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心想事成,是解读佛国净土的两把秘钥
肖大志(达之)
1,众生共业,聚沙成塔:从宏观历史推设的角度来看佛国净土
佛经常说恒河沙,成语也有聚沙成塔,如果说,每个人都只是如无量恒河沙中的一颗,那么依次类推,地球也只是宇宙星空的恒河沙的一颗,佛国净土也如恒河沙一样遍及宇宙,等等。在此,说明一下,我们这里说的佛国净土,主要指其报土,即为酬报菩萨因位之愿行所得清净之佛土。如果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前世业力、外界因缘和自身努力(心力)的相互作用,那么同样的道理,总的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也是如聚沙成塔一样,是一代一代的继承和发展,遗传与变异,是众生的合力、共业所形成、推动,是在漫长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
先从常识的角度说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和推设。比如,人类社会目前已经出现一批所谓七星级宾馆,以目前的国际标准来看,无疑豪华之极、洁净之极,至少就一部分表面环境(暂且不论其本质的功德庄严等等,其实道理也都一样)来说,其金碧辉煌、珠宫贝阙、琼林玉树、富丽堂皇、一尘不染的状况与佛经中对佛国净土的金沙布池、琉璃为地、金绳界道、七宝楼阁等描写相比,也许并不逊色多少。那么设想一下,如果照某种乐观的理想的推测,且不说数百年吧,在数千年乃至数万年以后,整个地球到处都变成目前的七星级宾馆的环境,到处都变成佛经中所描写的金沙布池、琉璃为地、金绳界道、七宝楼阁等,并非不可能的事,至少不是绝不可能吧。当然,随之的还有其他方面的变化和净化,特别是人类精神的净化以及寿命的延长,等等。那么,这样看来,在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地球不就是人间净土吗?更不用说更长远的未来了。至于佛国净土与娑婆秽土的差别,以及人类文明到底能延续多久,文明的灭绝、地球生命的灭绝的可能性,器世间的成、住、坏、空等等,在此暂且不议。
又如,从世俗意义上,佛教理想在现实中的实现,即众生平等的完全实现也有一个历史的过程。佛教意义上的众生平等,首先是从生命的根本上说的:主要有两重含义:一,一切众生都是可怜悯的,因为未得解脱的众生都有善恶苦乐生死轮回,在生死上、受报上是平等的,以宏观的眼光来看,众生的存在都是非常短暂的,差别很小;二,众生在生命本质上是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浅层的意义上说,就是灵魂深处都有善根、都有未泯的天良),在究竟意义上,都能获得解脱,是平等的。
宗教的眼光应该是很根本、很宏观的,在时空上是超越时代、超越现实的。人类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迄今初步建立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原则,并在发达国家开始出现动物权益保护法,等等。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后克隆时代”、“后生物时代”的来临,如科幻电影中的人兽混合体(现在英美等国已经开始率先研制人兽混合胚胎了),终究会出现。人兽一体的生命体的出现,将使人类的文明观和生命观产生一个惊世骇俗的变化,并从根本上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不要以为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这股潮水已经来了,挡不住的。因此,个人相信,在不太遥远的未来,那时,佛教意义上的众生平等,可能在社会政治法律的意义上变成某种现实。当然,即使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也只是一个原则,在世俗社会,任何时代的平等都不意味着绝对的无条件的平等,就如今天的文明法制国家,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也只是一个法律原则而已。
同样的道理,从世俗社会来看,如果在不久的未来,“外星人时代”或者说“后天文时代”来临,更将是人类文明观和生命观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和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那么,也只有佛教的众生平等的观念最能适应那个时代,因为佛教主张一切有情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生命形态、不仅人和动物(不包括作为器世间也即无情众生的植物)、而且人和天人(也即 “天神”或通俗说的“外星人”)都是平等的。在未来某个时候,当人类终于能和“外星人”开始联系、沟通、交流时,佛教的教义尤其是众生平等的理念,也将是最适合那个时代的……
