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处经》中的安般念修法有四个阶段,但在其它的经论中,佛陀也教导了修行安般念的十六个阶段。这两种方式,基本上是没有差异。
在《大念处经》中,佛陀教导修行安般念的四个阶段,那只是修行止禅达到禅那的阶段。接着的“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等经文,才是观禅的阶段。
而在其它的经文,如《中部》的第118经《入出息念经》中,佛陀教导十六个阶段,包括了止禅与观禅。这十六个阶段分成四组,每组有四个阶段。
第一组是身念处,第二组是受念处,第三组是心念处,第四组是法念处。第一组只涉及止禅,第二、三组皆可用止禅与观禅来解释,第四组则只涉及观禅。
分别解释如下:第一组的四个阶段:(一)长息、(二)短息、(三)全息、(四)微息。
若能有系统地如此修行,定力提升时,你就会见到呼吸变成禅相,乃至变成似相。当你一心融入似相时,就是入了安般念的安止定。
于是,你能够有系统地证得初禅乃至第四禅,这与《大念处经》中安般念的四个阶段相同。
在达到安般念的第四禅之后,进一步应当如何修行呢?若是根据《入出息念经》,你应当修行下一组的四个阶段,从受念处开始修行观禅。
若是根据《大念处经》,我们已经解释过“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这段经文,你应当观照三种身:(1)呼吸身:呼吸里的究竟色法。
(2)所生身: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这四类色法。换句话说,就是所有的二十八种色法,它们也称为色身。
(3)名身:究竟名法,包含受、想、行、识这四种名蕴,禅那名法也包括在其中。
能够照见内外的这三种身之后,你应当观照它们的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进一步,应当提升你的观智达到行舍智。
更进一步,圣道智与圣果智,就会以涅盘为目标而生起。大家应当记住这些修行步骤。
第二组的四个阶段:(一)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喜而吸气;我应当觉知喜而呼气。”如何能觉知喜而呼吸呢?
你应当进入安般念初禅。初禅中的五个禅支包括喜在内,因此安住在初禅时,就是觉知喜而呼吸。
从初禅出定并且检查五禅支之后,你应当进入第二禅。第二禅有三个禅支,包括喜在内。那时,你也是觉知喜而呼吸。这是止禅的情况。
在转修观禅时,你应当先入安般初禅。出定之后,就观照初禅里包括喜在内的三十四个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如此观照之时,你的观智里也有喜这项名法。
举个譬喻而言,当你见到一位好朋友对你微笑时,你也会对他微笑。同样的道理,由于观智的目标(初禅的三十四个名法)里有喜,所以观智里也会有喜。
如此观照之时,你就是觉知喜而呼吸。然后,你应当进入第二禅。出定后,观照第二禅里包括喜在内的三十二个名法,为无常、苦、无我。那时你的观智里也有喜,你也是觉知喜而呼吸。
(二)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乐而吸气;我应当觉知乐而呼气。”就止禅的情况而言,由于乐这个受心所,存在于初禅、第二禅与第三禅,所以当你安住于这三种禅那当中的任何一种时,你就是觉知乐而呼吸。
转修观禅时,从这三种禅那的任何一种出定之后,你应当观照禅那名法为无常、苦、无我。那时由于禅那名法里包含乐,所以你的观智里也有乐,因此可以说你是觉知乐而呼吸。
(三)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心行而吸气;我应当觉知心行而呼气。”当你安住于任何一种安般禅那时,你都可以体验到心行,特别是个别禅那的禅支:
初禅有五个禅支、第二禅有三个禅支、第三禅有二个禅支、第四禅有二个禅支。那时,你就是觉知心行而呼吸。
转修观禅时,你可以逐一地进入各个安般禅那。出定后,观照各个禅那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如此观照时,你能够体验到心行:
初禅的三十四个名法、第二禅的三十二个名法、第三禅的三十一个名法、第四禅的三十一个名法。这时,可以说你是在觉知心行而呼吸。
为什么佛陀在这个阶段,要教导心行呢?什么是心行?在某部经中提到:“想与受是心行。”
因此,在观照那些禅那名法时,你必须特别注重在观照想与受,尤其是受。就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此阶段称为受念处。
(四)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心行而吸气;我应当平静心行而呼气。”当你以安般似相为目标而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那时就可以说你是平静心行而呼吸。
