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还有佛陀形容为怨憎会的苦:“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讨厌的,不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
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怀恶意者、心怀伤害意者、心怀扰乱意者、心怀危害意者,那称为怨憎会。”
这种苦纯粹是体验苦受,在一生之中不断地发生,分分秒秒地发生。但这比较复杂,因为它依靠我们的感想。
举例而言,使得我们不断地移动四肢的身体不适,捕鼠器中死老鼠的景象,小孩哭泣的声音,杀虫剂的气味,无糖咖啡的味道。我们或许会说这些东西产生痛苦,但这是因人而异的。
有些人不断地移动四肢,这可以是心散乱的征象,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执着自己的身体。再看一看那些曾经禅修及培育身体方面自制力的比丘,观察他们几乎不曾移动四肢。
他们的禅修,已经减轻了对身体的执着。这是为何佛教圣典说,身体苦受的作用,是导致了愚人的忧虑。
接着,有家庭主妇设下捕鼠器,因为家里发现了老鼠。开始时,她对见到死老鼠感到不悦,但接着想一想,随着进一步的思维运作,它变成了乐受:“终于捉到你了!”
家庭主妇也可能会对杀虫剂的味道感到快乐,即使那味道的确不好闻。然而,由于杀虫剂代表着,她的死对头蚊子与蟑螂的死亡,于是她感到快乐。
我们都曾经见过,小孩子们如何乐于互相弄哭对方。而众多现代教条之一,是自以为是且武断地,指责人们咖啡中的糖。如是:‘某人的肉成为另一人的毒药。’
感受苦的多样化,也可以在佛陀形容的爱别离苦之中见到。这纯粹与前者相对,怨憎会是与不喜爱的相遇,这一项则是与喜爱的分离。
例如母亲在早上把儿子送进学校,总显得依依不舍。而孩子在假期回到家里,却由于怀念在学校和他一起游玩的同学,而感到无聊。
付钱停车也是苦,因为我们必须与自己可爱的金钱分离,却得不到任何欲乐的回馈,这是为何付所得税也是苦。
与熟悉的事物分离是苦,迷失是苦,赌输钱是苦,遗失钱包是苦,发脾气是苦,找不到锁匙是苦,打不开门也是苦。
佛陀也解释求不得之苦,那是追求得不到的东西:“会遭受老、病、死、愁、悲、苦、忧、恼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
希望我不会遭受老、病、死、愁、悲、苦、忧、恼,希望我不会老、病、死、愁、悲、苦、忧、恼!”
所求者,即是希望或期望得到之物。每个人都希望不会老、病、死,每个人都希望没有愁、悲、苦、忧、恼等;
丈夫希望怀孕的妻子会生个儿子,其怀孕的妻子则希望生个女儿。他们两者,都希望孩子是个美丽的天使、心地善良、聪明有礼、永无病痛等。
他们的失望,始于生产的惨痛经历,而且随着孩子的一生继续下去。因为孩子也会跟他们一样,必须遭受老、病、死。
老妇女希望医生能够医好她那可怕的关节炎,但痛苦还是会持续下去,因为那是老化的症状;医生看到所有的病人都遭受痛苦,心里希望自己能为他们解除一切病痛,然而这是一场败仗。
农夫一时希望天下雨,一时又希望天不下雨,但雨神却随心所欲而为。我们追赶公交车却赶不上;狗儿想要获得餐桌上的食物却被斥骂。
在整个人生,每一天,甚至分分秒秒之中,我们都从一个期望去到另一个期望,而且这些期望几乎都不曾如我们所愿地实现。无论失望的痛苦是大是小,这都是苦。
看回佛陀对苦的分析,我们就会了解,苦是与人生不可分离的一部份。这是为何佛陀解释生是苦时,他最终是指,仅仅只是投生已经是苦。
佛陀解释:“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诞生、产生、生起、诸蕴的显现、(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诸处的获得,诸比丘,那称为生。”
因此,无论投生到哪一种生存界,都是苦。即使投生到天界或梵天,即使时刻所体验的只有乐受,但那还是苦的,因为天神必定有寿终的时候,其时又不知会投生到哪里。
我们可以持续不断地讨论各种痛苦,但佛教圣典解释:“即使某人花了许多个大劫,要毫无遗漏地说出每一种苦是不可能的,因此世尊说: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
五取蕴是色、受、想、行与识:没有五取蕴,苦就不存在;有了五取蕴,苦就不可能不存在。我们都能了解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与求不得,但只有少数能够了解五取蕴这一词。
我们之中,多数一听到‘五取蕴’这一类的词句就感到痛苦。五蕴是生命的五个层面,佛陀以许多层面来形容生命:这有视其对象是谁,以及其原因何在。
举例而言,佛陀因此形容生命为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佛陀形容生命为十二处:眼处与色尘、耳处与声尘、鼻处与香尘、舌处与味尘、身处与触尘、意处与法尘;
佛陀形容生命为五蕴,也形容生命为只有二法:名与色。名即是受、想、行、识四蕴;色则是色蕴。佛陀也形容生命为只有一法:苦。
然而,什么是蕴?蕴的巴利文可翻译为群、体、整体、聚、组别或蕴。但为何诸蕴称为蕴?有一位比丘就曾经提出这个问题,佛陀则解释,每一蕴称为蕴,是因为每一蕴是十一种蕴的聚合体。
举例而言,佛陀说:“无论是哪一种色法,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的;内在或外在的;粗糙或微细的;劣等或殊胜的,远或近的:这些都称为色蕴。”
佛陀解释,无论是哪一种色法,是指四大种与由四大种所造之色。四大种是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由它们所造之色,则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等。
该蕴本身组成十一蕴,例如过去、未来或现在的色法,可以是过去世、今世及未来世的色法,或者是这一秒、前一秒及后一秒的色法;
内在与外在的色法,可以是自己的色法及其它众生与无生命体的色法,或者是自己今世的色法及自己其它世的色法;
劣等与殊胜的色法,可以是不同生命界(越低层就越粗糙,越高层就越微细)的色法等等。受、想、行、识诸蕴,也有这十一种蕴。
可见佛陀的眼光,不是短浅与狭窄至,只见到一个世界的一个大劫里的一段时间的其中一个层面而已。其眼光是无量的佛法,即生命的整体——无量时空的一切层面。
这些几乎都不能以肉眼看见,当然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为何依靠物质工艺的现代科学的范围微不足道,其知识极其肤浅且受到扭曲。
然而,依靠精神工艺的力量(定与慧),我们能够以慧眼知见这一切。佛陀的这种慧眼特别强大有力,这是为何当他解释愚人如何投生到地狱时,他可以说:
“诸比丘,我向你们所说的这件事,并非是听自其它的沙门或婆罗门。我向你们所说的这件事,是我自己知见与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