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答疑440问》:127.福德和功德的异同点?怎样把福德转化为功德?
答:在巴利语里面,福德和功德的发音都是一样,都叫做pu a。pu a的意思,就是我们所造的善业,它们本身是一种福德。但有的时候,我们所说的功德往往是一种利益,例如我们说《慈心功德经》,就是拥有这样的利益、这样的好处,在中文表达上也叫做功德。
或者,功德有时候也叫做gu a,比如说佛陀的9种功德(nava gu a),gu a就是佛陀所拥有的素质。一般我们通常所说,愿以此功德(我们所造的这些善业)和福德是一样的,在巴利语里面,都是叫做pu a。
如果我们用巴利语就会很清楚的,因为有时在巴利里有不同的词翻译成中文只是用一种方式来表达。而有的时候,在巴利中是一个词,它翻译成中文有很多的表达方式。所以因为不同的语言转换,我们有时候不知道它原来的表达意思,因此会误解。
但如果我们知道它原来的表达意思,就会很精准。例如:讲到“gu a”,这种功德是指所具备的素质。果讲到“ànisaüsà”,它的意思是利益,也翻译成功德。如果讲到“pu a”,是指一个人所造的善业、所造的福德。
128. 请问尊者,佛陀在讲释迦族被灭的因果报应时,说因为只有他前生没有吃鱼肉,故而只有他没有杀生之业。那为何又允许比库吃鱼和肉?
难道是因为这些鱼和肉是别人杀的,果报在别人身上吗?有些信徒为了滋补比库的身体,而去买鱼和肉烧汤,无形中市场的需求加大,不是也造成杀因吗?
答:在很久远以前,当时释迦族曾经杀了鱼塘里那些鱼,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释伽族被维毒哒跋王(旧译为毗琉璃王)灭族,这是因果的报应。但是,因为佛陀允许比库吃鱼和肉,但必须是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和不为自己所杀。
如果是怀疑为自己杀,那比库吃了,也犯了一条恶作的戒。而且我们也知道,一旦鱼和肉死了,它还有生命吗?它只是一堆时节生色。如果它里面还有生命,那我们是不能够犯戒。
但如果它只是一堆时节生色,也就是说它和一般的蔬菜等都是一样的。而我们不能够去市场买鱼、买肉,无形之中市场的需求量大。有一点我们都知道,如果是做为大寺院要去吃鱼、吃肉,那很容易整个寺院的出家众的戒都不清静。
例如:缅甸的帕奥禅林就是吃素的。为什么?因为整个帕奥禅林有男、女众的出家众共七百位,如果是这样的话,护持人员或供养者,要到市场里要杀多少的鱼和肉供养这些出家众?所以在大寺院里,或是自己做菜的寺院,一般我们吃素是最保险的。
不然的话,那时市场很多的生命可能会被杀死拿来供养,这样的话出家众的戒就会不清静。但如果作为那些供养者,他并没有事先去订:你要为我杀这个、你为我杀那个,或者那些屠杀的人,他并不是我要杀这个东西来供养某某;或者,他去超市购买已死的鱼和肉来供养出家众。这样的话,它就不存在直接的杀生关系。
129. 顶礼尊者,请问没有神识,是心识在轮回投胎吗?为何在修缘起,观到有心识的前世、今生、未来?心识在死心一起的刹那灭去,又在业的带领下结生,故而才有生生世世的残留印记吗?
答:不是这样的。如果你认为有个神识,那是邪见;如果你认为有个心识在轮回投胎,那也是邪见;如果你认为有心识在前世、今生和未来,那也是邪见。心识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后一刹那的心识,已经不再是前一刹那的心识了。
心识之间没有任何的持续性,它只有相续的生灭性,一个心识不可能会持续地维持,哪怕只维持亿万分之一秒。当我们造了业,业很快就会消失。比如:一个人在杀生的时候,杀心已经完结了(灭去了),他所造的业的力量,只是一种影响力存在而已。那种造杀业的心,早已灭去。
我们为什么还能记得,过去所造的那种杀业或不善业呢?其实,并不是说那种杀的业和那种心还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心,取了过去的当时的那种杀心为目标。那个时候,我们的心还是取过去杀生的心为目标,就感觉到我们还记得。
其实,当时那些过去的影像,只是一种所缘(目标)而已,它只是做为一种心认知的目标。比如我们现在很生气,所生起的心,是嗔心。当我们明天再想起,现在所生起的这种嗔心,在明天来说,只是一种所缘。
心取所缘(目标),所以由于我们的心,能够取过去的所缘为所缘,所以我们感觉所谓的生命,由于有了记忆的关系,好象它是恒常的。
其实不是这样的,心一造下任何行为、任何业,心就会立即灭去,一造下立即就灭去。如果我们认为心还会持续着,那是一种常见,也是一种我见,它们都是错见或邪见。
130. 禅那速行心,可以生起无数次;而色法的寿命,仅十七个心识刹那,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禅那速行心可以持续地生起,但是因为禅那所取的所缘(目标),是概念法,不用取色法为所缘。如果我们取究竟色法为所缘,那个时候只能达到近行定,因此他们没有直接的关系。
131.有分心、结生心、死亡心属于同一类心,可否直观有分心,而了知结生心及前世的死亡心?
