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那些可能在未来生起的烦恼,才能在证悟圣道时被根除,至于过去的烦恼及现在正在生起的烦恼,它们是无法被去除的。圣道使烦恼的原因枯竭,而根除烦恼。
被如此根除的烦恼,是潜伏性的烦恼(随眠烦恼)。虽然疏钞上说这些是未来的烦恼,事实上它们未必真的是未来的烦恼,因为真正未来的烦恼,必须肯定会在未来的时候,以生、住、灭的状态出现。
然而这些潜伏性的烦恼,只是有生起的可能性而已,未必真的会生起。如果圣道没有生起的话,它们就还有可能在未来生起;如果圣道生起的话,圣道会灭除它们,使它们无法生起,因此称它们为潜伏性的烦恼。
在道心生起的那一刹那,根除一个目标中的烦恼,事实上就是根除了所有目标中的烦恼。精确地说,烦恼是被圣道所灭除的。这就是出世间圣道的力量。
如果你已经能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当你正在观照名法或色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你可能会证悟涅盘。
如果你在观照色法为无我的时候证悟涅盘,那时你的圣道,不只灭除了会依靠色法而生起的烦恼,同时也灭除了会依靠名法而生起的烦恼。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观照感受为无常、苦或无我的时候证悟涅盘,那时你的圣道,不只灭除了会依靠受而生起的烦恼,同时也灭除了会依靠身、心、法而生起的烦恼。
观照心或法为无常、苦或无我而证悟涅盘的情况,可以同理类推。某一个人根除烦恼的方式,未必与另一个人的方式相同。提到不同类型的人,是为了指出观照不同的目标,而有不同的根除烦恼之法。
上面所说的,是出世间的圣道智,根除烦恼的情况。接下来,要解释世间的圣道智,去除烦恼的力量。世间圣道,只能暂时去除烦恼而已,还不能彻底地根除烦恼。
可以借着持守戒律及修行禅定,而暂时地去除烦恼,因为戒行与禅定能够暂时削弱烦恼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它们现在不生起,它们却仍然潜藏在名色相续流当中。一旦因缘条件和合,它们就会生起。
假设这里有一棵尚未结果的芒果树,尽管现在树上还没有芒果,但是将来有一天它会生出芒果。我们可以说,芒果树有生出芒果的潜在能力。
同样地,你的名色相续流就好比是芒果树;潜伏性的烦恼,就好比是生出芒果的潜在能力;未来的烦恼,就好比是芒果。
虽然现在这些潜伏性的烦恼,还没有以生、住、灭的形态显现出来,但是只要它们还没有被圣道灭除,未来它们仍然可能会由于对各种目标的不如理作意而生起。
借着世间修行,而在身方面暂时降伏的烦恼,在感受、心等其它方面并不被降伏。即使有时候,当贪欲及忧恼在身的方面被降伏,而且也没有在受、心等其它方面生起,我们仍然不应该说:
由于禅修有效地去除它们,所以在其它目标中已经没有了贪欲及忧恼。因此,在感受、心等其它目标中,再度谈到去除贪欲及忧恼是可以的。
基于这个理由,佛陀在谈到每一种念处的时候,都会再度提到‘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
由此可知,世间八圣道分不像出世间八圣道分那样有力,这两种八圣道分的力量相差悬殊。
佛陀在《大念处经》里说:“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这里的‘有身’,是指由于强而有力的观智,禅修者只见到纯粹的名色身——究竟名色法,丝毫不见色聚等概念法,这是坏灭随观智以上这些观智的特征。也因为如此,这时开始才被认为是纯粹的观禅。
关于这一段经文,禅修者透过谨慎的观察而建立起正念。他思惟:有身存在,但是没有众生、没有人、没有男人、没有女人、没有自我、没有属于自我之物、没有我、没有我所有、没有他人、也没有属于他人之物。
这段经文是指,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这些上层的佛法观智。如果依照前面谈过的方法来修行生灭随观智,当观智变得利而且深的时候,他应当只专注于观照名色法的坏灭。
渐渐地,他见不到色聚,而纯粹只见到究竟名色法,并且他不见名色法的生起,而只见到它们的坏灭。
那时,他见到只有‘纯粹的’名色身存在,不见有众生、人、男人、女人、我、属于我所有之物、他人、属于他人之物。
‘只为了’是指目的。它在说明:建立正念不是为了其它的目的。那么是为了什么目的呢?只是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它的意思是指:只是为了愈来愈广大、深远的智慧与正念,也就是说为了增长正知与正念。
当禅修者只见到名色法的坏灭,并且观照它们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他的观智就会渐渐成熟。
当佛法观智成熟时,五根也会成熟。那时,他就能证悟道果,他心中会生起,取涅盘为目标的道智与果智。
这样持续地修行,最后,他就能证悟四果阿罗汉。佛陀解释阿罗汉的境界如下:“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
‘独立地安住’,是指他不依靠邪见、渴爱及无明来安住。
‘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是指不认定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为‘这是我’、‘这是我的’或‘这是我的自我’。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道智,完全灭除了邪见、渴爱及无明。因此,他能独立地安住,不依靠邪见、渴爱及无明来安住。
接着,佛陀为安般念修法作结论说:“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在此,观察呼吸的正念及正念的目标(五取蕴),是苦谛。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过去因,是集谛。
苦谛与集谛这两者都不生起,是灭谛。在培育生灭随观智时,你可以观照到由于五种因完全坏灭,所以般涅盘时五蕴完全坏灭。
因灭与果灭这两种灭,也称为灭谛,然而它们只是世间的灭谛而已。当你以道智与果智证悟涅盘时,你才了知出世间的灭谛(涅盘)。
了知苦谛、舍弃集谛、以灭谛为目标的正道,是道谛。在这里,你必须分辨世间的道智与出世间的道智。
世间道智能见到五蕴,这是了知苦谛的观智;它也能见到苦的因,这是了知集谛的观智;
它也能见到,由于五种因完全灭尽,所以般涅盘时五蕴完全灭尽,这是了知灭谛的观智。
世间道智是指观智而言,也就是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与正定,这四项因素会与观智同时生起。
在修行之前,你必须先持戒,那就是具备了正语、正业与正命这三项因素。因此总共是八圣道分,这是世间的八圣道分。
禅修者有时,必须观照其观智的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的。那时,他了知世间的道谛。因此,世间道智能了知世间的四圣谛。
出世间八圣道分,与圣道智、圣果智同时生起,它们都以涅盘作为目标。那时,正见了知涅盘,正思惟将心投入涅盘;
正念对涅盘明记不忘,正精进努力于了知涅盘,正定专注于涅盘,正语、正业、正命这三项也同时存在,这是出世间的八圣道分。
为什么在禅修者证悟涅盘的时候,正语、正业、正命这三项也同时存在呢?因为圣道智,灭除了能造成邪语、邪业、邪命的烦恼。
如此精勤地修行四圣谛之后,就能达到寂静。这是致力于修行安般念的比丘的解脱之道。
摘自《正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