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 五台山风光秀丽,气候凉爽,是古已有誉的清凉圣境。作为佛教胜地,五台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历史上有诸多名人出家五台山,我们熟知的就有杨五郎和顺治帝。 五台山历史悠久,是中国佛教著名的活动场所,位列“四大名山”之首。北魏孝文帝、 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者,则更是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五台山北齐时号称有寺庙200余座, 唐大中年间有寺庙64座,宋嘉祜年间有寺庙72座,明万历三十一年有寺庙90座,清代初年有寺庙104座。五台山诞生了一大批高僧名师。这些中国佛教史上的名师巨匠,或在山内居住多年,或终身山内,皆对五台山的佛教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盛唐时期,五台山成了海外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佛教学院。
位置: 山西省
五台山导游图 五台山景点: 塔院寺 显通寺 罗喉寺 普化寺 佛光寺 南山寺 延庆寺 广济寺 金阁寺 菩萨顶 灵鹫峰 圆照寺 广宗寺 碧山寺 镇海寺 殊像寺 龙泉寺 竹林寺 黛螺顶 南禅寺 尊胜寺 广仁寺 梵仙山 观音洞 明月池 佛母洞 万佛阁 五台山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层峦叠嶂,出岳交错,形如虎踞,势若龙蟠若龙蟠。奇峰怪石,峭崖秀洞,清泉碧池,滴水涓流,随处皆是。而洞旁树盛,泉边花浓,满山覆岭,都是葱绿,俨然一座高山公园。全山植物品种多达六百余种,其中优质牧草近四百种,有观赏价值的开花植物达二百多种。唐代武则天探家回并,闻听佛地花香,曾让人从五台山移植了许多名贵花草,裁种在御花园内。在众多的花草中,药用植物达一百五十余种,其中台参、黄芪、黄芩、大黄等药材质量上乘,颇有名气,远销国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台山蘑菇,既是食用佳肴,又是珍贵药品,历史上钦定为贡品,今天已成为馈赠亲友的上乘礼物。夏秋两季登临五台山,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而在山阴古洞中,却又可以欣赏到“千年冰”、“万年雪”。这真是“敷演清凉,四时风雪飘飞,幻出很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开,翻成金色乾坤”。 五台山分类景点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则,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铛作响。 白塔中层建塔殿三间,内有三大士铜像、瓷质济公和尚塑像、木雕刘海戏金蟾像。塔基外围是走廊,原设木制法轮一百二十个,现改设铁制法轮,是诵经用的,呈圆桶形,转动自如。白塔旁还有一座小塔,名“文殊发塔”,传说内藏文殊菩萨的头发。这座发塔高约六米,雕饰精致,小巧玲珑。 塔院寺内,还有大雄宝殿、藏经阁,白塔位于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之间。寺院东部有布局新颖、完整的禅院、塔院寺大门也颇为新奇,为塔院寺一景。寺院门外有三门木牌坊一座,牌坊斗拱雕工精细,顶饰典雅大方,是明代遗物。 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北侧,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营坊村(今台怀镇)后山势奇伟,气概非凡,酷似印度的灵鹫山,故取名大孚灵鹫寺。“大孚”是弘信的意思,这是汉明帝刘庄特意加在寺名前面的。北魏孝文帝扩建此寺,当年由于寺前花开满园,又被叫做花园寺。唐太宗曾重修花园寺,显赫一时,唐武则天(公元684-704年)时,因新译华严经藏此,曾改名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赐名“大显通寺”。明万历年间一度改称永明寺,直至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仍称大显通寺并沿用至今。 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主殿,也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殿宇宽展宏大,殿额悬挂清康熙皇帝御笔“真权如应”木匾一块。殿内正中并列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座塑像,十八罗汉塑像分列两厢。佛像前经案排列,跪垫满布。经案上罗列挂钟、木鱼、鼓磬等器物。大雄殿后,是显通寺著名的无量殿和铜殿,这两座殿可称之为寺中建筑瑰宝。 