梦见九色鹿,我思得其皮作坐褥,欲得其角作拂柄,王当为我觅之。王若不得者,我便死矣。”王以分国而治、赐重金银募鹿。溺人心生恶念,言王九色鹿处,于是溺人面上即生癞疮。王率众觅鹿至恒河边,见鹿,王军人即便弯弓欲射。鹿语王人救溺人之事。王闻鹿言,甚大惭愧。于是鹿与人皆太平运命化去。 释迦牟尼与孔子几乎是同时代人,出生于古印度北部的一个小王国。“托胎灵梦”是佛教的著名故事,说摩耶夫人夜梦白象而受孕,生下悉达多太子,即为后来的佛陀。浮雕右端有一油灯,表明是夜晚。一侍女挥动拂尘驱赶飞蚊,另一侍女似乎看见奇迹举臂做惊讶状。此场景也是古时宫廷生活的写照。 礼佛图。佛教早期并无佛像,菩提树、金刚座、法轮、佛足印、佛塔等成为释迦牟尼的象征和信徒礼拜的对象。图中两人正在向金刚座敬献鲜花哈达。 阿育王弘扬佛法的另一伟绩是在佛教重要遗址和人口稠密地区树立巨大圆型石柱(受波斯文化影响),柱顶冠以狮、象、牛等石雕,柱体刻有教化臣民的圣谕。阿育王柱成为佛教的重要象征,目前在印度还有少量存留。下图右侧的象冠阿育王柱展示了这一历史面貌。 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成佛后升天为其早逝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后沿三重宝阶降凡。下图天梯顶端和底部各有一足心刻着法轮的足印,象征佛祖由天而降。 佛陀足印成为古代印度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下图的石刻是公元11世纪作品,曾长期供奉在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圣地菩提伽耶。 还有一佛教故事,讲一位富商皈依佛门,欲为佛陀建造居所。他看中一花园,但花园归太子所有。太子说,如果你能用金币把花园铺满,它就归你。富商尽其全力,终得所欲,建造精舍献给佛陀,是为著名的“祗园精舍”。此后二十多年,在雨季不宜出行时,佛陀一直在此居住。下图右侧展现把金币从牛车卸下、铺满花园的情景。左侧是捐赠场景,菩提树和金刚座寓意佛陀存在,前后各有一僧房,众信徒欢天喜地,其中一人吹口哨尤为生动。 佛陀在世时已深受景仰,下图表现国王驱车前来拜谒。中央挂着花环的法轮是佛陀的象征。 人类早年在丛林中生活,蛇是人的天敌。惧蛇而敬蛇,并求蛇保佑。“蛇王礼佛”,足见佛陀之力量。 蛇佑天神成为印度古代文化的一大主题,并传至东南亚。柬埔寨独立纪念碑上的蛇神“纳伽”(其音也源于印度),保佑王室和国家。 巴尔胡特石雕的珍贵之处,更在于生动展现2000多年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图男子击鼓奏乐,女子翩翩起舞,观众神采飞扬。 “大象拔鼻毛”,古人的幽默、想象力和夸张手法,令迪尼斯纪录自叹弗如。这也反映当时已有杂技一类的表演和繁华的市井生活。 古代印度文化受惠于西邻波斯的影响,亚历山大东征又带来了古希腊文明。巴尔胡特石雕有众多人物,唯此为外国人,着靴,服饰和刀鞘都与当地风格不同。 古代印度文化无处不有乡间神灵,或为门神,或为树神,或为生育之神。男神灵叫Yaksha,女神灵叫Yakshi。可能由于音译,进入汉文就变成了“药叉”和“药叉女”。如果用某些南方方言来念,“药叉”之音与“Yaksha”无异。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药叉”含义不明,再加上有时又与“夜叉”混用,歪曲了乡间神灵古朴、纯美的形象。下图女神灵搂树做舞蹈状,从其佩挂的诸多饰品看,2000年前人们对美的追求与讲究已与我们无大区别。 桑奇大塔牌坊上也有一女神灵像,身段更优美,姿态更灵动,被誉为古代女神灵雕像的巅峰之作。 巴尔胡特围栏唯下面这幅雕刻最为费解。博物馆的专家说,这是印度文化中象征吉祥的符号“斯瓦斯迪克”的原型,后来演变成卍。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人将此称作“万字符”,并广泛刻画在佛祖如来像的胸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