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汉地佛教有一种看法,认为我们在过去生中造过许多不善业,而结下了许多冤亲债主。这些冤亲债主有些是恶道的各类众生,它们因为心中的怨恨与不平,会以各种方式寻找机会,干扰我们解脱的修行。
不知上座部佛教对这些情形如何看待?如果在修行中,的确遇到非人等冤亲债主的干扰,比如被附体后失去正常理性,如何处理比较妥当?
另外,如何避免修行中遭遇这类情形的困扰,使修行平静顺利?再者,什么情形下修行者易遭遇这类干扰呢?敬请尊者开示。
玛欣德尊者答:如果是从业果的关系,就是因果的关系来说,当我们在过去生曾经伤害过一些人,或者干扰过一些人修行,确实它会给我们现在的禅修造成障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障碍,都是非人或者是所谓的冤亲债主。有些障碍,是由于我们过去曾经障碍过别人禅修,那今生我们想要修行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障碍。
这些障碍,可能只是由于果报的成熟,而不一定是由一些外在的力量,比如非人的力量。这些障碍,只是属于因果律当中呈现出来的。
就好像你现在想要禅修,结果生病了。你生病,不一定是有非人在作祟吧?是不是?它有时候是你的体力不足,有时候是由于饮食问题,有时候本身就是你的业成熟了;
使你会体验到身体的病痛,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够归于冤亲债主,也不能够归类于非人、鬼类等。但是,还确实有一类情况,有可能是非人造成的。
例如:我们过去曾经杀死过一些人,或者曾经想要把一个人整得很惨;结果,他发誓生生世世跟我们作对。在那这个时候,我们在禅修的时候,有可能那些过去曾伤害过他,乃至杀死过他的人,他们的怨气还没有消除,他们就会来经常骚扰。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变成有时候附体,或者有些人会遭到非人的干扰,确实有这样的情况。碰到这种情况,应当要如何去妥善处理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几种方式:首先,你应该使用慈爱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透过念诵《慈心经》、《护卫经》等,来消除附体,消除非人的干扰。
其次,在南传上座部佛教里,有一部对夜叉、非人等很有威力的经典。这部经典不是佛陀所说的,而是北方的韦沙瓦纳天王所说的,他是四大天王天的夜叉之主。
韦沙瓦纳,北传佛教依照Vaisramana译成毗沙门,或者又称为多闻天王,巴利语叫做Vessavaa,或者叫做Kuvera天王,他就是统领夜叉的。
在《巴利经藏》的《长部》经典里,有部经叫做《阿嗒那帝亚经》。里面就讲到,韦沙瓦纳天王的部下,是以夜叉众为主。
韦沙瓦纳天王在《阿嗒那帝亚经》里说:“我的部下(大部分那些夜叉),它们都不喜欢佛陀。它们不喜欢佛陀的教导。所以,它们经常要去干扰那些修行人。”
这种就是非人的干扰,为什么?韦沙瓦纳天王说:“佛陀,您教导离杀生,远离不予取,远离邪欲行,远离妄语,远离麻醉品——饮酒的麻醉品。
但是,那些夜叉们很喜欢杀生,很喜欢不予取,很喜欢邪欲行,很喜欢说妄语,很喜欢喝酒等等。所以,它们不喜欢您的教导。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它们经常要干扰。”
韦沙瓦纳天王讲到:“就好像国王马嘎塔国——摩揭陀国的国王,在他的统领之下,下面还是有很多的土匪、强盗,他们就是不听王令。
同样的,虽然摩揭陀国王是佛弟子,但是他也没办法管这些人。这些人就经常要去干扰修行,所以,我说这部经就是为了保护佛弟子。
作为佛弟子,如果你通过念诵这些经文,然后,这些非人就不能在夜叉的王国那里得到立足地。甚至有一些很强烈的夜叉要整它,使它找不到伴侣,使它没有地方住;使没有人去理它,甚至有的人要把那钵盖在它的头上,把它的头敲破成七分。”
《巴利经藏》里就有这部经,它往往是用来驱除那些非人的干扰,但是一般上我们不会随便念诵这部经,因为念诵这部经,我们也要请很多那些yakkha(夜叉)来,所以一般上我们都很少去念诵这部经。
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经常散播慈爱。散播慈爱可以免除很多非人的困扰,因为佛陀讲到修慈心的功德里面,有一种功德,就是诸天守护和非人喜爱。
因为有了这样的功德,所以我们的慈心很强的话,就能够获得这样的功德,那就不用太过于在意这种干扰了。
还有一些很特殊的情况,我们会用一种,类似于无痴明觉、无痴正智,或者类似于维巴沙那的思维方法,去思维,这种方法也可以。但对于这些方法,一般作为上座部佛教的比库,不会去碰这些非人的。
毕竟我们是无论对人、对非人,都要充满慈爱。所以我们一般不会用那种强烈的方法。而且一般那些信徒,他们来只是求法,我们就教他们。
如果信徒说:“你帮我驱鬼,你帮我赶鬼。”那么比库经常做的话,就变成邪命而活了。比库的职业不是神棍,不是巫师,比库们的职业是什么?
