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举布萨九戒时,世尊说了八戒,再加上修慈心禅的第九戒,即:“我安住于向一方的众生散播慈爱。”
根据这部经,受持布萨九戒的方法是在受持八戒后,再持续地培育慈爱。能够持守八戒不破,以及持续培育慈爱的人,即是九戒受持者。
慈爱应受到培育,而戒则应受到持守。因此,修习九戒并不需要在受戒时诵念九戒。持戒者只需要受八戒,再尽力培育慈爱,那他就是在修持布萨九戒。
关于培育慈爱,世尊特别提及‘一方’,即心朝着一个方向散播慈爱,比没有固定的方向更为有效。修行者应该逐一地把慈爱散播于四周八方及上下方。他可以从任何一方开始。
虽然有四无量心,但是世尊只选慈心加于八戒之上来作为第九戒,因为慈心有很大的力量。这是为何世尊在《小诵经注》与《经集》里,开示了《应作慈爱经》。
《增支部.十一集.随念品.经五》里,提及不断培育慈心之人可获得十一种利益:一、他睡得安宁;二、他平静地醒来;三、他不会发恶梦;
四、他受到人类喜爱;五、他受到非人喜爱(夜叉和鬼);六、他受到天神保护;七、火、毒与武器不会伤害到他;
八、他的心容易定;九、他相貌安详;十、他死时不会迷惑;十一、若在今生没有证悟阿拉汉道果,他将投生在梵天界。
因此明显地,慈心比其它的悲心、喜心、舍心,这三无量心更为有力。世尊在《增支部.三集.大品.毘舍佉布萨经》,开示布萨戒有三种:
一、牧牛者布萨;二、裸体外道布萨;三、圣者布萨。它们的含意是:一、以牧牛者的思想来受持布萨戒,是为牧牛者布萨。放牛吃草一整天之后,牧牛者在黄昏时把它们还给主人。
到家时,他只是这么地想:“今天我把牛放在某某地方吃草,带它们去某某地方喝水。明天我将放它们在某个草地吃草,带它们去某个地方喝水。”
同样地,受持布萨戒者,对食物有贪欲地想:“我今天吃了这样的食物,明天我将吃那样的食物。”若他整天有如牧牛者般地度过,他所持的戒就是牧牛者布萨。
二、持有邪见的裸体外道,所持的布萨戒是为裸体外道布萨。譬如根据他们的不杀生戒,东、南、西、北方一百由旬之外的生物,是不可杀的。
但是在这距离之内杀生,是受到允许的。因此,给了人们造恶业的机会。如此地分别被禁止与不被禁止造恶的地区之后,他们受持自己的布萨。
持有这种邪见之人所受持的布萨,是为裸体外道布萨。三、在以佛随念等清除心中的烦恼之后所持的布萨,是为圣者布萨。
圣者布萨有六种:梵布萨;法布萨;僧布萨;戒布萨;天布萨;八布萨。具体解释如下:受持八戒之后,再不断地随念佛的功德(比如阿拉汉等)是梵布萨。
受持八戒之后,再不断地随念法的功德是法布萨。受持八戒之后,再不断地随念僧的功德是僧布萨。受持八戒之后,不曾破过任何戒,再不断地随念戒的功德是戒布萨。
受持八戒之后,再不断地修天随念,他把天与自己来比较地省思:“有些众生在过去世具备了清净信、戒、闻法、布施与智能的圣洁素质,
因此他们死后,得以投生在天界与梵天界。而我也同样地具备了这些圣洁的素质。”这种布萨是天布萨。(在此,天代表天神与梵天两者。)
在受八戒之后,他如此省思:“就好象阿拉汉绝不会杀生或伤害任何生命,而时常对众生怀有悲心,我也不会杀生或伤害任何生命及时常对众生怀有悲心。
