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众讲堂

老婆罗门——佛救两世 终证圣果
时间:2006-01-20 00:00:00  来源:  作者: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婆罗门,长大娶妻共享生活,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长大后学习文字、婆罗门行为等十八种学问。婆罗门有个规矩:四十八岁以前出家修梵净行(Brahmacari),四十八岁后还俗(Uppabbajita)娶妻共享生活。后来,老婆罗门夫妇去世了,这个孩子按婆罗门的规矩作,到四十八岁以后才还俗(Uppabbajita),娶了一位年青貌美的少女为妻,但这个妻子常常不愿与老婆罗门一起生活,老婆罗门经常不能满足她,她很想另找自己心满意足的男子,但又碍于自己丈夫在多有不便,想法让自己的丈夫出远门,再作什么都方便。有一天,她就对老婆罗门说:“夫君,你我一起生活这么久了,家里一直是一无所有,这样生活倒不如我回到娘家去。”老婆罗门温和地劝慰道:“你不要这么说,你不能去娘家,应该住在这里,我可以去别的地方找一些财物养你,你千万不要这样……。”相劝了一番后,他就带上些干粮外出。在外面,他找到了很多嘎夏巴涅,心里暗自高兴:回去后肯定能讨到妻子的欢喜。可不幸的是,在走到舍卫城的森林中,却被强盗们抢劫一空,他心里痛苦极了:若再去找吧,怕是很困难,若回家吧,又怕妻子不高兴,活着是如此痛苦不堪,干脆在林中自尽算了。他便拿了一条长长的绳子准备去林中上吊,正在此时,慈悲遍知的释迦世尊愍念:这位老婆罗门,若能出家修梵净行,则能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刹那间,世尊来到了森林中的婆罗门前,对他说:“你不要不作观察而随意行动,我可以给你财富。”世尊给老婆罗门指点了一些宝藏,他得到很多的财物高兴地回家了。世尊也返回了经堂。老婆罗门回到家里作了广大的供养和布施,积累资粮。安乐的日子过了很久他心想:我能过上安乐的日子,全是承蒙世尊的慈恩,为报佛恩,我应该在世尊的教法下出家。这样抉择后,他就去世尊前恭敬顶礼,祈求传法,世尊为他传了相应的法,他以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了预流果位。之后,他又再三祈求世尊:愿在世尊教法下出家,受持比丘戒。世尊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辞为他授了比丘戒,还传授了一些教言,他自己精进修持后,灭尽了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老婆罗门先是十分贫穷,后来世尊救了他的命,并给他指点使他找到宝藏作了广大的供施,之后又在世尊的教法下出家修持获证了罗汉果位?请世尊为吾等演说其前后因缘。”世尊告曰:“诸比丘,不仅是今世,往昔我也曾救护过他,赐予他财富,令行十善。那是很早以前,印度鹿野苑有一位大自在部国王,他执政期间,举国上下无诤无害,无饥无病,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国王如理如法地治理着,并以广大的慈悲心对待每位众生,上对沙门供养,下对婆罗门、贫穷的人乃至飞禽走兽也是常作布施,整个国家奉行十善。国王也发愿把所有的财产都布施给众生,诸天人、非人、护法神等都经常护佑着他,整个国家是非常圆满。而他的邻国——黎宏国家的国王非常残暴,横征暴敛,常以很不如法的手段来治裁他的臣民,给臣民带手铐、脚镣、木枷、耳板等以各种酷刑来残害他们,他们很多人忍无可忍,就逃到大自部国王那里去了。有一天,黎宏国王率众眷属出游,所走过的大大小小的城市森林,城廓内外的居民们已是所剩无几,他怀疑地问手下:‘我的臣民为什么这么少?他们去哪里了?’手下禀告说:‘国王,听说邻国的大自在部国王,他如理如法地护持着国家,在他手下生活,非常安乐,所以,我们国家很多人都去大自在部国了。’黎宏国王闻言,生了大嗔恨心,立即准备四大军队进攻大自在部国家,欲消灭大自在部国家,大自在部国王得知后,召集了文武百官,告诉他们说:‘各位重卿,听说黎宏国王已率四大军队准备进攻我国,迎战也没意义,我也不愿意,你们觉得走投无路,可以降服于他,愿去他国可以去,我本人不愿在短暂的人生中造很多恶业,我可以舍弃王位等一切,走进森林中穿树皮,吃水果,喝净水,与野兽一起生活。’大自在部的国王看到大臣们都跑了,觉得自已去森林里的因缘已成熟,便独自去了森林里,以水果和净水为生。(译者:有些人舍弃了自己原来的荣华富贵,来到雪域净地苦行,有时生一念后悔心把自己仅有的一点苦行的善根功德都摧毁了,所以,不能后悔。经常要想一想,我等大师在因地是怎样出家,怎样苦行的?这样对自己会有很大的促进。)黎宏国王询问大臣们,得知大自在部国王独自去森林中了,便收集了所有的财富,自己作了分配,并迁都于鹿野苑,自立为当地的国王。