答:今世的结生心和前世的死亡心,是两种不同的心。今世的结生心和今世还没有发生的死亡心,才是同一种心。所以,不能够直观有分心,而了知前一世的死亡心。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今世的结生心、有分心、死亡心是同一类的心,只是它们所执行的作用不同而已。并且,它们的目标,是前一世的临死速行心的目标。
而前一世死亡心的目标,则是再前一世的临死速行心的目标。前一世的结生心、有分心、死亡心,也是同一类的心。
132. 请问尊者,如果生起阿拉汉道智,在此之前是否需要次第地生起初、二、三道的道智,可不可以一次性不需要断五下分结,一次全部断尽十结?
答:烦恼的断尽,必须得由不同的道智来执行,初道智的功能,是断尽邪见、戒禁取见和断疑;第二道智的功能,可以减轻贪、嗔、痴,但是不能断烦恼。
第三道智的功能,可以断尽欲贪、断尽嗔心。初道智和第三道智断的是五下分结,而第四道智,能够断尽五上分结,即:色贪、无色贪、掉举、慢和无明。
所以要断除所有的烦恼,它是分别由各种道智来执行的。即使一个人站在原来的地方,而证悟阿拉汉——由凡夫直接证到阿拉汉,尽管他的道智很快地生起,但其实还是初、二、三、四,这四种道智次第的生起。
134. 尊者慈悲,请教尊者有关食物手授的问题:a)有比库在经过正确的手授之后,若有居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再度碰触食器而非拿取食物,此比库即要求重授食。
答:不用,如果他只是碰到乃至到他拿取(只是帮助拿取),他并没有说,想要把它拿走,不需要居士再重新手授。
b):另有一比库经授食之后,经居士拿取食物食用之后,其因晚到故,并未再经重新授食即取食。请问两种做法各有何依据,是否皆如法?
答:一般当一位比库授食之后,如果是居士他在授食的时候,他拿了但他并不是为了供养,而是为了自己吃。那么,该食物还必须重新授食。如果后面那一位比库,他又去拿食物,他就犯了巴吉帝亚的第40条,未经授予而拿取食物持入口中,这一条学处。
c):另比丘尼也有授食学处,若有比丘尼直接授与比丘,除授食者本身违犯学处外,紧接着取食的同众比丘尼是否也是犯?
答:如果比丘尼她经过授食后,她可以把她的供养给其他的比丘尼或比丘。但假如那位比丘尼,她没有经授食而拿取,那么按严持戒律就不行。
也就是说,如果经过正当授食之后,所有一切的那些比库和比丘尼都可以用。但是,如果那一个比丘尼,她没有经过正当授食,就拿取食物,供养给其他的比库,那其他的比库,都不可以食用。
135. 尊者,您好,在多次的禅修营中发现有些禅修者,常处于摇头晃脑的状态,头都点的快贴胸了乃至贴地,但他们在禅修报告中都说,他们见到光了,且无妄想、很寂静,而且都能坐很久,请问这是何现象,果真如此吗?
答:我们可以说,每个人的禅修报告,是他们自己负责。在这里,我必须要再讲清楚一下,凡是帕奥止观系统里出来的禅修业处导师,他不会用两种方法:第一不会用神通,第二不会去印证。
就是说,即使在帕奥禅林,确实帕奥禅师有时会教导神通,但是一般来说,他是把神通做为修观禅的辅助,断烦恼的手段,一般不是用来为世间之事而教导的。
所以,我们不用过多地猜测,做为帕奥传承系统的禅修业处导师,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使用神通的业处导师,所以不用猜测。
第二,帕奥传承系统的业处导师,也不会去印证你证得什么果位。如果你听到某人、某某业处导师,印证我怎么样,那他是在说妄语。
一般上来说,我们都是根据禅修者的报告,他怎么报告,我们就给予什么样的禅修指示,而不是给予他印证什么。所以,每个人必须都应该对自己的禅修报告负责。
136. 红枣、桂圆、枸杞之类的补养品,过午后当药吃是否是被允许的?是否有一定数量的限制?还是可以随意吃?这三样补品是否可以一起吃?
答:药,对于受具戒的比库来说,可以分为四类,一种是时限药,就是我们所说的食物;另外一种是时分药,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鲜榨的果汁;还有一类是七日药,即糖,油,蜜糖;还有另一类是终生药,终生药一般是用来当药品的,而不把它当食物的。
对于终生药来说,就没有数量的限制,你可以单独吃,也可以一起吃。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终生药,就不能掺其他的食物。例如:如果终生药里面,它加了糖或加了蜜糖,就变成了七日药。如果它加了淀粉、有时它加一些米和米的粉,或者加了一些其他的淀粉,那就变成了食物——时限药。
137. 请问尊者,假如今生没有证得初果,来世会投生哪一道?是哪个业果成熟?不知道是否与今生修的有关?