如此地修行,我即是在跟随阿拉汉之道。”如此省思八戒的每一条戒,来受持的布萨是八布萨。应注意的是,布萨是根据其持法而分为三种与六种。然而根本上只有两种布萨戒而已,即布萨八戒与布萨九戒。
三、自然戒、惯行戒、法性戒、前因戒:一、北俱卢洲的人,自然地不会犯五戒是为‘自然戒’。这些人并没有发愿受五戒,而是本性就是不造杀生等恶业。
他们不会犯五戒,并不是属于‘受戒离’而是‘自然离’,即使情况迫使他们犯戒,他们也不会犯戒。
二、跟随家族、地区或宗派的传统而持戒,是为‘惯行戒’。由于祖先们都不造恶,因此现今自己也跟着家族惯行,而远离造恶。
由于某个地区的人民普遍上都不造恶,因此自己也随着地方惯行,而远离造恶。由于自己的宗派的成员们都不造恶,因此自己也随着宗派惯行远离造恶。
三、由于菩萨的功德,其母亲在怀孕期间里是不会想要男人的,那时她所持的是法性戒。从怀孕了菩萨那一刻开始,
菩萨的母亲就自然地持五戒与不会想要男人,包括自己的丈夫。这是因为极圣洁的菩萨正在她的胎内。由于她是基于自然法则而持戒,因此该戒被称为法性戒。
四、没有受到他人指导,而是由于自然倾向而持梵行戒是前因戒,例如大迦叶尊者与大具戒王菩萨。由于在许多过去世里的持戒习惯,他们自然地在今世倾向于持戒。
四、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这四个戒,主要是关系到出家的比库。当须弥陀隐士省察持戒巴拉密时,他对自己说:同样地,你应该成就四戒地。
一、别解脱律仪戒:使到持戒者解脱四恶趣之戒,是别解脱律仪戒。持此戒者:1、应该行为正当。2、常去之处,是恰当与无可指责的。
3、应该视小错为大害,其罪可能有如微尘一般的小,但应看它的危险有如在水面上下的高度与深度,各有十六万八千由旬的须弥山一般大。4、应该正当地修持戒。
更进一步的解释:1、在世上有应该修的善惯行法,以及不应该修的恶惯行法。杀生、偷盗、邪淫三身恶行,
与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语恶行,合共七种恶行,以及其它导致犯戒的即是恶惯行法。
在此,举几个导致犯戒的恶行的例子:在这个世间,有些比库把叶、花、果、竹、肥皂粉、牙签等东西送给在家众,他们以这种方法为生。
这些比库认同在家众说错的话,奉承他们以讨取欢心,所说的话少实多假,因此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这些比库有如保姆一般地照顾在家众的孩子们,抱他们、为他们穿衣、爱抚他们的头等;他们为在家众跑腿传讯;他们为在家众医病,为他们看管财物,与他们交换饮食。
这些及其它受到佛陀所指责的比库的邪命,是为恶惯行法。即使在家众来讨花、竹、叶等,比库都不可以给他们,更何况是他们没有来讨时。
这种给与,并非是比库们的任务。若他们如此做,他们是在毁坏在家众对戒律的信心。关于这点有人可能会问,若比库不给在家众所要的东西,那么不是毁了他们的信心?
或者,若比库们给在家众所要的东西,那不是使他们有信心,想‘这是能够满足我的需求的比库’?