我们比库的职业,就是心灵导师或禅修导师。如果你想要培养心智、你想要持戒、你想要闻法、你想要禅修,我们会教你,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如果信徒们说:“你帮我消灾,你帮我摸顶,你帮我加持,你帮我赶鬼,你帮我避邪。”这个不是我们比库的责任。
问: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是通过各种途径极力争取,还是多思考业果法则做保守退让呢?
玛欣德尊者答:当你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你可以通过正当方式去争取,也就是说,本来这个可能是属于你的,假如你没有经过争取的话,你可能会失去很好的机会。
毕竟来说,即使是一个果报的成熟,它也要有很多种业。举个例子,我们不要片面的理解业和果报。在讲到业和果报时,例如一个人生病了,生病的因有很多种因。
有的病因,是由于食物造成;有的病因,是由于我们的心造成的,有的是气候的因,有的是外在传染病的因,有的是过去世的业带来的因。
体验在我们的这个果报身上,就是果报心。只要我们有这个业果之身,我们体验的是果报。但是,它的原因可以有好多种,如果因为生病了,就说这是我的业,所以也不去吃药,随它去。
那么你的病会怎么样?会越变越重。这种对因果法则的理解,肯定是片面的。我们讲到业的时候,讲到有一种业,可是使我们得到什么;但还有另外一种业,是支助业(支持业),支助我们能得到什么。
例如我们生病的时候,可以得到很好的药物、治疗,可以得到很好的看护、得到很好的休息,这也是我们的支持业。这种支持业,可以很快地减弱和尽量让原来的不善业,慢慢地消减。
所以并不是说有了业,我们就什么都不去管,不去做任何的努力,这已经陷入了宿命论的邪见——反正未来就是这样,无需我现在努力。
一个不努力工作的人,他无法获得上司的肯定,无法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像你在过去世修了很多生的禅定或观智,但如果今世你放逸、你懈怠的话,你在今世,仍然不可能获得修行止禅与观禅的成功。
假如你你在今世,很精进修行止、观禅的话,也许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但是如果你放弃努力的话,你许多过去世禅修的业,它能够成熟吗?不能!
所以,我们不要片面地理解业果法则。不要认为我现在是这样,什么都是业,什么都是业果关系。其实,业果关系有一个原则,它必须要有很多的因,才能促成有一种果报。
因此,当你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你可以使用正当的途径去争取。但假如你通过多方争取,还是不能成功,在这个时候,你就要学会放弃。
你就可以思维:确实,我已经争取了,我已经努力了。但是没办法让这种支持业成熟,阻止这种不善业的成熟。在那个时候思维与接受业果法则,你就不会感到痛苦。
如果因为善业的成熟,你放弃使用支持业,去挽救你应得的正当利益;那变成有另外一些善业的因缘,也不能够成熟。所以,我们说要用两种方法来对待。
问:尊者,止、观禅业处此法门,在缅甸是否适合每一个人的根基,每个圣者都是观此法门而契入的吗?
假如此法门不契机或有什么反应,此法门对钝根和利根之人,各自大概需要多长的时间能证入禅那?此法门是否也是信者能入?