答:没有证得初果,我们投生到哪一道的可能性都有。这要看在临终的时候,是哪一种业力成熟。至于哪一种业成熟,我们在讲业的时候也有讲到,我们在这一期后半段也会学到业。
决定你下一世轮回投生到哪一界?是哪一种业先成熟?它们的运作是怎么样?我们还会再继续学习。哪种业果成熟和我们现在做的有关,我现在简单的讲讲。
如果我们有很重的不善业,比如说:今生杀父、杀母、杀阿拉汉,或者我们有决定性的邪见、到死都不肯放弃,固执地执着,这样的话,我们下一生就肯定堕落恶趣。
如果今生我们能够拥有禅那,而且你愿意投生到梵天界,你的禅那一直维持到临终,你可以投生到梵天界。
如果没有这两种很重的业,其他的业都有可能会成熟。哪一种会先成熟呢?如果我们经常禅修,当我们的禅修养成了习惯,在临终的时候,我们很自然的也会禅修,这样的话我们投生到善趣的可能性就会大些。
或者在快要死亡的时候,我们所造的那种业,也可能会在临终的时候成熟,临终时的业导致我们投生。最后,在生命期间乃至过去所造做的任何一种业,都有可能成熟导致我们投生。
138. 尊敬的尊者,涅槃是无为法,因为它是不依赖任何条件产生而存在的。请问尊者,每个人通过修习戒、定、慧,达到圆满的程度就能证得涅槃吗?那么,戒、定、慧不就是涅槃所依赖的产生条件吗?弟子不明白,请详示。
答:当我们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可以走到北京,那么我们可以说,因为有了这条道路,所以才会有北京。北京是依这条道路所产生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吗?不可以,就是这样的问题。
所以,戒、定、慧,是达到涅槃之道。但是我们不能够说,因为有了戒、定、慧,才有涅槃的产生,涅槃是依戒、定、慧而产生的。我们不能够这样说,我们只能说,通过戒、定、慧的修行,能够到达涅槃。
139. 尊者,请问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中的识,在心法中具体怎么理解?
答: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两种,这里的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里讲到的识,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果报识,一种是俱生识。
果报识,就是因为有了结生的心,如果把这里的识,当成结生的心的话,那么拥有了结生的心和他同时生起的在结生时候的名与色。因为拥有了结生识,才会有作为结生俱生相应心所的名和结生的色法,这个就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然后,另外一种是在任何的心里面,特别是果报心里面,无论是我们说到的眼识,如果是眼识的话,那么眼识这种心称为识,然后和眼识一起俱生的七个心所,称为名法。眼处门的54种色称为色法。
而因为有了和眼识俱生的7个心所,和眼依处的54种色法,才会有识。所以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它们是俱生缘、互相缘、果报缘这样的关系。在名法当中是这样。
如果一个禅修者,在修到缘起的时候,他就必须得要逐一地观照,在这里只是举两个,一个是在结生的时候,由于有了结生识,才会有生灭第一刹那的身心,这个是一种解释法;
另外一种解释法,是在生命的整个时期,做为心,它是一种名法。然后和心一起生起的那些心所(做为一种名法),以及做为果报的色法(属于色法),所以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是这样的关系。
140. 现代社会生活紧张、节奏快,现代人有很多心理疾病,请问如何将佛法如此殊胜的心理良药,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心理咨询?西方心理学的知识,还有必要看吗?
答:我们可以说,从治疗心病的这个角度上来说,现代心理治疗和佛教的调心法是很相象的。但毕竟大家的起点不同、方法不同、而最终的目标也不同。
西方的心理治疗法,他最主要的是对症下药,但佛陀的教法是不管什么,你先放下、学习先放下,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放下贪、放下嗔、放下痴。最后,再给你一种很系统的训练方法,让你去增强心的力量、增强心的抵抗力之后,佛陀教导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要完全地断除烦恼。
关于这一点,是现代心理治疗做不到的。当然,在西方心理学方面,他可能在某些现象方面的分析,可能会比佛教分析得更适合于现代人去看。无论是从语言、从表达方式,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绝大部分是西式的教育,所以我们习惯了这种思维的模式,我们看到它就感到很亲切。
而看到佛陀讲到了《阿毗达摩》,虽然也是讲心,因为我们所接受到的教育,不是佛教传统的教育,所以感觉到还是有隔阂。但真正能够完全解决烦恼的根本问题,还是只有佛陀的教导。
141. 学员问:从密集禅修营,回到世俗社会的生活之后,如何平衡时间、饮食,如过午不食等戒律,是否应该继续守持,持八戒是否更有助于禅修?
答:对于有些戒律,佛陀给予在家人提供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平时日常都要遵守的,这称为五戒。有时候也称为活命八戒,也就是说包括了离杀生、离不予取、离欲邪行、离虚妄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和正命,这个是活命八戒,这是一切在家人都应该遵守的。
如果有机会的话,在家人还可以持守伍波萨他八戒。也就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再持守离非时食、离歌舞化妆(离娱乐与化妆)和离坐卧高大的床座。
那在什么时候,持守伍波萨他八戒;在什么时候,持守普通的五戒,就看我们自己的条件。在一切的时候,在家人都应该持守五戒,有机会再持守八戒。
在有条件的时候,例如说可以自己调节好饮食,但如果你在单位里工作,单位里12点才开饭。这个时候如果你要持守八戒就比较困难。
但如果是住在靠西部的地区,例如说在四川、云南那里,一般都是中午一点多才过午,那时即使是12点开始吃饭,也没有问题。因此,是否能够继续守持伍波萨他八戒呢?能够继续守持是最好的,因为持戒是对我们禅修的一种帮助。
142. 学员问:七日禅修很殊胜,特别是晚上听尊者讲法很欢喜。在即将离开这里之前,有几个佛学上的疑问。尊者在概要问答中提及,出家修行是最佳的选择。而在北传佛教高僧大德多说,末法时期女众最好在家修行?恭请尊者慈悲开示。
答:我们在讲阿毗达摩的第一个晚上,在第一讲当中我们就已经提到了。虽然佛陀的教法,可以分为正法,像法与末法这三个时期。但是在上座部佛教,相信现在仍然还是正法时期,为什么这么样说呢?