    当时,在他城旁边有一位贫穷的婆罗门,需要抚养很多子女,又时逢天灾无以养家糊口。他听说了鹿野苑有一位大自在部国王具有大慈大悲心,肯布施穷人,便决定找大自在部国王,等他到鹿野苑,大自在部国王已经去森林中了,他左思右想,又追到国王苦行的森林中,正在苦行的国王见到婆罗门乞丐来,温和地和他交谈,用水果和净水热情地招待他,问道:“你为什么来到这个苦行的森林中?”他凄惨地对国王说:“国王,我们那地方遭到了很大的天灾,我又要抚养很多孩子,现在,我确实无法生活下去,从别人那里听说您是个大菩萨,就特意来您这里想讨一些布施。”大自在部国王说:‘难道你没听说我现在在苦行吗?以前我可以布施,现在我自己都没有吃的了,也没有什么可布施给你。’听了这些婆罗门失望得不能自抑昏倒在地上,慈悲的大自在部国王给他洒一些凉水,他渐渐地苏醒过来了,可他想:在这里得不到以什么维生的财物,回去也是很痛苦,我还不如自尽算了。他便拿了一条长长的绳子,到林中的深处准备吊死。这时,慈悲的大自在部国王见到了,对他生起了很大的悲心(Karuna),想:我现在确实没有一点财物布施他,但是,如果把我捆起来让他交给黎宏国王的话,也许黎宏国王会奖赏他一些财物。然后,他对婆罗门说:‘你不要这么作,我给你想办法,你把我捆起来,交给黎宏国王,他会给你一些财宝的。’(译者:大家想一想,世尊在因地修布施(Dana Paramita),忍辱度(Khanti Paramita)时,是如何对待众生的,假如是自己的话,会不会象大菩萨那样,对众生心怀珍爱情?常常口中诵‘诸佛如何发心,我亦如何发心’,仔细地思维一下,究竟作到了几分?在人格上有多大的差异?自己经常静静地思维思维。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用真正的爱心不偏地慈爱每个人乃至每个小小的生命,否则,只是一个名称上的佛弟子而已。)‘我怎么敢捆大国王?’‘没什么,你现在只有照我说的这样作,才能得财物的。’婆罗门始终不忍心捆他,他就把自己捆好,交给婆罗门带到鹿野苑,很多人见到了,禀告了黎宏国王,黎宏国王半信半疑地去王宫门口看看真假,婆罗门就告诉黎宏国王:‘陛下,你的敌人我已在林中捉到了,交给您吧。’‘你从哪里得到的?’‘陛下,在苦行的森林中得到的。’黎宏国王想:大自在部国王身体那么高大,他那么矮小,不可能捆绑他,肯定是大菩萨自己捆起来的。他就对婆罗门说:‘你要如实地给我招来,否则,我是不会给你什么的。’婆罗门不得不将事情的原委如实地回禀了黎宏国王,听了这些,黎宏国王不禁对大自在部国王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他对众生竟然有如此的大悲心,我自己太惭愧了!便对大自在部国王祈求:‘我以前作了很多错事,不应该争夺您的王位。’并把皇袍皇冠交给了大自在部国王,请他重上狮子座,治理自己的国家,黎宏国王带着自己的眷属回到自己的国家去了。大自在部仍旧如理如法地护持自己的国家和善待自己的臣民们。他打开国库取了许多宝藏给那位穷婆罗门。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大自在部国王就是现在行持菩提的我,当时的穷婆罗门就是现在的老婆罗门,当时也是在他贫困得想自尽时,我救了他,今生也是在他欲自尽时我救了他,并使他获证了究竟圣果。“世尊如此宣说其前后因缘。