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的心行,比在近行定里的心行更平静。在第二禅里的心行,比在初禅里的心行更平静。
在第三禅里的心行,比在第二禅里的心行更平静。在第四禅里的心行,又比在第三禅里的心行更平静。
因此,所入的禅那愈高时,心行就愈平静。所以当你有系统地如此修行时,就是在平静心行而呼吸。
转修观禅时,你必须有系统地观照初禅名法、第二禅名法、第三禅名法与第四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
当你观照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时,你的观智是很平静的。当你以同样的方式观照第二禅的名法时,你的观智会更平静。
同理,以同样的方式观照第三禅与第四禅的名法时,你的观智会愈来愈平静。如此修行时,你就是在平静心行而呼吸。
在此阶段,你同样应当特别注重在观照受,所以此阶段也是受念处的阶段。
《入出息念经》中第二组的这四个阶段,谈到必须观照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名法。
这些名法,即包含在《大念处经》中“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所讲到,必须观照三种身当中的名身这一组里,因此这两部经所讲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第三组的四个阶段:(一)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心而吸气;我应当觉知心而呼气。”
就止禅的方式而言,你必须先进入安般念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个别的禅那出定后,应着重在观照心。如此,即是在觉知心而呼吸。
转修观禅时,你还是必须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初禅。出定后就观照初禅的三十四个名法,为无常、苦、无我,而特别着重在观照心(识)。
对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也以同样的方法修行。如此观照时,你就是在觉知心而呼吸。
(二)他如此训练:“我应当令心喜悦而吸气;我应当令心喜悦而呼气。”你应当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初禅。出定之后检查初禅的五禅支,其中包括喜禅支。
你会发现由于喜禅支的缘故,所以你的心变得喜悦。如此,当你入在初禅中时,就是令心喜悦而呼吸。在第二禅里的情况也是一样,这是就止禅的情况而言。
转修观禅时,你必须在从安般初禅出定后,观照包括喜心所在内的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
从第二禅出定后,也应如此观照。那时,你的观智里也有喜心所,它能使你的心喜悦。如此观照时,就是令心喜悦而呼吸。
(三)他如此训练:“我应当令心专注而吸气;我应当令心专注而呼气。”你应当以安般似相为目标而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这些禅那中都有一境性这个禅支,一境性就是定。安住在这些禅那中时,你的心只专注于安般似相。那时,就是令心专注而呼吸。这是止禅的情况。
转修观禅时,从这些禅那出定后,你应当观照各个禅那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那样观照时,你的心会专注于禅那名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那就是令心专注而呼吸。
(四)他如此训练:“我应当令心解脱而吸气;我应当令心解脱而呼气。”你应当专注于安般似相而入初禅。
在初禅里,你的心从五盖解脱出来,那时就是令心解脱五盖而呼吸。
接着,应当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第二禅,那时你的心,从寻与伺解脱出来。因此,你就是令心解脱寻与伺而呼吸。
接着,应当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第三禅,那时你的心从喜解脱出来,所以是令心解脱喜而呼吸。
然后,应当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第四禅,那时你的心从乐解脱出来,这就是令心解脱乐而呼吸。这是止禅的情况。