我们刚才也提到了,正法是教理、巴利三藏还存在,戒、定、慧的传承还存在,还有人可以证悟圣道、圣果,所以正法存在,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
如果想要修行,那现在各位贤友在这里体验了几天短期的禅修,你认为投入的禅修效果比较好,还是在家的禅修效果比较好,大家心中有答案了吗?不管是男众还是女众,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来禅修,是更好的。
143. 请问尊者,贪财、贪名等属于不善心所,但对于一个佛弟子,对于见到法宝欢喜的不得了,见到一本好佛书就想自己拥有,这算是贪吗?特别当只有一本好书,而有三人同时需要,而三人所在地域不同,那是退出对还是争取对?
答:我们迟一点讲到欲心所的时候就会明白,欲,是一种中性的心所,唯有和贪结合在一起,这种欲就是不好的。对于贪财、贪名,这些是不善心所,但如果是对于法宝很欢喜,这个是属于善欲、或者称为善法欲。
禅修也好、听闻佛法也好,不能缺少善法欲,现在确实有些人,他对佛教书籍很欢喜,但是他以拥有为满足,很多人拿了书后不一定会看,那这种是属于贪,不能说是善法欲。
唯有取书中的内容理解与消化,他的目标放在法上,这才是善法欲。现在有人这有书我也要,那里有书我也要,要了一大堆的书,他以占有为快乐,这种是属于贪欲,我们要分清楚。
因此,如果是三人都需要这本佛法书,如果你真的很需要这本书,那你可以先看,看完之后再给他们看,这不就解决了问题吗?因为毕竟,你不是想要占有那本书,你需要的只是法。
当然,如果你知道对方只是为了储存一些书,现在有很多的藏书家,我相信在座的家里,如果已信佛一段时间,家里一定有不少的佛书,是不是?
但是我问你,你是不是全部都看了?对于佛弟子来,大部分的佛弟子应该都有电脑吧,有电脑应该都有三藏,你把三藏都看了吗?
所以,佛教书籍并不在于是否拥有,而是在于你是否真正地看了。如果你只是想拥有,那是贪欲;但如果你是为了法,那是善法欲,是这样来区别的。
144. 请问尊者,一位植物人已无身心的痛苦和喜、乐受,但他的命根未断,那算还有什么业未受完呢?
答:只要命根还没断绝,他的身心还是会有喜、乐的感受,只是他不能够通过表情,表达出来而已,因为命根的断绝,必定是与死心一起生起的。只要命根没有断绝,他的心识就还在。
145. 有人临终前留下遗嘱,死后要将有用的器官捐献出去,医学规定要死后六个小时内的器官有用,即使有用,说明取时会有疼痛感,对他进行割离,他会起瞋恨心吗?
答:这个问题,我们要看现在的医学是怎么判断死亡的,但其实有很多的医生他内心也清楚的,有些人例如:车祸死之后,进行抢救,当抢救宣布无效的时候,他也知道对方还有生命,只是他的脑死亡而已,由于有的医学界认为脑死为死,有的是心脏停止跳动为死,有的就看脑电波和心电图。
对于器官捐献者来说,我们可以说这个是善业,如果一个器官捐献者,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没有希望了,他的身体被割开、器官被拿走,假如那个时候生起嗔恨心,他会堕入恶道。
假如他思维现在我的器官捐献出去,捐献给其他人这个是善业,而且假如他还没有死的话,他把自己的器官捐献出去,这个是什么样的布施啊?这是上等的布施,因为他把生命、把器官都布施了,如果一个器官捐献者在临终的时候,想起他做的这个上等的布施,他会忍住疼痛而去思维这样的功德善业,他必定能够投生到善趣。
146. 尊者:弟子对修禅定特别有兴趣,修禅定必须集中精力投入所缘。有师教导弟子,即使是扫把倒了你也别管,弟子觉得这过于自私自利,应该是烦恼心所,那样有利于修禅定吗?
