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怎能出售门票?
在开始写这篇文章之前内心及其的复杂,这个问题已经困惑了我好多年,虽然以前在佛教论坛上曾经也写过类似的文章,就此事在网上也和教友们探讨过多次,也和本地区的比丘以及佛教徒交流探讨过。慢慢的也知道了一些事情的原委。同时也考察了其他宗教也是不是在这样搞,结果发现向信众出售门票的基本上都是佛教。当然这里说的佛教仅包括中国大陆地区。台湾、香港、韩国、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的佛教寺院都没有这样的事情。
很多从国外来大陆的佛教徒对于这样的事情总是非常的惊讶,怎么还要买票?在台湾佛教徒可以进入任何一座佛寺,不但没有门票,而且还会受到礼遇,介绍佛教,回答问题,赠送佛教书籍经典和光碟,唯恐你不接受。寺院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来自佛教徒的供养,所以寺院学风的好坏和弘法的力度就直接影响着供养的程度。精进修行、弘扬佛法的寺院自然会得到较多的供养,由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精进修行+传教力度+教区服务——得供养——再精进修行+传教力度+教区服务——再得供养。这样的良性循环不但非常的合乎佛教的基本教义,而且也使的寺院和信众建立了和谐的信仰基础。依这样的基础使得台湾、香港佛教的人员素质和综合势力远远超过了大陆,人才济济,高僧辈出。东南亚佛教之所以发展的稳固而健全也是和严持戒律与佛教徒长期而又坚定的供养分不开的。
反观大陆的很多大寺院,已经将门票收入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这样做不但严重违背佛教教义和精神,而且也使得佛教徒和佛寺产生了距离。佛寺是谁修建的?佛寺是为谁而修建的?是为游客修的吗?是为赚钱修的吗?多少佛教徒为了建寺倾尽一生的财富,多少信士在寺里长年累月的不计报酬的劳作,才有了一座座弘扬正法的寺院。可现在都出售门票了,有多少佛教徒被无情的挡在了门外,有多少人含泪离去。即便是买了门票进了寺门,也觉得象是吃了苍蝇一般,回自己的家还要买票?中国大陆佛教寺院向佛教徒出售门票一事,真乃古今中外之奇闻。此事导致的结果是佛法寥落,不见师父讲法领众,但见拦门收钱。虽然有些寺院已经开始作讲法工作,但是似乎还只是点缀而已,躲在深山老林,偏殿之内,一个月讲一两次,听法之人,也大都是老居士,没有想办法向新生代普及致使正信佛教徒逐年萎缩,青黄不接。说句很难听的话,寺院如果只收门票不传法,就是养了一堆“神棍”,“神棍”这个词虽觉得虽然不好听,但这就是大乘佛教在中国大陆的现状。因为寺院有门票的支持,一切用度不用担心来源,寺院里的师父如果不具有大悲心、大责任心,就懒以弘法度众,甚至争权夺利,即便有这个心,要弘法度众,但是如果一遇到困难,就烟消云散、心灰意冷,而没有克服困难勇猛精进的精神。所以就形成了现在大陆佛教的怪现象:寺院宏伟,佛法凋零。更有甚者,因为现在寺院有门票供养,吃穿不愁,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寺院,经济状况非常可观,结果吸引了一批好吃懒做的人出家作了和尚,这批人在寺院里不修行,不弘法,只是混混日子,闲来嘻笑玩耍,还要和来礼佛学习的信众漫骂争吵,真正是魔做沙门啊。
佛教寺院是传承佛祖清净法脉,清净戒脉,以戒定慧三学培育继承法脉僧才的场所,是宏法、修戒、修禅的场所,是远离红尘物欲的人间净土。佛陀释迦牟尼放弃皇太子的尊贵地位,出离皇宫,隐居山林,衣尸布,食乞食,卧草铺,建立乞食者(比丘)僧团,制定四众弟子清净戒律。律中规定僧人吃乞食,一日一餐,不准存储隔夜粮,穿粗布坏色打上补丁的百衲衣,不准存储多余的衣裙,不准手触金银,不准听歌观舞,不准戴金银珠宝首饰,不准戴花涂香,不准坐高垫大床,不准住超过一方丈的大房(一方丈约9平方米)等等。上述佛陀的生活方式和对出家僧人的要求都充分体现了一个离贪离欲的高尚道德原则。而今由于寺院出售门票而已延伸到出现了一炷高香要数千元,甚至10万元。四川宝光寺的头炷香拍卖到99万元。