转修观禅时,你应当专注于安般似相而进入初禅。出定之后,观照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
当你能以观智清楚地照见这三项本质时,你的心,就从常想、乐想、我想中解脱出来。
同样地,你也应当观照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以便令心,解脱常想、乐想、我想而呼吸。
这一组的四个阶段都注重在观照心,所以称这一组为心念处。然而,不能只观照心而已,注重在观照心的同时,也必须观照与心相应生起的其它心所。
在《大念处经》的安般念一节里,当你观照三种身(呼吸身、色身与名身)时,即是在观照究竟名色法。
《入出息念经》在这里讲到的禅那名法,都包括在究竟名色法之内。因此这两部经所教导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四组的四个阶段:(一)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观无常而吸气;我应当观无常而呼气。”在这一组当中,佛陀只谈论观禅而已。
在这里,我们必须分辨四种情况:(1)无常:五蕴就是无常。为什么?因为它们一直在坏灭。
(2)无常性:五蕴的无常本质。(3)无常随观:照见五蕴无常本质的观智。(4)观无常者:照见五蕴无常本质的禅修者。
若要见到这四种情况,首先你必须照见五蕴,然后必须观照五蕴无常的本质。
在《大念处经》中,当禅修者证到安般念第四禅之后,佛陀教导说:“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
那就是要观照内在与外在的五蕴,这和《入出息念经》在这里谈到要观照五蕴,是同样的道理。
(二)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观离贪而吸气;我应当观离贪而呼气。”在这里有两种离,即灭离与究竟离。
灭离,就是借着观照坏灭,而暂时舍离五蕴。究竟离,就是永远地舍离五蕴,亦即涅盘。
首先,你必须有系统地观照五蕴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观智强时,就只注重在观照五蕴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那时你就是在观照灭离五蕴而呼吸。
观智成熟时,你会证悟涅盘。那时,你就能体会到涅盘是究竟离,因为涅盘中完全没有五蕴。
所以,当你安住于取涅盘为目标的果定中时,就是在观照究竟离五蕴而呼吸。
(三)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观灭而吸气;我应当观灭而呼气。”在这里有两种灭:剎那灭与究竟灭。
剎那灭,是指五蕴的剎那坏灭。究竟灭,是指五蕴的完全灭尽,亦即涅盘。
你如果能有系统地,观照五蕴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观智强时,你会只见到五蕴的剎那坏灭。此观智能暂时去除烦恼,那时你就是观五蕴剎那灭而呼吸。
证悟涅盘之后,当你安住于果定时,由于在涅盘中五蕴完全灭尽,因此你就是在观五蕴究竟灭而呼吸。
(四)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观舍而吸气;我应当观舍而呼气。”在这里有两种舍:弃舍与入舍。
什么是弃舍呢?你必须有系统地观照五蕴为无常、苦、无我,以便达到坏灭随观智。
当观智成熟时,你的无常随观,能弃舍骄慢。苦随观,能弃舍贪爱。无我随观,能弃舍邪见。那时,你就是在观弃舍烦恼而呼吸。
此观智不只能弃舍依五蕴而生起的烦恼,而且能令到你的心,趣向入涅盘(五蕴与烦恼的完全息灭)。
因此,你的观智既是一种弃舍,也是一种入舍。终有一天你会证悟涅盘,那时你的道智会灭除烦恼。
烦恼被彻底灭除时,你就是在观弃舍烦恼而呼吸。同时,你的道智能够直接地体验涅盘,所以也可以说,你是在观趣入涅盘而呼吸。
上述总共有十六个阶段,每一阶段里都有吸气与呼气,因此就有十六种吸气与十六种呼气,合起来是三十二种。这就是佛陀教导我们,为了证悟涅盘而呼吸的方法。
现在,我们每天里的每一刻都在呼吸,我们应当问自己,是否依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在呼吸?
如果能依照佛陀的教导而呼吸,终有一天你会证悟阿罗汉果,那时你的一切烦恼都被灭尽。
在般涅盘之后,一切五蕴与一切苦都将被灭尽。因此,请大家依照佛陀的教导来呼吸。
结论是:《大念处经》的安般念一节所教导的方法,与《入出息念经》所教导十六阶段的方法是相同的。只是佛陀根据闻法者根性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解释而已。
摘自《正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