当然,无论“外星人时代”或者说“后天文时代”来临与否,还是“后克隆时代”或者说“后生物时代”的来临与否,都与宗教、与佛教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任什么高科技,任什么外星人,乃至任什么寿命久长、神通广大,如果不解决生命的本质和精神的归宿问题,不解决对生命和宇宙的信念和觉悟问题,都只是徒增马齿、虚生浪死而已。宗教的问题是生命的本质问题,是灵魂的救度、精神的归宿问题,无关乎科技发达与否,也无关乎外星人来临与否。
从空间尺度来看,我们知道,现在可观测到的宇宙至少在100亿光年以外,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宇宙中如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数不胜数(每个星系的恒星一般也是数百亿、数千亿之多),现在的观测也大致认为,其中的行星也是数量相当庞大的。以目前天文观测的发展情况,以及主动或被动的对外探寻沟通,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对地球以外的行星,肯定会了解得更多、更确定,甚至外星人、地外文明也可能由幻想变为现实。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观想地外文明、佛国净土,不也是很平常的事了吗?换言之,大千世界,茫茫宇宙,无尽时空,设想只有人类才有文明,是所有设想中最为局隘的。
同样,从时间尺度来看,我们知道,宇宙星体的寿命大都能有几十上百亿年,地球生物进化的时间也有数十亿年。上面我们说的人类未来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发展,与生物演化尺度、地质尺度、天文尺度相比,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已,因此,在宇宙的宏观时间尺度的意义上,不管是在地球还是地外,佛国净土的出现,或者不那么严格地说得通俗一点,非常高级和理想的智慧生物及其文明社会的出现,并不是什么希罕的事,更不是不可能的事。
在此提一下,我在历史观上始终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前进的并终将是光明的圆满的。与那种历史退步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某种意义上(请不要偏狭地理解我的意思,就象对我在《略论佛菩萨名号的显密意义》一文的一些解释不要偏狭地理解一样):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博爱、开放、多元、保护动物权益、环保,等等普世价值、世界潮流,以及作为其主要体现的民主文明发达的国家(至于哪些国家不是固定的),就是“大势至菩萨”的某种象征。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从宏观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终究会成为“人间佛国、人间净土”。这种历史前进的观点,与佛教的苦海说、末法说、三法印、四谛等,是不矛盾的,与佛教净土宗的厌欣思想也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可以圆融地看的,不能狭隘地把二者简单对立。厌弃娑婆离苦海,最根本的意思还是要改变娑婆现实世界的自他身心及环境,这是大乘佛教的生命之所在。因此,即使是往生净土,也会乘愿再来,即使“渡生死海,至涅槃岸”,也会“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运度此岸众生至于彼岸,以往返无休息故。”甚或在一弹指顷,一伸臂顷,或饭食顷,化身来回。总之,佛教各宗都会赞成乘愿再来、化身和光、普度众生的观点。现在的人类社会虽然是不圆满的娑婆苦海(这一点不可能否认),但是发展地看(或者以佛眼圆满觉悟地看,这个不议),当然是会变得圆满、美满的,所以就需要众生去努力去建设人间净土,去改变社会特别是人们的思想,即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并最终使人们开佛眼知见,我想,这也是释尊出世的根本宗旨吧?出世间的意思,或者欣求净土仰如来,也决不是一味地逃避世间现实,而是要将其改变得更好,立足现实,从宏观长远看,建设人间净土。佛菩萨誓愿庄严地狱,难道不誓愿庄严人间?