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听闻和学习那么多年的禅宗理论知识,还是觉得理论知识对于实修或者运用不上,或者欠缺太多。因为禅宗修心地法门就是放下到无可放。
心无住着外界的财色名食睡,就是一种放下。人一生有多少财,有多少名利,到临终时一点也不管用。一念贪着心起,那些烦恼习气都随着升起,离道远去千里了。
放下内心的妄想杂念,这更不容易做到,人的生命就是依附于这些妄想执著而存在的,这妄想执著就是主宰生命的支柱,这与禅法的无妄即真背道而驰。
看来禅的心境,一尘不染,空空如大千,于一切相一切妄念坦荡无牵挂,的确是非平常人所理解的和做到的。
常常诵读两首诗,一首是高峰妙禅师的‘插秧偈’:“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另一首是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多清净的诗偈。想起往昔的修行,一直是寻东找西,借来还去,总怕修错路,总怕轮回不出,这样背着包袱修来修去。布袋和尚都告诉您放下包袱,一言不发。禅也是放下心念,归于寂静。
心念本来如如,修禅是为明了本自真如之性,对禅修的实践,也是朝着这个无所住的平常心后退。渐渐的于一切法不生法相,于人我是非不生人相,内心回归平淡,自然于一切妄念不生心。一时心性湛然常寂,清净自性会无显而显,此时需要继续澄清妄心,直到桶底脱落彻悟一切事理,一时无禅而禅的境界就是你的如如本性了。
所以,禅修不拘于行住坐卧,以宁静姿态身心皆如。着一切相,执一切法皆不如意,落入有空两边,难成佛道。无佛可成是名成佛,无道可见是名见道,佛是心做,做佛恰无心,却又觉了心性空空如大千,千古恒常,如如不动,禅修就是要心悟体悟皆一如。
修禅本着六根清净姿态,万缘放下,无一念住着,否则你觉知不到有相的当下就是无相,无相的境界就是真实相,所谓“打得念头死,好让法身活,”修禅你没有大死大活的经历你别想打得念头死。修行人往往比别人苦,身苦心也苦,又要抛弃那么多的名闻利养,不执相也苦,执着相也苦,皆因不见自己清净本性。见性之人不知道心苦的味道,只知道茶苦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