(117)                                                   

                   ——两世救护  恩得仇报

    一时,世尊从曼嘎达来到王舍城(Rajagadha),提婆达多(Devadatta)正在城中造谣惑众,把他自己所作的许多不如法的行为,妄说是世尊教他如此作的,害了很多众生。世尊得知后,对阿难说:“你著上法衣带上一个随从,去城中路边、街头,为人们澄清事实:凡提婆达多的不如法行为言语都是他自己这么作的,不是我教他这么作的。如果人们惧于他的神变,也清楚地告诉他们:以前提婆达多有神变(Abinna),现在没有了。”阿难遵世尊之言教,到各处广为人们详细地解释,从此,人们对世尊不再有其它任何想法,一如既往地对世尊恭敬承事。

    有一次,世尊显现生病了,当时很有名望的耆婆医生用酥油为世尊配制妙药,配制好后,世尊问道:“耆婆医生,你是否觉得稀奇?”“世尊,是很稀奇。”那你是否觉得稀有?”“世尊,是很稀有。”“那你是知道?”“世尊,我是知道。”“那你是否不知道?”“世尊,我是不知道。”如是世尊一一地问。医生一一地答。世尊进一步问:“你说什么很稀奇?”“世尊,牦牛吃草喝水生出牛奶,从牛奶中提炼出酥油,酥油配制成妙药,故我觉得稀奇。”“那你觉得什么稀有?”“世尊,如来出世宣讲妙法,培养僧众,这是稀有的。”“那你知道什么?”“世尊,我知道人有生(Jati)必有死(Marana)。”“那你不知道什么?”“世尊,我不知道善逝(Sugata)趋入何处。”诸比丘认为耆婆医生确实能解佛密意。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为何耆婆医生能解佛密意?请世尊为吾等演说。”世尊告曰:“不仅是现在,以前也有如是因缘,汝等谛听:很早以前,有一小山城,城中有一位财富圆满的施主,长大娶妻后共享生活,其妻怀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孩子,他们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延续二十一天,为孩子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不久,又生了个孩子,象第一个孩子一样的举行贺生仪式等。施主一个人养一个妻子两个孩子,家产渐渐减少了,还需要上贡。他就打算外出经商,但他又放不下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担心她会与其他的男人胡混,就留下了仅够她吃穿用的嘎夏巴涅,再把其它的金钱装在金瓶里,瓶颈上系一串宝珠,把它拿到一由旬的尸陀林那里的马耳树下,挖一个洞,把金瓶藏在洞里。之后,他就放心地外出经商了。在外面他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又娶了一妻,生了很多孩子。他以前的妻子得丈夫留下的一点钱和亲友的周济,好不容易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了,孩子问母亲:“我们的父亲是谁?他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的母亲说他们的父亲是某某,他现在某城市另成了家,听别人说他现在很富有。又说:“他虽然舍弃了我,但你们毕竟是他的儿子,去找他或许会得到一些财富的。”长子听母亲的话,历尽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了自己的父亲,父亲一眼便认出是自己的儿子,假装不知地问他:“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呀?”儿子一一地告诉了父亲,已经确认是自己的儿子无疑,便悄悄地告诉儿子:“你不要对任何人说你是我的儿子,否则,作任何事情都不方便。”儿子答应了。父亲平时对他非常地慈爱,可那些后妻所生的孩子长时间观察后,生起了怀疑:“父亲,这是谁呀?从哪里来的?你为何对他这么好?”父亲骗他们说:“这是我朋友的儿子。”但这些孩子根本不相信,他们私下商议:“从各方面观察推测,这个人肯定是父亲自己的儿子,我们应该小心才是。”慢慢地父亲也觉察到:如果再让他呆下去,其他的儿子会嫉妒(Iccha)加害他的,还是让他回去为好,让他回去又不能给他财物,否则会被其他儿子拦路抢劫的。后来,他就给儿子一封短信:自城往东一由旬,尸处快耳树木下,若宜方便可挖出,我之财宝你享用,瓶颈之物给得吾。写毕让儿子带回去。在途中,其他的儿子们以为父亲肯定会给他很多财物,等他过来时,便一涌而上责问:“我们父亲给了什么?”边说边上下搜查他,他说:“没给什么,只是给了一封信。”打开看了看也没什么,心想父亲肯定是骗他的,就把他放走了。在家久候的母亲待儿子回来就问:“你父亲给了你什么东西没有?”儿子说除了一封信以外,什么也没给。母亲看了看信什么也没看明白,生气地说:“你的父亲很不好,他骗了你,信里什么都没说。”就随手把信丢到一边去了。但儿子心想:我父亲是个好人,肯定不会骗我的。又将信捡起来仔细地看了看,独自琢磨:信中的‘城’就是我家,‘尸处’就是尸陀林,‘快’是古时对马的赞称,‘瓶颈之物给得吾’即宝瓶外面的财物给我的母亲,大概是在我家住的东方一由旬处的尸陀林,尸陀林有一棵马耳树下可以挖出宝瓶,瓶中财物由我用,瓶外之物给母亲。领悟到了父亲的密意后,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他向东方一由旬地方的尸陀林处,果然见到一棵马耳树,他在树下一直挖,终于挖到一个金瓶,金瓶的颈上有一串宝珠,他遵照父言,把这串宝珠交给母亲得吾,其余财宝由自己享用。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施主就是现在行持菩提的我,当时的大儿子就是现在的耆婆医生,当时他也是能知吾之密意。”

