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8》
2008-04-12 格西洛桑却佩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请看文,「正行最清净,是名为修道,说彼是善巧,菩萨之道智。」
诸善巧菩萨是心续中具有道智的菩萨们。代表诸善巧菩萨心续中具有的道智十一法已讲解完毕。
从「智不住诸有」起将开始谈论基智,代表基智的九法,将来在第三事中会广泛谈到。
请看文,「智不住诸有,悲不住涅槃」
「智不住诸有」的「智」是了知无我。「不住诸有」是不住轮回。若现前了知无我,又修持无我,将不住三有﹑解脱轮回。「有」是轮回。
有代表基智九法中的第一法「智不住诸有之道智」,此智了知什么?四谛十六行相中的无我。既已现前了知无我,将不住于三有轮回,可以脱离轮回。修持者是圣位菩萨,所以「智不住诸有」,在谁的心续中有呢?在圣位菩萨心续中有。「智不住诸有」是圣位菩萨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此和先前讲到的代表道智十一法中的「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同义异名。总之,圣位菩萨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即是「智不住诸有之道智﹑了知声闻道之道智」,此可遮除轮回。
「悲不住涅槃」指由大悲心之力,不住寂灭边。若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无我,则不住三有;若心续中有大悲心,则不住寂灭边。圣位菩萨现证无我故不住三有,心续中有大悲心故不住寂灭边,因此脱离有边﹑寂边,(有寂二边)。
「住有边者」是谁?随业﹑惑转的补特伽罗,因为不知无我义串习执我为实有的我执,随着我执造业,随业流转在轮回中。所以「住在有边」者是不知无我义者,随业惑转的补特伽罗。
「住寂灭边者」是谁?投生净土的声闻﹑独觉阿罗汉。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可获得声闻阿罗汉﹑独觉阿罗汉,在三界中得到阿罗汉果后,一旦舍寿会即刻投生到净土,投生净土的当下,即堕入寂灭边;但未投生净土前,并不堕寂灭边,投生净土和堕寂灭边二者同时,为什么?因为无大悲心故。
声闻﹑独觉阿罗汉投生到净土里,是整个修道过程中的最大快乐,是安住在寂灭乐中,寂灭乐是解脱,因此整个心贪着在那上面,经劫累劫地,入于寂灭根本定中,并许愿永不出定,因为心中无菩提心﹑大悲心故,所以根本不会想要利他,完全被寂灭乐欺骗,自以为已得到圆满安乐,因此心满意足地,经劫累劫安住其中。
圣位菩萨心续中有大悲心,故不住寂灭边;若住寂灭边将无法利他。由大悲心﹑菩提心的激发故,圣位菩萨不会安住寂灭边。
声闻﹑独觉阿罗汉已灭遍行苦,因此一直在净土中享受寂灭乐,直到佛劝请,才会出寂灭根本定,进入大乘道;虽入大乘道,但时而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短时间的进入寂灭根本定,所以距离佛果非常久远。最初即入大乘道的大乘决定种姓菩萨,即在心续中未先证得声闻﹑独觉阿罗汉果的菩萨,不会入寂灭根本定,是以修持大悲心﹑菩提心﹑空性为主要,虽然时而也会修禅定,不会进入寂灭定中;但是在心续中已先证得声闻﹑独觉阿罗汉果,后来发起菩提心的菩萨,因为在净土中曾经串习寂灭根本定,所以时而还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寂灭根本定。因此这二类菩萨,证得佛果的速度,有快慢之别。
当菩萨登上初地时,也可证得声闻﹑独觉的寂灭乐,灭除遍行苦,但是菩萨不会这样做,不会现行寂灭乐,因为佛有禁止。佛说「应该了知一切声闻道﹑应该了知独觉道﹑应该了知佛道﹑应该了知一切道﹑应该生起一切道﹑应该成办一切道,但是愿望尚未圆满﹑有情未成熟﹑佛土未徧净前,不得现行寂灭乐。」佛这样禁止的原因是,若菩萨登地时,如声闻﹑独觉阿罗汉,入寂灭根本定,享受寂灭乐的话,将会离成佛非常遥远,因此佛才禁止,既然佛有禁止,当然无菩萨会违反佛制而作。所以,虽然圣位菩萨有能力获得寂灭乐,但是不做,直到所有愿望圆满﹑有情成熟﹑佛土徧净后,才会现行。等到圆满﹑成熟﹑徧净﹑成佛之后,现行寂灭乐的话,就不会被寂灭乐欺骗了。