无量殿称无梁殿,纯系砖结构建筑,殿宽七间、进深四间,砖雕精致、藻井富丽,屋顶为重檐歇山式,也是砌砖而成,是我国古代砌砖建筑艺术杰品。 铜殿建于明万历年间。高八点三米,据称当年征集十三省、一万家、一百万斤纯铜。铜殿是重檐歇山顶,上层四面设六扇门,下层四面设八扇门,门上铸有精美的花卉人物图案。殿内供高约一米的铜骑狮文殊像,周围铜壁上铸满万尊小佛像。整个铜殿装饰富丽,雕铸精巧,造型美观,保存完好。 罗喉寺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隅。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罗喉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 罗喉寺高墙大院,院内有卵石小径,幽深古老。门前有一对雕刻精致、造型粗犷的唐刻石狮,是五台山地区罕见的珍品。寺内现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厢房、配殿、廊屋和禅院。 罗喉寺后殿中心装有远近闻名的“开花现佛”,那是一套木构装置系统的圆形佛坛,坛上中心装有一朵三米多高的莲花,四尊佛像坐于莲花瓣中,地下圆盘转动,操纵花瓣开合,花瓣中四尊坐佛随花瓣之开合而或隐或显,故取名叫“开花现佛”,成为寺内一大奇观。 普 化 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东隅山麓。创始年代不详, 明清重修,明国初年又增建玉皇阁一座,故 又称玉皇庙。 寺区林荫蔽晶,溪流潺潺,松风水月,景色优美。寺前影壁砖雕精致,仿心观音菩萨雕 工尤佳。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 玉皇阁及两厢楼廊,左右还有禅堂,僧舍,吕祖阁等 建筑。玉皇阁位居最后山腰,已残坏,其余保存完好。天王殿五开间,四周雕镂花卉, 人物和佛传故 事,内塑大肚弥勒,韦驮和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宽深各五间,四周围廊,歇山式屋顶,坎墙上砖雕满 布,檐下木雕柔丽。殿内塑像甚多,正面为释迦,文殊,普贤华严三圣,前侧有护法金刚, 背面为弥 陀,观音,大势至西方三圣,两侧塑十八罗汉。 殿后檐明间设板门一道,两侧各塑菩萨一躯,左为老 文殊,右为大悲观音, 各像衣饰柔丽,神态自然,文殊菩萨塑为男性老年装者甚为罕见。 佛 光 寺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县城北三十二公里的佛光新村山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坐东向西,依山势起伏而建,三面环山,整个寺庙围裹在苍松翠柏之中,寺前是山下平原,豁然开朗。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隋、唐时寺况兴盛,声名远扬长安、敦煌等地,在日本、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唐武宗(公元841-846年)灭佛法时,佛光寺遭到破坏,现存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77年)重建,殿内塑像、壁画、石刻,殿外墓塔、经幢,都是唐代遗物,价值连城。 寺内东大殿是唐代遗物,背依册踞高台,雄伟古朴,可俯览全寺。 前院北侧的文殊殿,是金代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重新修建的。殿内佛坛上塑有文殊菩萨及胁侍共六尊,塑像服饰富丽、面目逼真,为金代遗物。殿内四周墙壁下部,彩绘有五百罗汉壁画,为明代宣德年间的作品。 祖师塔 在佛光寺内东大殿南侧。是北魏孝文帝时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塔。塔身古朴,用青砖砌筑,高约8米。 唐塔 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共七座,其中四座为唐塔。手法古老,形制特殊,为唐塔中所罕见。 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的合称 寺区背山面水,林荫蔽日。寺依山 势建造,高低错落,层迭有致,有亭台楼阁,殿堂 古塔三百余间。寺前坡道林荫覆盖,山门下筑石磴一百零八级,门前影壁砖雕细致, 门上钟楼建造精 巧。寺内殿宇形式结构各具特色,台极甚多,两侧栏板望柱上雕人物,花卉,鸟兽,故事等图案。 五台诸寺雕刻艺术,以南山寺为冠。 延 庆 寺 大佛殿 在山西五台县城西南27公里善文村。四周环山,寺成盆地,佛殿分外醒目。 寺前有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石幢一座,四层, 高约7米, 上镌陀罗尼经,证明宋代已有此寺。 广 济 寺 俗称西寺。寺门紧临街,院东西配殿奉观音,地藏二菩萨,正中为弥陀殿,最后为大雄宝殿五楹。 