耆婆医生配制好药后,想:佛陀是金刚身,象常人一样的药量恐怕不见效,故应该将佛陀的服用量增加至三十二两。世尊服药毕,吩咐医生将所剩之药分给僧众,提婆达多听说了,便问医生世尊的服用量,他也要吃三十二两,医生告诉他:“世尊的高大金刚身三十二两正合适,你也要三十二两肯定消受不了的。”他还强辩道:“我也是金刚身,为何消受不了?就是要给我三十二两。”无奈,医生给了他三十二两,吃了后,他未消受,极为痛苦。第二天,耆婆医生供养世尊稀饭,他明知自己消化不了,却对世尊心生嫉妒,又要了一大碗,强喝下去后,疼痛更是无法忍耐,倒在地上,翻来滚去,大喊大叫,难受极了。阿难尊者见自己的亲兄弟如此,生起了很大的悲心,急趋佛前祈求:“世尊,提婆达多已经病得不行了,请世尊慈悲加持他。”世尊自灵鹫山遥伸手至王舍城的提婆达多的头顶上,以谛实语加持道:“我子罗睺罗天天承敬我与提婆达达多天天加害于我,在我的心中没有任何差别,若所言是真实的话,则愿他的病马上好。”言毕,以世尊谛实语的加持力,他的病

立刻好了,但他仍是心里不满地说:“释迦牟尼佛虽然手摸到我的头,但没有任何加持,只是他在医学方面有一点点能力,以后可以维持生活而已。很多人都现量见到世尊对他的加持,包括他自己的朋友也是赞叹世尊的加持力不可思议。诸比丘见他是知恩不报的人,便请问:“世尊,您已亲自解除了他的病痛,他却是心里不满,不知报恩,他为什么会这样?”世尊告曰:“不仅是现在,以前我与他也是类似的因缘。那是很早以前,布德哈的地方,有一位大自在部国王,国王王宫旁边有一水井,井里落进了五个动物:人、狮子、鹞鹰、老鼠和毒蛇。当时,一个猎人路过此处,口干准备去井里取水解渴,见到井里这么多生命,就生起了大悲心,把他们全部救了出来。后来,猎人又去林中准备打猎,被狮子看见了,认出了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便问:‘恩人,您到林中作什么?’‘我本是狩猎为生,正准备去林中打猎。’‘您是我的救命恩人,为报答您,我每天把杀好的动物给您拿来,您以后不用去狩猎了。’果然,狮子每天给猎人送来肉,猎人每天满心欢喜地往家背肉。在路上又被鹞鹰见了,鹞鹰问自己的恩人在作什么,猎人说我就是如此生活,每天要辛苦地把肉背回去,鹞鹰说:‘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想个办法,给您找到一点财宝,遣除您的贫困。’它便飞到王宫去了。正赶上大自在部的王妃卸下手饰在洗头,鹞鹰把头饰全叼跑了,送给了猎人,猎人高兴地带在身上往回走,在路上却被猎人救的那个人见了,他就心里暗自盘算:救我的那个猎人,身上