「住寂灭边者」是声闻﹑独觉两类阿罗汉。当投生到净土时,在净土莲花花蕊中,以化生方式投生在里面。在投生净土是以化生方式投生,无父母亲。声闻﹑独觉阿罗汉的心续中的寂灭﹑涅槃﹑灭谛(三者同义),这是寂灭边﹑解脱,证此解脱时,会享受极大安乐,觉得这样就够了,一点也不会想到利他,因此缘念解脱而修持。解脱是寂灭边;住寂灭边者是投生净土的声闻﹑独觉阿罗汉;住寂灭边的理由是得到解脱时享受极大安乐。
佛开示「寂灭边」是声闻﹑独觉众的所应证(所应得),而能证的方法是禅修四谛。初转*轮所说的法,多数是声闻﹑独觉众的所应证。但对菩萨﹑修大乘道者而言,不是所应证,是佛禁止的。同样,佛说修下士道者,应遮止贪着此世心,生起欲求来世人天果报的心,着重来世胜于今世;来世的人天圆满乐果,是下士道者的所应得。对中士道者,所追求的人天安乐不可靠,那是轮回安乐,不是涅槃乐,轮回安乐不可可靠;若欲求涅槃乐,必须舍离三有安乐。佛依不同所化机的根器﹑意愿,开示适合该补特伽罗的不同所应证和能证之方法。
菩萨因为现证四谛﹑无我等,故不住有边;菩萨心续中有大悲心﹑菩提心的修持,故不住寂边,所以菩萨心续中有「不住有边﹑不住寂边」的二种道智。总之,找不到任何一位补特伽罗,既住于寂边,也住于有边的。我们是住于有边,不住寂边,若要住于寂边,必须证得能投生净土的涅槃。声闻﹑独觉阿罗汉在净土是住于寂边,不住有边,因为已经脱离生死轮回。所以,住于有边者,不住寂边;住于寂边者,不住有边。诸佛菩萨是智不住有边,悲不住寂边。
修持声闻﹑独觉道众,在心续中有无虚伪出离心,也证得无我,但完全无菩提心﹑空性的修持。因此佛为他们开示能获得寂灭边﹑涅槃的方法,等到他们慢慢往上晋升证得涅槃,投生净土,已无再往上晋升之处,那时佛才引导他们进入大乘道。如下士道者,完全不会想到解脱﹑佛果,一心只想来世得到人天果报即可,因此佛不会对下士道者,讲证得解脱﹑佛果的修行方法,只讲怎么获得人天果报﹑圆满受用的方法,等到下士夫得到人天果报时,才慢慢地善巧引导他们,迈向获得解脱﹑佛果之道。
不需修持,直接而言,若来世要得到人天果报,只要好好守护断十恶业戒即可,根本不需要了悟无常慧﹑大悲心﹑菩提心﹑了悟四谛﹑空性等,只要好好守护断十恶业戒,再加上发愿,絶对可以得到,连外道都可以得到,即使外道认为声音是常,补特伽罗是常,也可得人天果道。若要在人身得到受用圆满,可作布施。若要投生上二界,除了守护断十恶业戒之外,还要加上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止观)。来世若想得到解脱,要在断十恶业戒上,更加修持四谛,四谛已包括出离心﹑无我慧。若来世想得到佛果,必须有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六度的修行,这些修行可趣向佛果。
请看文,「非方便则远,方便则非远。」
「非方便则远」,基智中有二;远果位佛母之基智﹑近果位佛母之基智。其中「远果位佛母之基智」是声闻﹑独觉圣者心续之基智。基智只有圣者有。声闻﹑独觉﹑大乘圣者的心续中都有基智。声闻﹑独觉圣者心续之基智远果位佛母,「果位佛母」是佛果。什么远佛果位呢?因为无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大悲心和菩提心,若无大悲心和菩提心为辅助力,不善巧方便,只以希求独自解脱之心为辅助,因此远佛果位佛母,不善巧故距离佛果极遥远。
「非」是无,无善巧方便。声闻﹑独觉圣者心续之基智,现证得四谛十六行相之智,距离佛母非常遥远,因为不以善巧方便为辅助,而以非善巧方便,所以远离佛母。譬如有条路可以到达佛果,若无向导引导,或遇到不好的朋友引导,就远离了目标(佛果)。
