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算数师目连经》: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里东园的鹿母精舍。有一个婆罗门名叫算数师目连,他来见佛陀。
与佛陀互相问候,谈过礼貌友善的问候语之后,他坐在一旁,向佛陀说:“大师乔达摩,在这鹿母精舍里,可以看到逐渐训练、逐渐实行的情况,那就是循着阶梯,一步一步地走到最后一级。
在众婆罗门当中,也可以看到逐渐训练、逐渐实行的情况,那就是:逐步地学习婆罗门法。在教导箭术的老师们当中,也可以看到逐渐训练、逐渐实行的情况,那就是:逐步地教导射箭的方法。
在我们教导数学的算数师这一行里头,也可以看到逐渐训练、逐渐实行的情况,那就是:逐步地教导算数。因为当我们最初教导新学生的时候,我们先教他数:
一的算法、二的算法、三的算法、四的算法、五的算法、六的算法、七的算法、八的算法、九的算法、十的算法,乃至一百的算法。
如此,大师乔达摩,是否可以请您叙述,在您的教法与戒律中,是否也有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
佛陀说:“可以的,婆罗门,在如来的教法与戒律中,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如下:
婆罗门,正如一个善巧的驯马师,当他要调伏一匹纯种的小马时,首先会让马习惯于带上马勒,然后进一步训练那匹马。同样地,当如来要调教一个人时,首先会如此地训练他,说道:
谛听,比丘,你应当持戒清净,以别解脱律仪戒来约束自己,有良好的言行与正当的去处,即使对于最微细的过失,也见到它所能带来的危害,如此谨慎地持守戒律。
婆罗门,当比丘持戒清净,以别解脱律仪戒来约束自己,有良好的言行与正当的去处,即使对于最微细的过失,也见到它所能带来的危害,谨慎地持守戒律之后。
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谛听,比丘,严格地守护你的六根之门。当你的眼睛看见外物时,不要执取外物的形相与细部特征。
因为,如果你不守护眼根,那么贪欲及忧伤等邪恶不善法就会侵入你的心。所以你应当约束眼根,守护眼根,持守眼根律仪戒。
当你的耳朵听到声音时...当你的鼻子闻到气味时...当你的舌头尝到滋味时...当你的身体触到物体时...当你的心认知念头时,不要执取念头的相状与特征。
因为,如果你不守护意根,那么贪欲及忧伤等邪恶不善法就会侵入你的心。所以你应当约束意根,守护意根,持守意根律仪戒。
婆罗门,当比丘严格地守护六根门之后,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谛听,比丘,饮食要适量、节制,应当如理地思惟:
你摄取饮食不是为了玩乐,不是为了沉迷于身体的健壮,不是为了让相貌美观,不是为了让肤色光洁;而只是为了延续生命与活力,为了去除饥饿之苦,为了帮助你修行清净梵行。
你应当思惟:如此我就能去除饥饿的旧苦,并且不引发过饱的新苦,我将使身体存活,避免过失,以及得到安住。”
“婆罗门,当比丘能够节制饮食之后,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谛听,比丘,你应当努力保持醒觉。
白天的时候,你应当来回地行走或坐禅,净化自己的心,不让五盖生起。初夜的时候,你应当来回地行走或坐禅,净化自己的心,不让五盖生起。
中夜的时候,你应当右侧躺卧,一脚重迭在另一脚上,犹如狮子的卧姿。在内心中决定应当醒来的时间之后,保持正念与明觉地入睡。
醒来之后,在后夜的时候,你应当来回地行走或坐禅,净化自己的心,不让五盖生起。
婆罗门,当比丘能够努力保持醒觉之后,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谛听,比丘,你应当具备正念与明觉。走路往返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
向前看与向旁看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屈伸肢体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穿着袈裟及执取衣钵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
吃饭、喝水、咀嚼食物与品尝味道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大小便利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行走、站立、坐着、入睡、醒来、言谈及沉默的时候,都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
一、有益明觉:清楚地了知什么是有利益的,什么是没有利益的。二、适宜明觉:清楚地了知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
三、行处明觉:在一切姿势当中清楚地了知禅修业处。四、无痴明觉:以观智清楚地了知究竟名色法。
在此,前两种明觉不是禅修;第三种明觉,是在一切姿势当中专心修习禅修业处,即止禅或观禅;第四种明觉本身,就是观禅。
所以,当你修行安般念时,就是在修行第三种明觉。你必须在一切的姿势,即:行、住、坐、卧当中专注于出入息。
如果能够尽你最大的努力,在一切姿势当中专注于出入息,你的定力就会进步。
同样地,如果能在一切姿势当中修行观禅,你的观智明觉也会持续增强。这就是佛陀之所以在这段经文中,教导止禅与观禅的理由。
于《算数师目连经》经中,佛陀继续说道:“婆罗门,当比丘具备正念与明觉之后,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