即使在还未收到礼物之前,在家众对身为世尊弟子的比库的信心,是真实与清净的。但是在收到礼物之后,在家众将把比库视为送花、竹、叶等之人,使到心中生起了执着。
因此,他们对比库的信心已经受到执着的污染,真实的信心已经被毁灭了。所以,世尊指责与呵斥比库送礼物的行为,称这种行为是‘污染在家众的信心’。
跟一切上述的恶惯行法相对的,即是应受到培育的善惯行法。
2、去处有两种,即错与对。对于已经出家的比库来说,错是去处是:有比库跟妓女、寡妇、离婚妇女、少女、中性人与比库尼亲蜜地相处。
他们常去比库不可以去的酒馆;他们就好象在家人一般地跟国王、大臣、外道与俗家弟子混在一起。
他们跟无信心、诽谤及恐吓佛弟子(比库、比库尼、男女居士)的人相处在一起。这一切比库跟他人的亲密关系和常去之处,皆是比库的错去处。
在此,‘错去处’是指不善的友情和关系,以及比库不应当去之处。但若有妓女邀请比库来接受供养食物,他们可以保持正念地去接受它。
在此,妓女、寡妇、离婚妇女、少女、中性人与比库尼,被视为恶的去处、错的去处,是因为她们是五欲之乐的根源。
酒馆、旅店等,会危害到修习佛法。跟国王与大臣们相处,是无益的,他们所做的供养也可能是具有毁灭性的。
对三宝无信与时常辱骂恐吓佛弟子的人及家庭,是恶的去处、错的去处,因为这些人会令到比库退心与害怕。跟上述相对的人与地方,是比库的善去处。
有些居士对三宝有信心,相信业力果报,他们就好象比库可享无尽之泉的井或湖。由于比库们时常到来,这使到他们的家时常映着袈裟的光彩,空气中流着因比库们走动而生的凉风。
这里的人及家庭,希望比库、比库尼及男女居士们健康幸福,这样的人群与屋子,是出家比库们的善去处。
再进一步地解释,正行、不正行和行处。不正行,是指不正当的行为。有两种不正行,即身不正行和语不正行。
身不正行:加入僧团之后,某比库对僧团无礼、对上座比库无礼。他站立或坐着时,推挤上座比库们;站或坐在他们前面;坐高过上座们;
坐着时以袈裟遮头;站着说话;说话时摆手;上座比库们赤脚走路时,他穿着鞋走;上座比库们走在较低的路时,他走在高的路;
他站立或坐着有位子时,不让下座比库;在没有上座比库的允许之下,他把柴捆放在火炉里,又把门关上;
在冲凉的地方,他推开上座比库们而先他们入水冲凉;冲完后推挤着他们先出来;他走在上座比库的前面;
来到村子或市镇时,他急忙地跑去女子的房间;他摸小孩的头(作为喜爱的表示)。这些行为,都是比库的身不正行。
语不正行:加入僧团之后,某比库对僧团无礼、对上座比库无礼。他没有得到上座比库的允许,就擅自说法、回答问题或诵念别解脱戒;
他站着说话;说话时摆手;来到村子或市镇时,他毫无自制地向女人或少女说:“你们之中某家有什么东西?有没有粥?有没有饭?
有没有主要的食物可吃?我们将喝什么?我们将吃什么主要的食物?我们将吃什么甜品?你们会供养我什么?”等等。这即是比库的语不正行。
正行:与不正行相对的,即是正行。而且有正行的比库,是有恭敬心、有顺从心,有惭愧心与有良知的。
他正确地穿好上衣、下衣,无论是前进、后退、旁视、伸弯手脚,他都保持眼光垂视,只视脚前一犁之地,时刻摄受自己的六根门;
他的言行举止,能激起人们的恭敬与信心;他懂得适量地吃,时常保持醒觉、正念与明觉;他少欲知足,勤于修习善法,极小心地持守等正行戒。这即是比库的正行。
正行处:行处有三种:一、亲依止行处,对提升心灵很有帮助的行处;二、护行处,作为保护心的行处;三、近缚行处,作为系缚心的行处。