「方便则非远」是大乘圣者心续之基智,有善巧方便为辅助,故离佛果不远,近于佛果。大乘圣者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和小乘圣者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二者并无粗细之别,一模一样,可是为何一是远佛母,另一是近佛母呢?原因在于助力(辅助),因为小乘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的辅助,是心想「独自一人解脱即可」之心;而大乘圣者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的辅助,是心想「为饶益一切有情,欲证佛果」之菩提心﹑空性正见,因此近于佛母。所以因助力(辅助)不同,而有远近之别。实际上大乘﹑小乘圣者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并无粗细差别,同样是圣者智﹑同样是道﹑同样是基智,只因助力关系,而有大差别。
例如声闻﹑独觉﹑菩萨三者,同样生起施舍心,布施财物给其他有情,菩萨作的布施,将成为布施度;声闻﹑独觉众作的布施,不成为布施度,只是布施而已,原因在于助力。菩萨心中的施舍心有菩提心为辅助,而声闻﹑独觉心中的施舍心无菩提心为辅助,因此只是单纯的布施,无法成为布施度。
声闻﹑独觉众是追求独自解脱寂灭乐的补特伽罗,不是大力利他者;声闻﹑独觉众也作利他,例如布施他人﹑为他人说法,声闻﹑独觉众的阿阇梨﹑阿罗汉,为了引导所化机入道,会为所化机讲经说法,撰写众多论着,但是所作的布施﹑为他人讲经说法﹑修持忍辱等,所作的这些,其最终目标是追求独自解脱﹑获得寂灭乐,自己不求佛果,亦不为他人获得佛果着想,因此所作的利他,只是片面的利他,不圆满的利他。声闻﹑独觉众并不是完全不作利他。
「非方便则远之基智」是声闻﹑独觉圣者心续之基智;「方便则非远之基智」是菩萨圣者心续之基智。代表基智的九法中第三法「远果位佛母之基智」是「非方便则远之基智」;第四法「近果位佛母之基智」是「方便则非远之基智」。
同样,我们造善业前,先发起正确动机,造了善业,例如作闻思修等善业,正行之后,回向发愿,若回向发愿广弘教法﹑众生安乐﹑证得佛果,善根会因此助力而增长广大;回向可保持善根使之不失坏。但若不这样回向发愿,而只求独自身体健康﹑事业成功﹑受用圆满,这样作的话,善根就变成非常小,好象辛苦了一年,积赚的一些钱,在一个早上把它花光。
当想到无始轮回时,就会觉得此世实在太短促了,连一剎那也算不上,现在我们虽然获得了暇满人身,但在有时遇到困境﹑顺境﹑运气好坏的情形下,人生就这样子过了。所以,所造的善根,不要回向此世的安乐,要回向来世,因为我们现在都能言说解义﹑能作各种事,偶而遇到好坏情形那也是难免的,这一世总是会过去的。辛苦积造的善根,千万不要回向此世而已,眼光要放远一点,要回向来世,将所造的善根,回向来世当本钱,是最好的。
请看文,「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
「所治能治品」,这是二种基智:违逆品之基智和对治品之基智。「所治能治品」应该是「诸所治能治」,指违逆品之基智和对治品之基智。「诸」是复数词。所治是违逆品。违逆品之基智是声闻﹑独觉圣者心续之基智。「违逆品之基智」和「远果位佛母之基智」二者同义。未证空性之声闻﹑独觉圣者心续之基智,「远果位佛母之基智」,即是「违逆品之基智」。「能治品」是对治品﹑「能治品之基智」和「近果位佛母之基智」二者同义。为何说声闻﹑独觉圣者心续之基智是「违逆品之基智」?实际上声闻﹑独觉圣者心续之基智,并不是违逆品,而是对治品,是证得解脱的最好方法;但若观待于菩萨道,则是违逆品。能治是对治品,是圣者菩萨心续之基智。
到此为止,已经讲解了六种基智。一﹑智不住诸有,二﹑悲不住寂灭,三﹑远果位佛母,四﹑近果位佛母,五﹑违逆品(所治品),六﹑对治品(能治品)。这六种全都是圣者心续之智,其中,「违逆品和远果位佛母」同义,「对治品和近果位佛母」同义。「远果位佛母之基智」和「违逆品之基智」是声闻﹑独觉圣者心续之智,其余都是圣者菩萨心续之智。
「加行平等性」的「加行」是「因」的意思。「加行」在凡夫资粮道者和加行道者的心续中有。「加行」是基智之加行。「平等性」是基智加行之平等性。「加行」和「加行之平等性」是六种基智的因
请看文,「声闻等见道,许为一切智。」
「声闻等见道」的「等」是独觉,指声闻﹑独觉之见道,小乘之见道。
「许为一切智」,到此为止已讲了代表基智的九法,承许彼等为一切智,一切智是基智。代表基智的九法皆摄于基智中。