答:我们教导修行,必须得要多方面,例如:当我们在禅修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很用心的专注业处。在专注禅修业处的时候,你就不要去管其他的事情。
但是,我们在其他的时间,应该多做点善事,去积累一些福德资粮。例如:我们在禅修营的期间,每天都会分配要打扫卫生、清理等等。不能说,我要禅修就什么都不管,连根本的义务都不做,这样是不好的。
当我们的同房、同宿舍的贤友,如果病了,我们也要去看护他、爱护他,或者当禅修营或是督导法师,需要你帮忙的时候,你就要去帮忙,只要你是善心地去做,它便是属于福德因缘。
我们经常会抱怨说:当我们要禅修的时候,有很多的障碍,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缺少福德因缘。如果现在尽量促成他人禅修,创造一个很良好的气氛和环境,那当我们想要禅修的时候,自然有很多的外缘,会促成我们的禅修。
所以,不要以禅修为借口,而放弃自己应该要做的义务,放弃自己积福、积德的机会。当然,也不要因为我要积累福德因缘,就成天地忙这、忙那,忘乎所以,忘了自己的禅修成就。禅修与积福,这两个有主、有次,就能够相辅相成。
147. 与心同时生起的思心所,是起造作与监督作用。想心所,是起标记作用,那么是谁在工作?例如:谁在专注这个禅林业处?请尊者开示。
答:心,能对目标发生作用,它是一起运作,并不需要有谁。如果说有谁的话,就落入我见或落入邪见了,它不需要有一个主体。心认知目标或对象,纯粹只是一个过程,不需要一个主体。如果有主体的话,那这个和外道的我见、灵魂,在认知上没有什么差别。
149. 请问尊者,目前除了人类有佛法,其它界里也有佛法在传播吗?
答:在天界和梵天界,还会有佛法,即使人间的佛法消失。
150. 学习不同禅法的人,可以在一起组织参加禅修共修吗?贤友之间的禅修经验交流,是好还是不好?
答:如果大家各修各的,好像在一亩田里,你种苦瓜、他种西瓜、他种黄瓜,这是个人的事情。但是,如果大家要交流的话,未免有时会各执一词,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要么变成自己立不住脚、要么变成他人立不住脚,自己就会搞混淆。如果你自己立得住脚,你可能就会批评、批判他人。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鼓励贤友之间的禅修交流。如果你想要体验,就不要互相之间去评判,如果是评判的话,未免会有矛盾、是非、口角出来。
151. 礼敬尊者,请问关于业力和果报,当一个人杀了一个动物,对于这个动物是果报,对于这个人来说是恶业,是吗?
答:是的,没错。
152. 在家做功德回向,可以用中文吗?尊者为什么受戒回向,都使用巴利语?
答:这是上座部佛教比库们的传统。两千六百年来,我们都是用这种巴利语诵经、诵戒、随喜、回向。所以这种上座部佛教的传统,不会在我的手中把它废掉。在家人做功德回向,也可以使用中文,但上座部比库的传统,则是使用巴利语。
153. 怎么解释大灾难中死亡的人和其他众生的业?
答:如果你曾经听过去年讲业果的课,那你就会知道,大灾难中死亡和其他众生的死,这些都是叫做毁坏业。唯有当毁坏业成熟,就会有称为‘非时死’的横死。
比如大灾难之死,地震、水灾、火灾、风灾之死,车祸之死,或种种因缘的死。这些毁坏业,使到一个人的寿命,在还没有享尽天年时,不得不被中断。
155. 请问尊者,平时禅坐后忘了当天回向功德,有补救的办法吗?
答:我们在每一期禅修营之后,都会为大家做回向功德的补救,所以不用担心。
156. 非常感恩尊者,不辞劳苦的为我们开示佛法。请问修习悲心用于辅助禅修时,选择的对象有什么要求?如不能选择异性等。
答:修悲心,刚开始也不适合选择异性,也不适合对去世的人,也不适合对自己讨厌的人。刚开始修悲心的时候,选择对象的要求是:遭受痛苦的众生。
比如说,你知道他(她)很贫穷、很痛苦,或者生病,只要你会生起同情心的,这样的对象,就是适合修悲心的。
157. 身体是禅修的本钱,可是身体有小小的不舒服,或是还没有不舒服,就忙着调理、看医生,会不会反而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呢?
答:当然。这样的话,就会变成对身体过度的贪着。我们可以说,身体是本钱、身体只是一种工具,它帮助我们修行,但如果我们过度地呵护一个工具的话;就比如说你有一辆小车,但是你过度地爱护这辆车,甚至不愿意、不舍得它在路上跑,这个就变成贪着这辆车。
如果我们把身体当成一种修行的工具,就好象一辆车一样,它是拿来做运输的工具,如果车坏了,我们要修理,同时我们也适当的做身体保养。但由于过度的身体保养,到你舍不得去使用它,那反而是一种障碍。或者,你对自己身体过度的执着,也是一种修行的障碍。
158. 请问尊者:腿痛如何才能克服?腿痛是业力吗?除了承受,无法改变吗?
答:腿痛如何才能克服,我们在《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一书里,已经讲到了几种方法。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忍耐。
腿痛,它往往是由于我们姿势维持到一定的时候、一定的阶段,然后由于气血的堵塞或者不顺畅,导致腿的酸痛。
毕竟只要我们有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是属于果报得来的,它是由过去世的业,所造成的果报而带来。但是,现在的腿痛,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现在的气血不顺畅,或者姿势维持到一定的时间,或者姿势不正确等等,所造成的。
159. 我的一个亲戚出家了,去看他时,他还抽着烟,出家了还抽烟啊?我对他说,我没有不恭敬他的意思,问他还抽烟?他说几十年了,戒不了。还说受了大戒,我有过失吗?