一、时常说十种有助于解脱生死轮回的正语的朋友,是亲依止行处。十种有助于解脱的话语是:一、少欲论。二、知足论。三、离群隐居论。四、远离社群论。
五、精进事论。六、持戒论。七、定论。八、慧论。九、解脱论。十、解脱智见论。依靠了这样的朋友,他得听闻未听过之法、去除疑惑、纠正见解、心变得清晰。
除了这些利益之外,他提升了自己的信、戒、多闻、布施与智慧。由此,善知识是亲依止行处,是对提升诸如戒、定等善法有助益的行处。
简而言之,善友时常说十种有助于解脱轮回的言论,因此带来得闻所未闻之法等的五种好处。
他们能够令到别人,提升信、戒、多闻、布施、智慧五种素质,而他们就是亲依止行处,是提供培育诸如戒、定等善法的助缘。
防护心的正念,是护行处。修习正念的比库,在村子或市镇里托钵时眼光下垂,只前视一犁之地,防护六根门。
他走着时,不会东张西望,不会去看象群,或马群,或马车队,或军队,或女人,或男人。他不会环顾四面八方,也不会往上下望,而只是向前垂视。
没有安住于正念的比库,在村子或市镇里托钵时东张西望的,就好象一只以布盖着鸟笼里的乌鸦。由此,正念是保护比库的心不受邪念侵犯的行处。
由于四念处是心紧系之处,它被称为近缚处。欲使自己的别解脱律仪戒完全清净的比库,必须具备正行、善行处,以及视小错如大危难。
二、根律仪戒:防护六根是根律仪戒,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三、活命遍净戒:活命遍净戒,是指远离戒律禁止的六种邪命,以及其它的邪命。佛陀为比库立下有关活命的六个戒律是:
一、由于心中怀着邪恶的意图,比库骗说自己已经证得了禅那、圣道与圣果,而事实上他却未曾证过,那么他是犯了巴拉基咖罪(波罗夷)。
二、为了生活,他作媒人安排婚事,那么他即是犯了桑喀地谢沙罪(僧残)。
三、虽然没有直接地说:“我是阿拉汉”,但为了谋生而说:“在你的寺院里有个比库是阿拉汉。”而寺院的施者,也懂得其意,那么他就犯了土喇吒亚罪(偷兰遮)。
四、为了生活,若他没有生病,却讨取与吃了丰富的食物,那么他就犯了巴吉帝亚罪(波逸提)。
五、为了生活,若比库尼没有生病,却讨取与吃了丰富的食物(是指加入酥油、牛油、油、蜜糖、糖浆、鱼、肉、牛奶和凝乳的食物),那么她犯了悔过罪。
六、为了生活,若比库没有生病,却讨取与吃了菜肴或饭,那么他就犯了恶作罪。
四、资具依止戒:依四资具成就的戒,是为资具依止戒。四资具是袈裟、食物、住所和药物,它们是比库不可或缺的,没有了它们就不能生存。
但在用它们时,比库应该省察资具的本质,以便贪、嗔等烦恼不会生起。比库应该如此省察:当穿用袈裟时,他不视它为装饰物,而是有智慧地省察它,想:
“我穿这袈裟是为了御寒;我穿这袈裟是为了不受到烈日曝晒;我穿这袈裟是为了避免蚊子、牛蝇、蛇、蝎子、跳蚤等的干扰;我穿这袈裟是为了遮盖身体私处。”
吃东西时,比库省察:“我吃东西并不是像小孩子一般地为了取乐;我吃东西并不是热衷于提高男性魅力;我吃东西并不是为了要英俊;
我吃东西并不是为了皮肤美丽;我吃东西是为了去除饥饿;我吃东西是为了利于修行。吃了这些食物,饥渴的痛苦将会消失;
通过适量的饮食,我可避免因吃过多而导致消化不良之苦,也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我正当地获取这些食物,以无可指责的方式来吃,如此适量地饮食,我将得以舒适地过活。”
关于适量地饮食,以便得以舒适地过活,佛陀说:“在吃饱前的四或五口,比库应该以喝水代之。对于决心要禅修的比库,这已足以使他舒适地活着。”