乘愿再来,是符合佛菩萨的誓愿的,普度众生,乃至众生未尽誓不成佛,是佛菩萨的应有之意。有些人误以为往生净土,就是永远在净土享福受乐,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是不符合大乘精神的。又如,即使从理想的角度,佛菩萨普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终将成佛,一切众生最终都被接引往生,即使这样,那与其将众生全部往生净土,狭隘地理解为从地球(或娑婆世界)消失,那到远不如将其理解为乘愿再来,把地球建设成人间净土吧?应该说,众生往生净土,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无有众苦,但受众乐,只是净土多层含义之一层意思。乘愿再来,不弃众生,才是其最核心的意思。
我认为,大乘常、乐、我、净的圆满观点,与净土为归的思想一样,都是佛教的落脚点和归宿。诸位可以由此思考一下佛教的圆教之说。大乘圆教,无论是天台所说成佛的法华圆教,还是贤首所说圆融的华严圆教,特别《华严经》主要讲菩萨修行感果,证得广大无量功德,颂扬佛的功德海,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当然,不论是苦、空、无我、无常,还是常、乐、我、净,无论是轮回苦海,还是圆满果海,佛陀的各种观点都是应机说法,但佛陀最后的观点、佛陀对宇宙人生的最终信念,无疑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非常圆满光明的,这应是大乘佛教的究竟旨趣。请参考《历史发展是光明的圆满的——我的佛教历史观》一文。
至于佛教界关于人间佛教的诸多论述,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总之,仅从人类宏观历史乐观的推设的角度来看,佛国净土也是有可能存在的;至于从宏观宇宙时空的尺度来看,则佛国净土的形成和存在,即使说遍及宇宙(如佛经说的,如恒河沙),也并不为过。
2,自他二力,心想事成:从宗教信念和万法唯心的角度来看佛国净土
佛教将依自身之力来造就智慧功德、获得解脱者,称为自力;他力,则指自力之外,特别是指依佛、菩萨之神力而获得智慧功德并得度解脱者。如佛教所说“感应道交”、“三密相应”“佛力加持”等等。宗教的根本之处,不是知识、经验层面上的事,而是属于超验的、先验的或者说神秘经验的事,简言之,乃信仰、信念层面上的事。此事仅仅从现实的角度,是无法得到完整的答案的。因为现实人世间,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佛教称我们的现实世界为娑婆世界,意思就是有缺陷的堪忍世界,是生活于此的人难以忍受又不得不忍受的世界。仅仅以今世来看,相当多的事没法甚至也不可能得到解释。
任何宗教之信仰必须有来世信仰的内容。因为,归根到底,只有把眼光放至无穷广阔的宇宙时空中去看待生命现象和社会现象,才谈得上是一种宗教理念和宗教情感。三世因果,乃是宇宙生命现象纷繁复杂的根源之所在。超越短暂人身和狭隘时空的来生信仰或永生信仰,这,也许可以看作是一切宗教的根本特征。净土信仰,他力信仰,是佛教来世信仰最主要的内容。
在此,先说说佛教的一个基本命题,即“缘起性空”的观点。佛教认为,一切万法皆是由因缘聚合而生,其本身并无独立的自性。因此,在宇宙生成论上,佛教总的看法是“缘起”,即宇宙万有皆由因缘聚合而起、由因缘离散而灭。具体到生命(佛教的生命限于有情众生)的造作,则由于生命具有心识,因而处于被动性(业力)和能动性(心力)的相互作用中,其缘起也就体现为心因物缘、内因外缘、远因近缘、前因今缘、主因辅缘等等。佛教的缘起论,一般将一切万法的本原归之于众生业力的感招、众生心识之阿赖耶识中所含业种的变现,或者归之于遍及一切万法的真如、真心、法界、如来藏心的显现。换言之,在缘起的过程与作用上,佛教诸缘起论大都强调众生之心识的主体作用。至于在宇宙本体论上,佛教总的看法可以概括为“性空”,也就是“万法皆空”、“真空妙有”的观点。
佛教认为,宇宙时空(及一切现象)都是与作为生命主体的众生之心不可分的,所谓三界唯识,万法唯心,所谓正报依报等等。佛教认为,宇宙的奥秘、生死的奥秘与心识的奥秘,是不可分的,所谓“生死唯一真心现”,即指无论是生死还是涅槃、无论是众生还是诸佛、无论是秽土还是净土,都是唯一真心的显现,都是空、无我,如梦如幻,体性没有差别,所不同者,乃是众生与诸佛的迷与觉。众生之所以轮回生死,就在于对自己本具之真心的迷昧,这种迷昧,即是根本无明、无始无明。一旦众生明觉自己这种本来清净、不生不灭的真心,就可以超出生死轮回,成就佛果。[注1]