答:问这个问题,要看他是北传或是南传的出家众。我不知道北传佛教的方法怎么样。如果是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话,假如在家众见到南传的比库,有犯戒的行为;而且你证明他,的确有犯戒的行为。那么,你应该当面去制止他犯戒。
因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比库,他们的行为,是要受一切人的监督的。但是,如果他是北传佛教的出家众,也许北传的出家众,有北传的戒律。
160. 沙马内莉可以出家几次?
答:沙马内莉可以出家很多次。如果是比库尼的话,她只能够受具足戒一次。如果她还俗了之后,就不能够再受戒成为比库尼,不能够再受具足戒。沙马内莉应该可以出家多次。
161. 顶礼尊者!如果去帕奥禅林,家里的房产和工资、存折要舍弃吗?放在家里算私藏金钱吗?
答:如果去帕奥禅林,假如你是长期出家,那房产这些还没问题。但是,只要是任何的金钱方式,乃至包括存折、银行卡、信用卡等等,你都应当妥善处理。
你可以转帐给你的家人,或者你可以信赖的人,之后你就把钱给他。给他之后,你毫无牵挂就去;如果你和家里还有金钱,或者还有一些债务的纠纷,那这将会成为出家的障碍。
因为毕竟它是属于你的财产,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如果你担心会私藏金钱,在你出家之前,你把这些钱都舍给你的家人,或舍给你可以信赖的人。
162. 发愿渡众生的菩萨,是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有前世的止观成就,还是要再重新修炼?
答:他们还是要重新修止观,我们可以说菩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有佛陀的时代,或者说还有佛法的时代,这样投生的菩萨,他就可以依照佛陀的教导修行止观。
他可以很快速地修止禅,乃至能够达到色界四禅和四种无色界禅定;而修观,他也可以很快的达到行舍智,因为菩萨毕竟是在很多的过去佛那里,都曾修行过这些,所以今世他修止、修观,都比较容易成就。
但是,往往在菩萨积累种种巴拉密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时间,是投生在没有佛陀出世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没有佛陀出世,所以菩萨不能修习观禅,因为没有修习观禅的方法。修观,是属于出世间智慧的范畴。观智,是唯有佛陀出世才能够说的。
假如菩萨没有这样的因缘,在没有佛陀的教法当中,他都可以修观禅、修观智,那么他同样可以再教导他人。如果菩萨可以教导他人修观智,那就变成说,佛陀的教法不会灭去,是不是?
菩萨发愿在漫长的轮回当中,不断地积累十种巴拉密,不断的利乐种种的有情众生。他的利乐只是说,例如:那一世他是行布施巴拉密的话,那么他会不惜他的国家、他的妻儿、他的财产、甚到他的生命,去布施给众生。
如果那一世,他是修出离巴拉密的话,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会放弃国王、社会地位、财富、家庭等一切的世间事物,然后去到森林里、喜马拉雅山等出家修行。
菩萨在没有佛陀出世的时期,他可以修禅定。例如我们在经典里面,在菩萨的本生经里就看到,有时候他会放弃国王的地位,然后到森林里面,他因修行慈、悲、喜、舍四梵住,四种无量心禅定,而证得了禅那,死亡之后他投生到色界梵天。
如果菩萨在佛陀出世的时候,他遇到了佛法,他会修行很快,成就也快,那是因为他过去世的深厚巴拉密的原因。
但假如在没有佛法的时期,如果菩萨修行禅定,培育定力的话,他可以成就禅定力;但是修佛法观禅,这个就必须得要有佛陀说出来,他才能够依教去修行。这个是作为菩萨,对于止、观禅的修行,所以还是必须要重新修习的。
163. 请问尊者,以前造作的杀生恶业,要生大惭愧心去忏悔吗?还是忘记为好?
答:杀生的恶业,最好就是你现在要持戒清净,以后不要再去做,就可以了。毕竟,业造下了之后,你要去除掉它,那是不可能的。
唯有我们现在重新持好五戒,不要再造杀生、偷盗、说谎等恶业,好好的防护未来。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慢慢的把你的身与心,都归向于正法,使自己的身心都走到法中来。
164. 修行应具备什么?最忌讳的是什么?
答:修行应具备的素质,就是精进、真实、智慧、中道的心态等等,最忌讳就是生起烦恼。比如:你修了一点点的禅修体验,就去自赞毁他,到处去抬高自己。
或者,你修行过度紧张,抱着一种贪心,有所得的心。或者,你修行的动机不良,比如想要修神通,想要求这个、求那个,想要求什么境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禅修时,很忌讳的。
165.对北传佛教的发展,是否可以提一点意见呢?
答:我很希望北传佛教的僧众,都能够严净毗尼,都能够勤修止、观禅。而且,我希望北传佛教能够真正做到弘法利生,让更多的人来皈依到佛陀的门下来。
166. 请问尊者,您到马祖道场弘扬上座部禅法有什么感想?
答:我觉得很好,是很好的一个因缘。
167. 回去后没有请问的对象,以什么方法来检验自己的用心,是否正确?
答:可以说,如果你的心,一直都是能够不会太紧、又不会太松、不会去松懈,那这个禅修的心,就是适当的。
如果你发现到,禅修的时候,好象头又紧、又痛,这个就是心过紧。还有,如果你在禅修的时候,总是懒洋洋的;或者一坐下去,就会昏沉、睡眠等,那就是心太松。
唯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些诸根平衡,那才是禅修时正确的用心。
169. 按照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如果身上有装饰或纹身,或某些习俗的原因而留下的纹身,是否会对出家造成障碍?