玛欣德尊者答:只要你想要断烦恼、证入涅槃,你就非依戒、定、慧不可。因为能断烦恼的必须得是道智,道智必须得要修观智,你观智成熟,才能够生起道智。
而如果你没有修观、你没有观智,你就不可能断去烦恼。假如不修观禅、不证观智,也可以断去烦恼;那么外道修定也可以断去烦恼,外道修苦行也可以断烦恼,是不是?
那这样的话,佛法与外道就不分,内外也不分。我们可以说,佛陀的教法,是不共外道的。也就是说,佛陀的教法里有观智,外道的教法里没有观智。
因此,没有所谓的这种止、观禅法门,适不适合某些人、适不适合钝根和利根的人。只能够说,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如果你选择轮回的话,你怎么样选择都可以;但如果你要选择出离世间、脱离轮回的话,那么你就要依照戒、定、慧的次第来修行。
每一位证悟涅槃与道果的圣者,他们都是要依靠戒、定、慧的这种方法来修行。此法门对于钝根和利根:钝根的人,就是刚才所说到的,你是属于苦行道,你是属于迟通达;对利根的人来说,你可能是乐行道,你也可能是速通达。
至于说,要修多长的时间,才能够证入禅那,这个我们也很难说。证得禅那与道果,必须得要具备很多种条件,
例如:你过去世的巴拉密,你今世个人的精进力,你的禅修导师;你的智慧与根器,还有环境、气候、食物等这些因,每个因缘缺一不可。
所以,我们不可能武断地说,我能保证你在多少天证得禅那,或者保证多少天证悟圣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教的这种禅修方法,就有问题了。
问:《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里,列出了一些论师的不同观点,那么这些论师都是经过亲证才写的论吗?还是推理?如果是亲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观点?
比如对意门的解释,阿耨楼陀尊者说:有分是意门;《迷惑冰消》里说:一切有分整体是意门;其他一些著述有些说:有分与意门转向心两种都是意门;有些说:意门是在意门转向心的前一个有分即有分断。我们应如何对待这种分歧呢?
玛欣德尊者答:如果我们从缘起的角度上来理解,那么这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因为,我们说到的意门心路过程,它必须得依靠意门,才会有意门心路过程的产生。
而意门心路过程,就是在修缘起的时候,我们去观照意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的生起,它会有很多的因缘。没有有分心的灭,就不会有意门心路过程的生起,有分心之前,它又会有有分心。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整体的有分心,都是意门。
如果我们只是看,由于有了意门转向心的灭,才会有整个意门心路过程的生起,站在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说,意门转向心,也是意门。
或者,由于有分心断了之后,才会有意门心路过程的生起,那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说有分断是意门,是意门心路过程生起的缘(条件)。
如果是从缘起法来说,一种法的生起,必须得依照其它很多种的缘。如果有些论师,他是着重于这种缘,他说这个是意门;着重于那种缘,他说那种是属于意门。所以,其实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只是他们的着重点不同。
又例如说:在讲到出世间心,出世间心可以分为八种,也可以分为四十种。那到底依什么情况分为四十种呢?有的论师就说,他经常修行那种禅那,有的人说他观照禅那,依他的根本禅定,来决定他的道心和果心有多少种名法。
八种出世间心和四十种出世间心,它们看上去好像有分歧,其实都是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假如一个人透过观照禅那的名法,而证得圣果的话,他所观照的禅那的名法,和他证得圣道、圣果的名法是相应的,也就是圣道、圣果,只是多了三个名法。
也就是说,他观照的如果是初禅的名法,他的圣道心和圣果心,就有三十七个名法。但是为什么他会观照这种禅那名法呢?因为他先入了这种禅那,所以他才能够观照这种禅那的名法,是不是?这两种说法,不就是在说一件事了吗?
