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歧州扶风塔,三十年一开
歧州(在今陕西省)扶风县凤泉乡有一座古寺,周魏以前,曾被称作阿育王寺,后又称为歧阳重真寺,规模不算小,常住僧侣多达五百人。魏贡帝二年(公元555年)时,出身皇族的歧州牧拓拔育专门来过此寺拜佛。周武王(公元558-578年在位)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颁布灭佛令后,此寺僧人被强迫还俗,寺塔佛像严重被毁,只剩下两间空空荡荡的大殿。隋开皇初,寺院修复,被改为成实寺。唐代初年,寺院失火,全部建筑被烧个精光,只剩下一片焦黑的灰烬。
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歧州刺史张亮来扶风礼拜这座历史上很有名气的阿育王寺,只见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心里十分感慨,便给皇上打了个报告,要求在阿育王寺原址重建寺庙塔宇。唐太宗自幼崇信佛教,对刺史的奏折,很快下诏批准。刺史迅速组织施工,当开挖地基,挖到一丈深时,掘出两块周魏时立的古碑,上面除载明阿育王寺塔的由来,还说明该寺塔基下有一石室,内贮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自立塔以来,三十年一开闭,灵验无比。张亮知道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非等闲之物,不敢轻举妄动,又给皇帝上了奏折,请求皇上准许开启石室。皇帝也想亲眼见见释迦佛舍利,下诏批准。打开石室,再层层打开石椁和金银铜棺,果然见到佛陀真身舍利,晶莹剔透,眩人眼目。消息传出,每天有数万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各人眼中看到的舍利,颜色、形状各不相同,有人所见为白色,象白玉般映彻内外;有人所见为绿色、赤色或五彩色;还有人见到佛、菩萨、圣僧等形象;有个失明多年的盲人,拄着盲杖来瞻仰佛陀舍利,因为看不见,拼命睁目,忽然双目复明!也有一人,站到舍利跟前,睁大眼睛,却什么都没看到,心里懊恼无比。回去后,有念佛的友人教他在佛像前深刻反省忏悔以往所犯杀生等恶行,再去地宫,果然也能看见了。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九月,以慧辩破解咒术闻名的智琮和尚,应召入朝时,对唐高宗说起,歧州歧阳之南有个阿育王塔,因年代久远,应好加看护才是。高宗说:“你说的,莫非就是前世童子以沙施佛的那个阿育王么?若真是那样,那就是他造的八万四千塔中的一个呀!”智宗说:“详细情况,我也不太清楚,只要把塔中舍利请出,看看可有瑞兆,就悉知了。”高宗说:“好呀,能将舍利请出来,对我大唐是个大善因,那就请你代朕去一趟吧,七天为期,务求圆满。”高宗派朝廷使官王长信陪智琮跑一趟,并拨钱五千贯、绢五千疋,作为给阿育王寺塔的供养。
关于智琮这趟扶风之行的情况,《法苑珠林》里有十分生动的描述,文字也挺通俗易懂,录载于下:
琮与王长信等十月五日从京旦发,六日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内,专精苦到,行道久之,未验。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火烧香,懔厉专注,曾无异想。忽闻塔内像下,振裂之声,寻声往观,乃见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内三像足下,各放光明,赤白绿色,旋绕而上,至于衡角,合成帐盖。
琮大喜,踊跃欲召僧看,乃观塔内,侧塞僧徒,合掌而立,谓是同寺。须臾既久,光盖渐歇,舟舟而下,去地三尺不见。群僧方知圣隐。
敕使王长信等同观瑞相,流辉遍满。赫奕烂漫,若有旋转,久方没尽。及旦看之,获舍利一枚,殊大于粒,光明鲜洁,更细寻视,又获七粒。总置盘内,一枚独转绕,余七粒各放光明,炫耀人目。琮等以所感瑞,具状上闻。