虽然佛陀所说的主要对象是禅修者,但这对非禅修者也是有益的。跟随这指示,他们能够舒适地过活,免除饮食无节制带来的不适。
住在住所里时,比库省察:“我住在屋里是为了御寒和避免烈日曝晒;我住在屋子里是为了避免蚊子、牛蝇、蛇、蝎子、跳蚤等的干扰。
我视这住所,为避开极度的气候及享受独处之地。”在使用药物时,他省察:“我服食这些药,是为了治病以保存生命。”这种详尽的省察称为大省察。
如何成就这四种戒?即: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和资具依止戒。在这四者之中,别解脱律仪戒应以信心来成就。
比库对佛陀,有这样的信心:“立下戒律(学处)的世尊,的确是佛陀,他毫无遗漏地知晓一切法则(即是对佛陀有清楚的认识)。”
比库对法,有这样的信心:“僧团及比库们应当遵从的戒律,的确是佛陀所立下的(即是对法有清楚的认识)。”
比库对僧伽,有这样的信心:“僧团的成员,都是佛陀的弟子,他们都善于持戒(即是对僧团有清楚的认识)。”
因此,若某个比库对佛、法、僧有信心,他就能够成就别解脱律仪戒。因此,当比库以信心持守佛陀立下的每条戒,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佛陀曾经这么说:“就好象母鸡不惜牺牲生命地保护它的蛋;就好象牦牛不惜牺牲生命地保护它的尾巴;
就好象居士怀着慈爱、不惜牺牲生命地保护独生子;就好像独眼的人,极尽小心地保护他唯一的眼睛。所以持戒者在其生命的三个阶段里,都应该极关心与挚爱地保护其戒。”
因此为了避免不正当的活命方法,比库应精进地以托钵等正当的求生方式来清净活命。不可通过暗示、转弯抹角的言语、指示或明白的请示,来获取袈裟和食物。
但是,有关获取住所则只有明白的表示是不受准许的。暗示:当有多位比库好象是要建东西地准备空地时,人们问他:“尊者,这是在做什么?又是谁要做的?”
而他回答:“没有人。”他这么回答即是一个暗示(暗示还没有施者布施住所)。一切其它带出他需要住所的言行,也是暗示。
转弯抹角的言语:比库问在家信徒,说道:“你住什么样的屋子?”
信徒回答:“住在巨宅,尊者。”“施主,比库是不可以住在巨宅的吗?”这样的表达方式,是转弯抹角的言语。
指示:“这住所,对比库僧团来说是太小了。”这种含有建议的言语是指示。关于在生病时获取药物,以上四种言语都是受允许的。
但是,病好之后是否还可以用之前这样得来的药物?关于这点,律师认为既然佛陀已经开放了用药的方式,那是允许的。但是经师却认为,这样虽然没有犯罪,然而已经污染了活命之清净,因此是不允许的。
虽然是佛陀允许的,但是想要活命彻底清净之人,应该完全不用暗示、转弯抹角的言语、指示和明白的表示。
对四资具的省察有两种,即:一、在接受它们时省察;二、在用它们时省察。
不单只是用四资具时应该省察,在接受它们时,也应省察它们为界或不净。一、省察它们为界:食物、袈裟、医药等,
只是由八种色法(这八种色法是地、水、火、风、色、香、味和食素),在因缘具足时结合而成的。
二、省察它们为不净物:对食物的省察,是与修行食厌想的禅法一样。对袈裟等的省察是:“这些原本不可厌的袈裟等,在接触到污秽的身体后也变得极度不净了。”
再提一次,省察的方法一共有三种:一、大省察,即省察四资具的用处;二、界省察;三、厌恶作意省察。
若僧团的比库,在接受与用四资具时有作省察,他由始至终都可以无可指责地受用它们。资具的用法有四种:
一、盗贼受用:无戒行、无德之比库,在受用资具时,就好象是盗贼的行为。世尊只允许有戒行、有德的比库,受用资具。