佛教认为,众生之业报有正报与依报之分。就正报而言,由于众生之善恶业因的不同而感得不同的业果,从而形成三界六道众生种种不同的生命体,由于这些生命体在形态、机能特别是感情、意识状态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得不同的生命体所感受的主客观世界的差别,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正是宇宙之无限纷纭复杂、无限丰富多彩的根本之所在。就依报而言,一方面,因为众生的善恶业因有种种共同点,所以,众生的生存环境也有共同之处。如,山河大地等宏观生存环境,即为许多同类或不同类的众生共同受用之果报,系由许多同类或不同类的众生之共业所招感,故又称为共业、共报。另一方面,因为众生的善恶业因有种种差别,也就是别业、别报。所以,即使是同类众生,其依报所得具体的生存环境也有相应的种种差别。如,同样是人类,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环境、机缘遭遇等千差万别,有的人的生存环境舒适、优美,有的人的生存环境恶劣、难受,等等。至于不同时空尺度的生命形态,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等等,其生存环境则更有天壤之别。[注2]
同样的道理,秽土和净土,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如果说秽土是众生心识中染的因素居多所变现、感应而成,那么,净土则无疑是觉悟了的众生清净的心识所变现、感应而成。《华严经》卷71云:“心集无边业,庄严诸世间”。因此,以佛理究竟来看,一切外在的表象的物质的东西,如色身的大和小、寿命的长和短,层次的高和低、时空的久暂和广狭,等等这些,其实都没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根本的还是生与死的无尽轮回与究竟解脱,是众生身语意的垢与净、迷与悟,是三世因果的异熟、熏习、转依。这是才是秽土和净土、众生和诸佛的根本差异所在,正所谓众生狗苟蝇营,诸佛游戏神通,正所谓天堂地狱,一念之间,净土秽土,唯心所变。
具体到净土的形成和众生往生净土,具体到佛教的来生信仰和他力信仰,也是一样的道理。
下面以《佛说无量寿经》为本,略说几句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形成。《佛说无量寿经》云:“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然后说,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建超世愿”“于无量劫”因地修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最后,法藏比丘,“缘致满足无量大愿”,乃发四十八愿,愿成就极乐净土以接引念佛众生往生。“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有饿就是说,阿弥陀佛佛国净土的形成,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为菩萨行时长期的精进修行的结果,是在恒河沙般的久远时期,阿弥陀佛之恒河沙般的化菩萨众修行感果所成,是阿弥陀佛及其恒河沙般的化菩萨众心力所现、誓愿所成。
同样,众生(行者)往生佛国净土与否,一方面首先在于诸佛的因地誓愿,没有诸佛因地誓愿和接引,就谈不上佛国净土的存在和众生的往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佛教认为净土法门是他力法门。但是,另一方面,众生(行者)往生与否,也是在于众生的自力,在于众生的心念。无疑地,我们要看到,净念念佛与散心念佛是有差异的,平时念佛与临终念佛也是有差异的。《净土生无生论讲义》云:“无论观想持名,但得深信切愿,一心不乱,则横超直入,带业亦可往生,一生成办,永不退转。”如果能够“一心不乱,净念相继,”那么就是一种禅定(禅那、奢摩他、三昧、诸如此类)的境界,散心念佛、则主要在于它是一种非禅定境界,而真正的禅定(入定、甚深禅定、三昧)的境界,应该是一种非常清净、乃至寂静的境界(心理和思维状态),这应该是与佛相应的境界,所谓三密瑜伽、三密相应,瑜伽的意思,就是相应。因此,散心念佛,可能影响与佛相应,可能会影响往生。但只是可能影响,能否往生,主要在于一个人是否“至心信乐”,是否有深切的信念、急切的悲愿即所谓“深信切愿”等,才是是否与诸佛誓愿相应的关键。平时散心,临终关头,可能猛烈悲切地提起念头,就是一心了,就可能一心不乱了(所以“平时既要烧香念佛,急来也要一心抱佛脚”)。所以,关键还是临终一念,或者说临终十念念佛。《佛说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总之,如果一个人平时散心,临终关头又提不起净念之念头(或反过来,放不下杂念),那能否往生就难说了。至于怎么才能提起(或反过来,放下),比较难说,可能就是所谓的善根、福德、因缘问题了,也就是他力与自力、心力和业力的相互作用与转化的问题了。