殿内有佛,菩萨,第子,金刚等塑像,两侧分别架麟,狮,象,都是元代佳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约4米,座上镂以石狮,幢身雕有佛像,顶部覆以宝盖,刀法简洁,形制石朴。 金 阁 寺 在五台山南台西北岭畔,距台怀镇15公里。五台山著名佛寺之一。唐大历五年(公元770 年), 代宗诏高僧不空赴五台山修功德建寺,铸铜为瓦,涂金瓦上,饰佛阁为金阁, 因为金阁寺。 位于台怀镇中心,坐北朝南,建在五台山台怀显通寺北侧灵鹫峰顶。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五台山传为方殊菩萨道场,菩顶传为文殊居处, 故又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 寺居山头,地势较高,门前筑石阶一百零八级,石级上有牌坊三间。山门内有天王殿,钟楼,菩萨殿, 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两侧有配殿,后部有禅院,转廊, 规模完整,布局严谨。菩萨重檐歇山,副阶周匝,大雄宝殿单殿五脊,勾栏围绕,合部建筑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历经几百个寒,色泽如新,其中尤以孔雀蓝釉色最引人注目。寺内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院碑亭内,用方形巨石雕成,碑高6米, 每面宽及1米,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灵 鹫 峰 灵鹫峰是五台山台怀镇内的一座名山,往往作为五台山的代称。 灵鹫一词,来源于古印度。古印度有一座册,因山形似鹫,山中又多鹫,认为有灵气,称为灵鹫山,略称灵山。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在山中居住和说法多年。所以佛教中的许多传说与此山有关。 龙 泉 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 南5公里九龙岗山腰, 故又俗名九龙岗。寺旁有泉曰龙泉,寺由此而得名。 圆 照 寺 圆照寺,坐北朝南,建在灵鹫峰山腰。北仰菩萨顶、广宗寺,南瞰显通寺、塔院寺,东眺黛螺顶、善财洞,西望寿宁寺、三塔寺,居群宇之中心,傲天地崔嵬。平面布局南北长,东西窄,依山势而建,呈一枣核形,占地面积12600余平方米,共有各种建筑物八十多间。 广 宗 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营坊村山腰,背依灵鹫峰, 面临台怀诸寺,规模不大,布局严谨。 山门三楹, 内设木制龛阁,供大肚弥勒佛像;左右钟鼓楼高耸,檐角翠飞,格外醒目。院内殿厢房整洁,大佛殿 位居正中,殿为铜瓦盖顶俗称铜瓦殿;其后的藏经阁和禅院, 为坐禅及育经之地。 碧 山 寺 又名普济寺 谷称广济茅逢。 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 处。寺区林荫蔽日,水流潺潺。相传 始建于北魏,高僧法聪 禅师曾在此讲经。 在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山腰。此地两山夹峙中,中峰徽缓,古柏苍翠,山花遍野,风景颇为秀丽。寺侧清泉, 长流不息,名曰海底泉。相传此泉即为海眼,龙王九子贪恋民女, 横溢成 灾,文殊发觉降大锅镇之,后人于此建寺。名曰镇海。 现存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佛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 各殿佛像俱全,皆为清塑。寺南侧为永乐院,清章嘉活佛的住所,院内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造,传为金顶玉葬。塔周雕佛传故事,上部为四方佛像,周设廊屋,画十大明王和十二圆觉菩萨。十五世以后,历代章嘉皆到此避署,蒙藏教徒朝山礼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 殊 像 寺 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因寺内供文殊像而得名。殊阁宽五间,深四间,重檐九脊顶, 檐下斗拱密致,檐上 三彩琉璃剪边,阁内佛寺宽大,文殊驾驭于狮背, 高约9米。龛背而塑三世佛(药师,释迦,弥驼), 两侧为悬塑五百罗汉。全部塑像皆为明物,形象秀美,工艺精巧。佛像居于龛背面倒座之上,颇为特殊。 龙泉寺 故又俗名九龙岗。寺旁有泉曰龙泉,寺由此而得名。 宋代创建,明嘉靖初重修,清末至民国初又重修。现存影壁,台级,牌坊和三座院落。 影壁中间镶嵌 有一世石雕刻,文殊骑狮居中,人物花卉满布四周,构图严谨,神情逼真。现存影壁,台级,牌坊和三座院落。 影壁中间镶嵌 有一世石雕刻,文殊骑狮居中,人物花卉满布四周,构图严谨,神情逼真。向北登一百零八级 台阶即 达山门,门前汉白玉石狮一对,勾栏小拱桥一座,石牌坊一座,旗杆高耸于两侧, 雕工均佳。 竹 林 寺 唐代高僧法照在此化竹林 创寺,故名。