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法师在槟城佛教禅修中心披剃出家,出家前已全时密集精进禅修长达一年半。披剃后六个月,法师前往缅甸,在阿闍梨班迪达禅师之下精进修禅约三年。
1994年,善戒法师依止闻名遐迩的缅甸阿闍梨帕奥大禅师,学习止观禅修、巴利文与《阿毗达摩》长达十四年之久,深受法益。
由于善戒法师睿智,并精通英语、国语、福建话、马来语及缅甸语,因此深受帕奥禅师之赏识与信任,充当大禅师在海内外禅修开示的小参翻译。
经帕奥大禅师之鼓励和敦促,善戒法师自2000年开始,在马来西亚、澳州、新加坡、印尼、东欧、台湾等著名学院,如弘誓、香光等教授《阿毗达摩》。
2002年起,法师也在北美弘扬《阿毗达摩》,足迹遍布美国各地。除了授课外,法师也应寻法者之邀,指导禅修和开示法要,其开示内容生动、活泼、精确与独特。
为了饶益众生,善戒法师亦参学了缅甸各种禅修法门,并著有《揭开身心之奥秘》、《佛陀的九种德行》等书。
中文版序:近年来,学习《阿毗达摩论》的华人越来越多,但是在以汉传佛教为主的华人地区,可供参考的相关资料却如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承蒙几位佛弟子发心,愿意把本人2008、2009年在台湾弘誓学院开示的《阿毗达摩概要》誊写出来。因此,本人决定将之付梓成书,希望为佛弟子们多提供一份可参考的资料。
本书以2008年的演说为主体,再加入2009年补充的心与心所之部分以及遗露的章节。今已将两次内容整合为一,希望能更全面阐述《阿毗达摩论》的精神。
在开示《阿毗达摩论》时,本人发觉到口述往往跟不上脑海中想要传达的法,因此在校对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口误和口语化的重复语句,这些错误在出版时本人已尽量修正。
《阿毗达摩论》看起来错综复杂、艰涩难懂,似乎与日常生活及禅修毫无关系,往往让人却步不前、望法兴叹。
为了推广这部虽深奥却弥足珍贵的法,笔者尝试以崭新又实用的方式来阐释《阿毗达摩论》,把新的生命力注入看似枯燥沉闷的法,
特别是将《阿毗达摩论》、禅修和阿毗达摩的日常生活应用做一些结合,让读者了解三者彼此紧密相依,不只是停留在学术研究的范畴。
在此前提下,本人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不厌其烦地说明《阿毗达摩论》的深奥义理,希望本书不但能够易读、易懂,也期盼读者因而培养对《阿毗达摩论》的兴趣,同时也能确实保留佛法的精髓。
诚挚希望这本书的付梓能让您更深入了解《阿毗达摩论》的重要性及实用性,进而体验到佛法的真谛,将之带入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一思、一言、一行与法相应。
亦期望本论的效益有帮助我们了解微妙的心识运作与业的关系,进而激励我们更加积极实践佛陀的中心教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在此,要对曾经费心教导笔者《阿毗达摩论》及禅修的缅甸帕奥大禅师,致上最高的敬意及最深的谢意。在长年亲近恩师的期间,有关法义的学习,恩师总是很有耐心地不断教导我,这份恩情,实非语墨所能形容。
也要感谢寻法比丘翻译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这本书是极重要的参考文献,为本书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协助。笔者也采用了明法比丘编的《摄阿毗达摩义论表解》的一些图表,在此亦致上谢意。
还要感谢弘誓学院之邀请,促成了此书之完成。最后要对费心誊写本书的善友许丽惠、郭明鑫、林伟昌、蔡欣宜、王宝昭,还有DawVimala的校对、整理,表示深切的谢意;
尤其是善友陈淑时,若无她的鼎力相助,费心费力做出最后的校对及整理,这本书无法顺利完成。在此,本人对所有相助者致上最深厚的感谢之意。
此书中若有关任何法义的错误,无论是文字表达或者是内容,还请您不吝指教,请寄至邮箱:sayalaysusilaretreat@gmail.com,我们当虚心接受并于再版时改进。
本书录音档的下载,请至:sayalaysusila.marveltech.biz 或www.sayalaysusila.org,也欢迎您来分享佛陀的法义。
最后,愿以出版此书的功德,回向给所有的师长、父母、亲人、朋友、读者、所有成就此书者及一切众生。
愿一切众生平安快乐、勤修四梵住与八圣道。 ——善戒法师(Sayalay Susila) 于马来西亚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阿毗达摩实用手册》:院长、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大家早!有机会在这边跟大家讲解《阿毗达摩论》,要感谢弘誓学院的邀请,在此我向弘誓学院表示谢意。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承,在开示佛法之前,都会礼赞佛陀。现在,让我们一起用巴利文来礼赞佛陀。请将你们的意念,放在佛陀的德行上,观想佛陀的德行,我们的礼赞才会充满着善心。