                       

注:⑴  金刚身:全称金刚不坏身,以金刚之坚固比喻如来法身之不坏。

带的是王妃的宝饰,如果我偷偷地去报告国王,肯定会有重赏。一天他得知国王已宣布:若谁人能找到被鹞鹰叼走的王妃的头饰,将有重赏。他就亲自告诉国王是那个猎人拿去了,国王给了他很多奖赏,把猎人关进牢狱中。猎人在狱中受苦,经常过来过去的老鼠认出了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很想报恩,问猎人怎么会进牢狱,猎人就原原本本地告诉它事情的经过,它劝慰猎人……,猎人在狱中的生活也好起来。后来,被救的毒蛇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很想报恩,告诉猎人:‘恩人,我有一个办法这么这么作。’商量好后,猎人也答应了。毒蛇就立即前往王宫,咬伤了国王,国王很痛苦,四处寻名医治疗,但都不见疗效,宫廷上下都非常焦急,此时,猎人就对狱卒们说:‘我能治好国王的病,除我以外,肯定没有良医能治疗。’狱卒快快将此禀告了国王,国王就宣猎人进宫,对他说:‘你如果真能医好我的病,朕一定重重地奖赏你。’他满有把握地说:‘请陛下放心,我一定能治好,只需要准备一个牛粪坛城。’之后,他准备了坛城,就念了咒语,毒蛇听了咒语,马上赶来了,猎人对它说:“你要么跳入火坑,要么医好国王的病。”毒蛇故意地说:“我宁愿跳火坑,,而不愿医国王的病。”猎人就劝它:“无论如何你要医好国王的病,千万要医好国王的病啊!”毒蛇就答应了,马上去国王前用另外一个药舌在伤处一舔,伤口马上就不痛了。国王生起了大欢喜心,赐给猎人很多的奖赏,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猎人就是现在行持菩提的我,当时不报恩的人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他当时也是不报恩,现在也是这样。”世尊如是宣说。

       118       愚痴者

                      ——残害他人  今证圣果

     一时,佛在舍卫城。写尔巴热嘎的地方有一大施主,长大娶妻共享生活,其妻怀孕九个月后,生下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孩子,夫妇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取名为愚痴者,用牛奶、酸奶、油饼等精心喂养着。长大后,他学习文字、八观察等各种世间学问,身上却长满了泡泡,这些泡泡又糜烂,污染周身,他父亲遍寻名医治疗,但都无效,病情反而越来越重,从糜烂处流血流脓,散发出臭气。父母没办法,只有用各种衣服把他包起来,洒上各种香水,这样,他的兄弟改叫他隐藏者。后来,他父母相继去世了,他自己开始承担料理家务,但他无论是经商务农还是搞船业航运,什么事都不顺利,不成功,最后成为灭法(即凡作事不成功,福报等马上灭尽。)他想:自己现在是个灭法,不知道这个世上有没有人知道灭法和不灭法的?他常这么想。后来的一天,他的亲朋及邻居的老人们常供养的一位天尊来到愚痴者家,(他家一片光芒),天尊问施主:“你知不知道世上的灭法和不灭法?”“天尊,我不知道,您知道吗?”“我也不知道。”“那您知不知道世上有人会知道呢?”“大施主,肯定有人知道。释迦牟尼佛知道灭法和不灭法。因为,世尊降生于释迦族,身为太子,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六年苦行,于菩提座下获证无上正等正觉,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您所说的世尊在什么地方?”“此地东方的舍卫城,城里的祗陀园有一给孤独精舍,世尊就住在那里,您若想知道灭法和不灭法的道理,就应该去世尊前请问,世尊会告诉你的。”说毕,就不见了。愚痴者对世尊生起了一个很大的信心,想去拜见世尊。