在家信徒们,也只想要供养有戒行、有德的比库,期望这供养僧宝的善业,会带来极大的福报。因此,无戒行、无德之比库,是无权享用四资具的。
由此,这些无权、无德者,在受用衣、食、住、药这四种资具时,就好象盗贼的行为——《清净道论疏钞》。
二、欠债受用:有戒行、有德的比库,在受用四资具时,若没有作适当的省察,就好象是欠了债一样。每当穿用袈裟或东西时,比库都应该省察。
若在使用资具时忘了省察,他应该在早上、黄昏、初夜、中夜与后夜时省察。若比库在破晓还未作省察,他即是欠了债。
每当比库走进住所、坐下和躺下时,他都应该适当地省察。在受用药物时,也应该适当地省察。
若他在接受四资具时有省察,而在用它们时却没有省察,那么他即是犯了罪。反之,若他在接受时没有省察,但是在使用时有省察,那么他是无罪的。
四种戒清净:若比库犯了罪,他应该以四种戒清净的其中一个来净化其戒,即:一、说示清净:以公开言明其罪净化别解脱律仪戒。
二、律仪清净:根律仪戒是以决意来净化,说:我绝不会再做这事。
三、遍求清净:以舍弃邪命,以及合法地获取资具来净化活命遍净戒。四、省察清净:以前述的省察法来净化资具依止戒。
三、继承者受用:七种有学圣者受用资具是继承者受用。有学圣者是指,至少已证得初道,但还未证得四果的圣人。他们是佛陀的孩子。
就好象孩子是父亲的继承人,这些身为继承人的圣者可受用佛陀允许的资具。虽然实际上这些资具是在家众供养的,但由于它们是佛陀所允许的,因此它们被视为是佛陀的资具。
四、主人受用:凡夫与有学圣者还未断除渴爱,所以他们还是受渴爱所制,受用资具时并不像是个主人在受用,而只是像渴爱之奴隶在受用。
反之,阿拉汉已完全断除渴爱,因此他们就像主人能够控制自如般地受用资具。他们可以在受用不净物时省察其净,或在受用净物时省察其不净;
或在受用四资具时,省察它为非净、非不净。在这四者之中,主人受用和继承者受用,这两种受用资具的方式,是被允许的。
在此,主人受用只是属于阿拉汉的。但是,若有学圣者与凡夫在受用资具时,能够以不净想来去除渴爱,那么他们就好象不再是渴爱的奴隶;
而其用法,也可归纳于阿拉汉的主人受用。同样地,阿拉汉与凡夫,也可被视为佛陀的继承人。欠债受用是不被允许的,盗贼受用就更别说了。
有德者在受用资具时,有作省察地受用是与欠债受用相反的,即无欠债受用。受用资具时有适当地省察的有德凡夫,可以被视为是有学圣者,因此他们的用法,也可被视为是继承者受用。
在这四者之中,阿拉汉的主人受用是最圣洁的。因此,想要成为主人一般地受用四资具的比库,应以省察来成就资具依止戒。
戒有五种:一、制限遍净戒。二、无制限遍净戒。三、圆满遍净戒。四、无执取遍净戒。五、安息遍净戒。
(一)在家信徒与沙马内勒所持的戒是制限遍净戒,因为它有戒条数目的制限。《清净道论》有解释制限遍净戒的戒条数目制限。
但《无碍解道注》提到两种制限,即:一、学处制限;二、时间制限。
学处制限,是指在传统上在家信徒所受的戒条数目,即一、二、三、四、五、八或十戒。沙马内勒和沙马内莉则受持十戒。
时间制限:有些信徒在布施仪式的期间里持戒;有些信徒于逗留在寺院的期间里持戒;有些则持戒一、二或三天,或更多天;有些则在白天或黑夜持戒。
(二)无制限遍净戒:《二分别》的摘要《二本母》,列举了两百二十七条比库戒。在扩大后,这些戒一共有九百十八亿五百零三万六千条。
佛陀入般涅槃三个月,第一次的巴利经典结集,简要地记录了佛陀为比库立下的戒律。这些戒的整体,是为无制限遍净戒。
