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佛教,在物质和精神领域,有五种秩序和运作方法。
一、Utu--niyama--季节次第。无机物质的秩序,即风雨的季节现象,有规律的季节先后秩序,季节性变化等,刮风下雨的原因,热量的特性等,都归纳到这一类中。
二、Bija--niyama--种子次第。菌体或种子次第(有机物质秩序),稻种生稻谷,甜味由柑和蜜,以及其它一些水果的特别成份而来。
细胞和基因的科学理论,以及双胞胎相貌相似等,也许能够归类在此。
三、Kamma—nyama--业次第。行为因果秩序,即善恶之行产生相应的善恶业。
正如水流其平面,同样的,一旦机缘成熟,如是业决定生如是果,但它不是以报答,或惩罚的形式出现,而是在它们中间有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如同太阳和月亮各行其道,自然而又必然。这就是业的果报原则。在业业相聚的本身,也有连续相接的原则。
丰富的经历,多样的个性,知识的积累等,都不可磨灭地在去旧存新的意识中,留下了烙印。
所有这些经历和性格,在生生世世中迁移不息。或许由于时间的关系,正如在儿童时代一样,它们也许会被遗忘。
然而,神童或有特异功能的孩子,他们没有受到启蒙教育之前,就能言说多种不同的语言,这些是业力相续原则上值得重视的例证。
四、Dhamma--niyama--法次第。法规,即菩萨最后一世诞生时的自然现象及其它同样的自然法规;证悟道果之后不退转,善美的原因等等,这些都能放在正性法则这一类。
五、Citta--niyama--心的生起次第,意识或精神次第,即意识思惟过程、意识的形成、心念的力量。
这包括心路过程的生灭法则,心的感应或超越、往事的忆想、心的预感、神奇听力和超人视力,他心通等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心智方面的现象。
每一思想或心理现象,都可以用此包罗万象的五种次第或运作方式来加以说明,此五种次第本身就是一种规律。
业力因果之说,只是这其中的一种,同其它的自然规律一样,它们无须有制定规律者。
在这五种次第中,有机物质次第,无机物质次第,以及自然规律的次第,多多少少有一点机械的形式,虽然它们也可能被人类的创造力和心力驾驭。
例如,火焰一般都会燃烧,水至冷则会结冰。但是,有人能够平安无恙地在烈火上行走,或赤身裸体地在喜玛拉雅山的冰天雪地里禅修。
园艺家用鲜花和水果,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瑜伽师腾云驾雾,心理规律也同样是机械的。
但是,佛教的修习目的,在于以正确的见解和纯洁的意念,把握住自心、控制住烦恼,最终灭去烦恼。
业力的规律,相当程度上说也是自行其事。当业的力量极其强大时,人对其必然结果,也只能束手无策,即使他想加以改变。
但是,此正确的知见和善美的意念,在很大程度上能成就和规化未来。持续不断的善业,也许能减弱恶业的果报。
业的规律当然是相当错综复杂,只有佛陀才能圆满地明白其详细运作。佛教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彻底地消除业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