由于他经常这样修习,所以很自然的,等到他修习到高级观智的时候,他就会用经常入的那个禅那,来进入道心或果心的心路过程,然后在出定之后,再观照那些出世间心的名法。这样的话,三种说法其实还是一种说法。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论师的观点,似乎有所不同,但其实他们说的还是一样的。例如:这里举出意门的例子,如果我们一旦知道了,是什么缘造成意门心路过程的产生;
意门心路过程的产生,有很多种的缘,它必须有有分心的灭去,必须有意门转向心,还必须有相应的名法等等这些缘。
同时,还必须要有色法依处、所缘(目标),种种的缘(条件),才能够导致意门心路过程的生起。
而其中,如果没有有分心的灭去,就不会有意门心路过程的生起。没有意门转向心的作意,也没有意门心路过程的生起。
从这种角度上来看,无论是有分断也好,有分心的整体也好,意门转向心也好,其实都是意门心路过程产生的缘。所以,论师是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意门叫有分。
问:尊者,您好。请问观缘起时,过去世已发生,所以可以借由观智来了知过去世,但还未死亡,结生心尚未发生,如何了知未来世?
玛欣德尊者答:了知到过去世和今世之间有因果的关系,那今世和未来世之间,也会有因果的关系。未来世将会由什么样的业成熟,而导致未来世的呢?如果我们没有去修行的话,那是不确定的。
但我们要知道,一个人能够修到缘起,也就证明说,他的未来世可以自己选择。如果他有禅那,而他又愿意的话,他可以投生到梵天界。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继续投生为人或投生到天界。
为什么呢?我们在讲到《阿毗达摩》的时候曾经讲到,一个人如果修到了缘摄受智,他下一生肯定不会再堕落到四恶趣,正是因为如此,他可以选择投生到哪里。
至于说下一世的结生心还未产生,他怎么能够知道未来世?虽然未来不确定,但我们可以做个计划。
正如做老师的在每一学期,都要做一个教学计划;每一个公司在每一年,都要做一个公司的计划。也就是说,我在这一年的年终的时候,我要达到什么样的业绩,我要达到什么样的产业效果。
同样的,如果一个禅修者修到了缘摄受智,他有本钱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世吗?有。他决定自己的未来,可以依现在所造的业、现在所发的愿,他依靠现在所造的业来决定未来。
虽然未来世还是可以改变,例如有一位禅修者,他在修缘起的时候,观他的未来世,大概还有四个未来世。但是当他修到维巴沙那的时候,因为在修缘起的时候,往往人会对过去世感到很好奇,对未来世会感到很有希望,很有憧憬。
所以有时,他想要观察很多的过去世,他想要知道自己的过去世,曾经轮回是什么什么,想知道未来世怎么样。因为在修缘起的时候,他了知过去、现在、未来,多数是知道当时是怎么样的。
但是,一旦当他修到维巴沙那的时候,他就要观照无论是过去世也好、现在世或未来世也好,它都是无常、苦、无我。
那时,即使他知道他的未来世很快乐,但是在观智的观照下,快乐只是一种感受,这种受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其实并没有所谓可以执取的快乐。在那个时候,他对于过去世、对于未来世的希求,他的那种欲贪,就会大大的减低。
于是禅修者,他往往会生起这样的想法,我的未来世,要越少越好,我能尽快地进入般涅槃、我能尽快地解脱比较好。
我们再讲回刚才那位禅修者,他在修缘起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还有四个未来世。但当他修到维巴沙那(观智)的时候,
他发现到,由于他对生死轮回的那种厌恶、那种厌离,他发现,他只剩下两个未来世,所以未来世还是可以变的。
又比如说,一位禅修者他在修维巴沙那的时候,由于他有很强的出离心,他希望下一世,他不要再来人间了。但后来,他可能由于某些事情,他发现其实众生很苦。
于是,他心想:“我需要再投生到人间来,继续让佛陀的教法延续下去,利益更多的众生。”在这个时候,可能他下一世本身意愿是投生到天界,
但由于现在,他又想为了让佛陀的教法再延长一点,再久住一点,利益更多的众生;他也许会发愿下一世投生为人,他还是可以做到的。
那么,对于这些有本钱(禅修资粮)的人来说,他可以这样做到吗?他可以。最怕的是,自己没有禅修的资粮,你怎么去谈未来世?
就等于是一个人拥有了亿万家财,他想要在哪里买房子、买别墅,都轻而易举。而你现在囊中羞涩,三餐饭都吃不饱,如果想买这里的房子、哪里的房子,那是不可能的,你得先三餐吃饱饭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