(三)致力于证悟的凡夫所持的完满清净戒,是为圆满遍净戒。其戒在加入僧团时即已非常清净,就好象一粒受到精磨的宝石或细炼而成的黄金。
因此它未曾受到邪念污染,以及是阿拉汉果的近因。由此它被称为圆满遍净戒。
(四)不受邪见与渴爱污染的戒,是‘无执取遍净戒’。(五)已经完全根除烦恼的阿拉汉等之戒,是安息遍净戒。
(B)戒有五种:一、断戒。二、离戒。三、思戒。四、律仪戒。五、不犯戒。(一)以舍弃杀生等而持守的戒,是为断戒。
在此,‘等’并不只是包括了偷盗、邪淫等恶行,而是包括了一切应舍弃之法。根据论藏的定义,‘断’是一组具有舍弃当舍弃之法的作用的善心及其心所。
(二)以远离杀生等而持守的戒,是为离戒。根据论藏的定义,远离是一组以离心所为首的善心及其心所。
(三)跟远离杀生等诸心相应的思,是为思戒。(四)防止杀生等恶念污染心而持守的戒,为律仪戒。
根据论藏的定义,它是一组以念心所为首的善心及其心所。(五)以不犯杀生等恶行而持守的戒,为不犯戒。
根据论藏的定义,它是善心及其心所。这五种以‘断戒’为首的戒,在实际上是无分别的。持其中一戒时,也同时持守了其它四戒。
六、什么是污染戒的因素?七、什么是净化戒的因素?这两个问题应同时作答。污染戒是指破损戒,反之不破损戒即是净化戒。
污染戒的因素可能是名闻利养等,或者是色欲七小束缚。更深入的分析:在七组罪之中,若比库为了名利等,而犯了第一组或最后一组的其中一戒,
那么他的戒,就好象是剪断布角般地撕破了。若属于中间组成的戒破损了,那么他的戒就好象布的中间破了个洞般地破裂了。
若两或三个连贯的戒破损了,那么他的戒即是有了斑点污迹,就好象牛身上有不规则的褐、红及其它颜色的斑点。
若戒间隔地破损了,那么他的戒即有了斑纹污迹,就好象牛的身上有不同颜色的斑纹。因此为了名利等,令到戒受到撕破、破裂、斑点污迹和斑纹污迹的破损即是戒的污染。
即使没有上述的破损,戒也可能会受到色欲七小束缚的污染。佛陀在《增支部.七集.大供牺品.迦努娑泥经》中,详尽地讲解色欲七小束缚。
它们的摘要如下:一、某个沙门或婆罗门声称自己修习不淫的梵行,但是却享受女人为他抚摸、按摩和冲凉。(他喜欢受到女人服侍。)
二、他没有与女人性交,也没有享受女人服侍,但是却享受与女人玩笑。三、他喜欢与女人眼对眼相望。四、他喜欢隔墙听女人笑、说话、唱歌或哭泣。
五、他喜欢回忆以前如何与女人谈天、说笑与玩乐。六、他喜欢观看在家人享受五欲及受到下人服侍。七、他渴望投生天界,所以在修梵行时,
他发愿:“以此戒、修行、精进和梵行,愿我投生为有大神力的天神。”因此,名利等和色欲七小束缚,是污染戒的因素。
净化戒的因素是:一、不犯任何戒(学处)。二、每当犯戒后有适当地补救。三、远离色欲七小束缚。
四、不生气、怀恨、贬低他人、斗争、妒嫉、吝啬、欺诈、虚伪等。五、培育少欲知足、头陀支等。这些戒,是不受污染的。
由于它把人们从作为渴爱的奴隶之中解放出来,它也被称为‘无拘束戒’。由于它受到智者称赞,它也被称为‘智者所赞戒’。
由于它不受渴爱或我见污染,因此也被称为‘不执取戒’;由于它有助培育近行定和安止定,因此也被称为‘定转戒’。
上述的七个因素,即没撕破、没破裂、没有斑点污迹、没有斑纹污迹、解脱、智者所赞,以及不受渴爱与邪见污染,是有助于净化戒的。
只有当戒具足这七个因素时,才能培育近行定与安止定。因此欲培育这两种定力的善行者,应当认真与努力地确保其戒具足这七个因素。
摘自缅甸明昆大长老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