后来,写尔巴热嘎的一些商人到舍卫城拜见了世尊,对世尊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在世尊前皈依受戒,回来后在愚痴者前赞叹世尊的功德,并劝导他:“释迦牟尼佛是全知者,你如果去拜见,肯定能解除你身心的痛苦。”他听后,更增上了对世尊的信心,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一定去拜见世尊。便准备了车乘食物前往王舍城,路上能乘则乘,不能乘则徒步行走,终于来到了给孤独精舍,他在世尊前恭敬顶礼,合掌祈求:“世尊,我的身体如此丑陋,十分惭愧……”显出一副窘态,世尊安慰他:“不要这样的自惭形秽,实际上每个人身都是丑陋不净的,心里都有痛苦,……。”世尊为他宣说了有关身蕴方面的教言,愚痴者谛听后,刹那间以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了预流果。得果后,他心想:“如果自己的身体不是这样的话,肯定有在世尊教法下出家的机会。就在发心的一刹那,他的身体恢复如常人一样,立即在世尊前祈求出家,受持近圆戒,世尊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词为他传授了近圆戒,并传授了一些教言,他自己精进修持灭尽了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在他的境界中:黄金和牛粪等同,虚空和手掌无别,远离了世间八法。诸天人共赞他的功德。

一天早上,愚痴者著衣持钵去舍卫城中化缘,不幸在途中被牦牛撞死了,但死相非常吉祥:诸根寂静,面部洁净,皮肤鲜白等。诸比丘在去舍卫城化缘的路上也听说了,返回经堂便向世尊详细禀白了路上的所闻,世尊吩咐诸比丘:“诸比丘,愚痴者在我的教法下受持妙法,获得了涅槃,你们应该把他的遗体作成遗塔作供养。”诸比丘依教奉行,之后又请问:“世尊,愚痴者以何业感被牦牛撞死?”世尊就给众比丘讲述了布嘎Ra的前后因缘。众比丘复次请问:“世尊,他以何因缘生于富裕家,却身生脓疮,而又在发心出家的刹那恢复如常人?以何因缘他们在世尊的教法下令佛欢喜,没作令佛不欢喜的事,出家修行,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请为吾等演说前后因缘。”世尊告曰:“这是他前世的恶业与愿力成熟故。即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诸比丘,很久以前,印度鹿野苑是梵施国王执政时,有二施主不和,一施主以厚礼贿赂国王,国王袒护他,责骂另一施主,并把他交给那个讨好的施主带回家中,狠狠地抽打他,并残忍地向他身上撒毒沙,使他周身糜烂,如此摧残折磨了很久,他的兄弟们用了很多财物才把他赎回,四处寻医疗愈。(译者:大家各自想一想:即生中有没有残害过众生,乃至一虫一蚁?如果有的话,现在或来世肯定会感受痛苦的。所以,经常观察自己便知道自己前世造了什么业,也知道自己后世将感什么果。很多人通过《百业经》的加持,对自己的身语意三业特别护持,不令造恶业,每当听到这些时,内心里对大恩上师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他痊愈后,对世间生起了厌离心,便到林中苦行去了。他在没有上师和窍诀的阿兰若处,精进修持三十七道品,最终现前了独觉果位(Pacceka Buddha)。得果后,他想那位曾害过自己的施主,造了很大的恶业,应该救救他。便回到那位施主前,跃入空中显示燃火、下冰雹等种种神变,见到这些,施主立即五体投地,再三祈求:“大尊者,请接受我的忏悔,以前我作错了。我们这些沉溺在轮回中的众生非常可怜,请您救救我们吧。”他于独觉前恭敬顶礼,发露忏悔,接着他又请求:“尊者,您需要化缘,我需要积累资粮,请您常住在我的花园里,我好好对您供养。”独觉默许了。施主便在花园里用树叶树枝等为尊者结了个茅蓬,用各种饮食财物作供养,后来,独觉观察到自己的肉身再继续留在人间也没太大意义,便趋入了涅槃。施主把独觉的遗体作成遗塔,圆满后,他发愿:以此善根,愿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裕家,将来在比独觉更殊胜的如来前,令佛欢喜,不作令佛不欢喜的事,能得到独觉的功德;愿我以前对尊者所作损害的恶业不要成熟,一旦成熟,则愿我在发心出家的一刹那,清净一切恶业,一切皆呈现吉祥。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施主即今愚痴者;因他前世恶业成熟故,他今生周身糜烂,并生生世世感召此报;因他前世愿力成熟故,他生于富裕家,在我教法下令我欢喜,没作令我不欢喜的事,并出家精进修持,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在发心的刹那身体恢复如常人。另一段因缘是在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他出家持梵净行,调伏诸根,故今生获得解脱。”如尊如是说。