接着讲代表「圆满一切相加行」之十一法,这是《现观庄严论》第四事的略示,第三事的略示已讲解完毕,将来会详细解说第三事的代表基智之九法。代表「圆满一切相加行」之十一法在《现观庄严论》的第四事中。在《七十义》中,三智之三十义,到此已讲解完毕,剩下四十义。
请看文,「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顺解脱决(抉)择,有学不退众。」
「行相诸加行」的「行相」非常广泛,三智之行相,有173行相。在《现观庄严论》第四事中的「行相」,包括四正念﹑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等三十七菩提分。总之,基智有27行相,道智有36行相,相智有110行相。这些在「第四事」会很详细提到,解释时等于是解释整个菩萨道,将来到这阶段会详细解说。
「诸加行」,前面已讲解基智之加行,在此说的「加行」是「第四事」的加行。诸加行有20种,其中摒除掉「钝根者的加行」,剩下19种加行,是利根者的加行;总之,证悟空性止观双运之加行有19种,未证悟空性之加行有一种,共20种加行。
「德失及性相」的「德」是功德,修行加行之益处即功德,共有14种。「失」是过失,有46种。「过失」是阻碍大乘加行的生起﹑安住﹑增长的障碍﹑违缘,共有46种。大乘加行包括:圆满一切相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剎那加行。阻碍大乘加行的生起﹑安住﹑增长的障碍,有46种。这些在「第四事」中才会详谈。「性相」,共有91种。
「顺解脱决(抉)择」的「顺解脱」是「顺解脱分」,是资粮道,有5种。「顺决(抉)择」是「顺抉择分」,是加行道,有4种。
「有学不退众」,有44种不退征兆。
请看文,「有寂平等性,无上清净剎,」
「有寂平等性」的「有」是三有﹑轮回,是过失﹑所应舍。「寂」是寂灭,是功德﹑所应证,是声闻﹑独觉的究竟所应证。此二者的无谛实成立,是平等性;名言上,三有是过失,寂灭是功德,可是此二者的无谛实成立,是相等的。有了悟此二无谛实成立,是平等性的「有寂平等性」之加行,此在第八﹑九﹑十地有,在三清净地有。
略示的十五偈,是讲述八事﹑七十义,对此等次第必须无错误的记住,这样在将来讲第一事时会比较容易了解,例如的第一事略示,开始是讲「发心」,后面广说也是从第一事的「发心」开始讲起,之后讲「教授」等;又例如第四事,是先讲「行相」,之后加行﹑功德﹑过失﹑性相等,都是顺序讲述的。所以略示的次第和广说的次第一样,若依顺序了解的话,则绝不会弄错;即使弄错了,只要略加回想前面,就不会弄错了。这就是本论一开始先讲略示的原因,一方面可使讲说者和听闻者不会弄错,另一方面也让讲说者容易宣讲﹑听闻者容易了解论义。
「无上清净剎」是无上清净剎土加行,简称「净剎加行」,是成办将来自己成就佛果的净土加行,是以发愿等使自心续之善根变成强而有力的加行,故称为「无上清净剎土加行」。界限:是八地菩萨以上,三清净地菩萨才有。
请看文,「圆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正确的次序应该是:「无上清净剎,此具善方便,圆证一切相。」但在此偈的顺序是是:「无上清净剎,圆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代表基智的十一法,最后一法是「善巧方便加行」,什么是善巧方便加行?善巧方便加行已无粗品功用,但仍有细品功用。是由止息粗品功用(励力),三门事业能任运成就的清净地瑜伽。界限:唯三清净地才有。「有寂平等性,无上清净剎,善巧方便」等加行,在七地以下无的,只在三清净地有。
到此为止,已将代表圆满一切相加行的十一法讲解完毕,第四事的略示已讲解完毕。
请看文,「彼相及增长,坚稳心徧住,」
「彼相及增长」,此起是第五事的略示。代表顶加行的有八法。得到顶加行时,必定已证大乘加行道暖位。证得加行道暖位时,会有十二种征兆,「彼相」是征兆。加行道分四:暖﹑顶﹑忍﹑世第一法。加行道暖位的十二种征兆,全在《现观庄严论》的第五事中。「增长」是福德增长,指加行道顶位的福德增长,有十六种征兆,全在第五事中。「坚稳」是大乘加行道忍位,无任何征兆。加行道暖位又称「征兆顶加行」﹑加行道顶位又称「增长顶加行」﹑加行道忍位又称「坚稳顶加行」。「心徧住」是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又称「心徧住顶加行」。这是加行道四位的配置。