净土教有一个说法,认为净土教就是佛以自己的深宏誓愿为救度众生并主要是为救度恶人而设的不可思议之方便法门,你只要具有深厚的信、愿、行(信愿是关键,此中的行,哪怕是临终一句佛号),那么,不管带业(带恶业)与否,就会与佛的誓愿相应,就能蒙佛接引而得往生。 只要众生之信、愿、行与佛的誓愿相应,就能蒙佛接引而得往生。因为净土往生,不仅靠的是众生的自力与诸佛菩萨相应,更主要的,根本上还是靠诸佛菩萨的他力接引。
当然,不管怎样,往生并非无条件的,往生有最低条件如至心信愿,临终念佛、与佛相应等,这是不难成立的常识。值得考虑的是,西方三圣之一的大势至菩萨,又名得大势,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涂,得无上力。大势至菩萨,是专门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就是象征众生的光明一面(净业、白业)的势力胜于众生的黑暗一面(秽业,黑业),也就是其力量不可战胜,可以使众生离三恶道,生佛净土。《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大势至菩萨白佛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带业(带恶业)往生,理解成因为临终时行者的清净一念十念、或一句多句佛号,已经使其以往的所有(或至少绝大部分)罪业消除了,也即净业战胜秽业,依净念的势力而使其得以往生,或者说,行者临终净念相继,一念灭罪恒河沙,念念灭罪无量恒河沙,念念与佛菩萨相应,这其实就是佛力与自力结合,除灭、净化、转化了以往之恶业,清除了往生之业障。如果这样理解,将带业和净业、佛力与自力统一在临终净念,也许更好。具体请参考《关于带业往生、消业往生和净业往生问题的个人理解》一文。
如果从佛教的宇宙时空观的角度来看待万法唯心、业报差别,那道理就更明显了。佛教将宇宙观、时空观与生命观、唯识观紧密结合,从而揭示了宇宙时空的奥秘与本质。[注3]在佛教看来,十方净土和唯心净土,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如此,佛教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净土不仅在三界之外,也在三界之中,或者与三界是相即同体的。[注4]之所以净土为归,一则,净土乃诸佛菩萨誓愿所成,二则,净土也是众生的理想、愿望之所趋。之所以净土法门第一,就在于,这是诸佛菩萨的心力(愿力)与众生的心力(念力)相应,是诸佛菩萨的他力与众生的自力相互感应,是众生心力(净念)和业力(业障)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从根本上看,还是心力起决定作用,所谓唯心造业不思议。
总之,从“万法唯心”的角度来看,如果说秽土是众生的共业所感,那么,净土就是诸佛的誓愿所成,而往生净土,就是众生清净之心识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念念相应的结果(其实,同样的道理,众生轮回苦海、投胎六道,也是其污染之神识与六道含识因缘感应、相应的结果)。《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谓诸佛,无非就是在无穷无尽的宇宙时空中,那些曾经觉悟了的、已经觉悟了的,未来必将觉悟的生命而已。如果说在茫茫的宇宙中,众生如恒河沙一样遍在十方三世,那么,诸佛同样如恒河沙一样遍在十方三世。而且,一切众生,在生命的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有佛性的,都是终将觉悟的。因此,如果更究竟地,从佛教“众生平等、众生即佛”的大彻大悟的境界来看,从佛教的根本教义“缘起性空”(“缘起”的宇宙生成论、“性空”的宇宙本体论)来看,那么,万法平等、性相皆空。那就正如古德所云:“生死涅槃,恍如昨梦;菩提烦恼,等似空花。”也就是《圆觉经》所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结论:不要把佛国净土迷信化、神秘化和虚幻化
综上所述,就整体看,佛国净土的形成,是恒河沙般的无量众生(包括诸佛因地菩萨行)之共业所成,所谓万法皆缘起,聚沙成塔,愚公移山,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就个体看,众生往生佛国净土,需要善根、福德、因缘,主要还是一个信念、信仰问题,是自净其心、净念相继的问题,是往生行者以自己的净念与接引行者的佛菩萨誓愿相应的问题。佛教所说的佛国净土,是合乎逻辑与常识、合乎理论与常情的,与经验的感悟、科学的推理、历史的推演、哲学的思辨等并不矛盾。如果这样来看佛国净土,就不会把佛国净土迷信化、神秘化和虚幻化,就会相信佛国净土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无量无边的宇宙时空中“聚沙成塔”而成,相信佛国净土和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秽土)一样,都是众生的共业所感、唯心所变,是诸佛众生之心想事成,是众生对宇宙生命的美好愿望和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深切誓愿之所成就。