敕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绢三千疋,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余者修补故塔。仍以像在塔内,可即开发,出佛舍利,以流福慧。
又,敕僧智琮初开舍利,二十余人同共下鉴,及获舍利,诸人并见,唯一后不见,其人懊恼,自拔头发,苦心邀请,乃置舍利于掌,虽觉其重,不见如初。由是诸人恐不见骨,不敢睹光。
寺东云龙坊人,敕使未至前数日,望寺塔上,有赤色光,周照远近。或见如虹,直上至天,或见光照寺城,丹赤如昼。旦,俱以闻,寺僧叹讶曰:“舍利不久应开,此瑞如贞观不异。”
其舍利形状如上指初骨,长可二寸,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渐,内外光净,以指内孔,恰得受指。便得胜载,以示大众。至于光相变化,不可常准。于时京邑内外道俗,连接二百里间,往来相续,皆称佛德一代光华。京师慈恩寺僧惠满在塔行道,忽见绮井覆海下一双眼睛,光明殊大,通召道俗同视,亦皆慑然丧胆,更不敢重视。
次年(即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春三月,皇帝降旨,将舍利迎请到东都的内宫供养一段时候。其时正好有西域来的僧侣奉送佛陀顶骨给大唐,其顶骨高五寸,阔四寸,颜色黄紫。皇帝觉得这一因缘好极了,特将七个京师名僧召进内宫,为迎奉佛陀舍利和顶骨举行佛事。皇后娘娘不惜将自己就寝的衣帐捐舍出来,折价千疋,为舍利打造了极为精致的金棺银榔。舍利在内宫供奉了两年,至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佛涅槃日(二月十五日),始送回扶风阿育王塔石室密奉。
自唐高宗之后,又先后有武则天、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等当朝皇帝迎奉扶风塔释迦佛真身舍利。至中宗时,将扶风塔改名为“大圣真身宝塔”,将扶风寺改名为“圣朝无忧王寺”,皇帝李显并亲笔题赐。大约到了唐宪宗时,扶风寺塔被称为法门寺塔。唐武宗废佛之时,寺塔被毁,佛陀真身舍利一度隐去,人皆不知所去,至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佛陀真身舍利被九陇山得道高僧益贡章禅师在塔下以法力请出。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新登帝位年仅十一岁的的唐僖宗,令将八个月前由其父懿宗迎奉来的佛陀真身舍利送回原塔,并下诏置入塔下石室封存,等三十年以后再开启。
唐僖宗只活了二十六岁就去世,自然不可能再由他来开启法门寺石室,他身后的法门寺亦几经兴废。而石室经他这一封,就一直封了一千一百多年,直到公元1987年,始被挖开,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乃重现于世,成为轰动现代社会的一件大新闻。
19.益州福感寺,神灵长佑护
在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带)郭下县城西地区,有座古塔,相传是很久很久以前,鬼神奉阿育王之命所建,塔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其塔基乃是从万里之外搬来的整块巨石,浑然一体,凌空而至,非人力所能为也。当地人都称这座古塔的基石为大石,称塔为大石塔。
隋朝初,大石塔塔身已毁坏,唯塔基犹在,镇守蜀地的官员听到有关大石塔的传说,令人将塔基掘开,想看看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可是,掘塔的人仔细察看,从塔基上找不到任何一条缝隙,无从下手,原来这是一块整石。用铁镐刨,用钢锥凿,其石坚硬如铁,根本啃它不动。这时,天空突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掘塔者见天公发怒,不敢再捣鼓,匆匆撤走。回去后,他们将好不容易凿下的一小块黑色碎片,请行家看看,是什么石料,行家鉴定后说,这哪里是什么石头,是真正的翳玉,乃世上稀有之物啊!