    119       婆罗门

                           ——两世作贼  终证圣果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位发心经常作供施的婆罗门。一次他在作供施时心想:凡来接受我的供养和布施的人,不要有任何争论和斗争等不祥的事。其中迎接的婆罗门有市中心的和市郊区的,他们不合,市内的对市郊的说:“你们以农务为主,来此接受布施是不应理的,这些布施归我们享用。”双方互不相让,愈争愈凶。正在此时,一个以偷盗为生的婆罗门趁机偷走了金银财宝等等物品,别的婆罗门发现了,不顾争论,上前抓住他狠狠地用鞭子抽打,又拳打脚踢,打得小偷实在招架不住,便往祗陀园逃命。当他逃到祗陀园时,目睹世尊及僧众是那么寂静,无有任何喧闹,(师言:听经闻法都要保持安静,不能说话,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律仪,有出家人不共于世间的规矩,按规矩闻法,即便是一堂课,恭恭敬敬地听闻,也是功德无量,百千万劫都是难以遭遇的。平时的生活也应处处注意观察自己的的语言,说话不要把死人吵醒了,经常要想到自己是个出家人,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是否是利益众生的,《格言宝藏论》中也有‘溪水经常哗哗响,大海从来不喧嚣’的教言,这正说明了智者与愚者的差别,所以,你们要常常学习智者的言行,调伏自己的诸根。)看到这清净的僧团,他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想:自己作婆罗门已作够了。就到世尊足下恭敬顶礼祈求世尊摄受他出家受持比丘戒,世尊慈悲开许,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词为他传了戒,并传授了一些教言,他自己也精进修持,灭尽了三界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之后,他就观察所应调化的众生,观知该调化原来打自己的那些婆罗门。刹那间,他到了以前婆罗门供施的地方,从空中飞下来,以前的那些婆罗门见到空中飞来的比丘,特别欢喜,也生起很大的信心,把他抱入法座,于足下恭敬顶礼,祈求传法,他也为他们传了相应的法,他们中很多婆罗门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了预流果位,大多数也皈依了三宝。

诸比丘请问:“世尊,这位尊者以何因缘先作了小偷惧于挨打,后逃到佛前出家,并且灭尽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请世尊为吾等演说。“世尊告曰:“诸比丘,这是他前世的因缘,早在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有一婆罗门因偷别人的供施,被人责打,逃到迦叶佛那里出家,一生中守持净戒,临终时他发愿:虽然在迦叶佛的教法下一生出家没有证得什么境界,但以此功德,愿在释迦佛出世时,令佛欢喜,不作令佛不欢喜的事,出家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婆罗门即现在的婆罗门,以业缘及愿力成熟故,今世他仍是惧于挨打而逃去出家,并证得罗汉果位。”世尊如是说。

       120        婆罗门

                              ——惧怕被害  出家证果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婆罗门施主,长大娶妻共享生活,其妻怀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非常庄严的孩子,夫妇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取了适合其种姓的名字,用牛奶、酸奶、油饼等精心喂养着。孩子长大后,学习了文字、婆罗门行为等世间学问。当时的婆罗门有个规矩:每个月的初八、十五出游,有些打扮成外面大城市的人,有些打扮成外道,有些打扮成天人,分别出游各个地方,婆罗门儿子也经常照常规出游。一次,他出游到了祗陀园,当时,世尊正在为数百眷属传授妙法,很远他看见了世尊的三十二相,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急去世尊足下,恭敬顶礼,听受妙法,并从佛皈依受戒,待世尊传法圆满后赞叹随喜了世尊的功德,恭敬作礼而去。

