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众讲堂

洗碗就是洗碗
时间:2004-03-24 00:00:00  来源:  作者:

      期终泛读考试时,我让学生读了一篇短文,短文是书信体裁,叫做 Washing Dishes to Wash Dishes,译成中文叫《洗碗就是洗碗》。我让学生(英语系二年级)读后简单地回答两个问题:1.洗碗就是洗碗有什么涵义?2.这种洗碗的训练方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绝大多数学生根据以前的讲解基本上能答上来一些,有的还颇有一点自己的见识。

  平日司空见惯的琐事莫非真有禅悦法味在么?

  《洗碗》一文中说到洗碗的两种方法:一种洗碗是为求得干净的碗;一种洗碗就是为了洗碗。前者有追求,注重收获,求有所得;后者则淡泊收获,注重过程,无所牵挂,无所求得。

  学佛修禅是要“舍”而不是“得”的。《心经》中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学佛终归还是“得”到了一样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菩提、觉悟。但菩提、觉悟、佛性是我们众生自性的昭示朗然,自家本地风光的显露而已,因此,实在不能算是有所“得”。

  《赵州禅师语录》中有则公案对“得”与“失”(舍)有段巧妙的问答。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云:“失者无亏,得者无用。”说到这里,有些初机的人可能对一味地“舍无所得”有点畏难、甚至畏惧的情绪,觉得这与自己现在“取得”、“拥有”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相距甚远。其实,这种想法也失于偏颇。强调“舍”是为了集中精力把一切不良习气、染污妄想消除。这种努力和修持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升起一种清净的境界,即根本智或无漏智,证得法界如实真相。从此以后我们再去“取”“得”就会有正确的知见,正确的分辨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仍旧去学习,获“后得智”;仍旧地工作劳动,合法取得机会报酬、生活资粮等。

  明确了我们学佛的关键首先在于“无所得”,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就会自觉地渐渐减少向外逐猎追求,慢慢地消除执着挂碍。远离颠倒妄想,精进向内用功,开发自家大好宝藏,成就究竟常乐我净。

  然而这种广大精深的佛法怎样才能具体地落实到生活的“琐事”、“小事”中去呢?

  赵州从谂禅师说他整天就是吃饭穿衣睡觉。在他老人家那里,洗钵吃茶,搬砖盖瓦无非是禅;语默动静、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禅,洗碗自然也是禅了。

  洗碗也很可能不是禅!是禅非禅,如人饮水,冷暖各人自知。关健在于你怎么个说法。

  记得在考试以前讲解这篇文章时,我问学生:一日三餐,饭后洗碗时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当下洗碗的现实?是怎么意识到的?意识到了有什么感受?相当多的学生说还真没怎么意识到自己当时在洗碗。这些连意识都没有意识到的人一时恐怕还很难体会洗碗的禅悦。他们洗碗时心不在焉,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于什么:或者追思昨天往昔,设想明天未来;或者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或者打闹戏嬉,就是不回心感觉自己的存在和洗碗的现实。比这一类人进步一些的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意识到自己在洗碗。他们的思维不那么外向和散乱,他们眼看着碗,手触觉了碗,也意识到了洗碗的事实。在第六意识的统率下三识(眼身意)协作运行,执向一个既定的明确的目标——把碗洗干净。如果说前面第一种人洗碗时是无意识的,这第二种人是有意识的,但要真正领略洗碗的禅悦必须是超意识的自观自觉。从第二种的有意识到第三种自观自觉的状态要破一个“得”字关,也就是说在“事”上要破个“执”。洗碗时平平常常,从从容容,不为外扰,无有牵挂。洗碗就是洗碗。

  这种“事”上的自由自在有其“理”上的依据:眼、身、意三识皆有间断,不能恒常广大。要想真自在、大自在就要转前六断识,顺意识潮到意根——恒思量,审思量的第七末那识。末那识虽恒常,但是一味审度计量,执自在为我,犹如门卫昼夜执着地看着屋内的主人,离间了主人与外界真实的自由平等无碍的交往,门卫一撤主人就获得了大自由大自在。

  写到这里我们不妨自问一下:执内我的审思量要是真的破了,我们又是谁呢?我们会有怎祥的感受?又会怎样地洗碗呢?

  洗碗还是洗碗,洗碗就是洗碗。洗碗有福报,碗里有智慧。愿大家一日三餐多洗碗,常洗碗。ITg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走出心囚
下一篇:好事多磨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