以上解读佛国净土的两把秘钥,不管是从历史推设的角度来看佛国净土,还是从宗教信念的角度来看佛国净土,都与佛教的时空观密切相关。因此,为更清楚地了解这个问题,请参看[注3]及参考《劫海刹尘,唯心所现:略论佛教时空观的特点》一文。
至于在真实修行、亲证实悟基础上对佛国净土的真实信仰、感应乃至往生,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注1]《楞严经》卷1云:“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云:“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为妙明真心中物”。《五苦章句经》云:“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华严经》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海斯成立”。《大乘起信论》云:“以心生则种种法生,以心灭则种种法灭”。佛教大乘唯识宗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所谓“万法唯心”、“三界唯识”。唯识宗认为,宇宙万有皆为 宇宙万有皆为心识动摇所变现之影像,身心内外,一切物质、非物质,无一不是心识所变现。
[注2]所谓正报,即由过去善恶业因而感得之果报正体,通俗地说,就是生命体本身(其核心是众生的心识)。如:感得人道之果报,则变为人身;感得阿修罗道之果报,则变为阿修罗身;感得天道之果报,则变为天人身;感得畜生道之果报,则变为畜生身;感得饿鬼道之果报,则变为饿鬼身;感得地狱道之果报,则变为地狱身。
所谓依报,即依于正报而受用相应之生存环境的果报,如:受人道之正报者,则有与之相应的人间的种种生存环境;受阿修罗道之正报者,则有与之相应的阿修罗的种种生存环境;受天道之正报者,则有与之相应的天人的种种生存环境;受畜生道之正报者,则有与之相应的畜生的种种生存环境;受饿鬼道之正报者,则有与之相应的饿鬼的种种生存环境;受地狱道之正报者,则有与之相应的地狱的种种生存环境。
[注3]总的看,佛教的时空观是一种万法唯心的时空观,也即时空及一切现象乃唯心所现的相对性观点。其最殊胜之处,是将佛教的时空观与宇宙观、生命观紧密结合,是一种宏观无限的时空观、多层次的时空观、四维时空观、圆融含摄的时空观。如,佛教认为,天道的时间与人道的时间并非同一尺度:四王天之一日,相当于人间五十年;忉利天之一日,相当于人间一百年;夜摩天之一日,相当于人间二百年;兜率天之一日,相当于人间四百年;化乐天之一日,相当于人间八百年;他化自在天之一日,相当于人间一千六百年;等等。也就是道家通常所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华严经•世界成就品》云:“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华严经寿量品》:“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与此相应的,佛教对于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生命体的寿命,也有惊人的描写。至于各种生命形态生存时限的长短,也千差万别,短则须臾之间,长则历劫之久,最长的寿命为三界之巅非想非非想处天,寿长达八万大劫(一大劫约为12.8亿年)之久。至于佛菩萨的寿命之长则更不可思议。《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中,佛陀连说三次“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然后乃说:“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紧接着《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又再三说 “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末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诸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不。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达。