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善友:请问,禅那和禅定的区别在哪里?
淡然:禅那=禅定
某善友:再问一下,这两个词语的侧重点,是不是有所不同?
淡然:禅那,其一意为‘念虑’,另一者意为‘烧尽’。诸禅那,因它们密切地念虑目标,亦因它们烧尽与定对抗之法而得其名。
那些与定对抗之境,即是五盖:欲欲(对欲乐的欲求)、嗔恨、昏沉与睡眠、掉举(散乱的心)与恶作(追悔)、疑。
禅那是通过修习止禅(奢摩他)而证得,这种禅定涉及提升定根。通过把心专注于所选定的单一目标,一切心的困扰得以清除;诸盖皆已受到镇伏,心也完全投入其目标之中。
禅那心的目标,是称为‘似相’的心之影像。此相是种‘概念’,但由于一般上,它是基于色法而产生,所以取此相为目标的禅那,是属于色界。
想要证得禅那的禅修者,可以选用基础遍相作为修定的目标,如一个某种色的圆盘,然后把心专注于它的颜色。
当定力成熟时,与该圆盘完全相似的影像,即会自心中生起,此相称为‘取相’。当定力更深时,自此相净化后而生起的相,即是‘似相’,它是禅那心缘取的目标。
回到刚才的问题:定一词的侧重点,是指一境性心所。这是心与目标结合为一境,虽然它在禅那里,作为禅支时才变得显著,但即使是最基本的心,它也有令心专一的能力。
一境性(定),执行把心专注于目标的作用。其特相是不散乱;作用是统一相应法;现起是平静;近因是乐。
诸禅定,由其称为‘禅支’的心所而得以分别。在每一禅心里的许多心所当中,即是这些称为禅支的心所,而分别了诸禅定的不同,而且是这些禅支,令到心证入安止(禅那)。
因此,禅那一词的侧重点,便是指这些禅支。根据《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寻心所是五禅支的第一个,寻的特相,是把心投向或导向目标;作用是全面地撞击目标;现起是把心导向目标。近因是目标。
一般上的寻心所,只是把心投向目标。然而,通过培育定,寻心所则能够变成禅支。其时,它名为‘安止’,即把心安止于目标。
初禅共有五个禅支,它们是:寻心所、伺心所、喜心所、乐心所、一境性心所。若要证得初禅禅那,这个五禅支必须达至平衡,它们紧密地念虑目标、及‘烧尽’阻碍证入禅那的五盖。
在《经藏》中,寻一词,常不精确地用以代表思考;但在《阿毗达摩论藏》里,寻一词精确地代表,把心投入或令它朝向目标的心所。
犹如国王的亲信。有能力带村民入皇宫;寻心所,亦能够把心投入目标里。对于修习禅定,寻的特别作用,是对治昏沉睡眠盖。
伺心所:伺一词,通常意为检查;然而在此,则意为保持心继续专注于目标。寻,是把心与心所投向目标。伺,则是心继续专注于目标。禅那中的伺,暂时制止疑盖。
喜心所:可解释为喜欢或对目标有兴趣,诸论师把在修定当中生起的喜,分为五个层次:小喜、刹那喜、流喜、上升喜、遍满喜。小喜能令体毛竖直;刹那喜有如闪电;
流喜有如拍打着海滩的大浪般,一阵阵地流遍全身;上升喜能够令到身体升起;遍满喜则有如洪水注满山洞般遍布全身。禅那之喜是最后一种喜,喜禅支制伏嗔恨盖。
乐:此禅支是心的乐受;它即是悦受,而不是身的乐受。此乐是脱离欲乐而后生,所以称为精神之乐或非世俗之乐。禅那中的乐,对治掉举(散乱心)与恶作。
虽然喜与乐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心所;喜属于行蕴,乐则属于受蕴。喜,有如疲惫的旅人见到绿洲时所体验的欢喜;乐,则有如该旅人冲凉饮水时的快乐。
一境性:直译即是‘一’‘专’之‘境’,此心所是所有五禅与定的主要成份。禅那中的一境性,暂时制伏欲欲;它是每一种禅定的必要因素。
一境性的作用是紧密地观察目标,这是禅那的特征。但它不能独自执行其作用,需要其他四禅支配合运作:寻把相应法投入目标;伺则维持它们于目标;喜激起对目标的欢喜;乐体验禅那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