好!我们一起来念诵: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次)
前言:佛陀的教法,可以分为三藏:1.《律藏》:是世尊为诸弟子设施的戒律教诫和生活规则。2.《经藏》:为世尊以及声闻圣弟子们,譬如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等的言行集。3.《论藏》: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精确及系统的分类与诠释。
在第一次佛教结集的时候,只有律与法两种,经过第三次结集之后,才将律与法分为三藏经典。我们的讲题《阿毗达摩论》是属于论藏,论藏的巴利文称为Abhidhamma-Tipi aka。在课程的一开始,我们先解释《阿毗达摩论》的来源。
在上座部佛教的正统传承中,认为《阿毗达摩论》为佛陀所教导,世尊是在三十三天向来自一万个轮围世界的诸天开示《阿毗达摩论》。《阿毗达摩论》被视为佛教圣典当中的至上宝,因为它开显了生存的真实本质。
有情众生的生命及生存本质,就是生灭之法,只是因缘和合的生灭法而已。《阿毗达摩论》即是开显因缘和合生灭法——纯粹是无常、受无常压迫的苦,以及没有一个主宰的我。这就是整个《阿毗达摩论》所开示的主要课题。
《阿毗达摩论》也最能显现佛陀的一切知智。这一切知智不是弟子众所拥有的,所以《阿毗达摩论》的大注疏中记录:《阿毗达摩论》不是属于弟子的范围,纯粹是属于佛陀的范围。
为什么佛陀要选择在天界跟众天神开示《阿毗达摩论》,而不是在人间呢?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佛陀要在一支香的禅坐中,完整地讲完《阿毗达摩论》。
在天界禅坐一支香的时间,相当于人间的三个月时间。在一支香中讲完《阿毗达摩论》,人类有没有本事一坐就是三个月?没有。所以佛陀没办法在人间讲解《阿毗达摩论》。
然而,三个月的时间在天界是很短的,这就是佛陀选择在天界开示《阿毗达摩论》的原因。佛陀在三十三天连续三个月开示《阿毗达摩论》时,由于色身仍需要食物的滋养,所以由其化身在天界开示《阿毗达摩论》,本身则到人间来托钵。
托完钵之后,舍利弗尊者会来请法,佛陀便将在天界所讲的法,再次向舍利弗尊者简略述说,就这样连续讲了三个月。
然后,舍利弗尊者把从佛陀处所学到的法,再次向他的五百个弟子开示,因而就形成了《阿毗达摩论》的传承。
另外一个原因是,佛陀要化度他的亲生母亲——摩耶夫人。摩耶夫人生下他一个礼拜之后就死亡,投生在欲界的兜率天,成为兜率天的男众天神。
佛陀在第七年的雨季安居时来到三十三天,而摩耶夫人则从兜率天也来到了三十三天。佛陀向一万个轮围世界的诸天神开示《阿毗达摩论》,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化度他的母亲。
现在,我们开始讲解《阿毗达摩论》的意义。《阿毗达摩论》的巴利文为「Abhidhamma」,这是两个字的组合:「abhi」是上等的、殊胜的、卓越的;「dhamma」是法,究竟真实的教法。
所以,《阿毗达摩论》是上等的法、殊胜的法,或者是上等的究竟法。伟大的论师觉音尊者解释道:“《阿毗达摩论》是远胜过经藏的法。”透过觉音尊者的解释,可以了知《阿毗达摩论》的法有多么卓越。
《阿毗达摩论》一共有七部:〈法聚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事论〉、〈双论〉、〈发趣论〉。
其中,〈事论〉不是由佛陀亲口所说,而是由目犍连子帝须阿罗汉尊者,在第三次佛教结集时所开示。佛陀般涅槃后的两百多年,出现了种种邪见,目犍连子帝须尊者于是口述了这部〈事论〉,以反驳种种的邪见。
佛陀在觉悟成道后的第四个星期,开始审思《阿毗达摩论》,他从第一部〈法聚论〉依次审查到第七部〈发趣论〉。关于〈事论〉则只审思其论母要点,该要点即是后世的目犍连子帝须阿罗汉口述这部论的关键。
当佛陀一审查到〈发趣论〉,他的全身便发射出六道光芒,因为〈发趣论〉是最为深广的一部。就像一条大鲸鱼,如果把它放在小河里,它会游得很不自在,因为不够空间。
但若将鲸鱼放进海洋里,由于空间宽阔,它就能自在地遨游。同样的,佛陀的智慧只有在到达〈发趣论〉时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由于一切知智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所以佛陀的身体散发出六道光芒。这种光芒叫做智慧之光,分别是金黄色、银耀色、蓝色、红色、白色、橙色,它成为今日佛教旗帜的颜色。(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