请看文,「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四种能对治,」
「见道修道中」的「见道」是见道顶加行,「修道」是修道顶加行。「各有四分别,四种能对治」,见道之道是见道,修道之道是修道,见道和修道各有应断之四种分别。见道有应断之四种颠倒分别﹑修道也有应断之四种颠倒分别,能断除的对治法也各有四种,见道有四种对治法,修道也有四种对治法。「各有四分别」是各有应断之四种颠倒分别。「四种能对治」是各有能断除的四种对治法。「四分别」在《现观庄严论》的第一事﹑第五事都有提到,主要在第五事中提到,是见道所应断和修道所应断的「执实」。
请看文,「无间三摩地,并诸邪执着,许为顶现观。」
「无间三摩地」是无间顶加行,是续流最后际之智,也是第十地的无间道。「并诸邪执着」是顶加行应断除的颠倒分别,有十六种。「许为顶现观」,仍具邪行的顶加行,承许是顶现观。
到此代表顶加行的八法讲完了。代表顶加行的八法是:j彼相(具16征兆)﹑k增长﹑l坚稳﹑m心徧住﹑n见道﹑o修道﹑p无间三摩地﹑q遣除诸邪执(颠倒行)。
请看文,「渐次现观中,三及十种法。」
「渐次现观」是渐次加行,在《现观庄严论》的第六事,第六事的偈颂有二个,非常短,略示只有「渐次现观中,三及十种法」而已。渐次加行有三及十法,共十三法。
请看文,「剎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
「剎那证菩提」是剎那加行,再一剎那就证得菩提﹑成佛。剎那加行由体性门分为四行相,即代表它的四法。这是第七事的略示。
请看文,「自性圆满报,如是余化身,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
第八事讲到四身。「自性圆满报」的「自性」是自性身;「圆满报」是报身;「如是余化身」是化身;「法身」是智慧法身;「事业」是佛的事业;佛的事业有各种各类。佛有四身:自性身﹑报身﹑化身﹑智慧法身。佛的事业并不是佛身,可安立在所化机的心续。「四相正宣说」代表果位法身的佛身有四相,事业不是佛身,是佛的示现。
狮子贤以十五偈略示八事,详细将在下面解说,因此在此只有将《现观庄严论》的偈颂引述出来,未加以解释。
对「七十义」的定义﹑分类﹑界限,加以了解后,进一步了解《现观庄严论》的根本颂﹑经典的经文,这样是最圆满的。论着中安立七十义的「定义」,目的是为使我们对七十义更加清楚故。要了解七十义的定义,不必特别将它背起来,譬如圆满一切相加行的定义,很长,但若说「总摄三智行相而修的加行就是圆满一切相加行」也可以,因为一百个人写书解释「七十义」,可能会安定一百个定义。
请看文,「彼中,初一二颂总摄八义故,是略标总体,尔后十三颂,是总摄彼等义之广释,」
前面共有十五偈,第一﹑二偈含摄八事的所诠(内容),故称「略标总体」,是略示;剩余的十三偈是详细解释八事的所诠(内容),是广释(广说)。
请看文,「如是略广之释故,是为善巧之说。」
第一﹑二偈是略示,剩余的十三偈是广释,因此这十五偈,既是略示,也是广说,因此是「善巧之说」说。这十五偈狮子贤并未解释,因为至尊弥勒自己对此十五偈的内容作很详细解说,因此狮子贤并未解释,避免重复。
请看文,「诸摄义之偈颂,造论者于将说之「发心为利他」等之文中,将有全部解说,以有解说彼等故,是为已说,恐有复过乃不解说。」
「诸摄义之偈颂」指此这十五偈,「造论者」是至尊弥勒,将有详细解说,因此若加以解释,恐有重复的过失,因此不解释。简单而言,前面十五偈里已谈到八事﹑七十义的内容,至尊弥勒又在「发心为利他…」等很详细地解释八事和七十义,整部论着的内容。因此狮子贤说在此不作详细解说,否则恐怕会有重复的过失。
请看文,「宣说如是诸摄义后,」
到此为止,已讲解完毕:礼赞文﹑造论的必要相关语﹑略示﹑广说。接着正式讲解《现观庄严论》的本文「发心为利他…」。以上是进入《现观庄严论》本文的前行。正行从「发心为利他…」开始。
请看文,「宣说如是诸摄义后,菩萨由欲随证其菩提,是果之故,应得一切相智,故当先说一切相智所摄偈颂之释,谓发心之体性及其所缘。」
首先提到相智,相智所摄偈颂的解释,即发心之体性和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