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起)以严于戒律闻名于世的诜法师,来蜀地游历,见到塔身已毁的大石塔,感应强烈,便发了个大愿,要修复古塔。经他四处募化,信众竭力相助,果在塔基上建起一座九层木塔,后又渐次盖起殿堂僧房。据道世说,他撰著《法苑珠林》时,此郭下塔寺还存于世。此塔十分灵验,益州若久旱无雨,官家请僧人于此塔下祈雨,多能如愿,因此这所寺院又被人称为福感寺。
有窃贼以为福感寺里定有许多宝物,夜半入塔行窃,因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就将塔顶铜铃摘了下来,往下刚走三级阶梯,忽被一股神奇的力量吸起在空中,同时塔内斗拱突然张开,将他紧紧夹在梁木之间,动弹不得,他痛得大声呼叫,寺僧赶来,几个人用大木撑起斗拱,才将他弄下来。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有个名叫王颜子的绿林大盗,入塔偷盗,忽被两根木柱夹在中间,他拼命挣扎,木柱越夹越紧,令他呼吸越来越困难,这时,有个西域装束的僧人出现在他面前说:“小贼,快呼救吧,不然你就没活命了。”言毕不见。大盗顾不得脸面了,大声呼喊,寺僧闻声而至,将他救了出来。
最令郭下人惊叹的,是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初年(公元627年起)的一桩奇事。那年蜀地发生地震,郭下一带大地震动也很厉害,民众怕房屋倒塌,皆从家里跑出来,很多人跑到大塔跟前,求神灵保佑。九层木塔因孤峰直耸,地震时摇摆幅度很大,象要倾倒的样子,这时,忽来四个力神,个个有木塔那么高,每神皆以背部抵住塔的一面,随着塔身的晃动,小心翼翼地乍倚乍倾,不让塔倒下。地震过后,力神隐而不见,僧俗登塔检视,塔身内外丝毫无损。
当地有一大户,家财万贯,产业累累,以往生活豪侈,从不相信什么佛道显灵之类,那天亲眼见到力神护塔的情景后,大为惊骇,对佛法顿然生起精猛信心。他见塔顶上的露盘,体形比较短小,跟整个塔身相比似不太相称,就捐黄金三百两,另造一个。等新的鎏金露盘造好,换上去时,有彩云绕着塔顶升腾激涌,既而香雾飘渺,绎绎不绝,流泽整个郭下城邑,空气中的香气持续七日方散。
在塔西南,有三个小水池,深浅莫测,据说有三条龙住在里面。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三龙不知为何事大斗,搅得雷霆振击、水火交飞,许久才平静下来。当地有人拾得龙身上掉下的鳞毛,长三尺多,颜色黄赤,世间少有。
20.郑州超化寺,泥淖立宝刹
郑州(在今河南省)西南百里,有个超化寺,寺东南角不远处有幢宝塔,传说为阿育王建,屹然耸立在一大片沼泽地上,极为奇特。
这一大片沼泽地,常年淤泞不堪,人畜皆难涉足。沼泽之西南,有泉数口,终年喷涌不断,汩汩流溢于低凹处,遂成一潭淖泽。沼泽中间,以一层层炭沙和石灰,堆积成不知有多深多厚的一块地基,地基之上,铺有坚实的石基,石基由细腰状的大方石块紧密拚成,四周用生铁加固。宝塔就建在石基之上。
因年代久远,有一块大方石有所松动,寺院请来工匠维护塔基,先将此块方石掘起,发现下面垫着一团团石灰,至少百团,抽出一团,长达三丈!工匠大惊失色,喃喃道:“我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有这样打地基的,若非有神力相助,怎么可能在沼泽地上打下这样的地基啊!”
塔南的泉眼,虽终年涌沸鼓怒,却不出一点水声,凡见者莫不称奇。幽州(在今河北省)有个俗名李严的僧人,仙风道骨,相貌奇伟,隋朝时常应炀帝之邀入四道场作法事,后穿上了俗衣,仍独住深山老林,每年七月必来一次超化寺塔作供养。道世在《法苑珠林》里写到的这位奇人,当时年已一百零五岁。该老者对泉眼喷水无声也颇奇怪,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请了个善潜水的黑肤人,从泉眼里游进去,看看里面是咋回事。黑肤人出来后说,那水洞很大很大,里面石柱林立,无边无际,水里有座宝塔,高约三尺,四面清水将塔团团围住,却在塔前凝然而住,使塔体外部形成了一个真空……老者和寺僧都猜想,这座奇妙的水中小塔,就象沼泽地上的大塔一样,除为阿育王所立,还有谁有那样大的能耐啊!
