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世尊曾经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精舍。那时,在圆十五斋戒日的夜晚,世尊露天而坐,比丘僧团围坐一旁。世尊环视沉默无言的比丘僧团,对他们说道:”众比丘啊!这些正法有益,高尚,导致解脱,达到最高智慧,如果人们问:‘为什么学习这些有益、高尚、导致解脱、达到最高智慧的正法?’众比丘啊!应该回答到:‘为了正确理解二重观法。’‘你说说哪二重?’‘这是痛苦,这是痛苦的产生,这是第一重观;这是痛苦的灭寂,这是灭寂痛苦的道路,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希望锋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指不回到欲界)。”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那些人不知道痛苦,不知道痛苦的产生,不知道怎么完全彻底灭寂痛苦,也不知道平息痛苦的道路。
他们没有达到思想的解脱和智慧的解脱,不可能达到终极,只能陷身在生和老之中。
那些人知道痛苦,知道痛苦的产生,知道怎么完全彻底灭寂痛苦,也知道平息痛苦的道路。
他们达到思想的解脱和智慧的解脱,有可能达到终极,不再陷身在生和老之中。”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这是第一重观;灭寂生存因素,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在这世上,痛苦形形色色,痛苦产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由于无知,愚者执着生存因素,一再蒙受痛苦。因此,智者看清痛苦产生的根源,不执着生存因素。”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无知,这是第一重观;灭寂无知,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那些人一再进入生死轮回,从这种存在到那种存在,这便是无知的状况。
因为无知是最大的愚痴,所以,长久轮回转。而那些有知识的人不再走向再生。”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行,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行,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行,灭寂诸行,痛苦就不再产生。
知道诸行产生痛苦这种危险,平息诸行,灭除诸想,真正理解这一点,痛苦也就消除。
学问渊博,有正确的观点和知识,这样的智者超越摩罗的束缚,不再走向再生。”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识,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识,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识,灭寂诸识,痛苦就不再产生。
知道诸识产生痛苦这种危险,平息诸识,比丘便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触,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触,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受诸触控制,追逐生存水流,进入歧路,这样的人无法消除束缚。
理解诸触,乐于平息诸触,这样的人洞悉诸触,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受,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受,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任何快乐或痛苦,以及不痛苦或不快乐,都从内部和外部被感受。
知道这是痛苦,一再接触虚妄之物和毁灭之物,目睹一切消失,便厌恶诸受。比丘灭寂诸受,毫无欲望,达到彻底平静。”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贪爱,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贪爱,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与贪受作伴的人一再转生,从这种存在到那种存在,不能超越轮回。
知道贪爱产生痛苦这种危险,比丘摒弃贪爱,不执着,有思想,四处游荡。”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摄取,这是第一重观;灭寂摄取,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生存的根源是摄取;生存者走向痛苦;有生就有死,这是痛苦的原因。
因此,智者具有正确的知识,灭寂摄取;他知道灭寂生存,不走向再生。”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发起,这是第一重观;灭寂发起,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发起,灭寂发起,痛苦就不再产生。
知道发起产生痛苦这种危险,摒弃一切发起,由于没有发起而获得解脱。
斩断生存的渴求,心境平静,越过生的轮回,这样的比丘不走向再生”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食,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食,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食,灭寂诸食,痛苦就不再产生。
知道诸食产生痛苦这种危险,理解诸食,不依赖诸食。
正确地知道健康在于灭寂烦恼,比丘聪明睿智,深思熟虑,恪守正法,不归属任何范畴。”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躁动,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躁动,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躁动,灭寂躁动,痛苦就不再产生。
知道躁动产生痛苦这种危险,比丘摒弃躁动,遏制诸行,不贪求,不摄取,有思想,四处游荡。”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有所依赖的人躁动,这是第一重观;无所依赖的人不躁动,这是第二重观。’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无所依赖的人不躁动,有所依赖的人摄取这种存在或那种存在,不能超越轮回。
知道这种危险,知道依赖之物中的大恐惧,比丘不依赖,不摄取,有思想,四处游荡。”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真实,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虚妄,这是第一重观;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虚妄,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真实,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请看人界和神界把无我看作有我,生活在名色中,认为这是真实。因为他们认为这样那样,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对于他是虚妄的,虚妄的事物变化无常。圣人真正懂得涅磐不虚妄,他们洞悉真实,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快乐,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痛苦,这是第一重观;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痛苦,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快乐,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
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据说,只要色、声、味、香和触这一切东西存在,它们便是可爱的,迷人的,令人渴望。神界和人界都认为这些东西是快乐,而当这些东西消失时,便认为是痛苦。圣人把灭寂身体的存在看作快乐,这与世俗的看法相反。别人认为快乐,圣人认为痛苦;别人认为痛苦,圣人认为快乐。请看,这事难以理解,愚者感到困惑。有遮蔽便阴暗,看不见便黑暗;圣人无遮蔽,看得见便光明。那些无知的愚者不知道正法近在身边。
为生存欲望所控制,追逐生存的水流,进入摩罗的领域,这样的人不能彻底理解正法。
除了圣人,谁能彻底理解这种境界?彻底理解这种境界,摆脱烦恼,便达到涅磐。”
世尊说了这些。众比丘满怀喜悦,对世尊说的话感到满意,通过这样的解说,六十比丘的思想无所执着,摆脱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