答:那个不造成出家的障碍。只要在出家之后,不要再去纹身就可以,在家纹身那个没有问题。
172. 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的导读里说,佛陀在天界开示阿毗达摩的原因,是由于完整讲解阿毗达摩必须三个月的时间,而只有天神、梵天神才能毫无间断的听完它。又说到佛陀为了维持色身每天都要下到人间托钵,这样时间上不是已经有间断了吗?还有对沙利子尊者说法为什么那么快?
答:佛陀在天界讲《阿毗达摩》,用的是相当于人间三个月的时间。但是对于天界来说,其实我们说到天界的时间,他时间上的过度和人间一样,只是天界属于一种极快乐的那种状态,所以感觉到时间过的很快。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天界和人间的时间观念不一样。
但佛陀在天界开示阿毗达摩的时间,是相当于人类时间的三个月。从而佛陀为了维持色身,他会来到人间托钵。但是他去人间托钵,是他的肉身下来人间,他的化身,仍然还是在天界给天众说法。所以那些天众,感觉到佛陀还是在天界继续讲法。
然后,当舍利弗尊者来的时候,佛陀对舍利弗尊者的说法,为什么那么快?不是那么快,而是说得很简短,所以这个快,不是时间的快,是佛陀简略的说阿毗达摩。把他在天界里说到的一些阿毗达摩法要,用论母的方式说出来,相当于后期传出的论母纲要。
173. 修名色法业处时,可否观到色法生灭的时间,等于名法十七个刹那生灭?
答:一般在修观禅,在观照心路过程的时候,我们可以逐个逐个地,去观照心识刹那的生灭。但是,一般我们都不会去数,它到底有多少个生灭,只是按照心路过程它实际发生的情况去观照它。
因为色法的存在,是十七个心识刹那生灭,但是按照我们在观照名法的时候,其实之前有几个心识刹那已经过去了,才会有名法的生起、才会有心路过程的生起,这个我们在讲到心路过程的时候会解释到。
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欲界的意门心路过程,可以超过七个速行心。或者说,最多它只有十四个心识刹那。在一个欲界的意门心路过程里,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我们在观照色法和名法的时候,并不会很细的去看它。但是我们会知道,由于色法的灭尽,才会有这个眼门心路过程的灭尽。
175. 问:佛法的灭尽,是否指在人间的灭尽?如果天人还知道佛法,为什么他们不到人间来说法呢?
答:佛法的灭尽,有几种灭尽,我不知道这里指的灭尽是怎样,什么意思?天人知道佛法,但是我想举个例子:在《长部》里有一部经,叫做《巴亚西经》。
《巴亚西经》里就讲到了:“如果一个非常爱干净的人,不小心掉进了粪坑。当他从粪坑爬出来之后,他好不容易把自己的身体洗干净、衣服洗干净,然后在身体里面洒上香水,再用香去熏自己的衣服,然后坐在很舒适的阳台上,这个时候他还愿不愿意再跳入粪?”
在这个例子里面,就讲到一个人如果投生到天界,就犹如一个人从粪坑里爬出来,他不会再愿意跳进粪坑里。所以,为什么天人不喜欢到人间来说法,你知道吗?如果你投生为天人,你也不喜欢来到人间的。
176. 顶礼尊者!修禅定时,是否一定是从初禅到四禅?什么样的修行者,才能够做到跳禅?
答:在刚刚开始禅修的时候,必须得是由初禅到第二禅,再到第三禅、第四禅。跳禅,它是在修神通的时候,修神通的时候就必须有一种御心法叫做跳禅。修神通必须使用十四种行相,就是使用十四种方式来修行(十四御心法)。
例如说:顺禅、逆禅、顺逆禅、跳禅、跳遍、跳禅遍、超支、超所缘等等,要使用这些方法来修行十种遍禅、四种无色界禅定。顺遍、逆遍、顺逆遍等,都是要用这种方法来修行、来调御我们的心。跳禅,就例如说从初禅跳到第三禅,从第三禅跳到虚空遍禅定;
从虚空遍禅定,跳到无色界的无所有处禅定;然后又从无所有处禅定,又再跳回到色界的第二禅,它是用这样的方法,就是隔一个禅跳。
然后,如果跳遍的话,那就要从地遍跳到火遍,从火遍再跳到青遍,从青遍再跳到红遍,从红遍再跳到地遍。它是通过这样,这个叫做跳禅、跳遍。修跳禅,他必须得完全精通了十种遍禅和八种定之后,他才能够做到的,这个是修习神通的基础。
177. 呼吸生起的愉悦会影响心的平静。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
答:如果是因为呼吸生起的愉悦,若我们去注意愉悦本身,那可能心会不平静。如果我们不理愉悦,我们的心只是放在呼吸上,那就不会引起心的不平静。
因为愉悦本身,它有一种叫做“喜”,被人们体验就是动的、兴奋的。如果我们去注意兴奋本身,我们的心就很难平静。
或者说,我们把心放在兴奋、放在“喜”里面,那心自然就变得不平静。如果我们不理这种“喜”,我们的心,还是放在自然的呼吸,心就会平静。
178. 请问尊者,是什么业导致一个人在外道中流转,即使能遇到正法也历尽艰辛?
