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问:何谓「口念耳闻」、「心念耳闻」、「心念心闻」,叁者有何不同?
(本问题适合修心中心无相密法、藏密有相密法、净土念佛法或金刚念佛法)
普通修念无相密法、念佛法有叁个层次境界,一为「口念耳闻」,二为「心念耳闻」,叁为「心念心闻」等。初机行者所做修法均是「口念耳闻」,起码要修入「心念耳闻」,才有一点境界的样子,而「心念心闻」是心眼有开或微开的人之境界。兹将其用功方法及现象,在此向各同参略述。
「口念耳闻」是初修行者的状态,用口念时系受诸於第六意识控制,由「动身发语独为最」的偈语可知:「嘴巴发语音是由第六意识控制」。念咒或念佛者只觉得嘴巴在动,咒或佛号从嘴巴出,若用解剖生理去感觉,口与头内脑中意念不相契合,亦即与心格格不入之感觉。若也用耳根去观嘴巴念出的声音,守住此声音即不会被外境牵引而成念佛不专心,此符合第一阶段修行是在断外尘缘之说。此现象只有进入第二阶段的行者,才能真确地体会第一阶段「口念耳闻」与「心念耳闻」之不同。「口念耳闻」,即嘴巴在动的时候,专心用耳朵听声音,因为若不听声音,就很容易打妄想。念时念得太大声会伤气,因为气一直放出去,所以嘴巴在念时,气要含在嘴巴里面,不要一直往外吐出去,要让气回流入喉头灌到丹田,这才是正法。若行者修完法会觉得很累,可能就是念咒时,把气一直吐出去所造成。正确方法是吸一口气後,把气含在嘴巴,不要主动的把气吐出去,念咒时,让气在嘴巴里面,咕噜、咕噜返回喉咙而到丹田,只有一点点气从嘴巴跑出去。这样愈专心念咒,气愈旺,等到这样慢慢专心念咒,气通到头部时,这时就要进到「心念耳闻」阶段。
当念咒、念佛有成後,体中气机会入头壳脑内,可由自性觉知察觉到咒语或佛号发出的地点,如此即可进入「心念耳闻」之第二层次修行。「心念耳闻」是嘴巴已不大能自在地动,仅能微微地动,而脑筋处亦出心声,利用耳朵注意口出之微微声音及前额脑筋处发出的心声,此时已可忘记外来的干扰尘境。这是一个重点,很多人就是在这个阶段,没办法专心用耳根把咒抓住。如果可以抓住的话,能发觉脑筋里有字出来,一个字接一个字出来,若你不是很专心去抓它,就容易起妄想。至此阶段,要像「猫咬住死老鼠」不放。这样就是如可觉知的我,去抓住从上额头那里飘念头出来的那个点。如此,每个字都不放过。
如何又是「心念心闻」?可觉知的主人翁才是「真心」,用此心来闻从头脑顶端流露出来的念佛声、念咒声,这就是「心念心闻」。会起心动念的心,本来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或第七意识的妄想心,而另外还有一可觉知起心动念或念从何处起的心。在用功方法上,此境界夹杂着嘴巴能动、微动、不能动、又能动的轮流状态。嘴巴能动、微动,念头都能从上额头处出来,咒是从那里出来的;从咒出来的起点,觉知的心就要抓住它,抓着它不放。这跟我们在看妄想念「猫抓老鼠」不一样,仔细分析「猫抓老鼠」,有好几种境界。如果妄想心一直起来,我看着妄想念,不被它所转,那个也是「猫在抓老鼠」,是不为妄想境所转。现在修法,咒是自己冒出来的,主人翁要抓这个,一字一字从窠臼出来的那一点地方抓着,一丝一毫不能放下,不要说脚或身体在痛,若再注意那里,心就注意到痛了,不会注意咒出来的那一点了,这就没有咬到死老鼠。因此,「心念耳闻」是嘴巴微念,耳朵去听它,再来的「心念心闻」就是用主人翁去闻心声。
其实,万法都是一样的,观痛也一样,用主人翁来观哪里痛,一直抓着痛的那一点,是用色身在修;同样的道理,现在不修身根,而是修心根。我在观那边痛,谁可以观?谁被观?只是换个角度,观的「人」都一样,但是被观的对象变成心根,念头要出来的那个,而且不要放弃那念头,抓住念头就不要放弃,不要被脚痛、声音、
…拉走,一拉走後,工夫就白用了。同学不必用双盘坐叁、四小时,可以用双盘坐一、二小时後换成单盘,去专心持咒。起先抓着咒语,口念耳闻,修得如法时,才会知道气怎麽一直窜到脑筋里面。第二阶段的「心念耳闻」,做到很得力的时候,不会被外在杂音抓走,或被内在妄想念抓住,耳朵一直在咒语上,这样气自然会冲到头部内,头顶处「啵」一下,你就知道气进去了,此时还是用「心念耳闻」。气入脑中以後,动嘴巴好像是多馀的,气会逼得嘴巴仅能微动,声也变成气声,如此就是「心念耳闻」的境界。
最後,主人翁已经完全现出来了,当嘴巴动不起来时,觉知的「真心」就可以抓着从上额头咒语自然出来的那一点抓住它,这就是「心念心闻」的境界,不必用耳根来闻,因已无微声或气声,只有心声心念而已。到最後连念咒、念佛的心声也会起不来了,就进入一真法界,了了知觉而无其它杂念。此时身体的某地方气账或只觉脚微痛或无觉,进入如如自在的禅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