21.怀州妙乐寺,五级白浮图
怀州(在今河南省)东部有个武陟县,县西七里,有个妙乐寺,寺中有一塔,塔高五级,上圆下方,边长十五步。
其塔由白色石条砌成,石长五尺,阔三寸,一条条鳞次栉比地编砌在一起,缝隙极细极密,见者无不惊讶:若非鬼斧神功,凡间焉有人匠能造出此等浮图?
相传此塔古时候从地下涌出,乃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中的一个,塔下有大水,为塔所镇。唐代有个怀州任上的刺史,不信佛道,听到这种传说后,以为是僧人故弄悬虚而杜撰出来的故事,他想要杀杀僧人威风,就令人沿塔基边沿挖掘下去,看看塔下到底有些什么!结果,工役越挖越深,越挖越深,挖至数人之深了,塔基犹不见底,工役心中越来越惶恐不安,扔掉镐锹,不敢再挖。
四.佛陀舍利传千古,缘结华夏曜神光
据《大悲经》记载:释迦牟尼曾对他的幼弟、亦是他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说过:“我灭度后,若有人乃至供养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谦下供养,我说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槃界尽。”
释迦牟尼佛圆寂后,他身后的历史完全证实了他在世时的预言。他的舍利,从八国建塔奉养,到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送往世界各地,给无数信众带来无上的福祉。流泽所至,在中华大地上也种下许多瑞丽的福田。
有一首我国古代的颂辞,便是以优美的语言,赞颂了佛陀舍利的无量功德:
金躯遗散骨,宝塔遍天龙,
创开于十塔,终成八万兴。
珠盖灵光变,刹柱吐芙蓉。
屡开朝雾露,数示晓灵徵。
红霓相映发,风摇响和钟。
仙鸾往往见,神僧数数从。
独超群圣上,含识普生恭。
砧椎击不碎,方知圣颇穷。
22.舍利腾上天,旋环盖大众
据汉代史官傅毅所撰《汉法内传》记载,汉明帝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在洛阳建白马寺后,佛法在汉地日渐流传,原先颇受帝王和国民尊崇的道教,不象以前那么吃香了,这引起了一部分道士的不满。
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正月一日,来自五岳诸山的道士循惯例汇集京城向皇帝请安祝福后,聚在一起互相议论说:天子远求胡人异教,将我渊源流长的道教反而放弃了,现乘各方道长高人齐聚京城,我们应该在皇帝面前跟胡人比试一番,杀杀异教的威风,夺回我往昔的地位。于是,六百九十道士联名上表皇帝,大意是说:
五岳十八山观,太上三洞弟子诸善信等六百九十人,至于方术无所不能,愿与西僧比较,得辩真伪。若比对不如,任听重决;如其有胜,乞除虚妄。
道士的上表,正合汉明帝的心思,他也很想让佛道两家比试一下,看看到底是谁本领高强。明帝就敕令尚书令宋庠筹办此事,定正月十五日,在长乐宫,让白马寺的僧人和道士一决高下。
到了十五这一天,三座坛城,早已在永乐宫前面的广场上搭好,五岳道士带来的道经,堆放在坛城南门,白马寺的佛经和五颗佛陀舍利,置于坛城西门。坛城门口,堆满木柴。一声令下,道士以沉檀香为炬,点燃了木柴,大火顿时将道、佛两家的经书都吞没了。
烟消火灭,太傅张衍亲自检视,只见多种道经皆已化成灰烬,只有老子《道德经》的残片依稀可辩;而佛经上面除蒙上一层烟熏火燎的痕迹,完好无损。来现场助阵的道士们相顾失色,南岳道士费叔才当即自感而死。
太傅张衍对道士们说:“比试结果已出来了,你们的方术不灵,要承认虚妄,看来还是西来的真法威力大啊!”
