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众讲堂

生活中如何静心
时间:2011-02-28 00:00:00  来源:  作者:

史飞翔

 

早期禅宗有这样一桩公案:达摩面壁。二祖立雪断臂云:“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摩云:“将心来,与汝安。”祖云:“觅心了不可得。”摩云:“为汝安心竟!”达摩安心意在告诉我们,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静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何谓“静心”?静心就是将心安静下来。老子曰,“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致虚守静”;庄子言,“恬以养志”;诸葛孔明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静心,静气,静观、静坐,静思;“静夜悟道”、“静中观心”、“静显本体”。静者,思通千载,心游万仞也。心静则无欲,无欲则平和,平和则顺达。

人最难得就是静心。人一旦入了静,即可无妄无欲,无怨无悔,跳出名缰利锁,任凭一生淡泊。静不仅是一种心理的状态,更是一种精神的境界,是一种崇高,是一种理想,是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大彻大悟之后的一种清醒和智慧。

遗憾的是,今人对静心大多置若罔闻。不是不知理,而是无暇顾。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忙。——忙,盲,茫,成了今天的众生相。但是凭心而论,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无不是向往宁静。所谓幸福,无非是灵魂的安宁。生活的本质就是平静。“心地平静,青山绿水”。平静即淡泊,淡泊即不妄,不妄就能幸福。

那么,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静心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做起。

一、要有形而上的思考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要静心首先要从思想层面上解决那些困扰人生的根本问题。如: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生找到一个支点和方向。哲学家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确如此,一个人只有做到惊宇宙之神奇,思苍穹之奥妙,探人生之本真,感生世之哀乐,方能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从而对世界保持一种敬畏之心。

二、要有哲学的眼光和头脑

黑格尔说过,一个国家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宇没有佛像。对于个人同样如此,“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哲学是智慧的学问。哲学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要静心就要多少懂一点哲学。

三、要有宗教的情怀

宗教作为人类叩问世界的一种形式它对于人自身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宇宙的宗教感是科学研究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在我看来,宗教是目前人类所能触及到的最高智慧。人要认识世界仅靠理性与逻辑是远远不够的。宗教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它对世界和人生执著的探求。宗教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释世界、解释人生。宗教的力量来自它对人自身的关怀,一种终极的关怀。宗教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宗教能够给人以科学的眼光、哲学的头脑以及一颗博大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之心。宗教的本质就是教人如何在缤纷陆离、变幻莫测的尘世,在惊涛骇浪、漂泊不定的人生中,寻找一个信念的支撑,建立起一个“精神的家园”。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是大海上的一次航行的话,那么宗教信仰就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人冲破迷雾,饶过暗礁,安全的抵达人生的彼岸。

四、要接触文学艺术

就本质而言,文学艺术与宗教一样是一种压根就不存在的“真实”。但它却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欺骗、是人类用以拯救自己的一种自救行为。文学艺术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理想场所。文学艺术可以软化人的心灵。文学艺术可以唤起人的同情、悲悯与人道主义精神。文学艺术可以使人建立起一种崇高感、使命感。生命中有了文学艺术的感染熏陶,生活就不至于那么枯燥无味,人就不至于无所事事、不知所从。

五、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做人的养分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精髓。儒释道作为一种文化命脉和精神基因,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宝库。儒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万事看空,消极出世,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道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修行处世之道;而“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则是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生活艺术。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以易生智,以道养命,以佛开悟,以儒修身”,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来修心(娱乐)。对此,南怀瑾先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说:“儒家是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佛教。佛教虽说产至印度,属外来文化,但佛教从它踏上东土的第一天起,无时不在寻求着“中国化”、“本土化”。禅宗的创立即是最好的证明。佛教的传入对儒家和道家影响很大,它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佛教,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保留的如此完整。然而,世人对佛教多有误解,认为佛教是迷信。岂不知,佛教本身是无神教,对宇宙人生有着独到的解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爱因斯坦认为佛教的“知觉了知”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如果说有哪一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孙中山先生也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

六、要学会使生活艺术化

现代作家周作人在文章中这样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 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同样,林语堂先生一生都在倡导一种“人生的艺术”。他说,中国人最懂得生活的艺术。他们常常是白天工作、晚上看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朱光潜先生说:“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旁观在那儿装腔作势。”有道是:“上场应念下场白;看戏无非做戏人”。既然天下事无非是戏,世上人又何须认真?我们姑且“白天工作、晚上看戏”,静静享受那人生的盛宴。

七、要学会乐天知命

同样是人,有人既蠢且愚却官居王侯,有人才大如海却终生落魄;有人碌碌无为却飞黄腾达,有人孜孜以求却穷困潦倒。你可以不信命,但却无法否认命的客观存在。《论语》里有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也说,“五十而知天命”。作家贾平凹说:“如果上帝注定你是一只勺的的话,无论你多么勤快,都是舀不过桶的。”的确是这样,任凭我们多么努力,人生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企及、无法超越的。所以,在一些时候,特别是当我们求而不得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乐天知命。“知命”是要我们对宇宙自然抱有一种敬畏之心;要面对现实,识事务;要学会“顺生”。“强汉不能与天争。”知道命,就不会怨命,知道限制,就不会逞能。

八、要学会练习死亡

中国人向来是忌讳死。这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就能看出。但是事实上,一个人在任何年龄、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死去。对于个体人而言,生命都充满着变数。生固然可贵,死也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如果没有死,生便彻底失去了意义。生之所以珍贵就在于死与它永远是形影相随。假如没有死的催促、提示,我们定会活的疲疲沓沓、没有胃口、没有兴趣。生与死是一对孪生姐妹。生是死的结束,死是生的开始。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自己想象成是“一个行将离去的人”,并能以“一个行将离去的人”的心态去理解和对待人生,我们还会深陷于争名夺利、尔虞我诈而执迷不悟吗?“天下事无非是戏,世上人何须认真”。倘若我们把每一天都当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倾宇宙之全力活于当下一瞬,那样我们就能体会到“春有鲜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自然之趣、就能拥有“闲爱孤云净爱僧”的悠闲从容,就能够在此生,活的既智慧又洒脱。”

九、要学会反省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的认识体系通常是由三部分组成:对以往知识的传承、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对自我心灵的深刻反省。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反省。为此,我们要尽可能养成独处和散步的习惯。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记日记、写博客等方式来促使自己反省自己。

十、要有自己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哲学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到中庸”,一个人要想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自己的人生观,要形成自己对人生的根本看法,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哲学。

静心的方法远不止以上这些,但无论是哪种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的定力、靠自己的悟性。gpm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2010年,信仰的中国迷局
下一篇:谁拥有佛教寺院?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