历代重修。 寺内除砖塔外,原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厢房,正殿, 禅院等 建筑。日本天台宗高僧入唐求法沙门圆比觉 大师, 在唐代就曾到此朝山拜佛。日本昭和十七年,天 台法孙末享金钢子上阪泰山和尚曾撰刻”圆仁慈觉大师御研钻之灵迹”汉白玉石碑一通,矗立寺内。 在山西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李家庄西侧。 寺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创建年代不详,大殿平梁下保存有墨书题记, 足证重建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 晚唐时武宗“会昌灭法”,佛寺大都毁,南禅寺地处偏辟,幸免毁, 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 大殿内有佛坛,宽8.4米,高0.7米,坛上满布唐代彩塑。形体,衣饰,手法与敦煌唐代彩像如出一辙。主像释迦,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手式作禅宗拈花印。两侧及前面有第子,菩萨,天王,仰望童子以及撩蛮,佛霖等共计十七尊。各像面形丰润,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塑像大多有莲花座,唯撩蛮,佛霖和仰望童子赤足踩地。各像塑造精巧,手法纯熟,是我国唐塑中的佳作。 尊 胜 寺 在山西五台县城北20公里西峡村山峪,为五台山南门道上的巨刹。相传唐代印度僧人 佛陀波利在此拜见文殊菩萨,随之建寺。始建于唐,宋代重修,民国初年又予修葺。 寺区古木参天, 建筑瑰丽。寺前影壁砖雕精巧,寺内殿堂楼阁皆备, 一连五进院落,逐级向上,层迭有致,左右设 经楼禅舍,规模宏伟, 布局严谨。 广 仁 寺 又名十方堂。在五台山台怀镇北隅罗喉寺东侧。是蒙藏僧侣朝拜五台山时居住之所。是 蒙藏建造。布局严谨,建筑秀丽,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中殿,后大殿,配殿,厢房等皆完整。中 殿本名三宝殿,四周围廊,前设享享,重檐歇山式,内供宗喀巴,药师,释迦三像,四周整龛,供佛 像千余尊,故亦称千佛殿。 梵 仙 山 寺庙就建立在山巅,隐藏在郁郁葱葱的林林木中间。 在五台山台怀镇以南3公里栖贤谷口岩畔。原为达赖朝山礼佛育经之所,蒙藏僧侣入山, 多要到此参拜。 山岩石洞中塑观音像,故名。寺区流水潺潺,绿柳成荫。 明 月 池 与镇海寺隔清水河相望。寺庙建在东山,距谷口千米上下。明月池原名观海寺。海之意,与镇海寺之海相同。在寺庙背后,有一山凹,站在其处,可以望见清水河及对岸的镇海寺。清水河在暴雨季节,漫漫浩浩,观之若海,故名。大概是因为镇海寺名取意进取,符合民心,而观海者似乎带有视恶为善之嫌,故改名为明月池。 万 佛 阁 山门向南,二门向西,万佛阁位居寺内东隅,面宽三间,二层三滴水,歇山式屋项,上下两 层塑佛像万尊,故名。 阁身前檐两层皆施廊柱,设勾栏赁依,外观壮丽雅致。阁上悬有明代大铜钟一 口,重约3500余公斤。寺内西南隅,有藏式佛塔两座,高约4米,青石雕成,体积不大,形制秀 美,为寺中小品。 内北隅建有享亭一座。龙王殿三楹,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内塑龙王坐像,彩 饰如新。殿向雕刻富丽,自柱础,雀替,栏额,斗拱,拱眼,装修等 ,均用龙风,狮,麒麟,花卉, 人物等图案剔透镂刻而成,绚丽多彩,雕工纯熟,堪称佳作。 五爷庙为万佛阁北殿,庙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的尊称,为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五爷普施甘露、福泽万民,保佑人们福寿安康。 佛母洞 佛母洞又被人们称为千佛洞,佛母,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国善觉王的女儿,迦毗匀卫国净饭王的第一夫人。 千佛洞之洞,分内外两洞,外洞大而明,内洞小而幽,中间有一个扁圆形孔穴相通.内洞中,可以容纳五至七人。内洞的洞壁上,山岩经水溶化,产生许多乳石及石笋,夹有各种色质,犹如人体心肝五脏,洞形又呈葫芦形状,便后人称为母腹。进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复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烦恼,获得无上欢乐幸福。 般若泉 亦称万岁泉。传说,康熙皇帝上五台山,煮饭喝茶,用的都是般若泉水,故名。历代班禅、达赖朝五台山,都要派专人到般若泉取水饮用。历史上,五台山各寺院来了名贵客人,都要派小和尚专程取水沏茶。五台山传言,般若泉三九严寒天不冻,冷泉水也能沏起茶来,在五台山用其它水沏茶,喝得多了会感到肚胀,用般若泉水沏茶,喝得越多越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