有的道士仍不服输,对太傅说:“我们尊崇的太上乃是灵宝天尊造化而成,怎能说是虚妄呢?”
太傅说道:“太上有贵德之名,而无言教之称,你今天说有言教,还不是虚妄麽?”
道士知道确实打了败仗,再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时,众目睽睽之下,只见地上的五颗舍利子,突然放射五彩光彩,腾上空中,旋绕如环,覆盖众人。大伙都看呆了,舍利子的灼灼光芒,耀人眼目,连日光都显得相形逊色。
佛道的这场比试结束后,洛阳城里,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庶民百姓,一下子有一千多人出家为僧,有二百四十多名妇女剃发为尼。诸山道士中,有六百二十人皈依佛教。
洛阳新建十所寺院,城内三所,安置女尼,城外七所,为男僧所居。
23.三国吴大帝,亲睹不再疑
此事发生在三国时占据吴地的大帝孙权治下。
先要从东汉献帝(公元190-220年在位)末年说起。有个来自印度的犹婆塞(佛教居士),名支谦,字恭明,博览经籍,遍学异书,精世间伎艺,通六国语言,因才艺出众,在汉地名气颇大。支谦身材细,皮肤黑,眼珠黄,时有民谣谓之:“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为避三国战乱,支谦来到吴地,孙权早已听说这位“黄眼支郎”的大名,对他十分恭敬,把他请来拜为朝廷博士。支谦在吴地呆了二十多年,辅政之余,将《维摩经》、《大般泥洹经》、《瑞应本起》等几十部佛经由梵文译成了汉语。孙权因支谦所译经书而对佛教有了些了解,但不尽全信。
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有个名叫僧会、祖上为印度裔的出家人肩扛禅杖,带了个挺机灵的随从,四处云游,由康区来到吴地,一路上结茅而居,展示佛像,有机会时就向民众宣说佛法。到了吴都建业(今南京)后,支谦把他荐举给了大帝孙权。
孙权问僧会:“你从天竺跑到这儿来干什么?”
僧会说:“江左【注:古以东为左,江左,指长江以东,为今江苏一带】佛法不振,我想到这儿来盖一座大的寺塔,以兴佛法。”
孙权问:“盖寺塔有什么灵验之处?”
僧说说:“如来去世已近千年了,可他留下的舍利,依然神曜四方,象几百年前阿育王造塔,靠着药师佛的神力,一夜之间就起佛陀舍利塔八万四千!寺塔兴盛,正是佛法兴盛的象征啊!”
孙权说:“哪有一夜之间造起八万四千塔的事!我不信,这决不可能,肯定只是域外的一种传说罢了。别说八万四千佛陀舍利塔了,你拿一粒释迦牟尼佛的舍利给我看看,若真有,我就许你造塔,若拿不出,我可要依刑法治你虚妄之罪的。”
僧会要求给他七天时间祈请佛陀舍利。孙权一口答应,并将一只他亲手封了瓶口的铜瓶给僧会以盛放宝物。
僧会对他的随从说:“法之兴废,在此一举。如果这一次不能以至诚求得舍利,今后还有谁会相信呢?”于是师徒沐浴更衣之后,在静室里将铜瓶置茶几上,点上香,虔心礼佛,祈请舍利。
七天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
僧会请求再给他七天时间,孙权答应了。
七天过去了,仍然没什么动静。
孙权不高兴了,认为僧会这和尚不老实,哪有磕头能磕出个舍利子来?这岂不是在耍弄我大帝麽。他想要教训教训这个和尚。
僧会请求再给他七天时间。支谦也在一旁帮僧会求情,希望大帝再给他一次机会。孙权看在支谦的面上,勉强答应了,但对凭空祈请舍利这事已不再有什么兴趣。