佛教中的供养,重心不重物。若动机不正,出于贪心,虽供养金山银山,施舍亿万财富,也形同放债牟利,施米捉鸟,无善功德可言。若出于诚心,供一把土,其功德等于供养大地。(事出《佛本生记》)佛具大慈大悲心和平等性,佛教称“苦海慈航”,应更关心弱小贫苦众生。现在佛教寺庙圣地反而成了富人游玩之地,贪僧敛钱之所。以高额的门票,将贫苦的众生拒之寺门之外了。俗话说“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难进来”。过去穷人无钱进衙门讨公道时,还可以进佛寺向佛菩萨诉苦。得不到今世的幸福安乐时,还有个求来世安乐,以减轻痛苦的去处。现在却变成了“佛教寺门朝南开,有信无钱难进来”了,把穷苦人进寺烧香拜佛的这点权利也给剥夺了。这种做法符合佛教的教义吗? “三武灭佛”和“文革”毁佛撤寺,毁坏的只是佛教的外部形式,现在在形式上是建寺造佛,而且建的佛寺越来越豪华,造的佛越来越大,但大多数都是以“招财进宝”为目的的商业行为。这种与佛教离欲精神反其道而行之的作法,貌似“兴佛”,实际上是消灭佛教精神的灭佛。其危害远胜于历史上的历次灭佛运动。“佛”和“魔”只是一字之差,外形上佛魔没有什么差别,甚至在无明笼罩的俗人眼里魔更像“佛”。
世尊在临终遗教中说:(《阿含经》)“我已为汝等说法制戒,我走之后汝等当以法以戒为师。观修合于《经》,言论合于《论》,行为合于《律》者是我弟子,若不符合经论律者,非我弟子。” 戒行是佛教的标志。佛说:“戒行存在,佛教存在;戒行不存在,佛教不存在”。现在佛不像佛,成了“招财佛”;僧不像僧,成了贪财奴,假扮僧;寺不像寺,成了卖佛卖法的交易所。佛像和寺庙在外形上除了增加商业时代的豪华性、超大性而外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佛像和寺庙所象征的精神内涵却越来越少了。坐落在闹市中心和旅游景点上的寺庙在钟声和梵呗声中源源不断流进钞票,与此同时暗暗流失的却是无法用金钱计价的佛陀精神!坐在寺庙入口处的大腹便便的笑佛弥勒,似乎笑得更开心。是以慈悲笑容迎接给寺庙送钱的八方来客呢?还是把泪水吞进大腹,无可奈何地对着众生以笑代哭呢?凭大家的理智去分辨吧。
当然,精进修行、弘扬佛教的佛寺在中国也并不是没有,头脑清醒、奔走呼吁的佛教徒也不乏其人。但麻木不仁、听之任之、甚至赞成门票制度和佛寺进一步商业化的信士也是很多。如何摆脱如今大陆佛教的这种现状?是所有正信佛教徒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我们必须要看到假繁荣后的真衰败。当然时至今日还有不少的佛教徒仍然固执的认为“念好阿弥佗佛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与我们没有关系”。有些教友说“有些寺是国家修的现在国家收点钱也是正常的。”这一点我必须说明,别的我不清楚,我家乡的146座佛寺,最早的建于隋朝,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全部砸毁,寺产被全部没收。现在只恢复了6座,而且每座的规模只有原先的十分之一,大部分都被赶到了山上。修建的所有资金都是当地佛教徒的奉献。即便是国家在某些景点掏腰包重修了新寺,那也是应该的补偿,怎能乘机占有?有的教友对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反复探讨,反复辩论做无用功。有的直奔终极目标,而忽略了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应该参与到佛教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来,作实实在在的实践。
对于借佛生财这样的“新闻”已几乎成了一种见多不怪的普遍现象。但佛教界对此类严重损害佛教形象的各种行为是否因其普遍而见多不怪,就可以置若罔闻,听之任之,甚至犯戒违法,随波逐流,随喜赞叹呢?还是坚持佛门清规,维护佛教的形象呢?我想对这样的问题,不仅佛教学术界和佛教上层需要认真思考,凡爱护佛法,具正信的佛教僧俗弟子都应该认真、严肃的思考与对待。
本文写作中引用了一些其他大师和教友的论述,仅处于想进一步说明门票制度以及佛寺商业化对于佛教的危害,特此说明。
谁有权力收取佛教寺院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