世尊。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如果以为佛经对于如来寿量的描写,仅仅是一种浪漫想象或文学夸张的话,那是对佛经的误读。这种庞大的境界和宏观的眼界,如果没有对宇宙实相的亲证和体验,是想象不出的。而且,比如华严经所描写的莲华藏世界,其层次、结构也不是虚构的,其实,有一些修行者,一些能够亲证“上人法”(即超人间的体验)的修行者,对诸如此类的境界是能够体证的。其实,数量上的无限夸张,仅仅是对于实相的一种权宜方便的表达,数量本身是远远形容不了实相的,所以佛经有时也常反过来说(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但最终,这些都不够,所谓动念即乖,开口即错。所以,佛经也经常用不可思议来表达那种难以表达的境界。宇宙宏大之实相,既然不可思议,不可表达,既然以什么样的具体数量都远远不足以表达其毫厘,那么,如果要勉强表达,只能是,或有时用辨证的思维来表达,如〈金刚经〉所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或有时观其为空而表达,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或如〈心经〉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等。同理,三界六道种种不同的众生,其分别所见之空间领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即使是同一现象,在不同的众生看来也大不相同(因心识、六根不同)。《顺正理论》卷53云:“天见宝庄严,人见为清水,鱼见为窟宅,鬼见为脓血”。《成唯识论》卷7云:“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境若实有,如何可变?……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境若是真,宁随心转?”与此相应的,佛经中对天人、佛菩萨身体的描述,有时候也同样是非常惊人的,动辄几由旬、几十由旬乃至百千万亿由旬(一由旬一般认为约为数公里或一二十公里)。而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同样也大得惊人。例如,梵辅天人,身高一由旬,光音天人,身高八由旬,少净天人,身高十六由旬,无想天人,身高500由旬,善现天人,身长八千由旬、色究竟天人,身高一万六千由旬。又如有的菩萨身高四万二千由旬,有的佛身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等等,不一而足。又比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更是不可思议,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总之,如果考虑到宇宙时空及其维度的无限性、多样性、交涉性、相对性等等,或从宇宙和生命的究竟奥秘、无底之迷来看,或从生命的转换、轮回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生命的永恒性、变异性、阶段性、短暂性等等的奇妙融汇,用哲学语言,就是连续性和间断性、实在性和虚无性的矛盾统一,即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注4]如《宝箧经》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又如《华严经》卷17云:“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与佛教这种时空的相对性观点密切相关的,就是佛教所谓的唯心净土观,认为净土乃唯心所变,存在于众生心中。禅宗以《维摩经》之心净土净说为根据,强调即心即佛,认为自心清净,即是净土。《维摩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亦净。……今土虽净,汝者不能见之,何也?智慧眼未开也”。《维摩经》中说,娑婆世界即是常寂光净土,只是众生心不净,所见此土即秽恶不净,佛心清净,所见此土则是无量功德清净庄严。唯识宗认为,万法皆由心识所变现,一切不同的国土为佛、凡夫各各心之所变。就如来所变之土而言,如来心无漏,故土亦无漏,所变为净土。就凡夫所变之土而言,凡夫心有漏,故土亦有漏,所变为秽土。天台宗认为,当下之一念具足三千世间之诸法性相,佛界乃至地狱界之依止皆本具于此一念心中,故净土非存在于心外。具体而言,《法华经》中之灵山净土、《密严经》中之密严净土、《华严经》中之莲华藏世界等,皆以心净土净说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