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13 人民网
妈妈给儿子买了一件羊绒衫,儿子说:这意味着加剧沙尘暴
因为一件羊绒衫,家住上海鞍山路鞍山新村的顾锐给妈妈俞敏上了一堂环保课。
羊年新春,俞敏给顾锐买了一件羊绒衫,但儿子不领情。这位某高校环保系的大学生参观过一次环保展,其中一张照片让他久久难忘———几头穿着花花绿绿衣服的山羊。他解释说:“如今的草场几乎无草,饥饿的山羊只能吃彼此的毛而生存,因此牧民让山羊穿上衣服来保护羊毛。”
“那跟羊绒衫有什么关系?”俞敏问。
“羊绒衫的消费增长加剧了草原植被的破坏。”顾锐说。据介绍,羊绒制品所用原料羊绒取之于一种绒山羊。这种羊生长在我国西北部以及蒙古、伊朗、阿富汗等国温差大、日照长的半荒漠地区,每只一年仅能产50—80克无毛绒,一般织一件普通的羊绒衫需要5只山羊一年生产的羊绒量。
养殖绒山羊的半荒漠草场资源不仅有限,而且还在退化。根据资料,50年前,内蒙古草场的畜牧能力为20亩草场可养活一只绒山羊,而现在要50多亩才能养活一只。另一方面,人们对羊绒的消费量在增长,导致绒山羊养殖量增加,形成恶性循环:为了生产更多的羊绒衫,牧民需要养更多的绒山羊,导致草场植被遭到更大的破坏,草场资源更少。饥饿的绒山羊于是就去吃草根、树叶甚至羊毛。而草根没了,草也不长了,草场就沙化了,沙尘暴也跟着来了。顾锐说:“所以,我去穿羊绒衫,也就意味着在加剧沙尘暴的强度。”
一席话把俞敏说得目瞪口呆。
假如新技术能推广,就能放心消费羊绒制品
为此,俞敏委托记者询问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吴志瑞副研究员。作为生活在内蒙古的当地居民,吴志瑞心情复杂:一方面,他要忍受沙尘暴等环境恶化带来的苦果;另一方面,当地牧民的生活来源,很大一部分要依靠绒山羊。
“抵制羊绒的消费,可能对当地牧民影响很大。”他说,“羊绒消费增加引起环境恶化是发展中的问题。如果只靠减少消费,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改变的是放牧方式。这只能依靠科技进步。”
据介绍,内蒙古自治区拨专款1000万元进行绒山羊舍饲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畜牧科学院有68位技术人员进行了16年的研究,目前绒山羊舍饲技术已经通过国家验收。今年,这项技术将在内蒙古全区进行推广。”吴志瑞说。
绒山羊舍饲技术是把绒山羊由放养改为圈养,其中最核心的技术是绒山羊的饲料。内蒙古畜牧科学院的技术人员研制出用草料和其它饲料混合的新饲料。这种新饲料的研制,将可能改变绒山羊的饲养方式,并可能改变绒山羊产区的环境恶化问题。利用舍饲技术,牧民可以对绒山羊圈养8个月,待草养好后,再进行划区轮牧4个月。2001年,内蒙古在9个旗县进行推广。吴志瑞说,从绒山羊舍饲示范工程推广的结果看,当地草场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产草量提高,植被覆盖提高,而羊绒产量提高品质不变。
“假如推广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放心消费羊绒制品。”他说。
环保是种生活态度,始终值得提倡
即使如此,顾锐还是觉得,在消费任何资源时,都要注意环境保护。“环保是种生活态度。”顾锐说。在他看来,也许将来绒山羊不用再刨草根吃,不再破坏草原植被,人们也可以穿上柔软舒适保暖的羊绒衫,但是,追求更加简单、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提倡的这种生活方式并非适合每一个人,但时刻把环境保护作为前提,是适合于任何人的。”他说。
虽然好意未被儿子领情,俞敏还是很高兴。她说:“这件羊绒衫不仅让我丰富了环保知识,还加强了我的环保意识。”在儿子的倡导下,她家现在可算是个环保家庭:出门能坐电车尽量不坐燃油车;冬夏季节尽量不用空调;买菜不用塑料袋用布袋;垃圾分类处理;尽量不用塑料饭盒。(人民日报记者 王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