    后来,婆罗门儿子发心供施,迎请很多婆罗门。他想:这么殊胜的供养和布施,如果世尊能亲自应供该多好!他一边想一边作祈祷,遍知的世尊率领众眷属以神变来到了婆罗门儿子家,婆罗门儿子高兴地请世尊安坐在最上座,众眷属依次入座,并用各种甘美的饮食作供养,应供毕,世尊率众眷属返回了祗陀园,而那些受供的婆罗门什么都没看见。(译者:世尊的功德力和威神力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在对诸佛菩萨、空行护法作供养时,诸佛菩萨空行护法肯定来,只是我们凡夫肉眼见不到而已。)世尊返回时,显示神变,佛光普照婆罗门儿子家的内外,众婆罗门见此,众说纷纭,有人说:“今天的供施很圆满,肯定使大自在天满意了,故大自在天放光了。”有人说:“不,今天肯定是使帝释天满意了,故是帝释天大放光芒。”有人说:“也不是,今天肯定是使大梵天满意了,所以是大梵天放光了。”而婆罗门儿子亲手供佛及僧,知道肯定是世尊放光,就说:“都不是,是我所恭请的释迦牟尼佛放的光。”但那些婆罗门无论如何都不相信。婆罗门儿子说:“如果你们不相信,明天你们全部来,我再迎请世尊,让你们亲自见一见。”第二天早上,婆罗门们都来了,婆罗门儿子面向祗陀园,右膝着地,恭敬顶礼,至诚祈祷:“遍知过去、现在、未来的世尊,祈求世尊率众眷属来我家应供。”祈祷毕,世尊率僧众来到了婆罗门儿子家。婆罗门儿子非常欢喜,以各种饮食供养世尊及僧众。那些婆罗门看不见世尊及僧众,只见婆罗门儿子高兴地跑来跑去,都以为他疯了。婆罗门儿子告诉他们:“不是我疯了,而是世尊和僧众确实已经来了。”话音刚落,其他婆罗门立刻现量(Panna Sabramana)见到了世尊及僧众,他们都觉得世尊确实是不可思议,供养圆满后,他祈求世尊传法,世尊为他传了相应的法,赞叹了佛法的功德之后,率领僧众返回了。而那些婆罗门对婆罗门儿子生起了大嗔心:本来是给我们准备的饮食,凭什么供养世尊和僧众?就蓄谋杀害他,他无依无靠,只好逃往祗陀园。那些婆罗门穷追不舍,一直追到祗陀园给孤独施主的地方,惧于萨迦国王的法律,他们不敢闯进去就返回了。婆罗门儿子胆颤心惊地跑到佛前恭敬顶礼,世尊为他传了相应的法,他以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了预流果位。他又祈求:“是世尊为我传授妙法使我证得预流果位,能脱离地狱(Niraya)、饿鬼(Peta)、傍生(Tiracchana)等各种痛苦,这些功德是父母、亲友、国王等众人所不能赐予的,再次请求世尊开许我出家受近圆戒。”世尊慈悲开许了,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词为他传授了比丘戒,并传授了一些教言,他自己也精进修持,灭尽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婆罗门儿子因害怕被杀害而跑到世尊前,出家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请为吾等演说。”世尊告曰:“不仅是现在,前世他也是因害怕被杀而出家行持善法的。是在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有一位婆罗门,长大娶妻共享生活,但收,不如现在好好地祈求天尊和众神,加持自己能生一子或一女。他迎请了很一直膝下无子。他心想:我有这么多家产,若无子女继承,死后也是被国王没

                         

注:⑴  现量:因明用语,三量之一,心识三量之一。现量即感觉,乃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

               思维筹度推求的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色等外境诸法之自相。

多婆罗门念经加持,但仍是没生孩子。渐渐地,婆罗门也老了,也想开了:以后再也不求儿女了,索性把所有财产作供施,今生积累点资粮。就宣布:为了积累资粮,我现在把所有的财产作布施。很多婆罗门都来了,为了一点小事争执不休,大动干戈,准备杀那位布施的婆罗门,婆罗门觉得再呆下去将有生命的危险,就逃往鹿野苑,在迦叶佛教法下出家,临终时他发愿(Adhitthana):以我一生出家的功德,将来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我能出家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婆罗门就是现在的婆罗门,他当时也是因害怕被杀而出家行持善法(Kusala Dhamma)的,因他的愿力成熟,故今生在我教法下,令我欢喜,没作令我不欢喜的事,出家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世尊如是宣说竟。

YCF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五百商主——蒙佛解救 证罗汉果
下一篇:婆罗门——互起争执 得佛度化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