僧会的心情也很沉重,他对随从说:“中原的孔圣人说过:‘周文王死了以后,周文王创立的文化不是由我而继承下来的吗?’今天,在吴国这个地方,释迦佛的佛法本应通过我来体现的,可我这个笨和尚却不能感应,这一次若再不能求得舍利,也不必让他国的刑律来惩治我,我自己誓以一死了之吧。”遂以必死之心,再度焚香礼请。
到了第七天傍晚,天色渐渐黑了,犹无什么动静,孙权派去看视的吴人不相信到这时还真会出现奇迹,只是为这个和尚的身体和命运担心。再看僧会,因数日不吃不喝不睡,脸色煞白,面容憔悴,似乎随时都会倒下,只是强振着精神,口中仍轻声诵经不止。
到下半夜,万籁寂寂,烛光幽幽,静室里面,忽听铜瓶发出锵然声响,僧会近前,将瓶轻轻摇动,里面有硬物撞击瓶壁声,显然已有东西在内!师徒俩这才松了口气,感谢佛菩萨在最后关头显了灵。
天明,僧会把铜瓶带上朝,呈给大帝孙权,群臣都围上来观看。孙权打开密封的瓶封,果见瓶底有几颗小圆珠,五彩光炎,晶莹夺目。他命人拿来一只铜盘,手执铜瓶,将瓶里的五彩圆珠倒入铜盘,想不到圆珠一落盘底,清脆玉响,竟将厚实的铜盘击出碎纹!
孙权肃然起敬,连声高呼:“稀奇,稀奇,真是稀有之瑞啊!”满朝文武也无不啧啧有声。
僧会对孙权说:“这就是阿育王塔里的佛陀舍利!此舍利之神威,又岂止是凡夫眼中所见的形相光彩而已,哪怕用猛火烧它,用金刚杵砸它,也不能损它分毫!”
孙权说:“好,那就试一试!”他令人当场抬来锻造兵器的铁砧,将舍利置铁砧上,叫铁匠用铁鎚用力锤击。
僧会站在一旁,心里默默发誓:“佛法无边,苍生仰泽,愿佛菩萨更显神迹,以广示佛法的威灵。”
嘣!嘣!铁匠奋力举鎚,使劲砸在铁砧上,房梁都被震动。随后检视,哇,铁砧和铁鎚都陷下了小坑,而舍利果然丝毫无损。
至此,孙权大为叹服,对佛法之不可思议始深信不疑,即从国库拨出银两,并调拨工匠,交僧会建造寺塔。寺塔成,僧会祈得之舍利即藏于塔中。因这是该地的第一座寺塔,故名建初寺。这个地方,后来也因之被称为佛陀里。
以上孙权获舍利的传说,在《开元录》、《出三藏记集》、《北山录》、《金藏》、《南朝佛寺志》、《弘明集》、《法苑珠林》等史籍中皆有或详或略的记载。
据传,大帝孙权的帝位经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再传到末帝孙皓手里,吴国的国政已很不景气,孙皓又是个性情昏暴之人,法令苛虐,生活奢乱。有一次管理花木的员工在后宫花园里掘得一尊数尺高的金佛像,呈献给孙皓,这位末帝居然将佛像放到厕所里,召诸臣以尿淋之,嘻笑为乐。过后,孙皓的阳具肿胀起来,疼痛难忍,呼叫连天,宫廷御医对此一筹莫展。后经人点拨,将佛像以净水洗数十遍,供于殿上,又把僧会请来,为其解说佛法,并在僧会跟前受了五戒,他的怪疾才得痊愈。
僧会于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逝世。晋成帝咸和年间(公元326-335年),苏峻作乱,焚毁了建初寺,后司空何充将塔寺修复。当时有个平西将军赵诱,向来不信佛法,到佛陀里参观时说:“人家都说这个塔屡屡放光,我就不信,哪有这回事,还不是以讹传讹,一派虚诞之言罢了。”话刚说完,寺塔忽然放射出五色光芒,将殿堂照得色彩缤纷。赵诱惊愕得浑身毛发直竖,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位将军从此敬信三宝,还在建初寺塔的东面立了座小塔,在石碑上记载下他的这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