答:一个人之所以在外道当中流转,或者相信其它的教法、相信非正法的,那这也是他们自己的因缘。造了什么样的因,我们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
以后在讲到阿毗达摩的时候,我们会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一个人如何在佛陀的教化当中,最后他投生成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
本身,他是一个佛教弟子,但是由于他对于佛陀的教法有误解,而且他坚持,甚至去批判那些拥有正见的佛教修行人,结果这一种错误的错见,导致他投生到外道。
但是,他那时又有很好的戒行,这种戒行,使他能够投生为人。但是他对佛法的错见,坚持错见的业,又促使他投生到外道家庭。
所以,为什么在十种功德善业当中,有一种善业功德叫做ditthijjukammavasena(正直己见),就是我们要正直自己的见地、见解。
我们可以通过听闻佛陀正法,通过学习、修行佛陀正法,使我们对于佛、法、僧三宝的正见,对于法的正见,慢慢的树立起来、正直起来。
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因为我们对于佛、法、僧的误解乃至毁谤,而使我们以后即使善业成熟得到人身,也变成外道。
180. 问:怕他知道会起烦恼造口业,甚至下次不让来禅修了,这算是欺骗三宝和老公吗?破了五戒吗?像这样的老公不是佛子,不愿多做供养的事情,请尊者给个好想法。
答:当然,如果家庭是共有的财产,那么必须得要征求大家彼此的同意。但如果是你个人的财产,例如你的私房钱,或者是你的化妆、脂粉钱,那么,这是你个人可以支配的。
不过,对于夫妻之间,尽量要做到不要让对方多造口业,只要你没有明显地去骗他,你没有说出口,那还不是破五戒。
讲到这里,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例子,就讲到维沙卡(旧:毘舍佉),她嫁给了一个外道。维沙卡七岁就证得了初果,她非常漂亮。
后来在她十六岁的时候,被男方派来的婆罗门相中了,因为她具有五项作为一个女人的条件,然后就嫁给了一个很有钱的富翁的儿子。
但是那个富翁的家庭不信佛,信外道。后来维沙卡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她的公公信了,所以叫“鹿母”,他的公公叫“鹿”——“Miàra”。
后来,由于她用各种方法使她的公公,对佛、法、僧三宝生起了信心。所以,他的公公尊她为再生的母亲,所以叫“鹿母”。
例如有一次,他的公公邀请了那些裸体外道去他家里供养。 然后,公公就对维沙卡说:“我们邀请了很多的圣者——阿拉汉来应供。”
当维沙卡一去到的时候,发现她的客厅里面坐着的,都是一帮不知羞耻的裸体外道在那边。当时,她就很气愤地说:“你居然把这些人称为圣者,称为阿拉汉。”
于是,她扭头就走。结果那些外道就很生气,说:“你怎么可以把果德玛(乔达摩)的弟子,引进你们家?”从那个时候开始,她的公公就想要把她赶走。
因为在古印度,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如果男方不喜欢她,就可以把她休了,就像古代中国一样。后来又有一次,维沙卡帮她的公公在扇扇子,她的公公在吃甜粥。
这个时候有一位比库托钵走到门口,她的公公瞄了一眼,然后就不管他,继续吃他的甜粥。这个时候,维沙卡就跟那位比库说:“尊者,我的公公在吃没有味道的粥,请你离开吧。”
他的公公听了之后就很生气,决心要把她赶走。然后,维沙卡就说:“我是你们家明媒正娶迎接来的,你说要赶走就赶走?你没有充分的理由,我不走。”
然后,她当时就邀请了她的爷爷在她出嫁的时候,专门叮嘱了几位他们族里的长者,说一旦出了什么事之后,就请他们来评判,请他们来做裁判。然后,就请了那几个长者来评理。
结果,那几个长者都说,这个小小的维沙卡说得有道理,反而是她的公公不对。因为她说“吃没有味道的粥”,意思是她的公公,只是在消受过去世的福报;
但是现在一点福报都不做,所以说“吃没有味道的粥”,是指他只是享用过去而没有做新的。结果那些长者都说这是对的。
后来,又经过几次,他的公公一直都把她赶走而赶不走。但确实维沙卡非常贤淑、非常贤惠。后来,反而是维沙卡生气了,她说:“我再也受不了你这个家庭了,你这个家庭没有一点信仰,而且经常刁难。”
当她要走的时候,她的公公反而挽留她说:“你留下了吧。”她说:“好。如果你要叫我留下来也可以,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允许我供养佛陀和僧团。”她的公公答应了。
结果维沙卡很高兴,就去迎请了佛陀和僧团去她家里应供。然后,应供完了之后,按照佛陀的做法,用完餐之后会做随喜说法。
那个时候,她的公公就又不敢出来,于是在门外隔着墙在偷听,结果一听就证了初果。所以,后来他就因为对佛法僧三宝生起了信心,于是他就尊称他的媳妇为“鹿母”。
所以,鹿母维沙卡就是这么样来的。后来,她就把她的一个很名贵的衣服卖掉,建起了“鹿母讲堂”,就是在现在的沙瓦提城(舍卫城)那边。如果你有那么的聪明和智慧,你也可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