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众讲堂

佛法强调随处可修行
时间:2004-03-23 00:00:00  来源:  作者:

       佛法强调随处可修行,事事可练心,

  因此婚姻中的种种顺、逆境界,都是修行的材料;

  家庭中陪我们携手同行、互勉成长的家人,

  更是助道的资粮、欢喜结缘的“同修伴侣”。

  “同修”,说的是在学佛路上共同相勉修行的人,也是佛教徒对配偶的称呼,这可以说是一种期许,也是一个寓意深远的目标。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便说,佛化的婚姻中,夫妇是共同修行菩萨道的终身伴侣,所以也互称对方为“同修”。

  菩提姻缘,法喜播十方

  为什么姻缘道上,佛教会赋予修行的使命?圣严法师阐析指出,因为婚姻是家庭责任、义务的肯定与开始,也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更是绝佳的人生历练,也是用来体证佛法最好的道路之一。

  选择以法鼓山举办的第五届佛化婚礼完成终身大事的毕静,因为历经佛化婚礼的洗礼,对于婚姻,便有了截然不同的体认。在决定选择婚姻生活,但尚未踏入结婚礼堂前,毕静也与现在很多即将踏入婚姻的人一样,陷入一种婚姻恐惧症,担忧著「王子公主婚后能否快乐到老?”的问题。

  而参加佛化婚礼后,她指出,由于圣严法师以婚礼祝福人的身分为新人开示,说到夫妻在婚姻生活中,应当修学菩萨,效法祂的慈悲与智慧,以慈悲照顾对方,以智慧照顾自己;而佛化的婚姻、家庭,更是共同修行菩萨行的道场,要用柔软语、感激、奉献和报答的态度,尽心尽力成就菩提姻缘。这些话对毕静而言,仿佛醍醐灌顶,使她对未来不再惧怕。

  不过,还有一些学佛一段时日的人,面对是否成家的课题,所困扰的,与毕静又有差别。他们因为顾虑“成家与修行是否相抵触?”而难以坦然面对从恋爱到婚姻的路程。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学佛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出离,很多人甚至认为亲近佛教道场最终不免是要选择出家的。

  针对这样的疑虑,圣严法师指出,行菩萨道不一定要出家,但是他也提醒所有学佛的在家居士,必须具有出离心,才能产生清净的智慧,并从而涵养出无执着的大慈与大悲。因此如果选择了在家的因缘,就应该以佛法对在家生活的指导,经营出菩提姻缘。

  五戒也能守护姻缘

  而这些从佛法思量而出的观点,对许多处于紊乱、难以理清头绪的纷杂婚姻生活中的人而言,不啻是提供了许多转换思绪的清凉观点。

  法鼓山农禅寺监院果广法师便指出,虽然很多人认为佛法深奥难解,想在生活当中实践,更是难上加难。但其实佛法中的许多观念、想法或修行方法,都可亲切地运用在生活当中,婚姻生活当然也不例外。例如“五戒”便是很好的指标:不杀生,是长养慈悲心,久了,心自然会更柔软、更能体贴配偶;而不偷盗、不邪淫,一方面可以去除自己对贪爱的偏执,同时能杜绝婚外情的发生,使配偶有免于恐惧、受伤的危机。

  至于常见的婆媳纠纷或夫妻恶言相向,果广法师强调,有时起因都很单纯,却因一时失控而造成,此时,五戒要我们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就是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提醒。此外,不饮酒戒,对避免酒后乱性、引起冲突,也有利益,更能因而提升生活品质。

  除了五戒,佛法中用以经营婚姻生活的“良方”其实不少,佛陀教育中心社长海涛法师便指出,佛法中的“四摄法”也可以是让姻缘更圆满的润滑剂。

  例如一般人都认为爱具独占性,因此婚姻生活中若发生外遇、婚外情的状况时,常常让当事者痛不欲生;有些人甚至采取种种可悲的报复方式,或玉石俱焚的激烈手段,使原本美好的姻缘以悲剧收场。

  以布施心化解爱的痛苦

  面对这一类的问题,海涛法师指出,如果能以“布施”的心看待配偶,为配偶奉献,而不要只想回报、回收,这样的爱就可以跳开是否能独占的痛苦。法师强调,其实不管布施出去的是爱、财、时间或青春,能够布施的一方才是有福的人。此外,如果能时时刻刻以关怀、体贴的“爱语”代替指责、埋怨,也能逐渐开发彼此更宽容对待的因缘;至于设身处地为配偶着想的“利行”与“同事”,则能增进彼此的亲密与和谐。

  海涛法师也举出多部对婚姻生活的经营有所指导、助益的佛经,以为现代人参考,例如《六方礼经》、《善生经》、《玉耶经》、《维摩诘所说经》等。

  虽然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婚姻、家庭是佛教徒选择在家生活的极佳修行道场,但在“恐婚症”频生的现代人心中,婚姻被视为爱情坟墓,或是缠缚捆绑的炼锁,甚至就如“围城”,里面的人想挣扎而出,外边的人却挖空心思想挤进去,都表现了种种不肯定与又爱又怕受伤害的犹豫矛盾。

  针对这些恐婚症患者,东吴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刘惠琴分析,如果想要在走入婚姻生活后,过得自在喜悦,则试着与配偶培养一种共同的婚姻价值是很重要的,此外,在婚姻中将另一半视为“生命共同体”,也有助于调整这样的心态。

  是共同体不是依附与牺牲

  刘惠琴进一步说明,有了生命共同体的认知,彼此才会以奉献心交流情感,培养荣辱与共的分享关系。不过,刘惠琴特别提醒,生命共同体并不是指依附的关系,因为依附会造成一种牺牲的假象,而牺牲是不会长久的。

  这种共同体的培养,强调的是一种彼此互相尊重的心态,海涛法师也从佛法的思维指出,如果能以慈悲心看待配偶,一方面欣赏对方的优点,一方面也正视,并包容对方的不完美,同时提醒自己与配偶是互为一体的,这样就能真正听到彼此的声音。

  此外,常构成婚姻危机的一大因素,是来自彼此对“爱”的差异认知,有的人因为爱变淡了而悲伤,有的人因为失去爱的感觉而想逃走,有的人因为对爱有独占欲,而感到痛苦,其实若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能体认“爱”的真义,受苦的状况就会减低。

  在十二因缘法中,爱的产生是由于与对方有了接触后,因为体会到美好的觉受,而累积成爱。有了爱,就会想要得到更多,想要执取,想要拥有,于是生出强烈的执着。

  因此面对这种执着的爱,果广法师指出佛法便是以慈悲为基础,引导众生学习将这种执着提升到无我的慈悲,以清净的智慧灭除对一己的爱的执着。

  无条件无我的爱

  法师进一步分析,一般人谈爱谈感情,可以分为有条件、无条件,或“有我”、“无我”之别。以这些标准来看,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则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就可能是有条件的。而如何学习佛菩萨无我而无条件的爱,以化解执着带来的苦果,就是我们可以从佛法学习而来的智慧了。

  虽然现代社会充斥着高离婚率的现象,但是只要以真心珍惜的心看待婚姻,并在碰到婚姻瓶颈时,愿意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则这样用心经营的态度,是有助于化解危机的。

  就像有心学佛修持的人,能够视人生处处为道场,那么面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家人,当然更值得自己深心去耕耘。2Nf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我们还有机会吗?
下一篇:[推荐]佛光普照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