谛听,比丘,你应当经常前往寂静的坐禅处,即:森林、树下、山峰、山谷、山洞、坟场、树丛、空地、草堆。
于是,比丘经常前往寂静处禅坐。他托钵回来,在用过餐食之后,就盘腿而坐,保持身体正直,建立起稳固的正念。
舍弃对世间的贪欲之后,他以无贪的心来安住,使心从贪欲中净化出来。
舍弃恶念与嗔恨之后,他以无嗔的心来安住,生起希望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的慈悲心,使心从恶念与嗔恨中净化出来。
舍弃昏沉与睡眠之后,他清醒地安住,觉知光明,保持正念与明觉,使心从昏沉与睡眠中净化出来。
舍弃掉举与后悔之后,他以向内宁静的心稳定地安住,使心从掉举与后悔中净化出来。
舍弃怀疑之后,他超越怀疑,对善法不迷惑地安住,使心从怀疑中净化出来。
如此,比丘舍弃五盖,舍弃削弱智慧的内心烦恼,从感官享乐与不善法中超脱出来之后,他进入并安住于初禅。
初禅有寻与伺相伴而生,并且具有由于远离贪欲,而生起的喜与乐。
接着,由于止息了寻与伺,比丘进入并安住于第二禅。第二禅具有自信和去除寻伺的心一境性,以及由于定力而生起的喜与乐。
接着,由于喜也消失了,比丘安住于不喜不忧的平等性,保持正念与明觉,还存有身体的快乐感受,他进入并安住于第三禅。
关于第三禅定,圣者们说:这是具有平等性与正念者的安乐住处。
接着,由于舍弃了乐与苦,以及先前喜与忧的消失,比丘进入并安住于第四禅。
第四禅定,具有不苦不乐的舍,以及由于平等舍而达到的正念清净。”
上述经文中所提到的四种禅定,可以是指世间禅或出世间禅。世间禅是四种色界禅与四种无色界定这八定;出世间禅是与道智及果智相应的禅那。
如果在你观照色界初禅的名法,为无常、或苦、或无我时,证悟涅盘、透视涅盘。那么,你的道智就是初禅的道智,这时的禅那,是出世间禅定。
为什么呢?因为作为观禅对象的世间色界初禅中,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与一境性。
而在出世间初禅中,也有这五个禅支存在,所以此道果是初禅的道果,其余诸禅的道果也是同样的情况。
在经中,佛陀继续开示说:“婆罗门,这就是如来对修行增上学比丘的教导。这些比丘的心尚未达到究竟的目标,他们安住其心,以便证悟解脱束缚的至上寂静。
然而,对于诸漏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已释重担、断除有结,并且透过最后的觉智,而达到完全解脱的阿罗汉而言,这些法也有助于他们获得当下的安乐住处,以及生起正念与明觉。”
佛陀如此说完之后,婆罗门算数师目连,请问世尊说:“大师乔达摩的弟子们,在受到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是否全部都证悟了最终的目标呢?或者有些弟子并未能证悟涅盘?”
“婆罗门,当比丘们受到我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有些弟子证悟了最终的目标——涅盘,有些弟子则未能证悟涅盘。”
“大师乔达摩,既然涅盘存在,通向涅盘的路存在,而且作为指导者的大师乔达摩也存在。
那么,是什么原因,什么理由,使得大师的弟子受到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有些弟子证悟了最终的目标——涅盘,有些却不能证悟?”
佛陀回答:“婆罗门,谈到这一点,我想反问你一个问题,请依照你的意思来问答我。婆罗门,你熟悉通往王舍城的路吗?”
“是的,大师乔达摩,我熟悉通往王舍城的路。”
“婆罗门,假设有一个想要去王舍城的人,前来问你说:先生,我想要到王舍城去,请你指示我通向王舍城的路。
于是,你告诉他说:好的,贤者,这条路通向王舍城。顺着这条路走一会儿,你就会看到某一个村庄。
再走一段路程,就会看到某一个城镇。再继续走一段路,你就会看到,具有秀丽花园、草地与池塘的王舍城。
受到你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他却走上了一条错路,于是一直向西方走去。
然后,第二个想要去王舍城的人,前来问你说:先生,我想要到王舍城去...受到你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他顺利地到达了王舍城。
如此,婆罗门,既然王舍城存在,通向王舍城的路存在,而且作为指导者的你也存在。
那么,是什么原因,什么理由,使得这两个人受到你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一个人走上错路而向西方走去,另一个人则顺利地到达了王舍城?”
“我有什么办法呢?大师乔达摩,我只是一个指路者而已。”
“同样的道理,婆罗门,涅盘存在,通向涅盘的路存在,而且作为指导者的如来也存在。
然而,当弟子们受到我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有些弟子证悟了涅盘,有些弟子却不能证悟。我有什么办法呢?婆罗门,如来只是一个指路者而已。”
佛陀如此说完之后,算数师目连告诉世尊说:“善哉!大师乔达摩,大师以种种方式显示佛法,犹如使向下覆盖之物翻转向上,使隐藏不显之物展现显露,为迷路之人指示正途,为黑暗中人擎举明灯。
我归依大师乔达摩、归依法、归依比丘僧团,愿大师乔达摩,忆念我为终身归依的在家信徒。”
从佛陀在本经中的开示,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佛陀只是一个指出不死涅盘之路的指导者而已,我们必须靠自己努力修行来达到目标。
正如《法句经》第276偈中所提到的:“你必须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路者而已。依循正道而修行的人,就能脱离魔王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