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密传佛教

冈波巴四法·无虚之慈 无幻之悲
时间:2012-07-26 00:00:00  来源:  作者:

我们往往在一生中经历无数挣扎奋斗,但似乎总是无法称心如意;除此外,我们还会有许多不乐意碰到、想避免的事情,但也无法做到。这样充满矛盾冲突的结果,导致我们产生许多烦恼痛苦。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但事实上它并不复杂。我们每个人天生都具有非常高的资质,每个人都有证悟的智慧,或曰“超越的明觉”的种子。我们有表达亲切以及真正慈悲的潜能、有对自他生出善意和爱心的潜能、有开放和容忍的潜能,只是我们对自身以及周遭的一切抱持着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误认为自己所渴盼的——一种真正幸福和满足的感觉是来自外在的环境,来自我们自身以外的东西。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便拼命想由外面去解决自己内在的烦恼与不满。但事情的真相是,不管我们多想假借外在的事物为寻得一个真正幸福的感觉,我们总好似无完全掌控它。除此外,我们也一直在使用一个错误的工具——我们忽略了自己实际可行的潜能,反只专注在肤浅的表面事物上,希望有些东西会真正毫无条件地由此生出。但是表相的东西常与真实背道而驰,也把外在的一切与自己内在能主导一切幸福快乐的本能搞混,似乎才是我们最根本的问题所在。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我们另外一个严重的妄念是来自对自我顽强的执著——我们的“我就是我”的心态。我们阻碍了自己对快乐和满足的认知,只关心自己如何过得好,若对别人造成麻烦或不方便也根本不在乎——只因是“我们”需要这个或那个。我们就此在自己旁边筑了一道篱笆或造了一座围场,把自己隔绝起来。一旦“我执”的装备建造好之后,它便开始运作,升起烦恼障,例如嫉妒、瞋恨等等。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若我们把心对快乐和幸福的认知局限在一个自私狭隘的观念里的话,则种种障碍便会自然现起,阻碍我们的计划,或摧毁我们辛苦建立起来的一切。我们会对那些障碍起瞋怒或嫉妒的心,感觉自己的王国受到了威胁,或面临危损。我们由个人的体验中知道,当烦恼不断在我们心中滋长时,我们便不可能去体会或了解真正的幸福、美善,或心智真正清明的一种感觉。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若我们不去正面思索这些事时,便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充满不顺、违逆。我们都知道,有些人不管身在何处,总是不断碰到问题而感觉痛苦万分。他们与别人相处不好,在生活和工作上也同样一团糟;他们结交新朋友、换个新环境,但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这样处境渐渐让他们感觉彷佛世界孤立了他们,彷佛自己被屏弃在世界之外,因此,不论他们到哪里,都感到十分痛苦——这些都是源于自己无时不对他人、对周遭的世界要求过高的缘故。他们不去认知自己本具的潜能力量,不管他们是谁、目前情况如何,反认为整个世界有负他们,以致得不到幸福与善缘;他们不去认知自身丰富的资源与潜能,反一味沈沦,而产生一种阻隔与蒙尘的感觉。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但还有另外一些人,身上总是带着愉悦、友善的气氛,他们个性可爱,举止优雅,教养良好。这样的人不管到哪里都对自己深具信心,对事情也都持着健康和正面的看法;他们随时对别人伸出热情的双手,展露亲切的微笑。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有一颗稳定、柔软,甚至清明的心。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我们也同样可以过这样的生活。基本上,我们的种种都是唯识所现,因此我们的心主导了自己生活的一切。倘若我们的心从容自在,便能对自己的真面目产生自信与好感,做任何事情热忱十足,对所吃的食物感到津津有味,与别人的互动关系她很良好。但反过来说,若我们的心充满烦恼,例如瞋怒、嫉妒等,一天到晚受其左右与影响,则我们对任何事情也都会觉得兴趣缺缺了;纵使我们身边所拥有的都是最好的——好友、美食以及种种舒适的享受等,也不会觉得喜欢。在此情形下,说我们的心颠倒也不为过,因为所有好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不好的。在我们能打开心胸,对自己和他人生出真正的欢喜心之前,我们依旧无法摆脱自我设限的妄念,还是会认为改变我们自身之外的现象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当我们为己身的福祉以及一个快乐无优的生活而奋斗时,只要我们还有烦恼存在,例如瞋恨、嫉妒等,便永远无法对事情有感到满意的时候。也许当你对这种情况开始有所领会时,便会四处寻找对策,或想干脆搬到一个隐蔽的地方,那里不再有引起我们瞋怒或嫉妒等的对象物。但事实上这并无助解决问题。这些烦恼是一种心的习气,纵使我们移到一个隐蔽的地方,这些习气依旧跟着我们,然后我们的老毛病又犯、又开始胡思乱想起来——过去有什么不对?将来又会有什么好、坏的结果产生?我们就此又造了一个妄想的世界,导致自己的烦恼更为滋长壮大。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我们问题的解决方法,基本上非常简单。既然问题是来自我们的自心,便要由问题的所在开始,处理它。如前所述,虽然我们的心因为烦恼习气而变弱,但我们确实具有得以完全由这些状况中解脱的潜能,并显露出自己本然具足无缘慈非的真实善心。慈悲是一个佛教上的惯用语,表达一个希望他人能真正获得安乐福祉的祈盼之心,而当他人获得快乐时,我们也能衷心随喜。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我们多数人多少都对这种心态有所了解,因为每当自己的亲人或好友遇到好运或有好事来时,我们都会希望它能继续,永不停止。一般而言,我们对慈悲心也不会感到陌生,因为每当自己的亲朋好友遭受困难打击时,我们也都会衷心期盼他们早日脱离困境。我们具足这些本然的特性,但容我这么说,它却遭到染污了。这就像我们玩溜溜球,我们旋转把球扔出去,但它有一条细线连接着。同理,我们可以对这些人生出真正的同情、关爱和慈悲的心,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因为他们好歹是我们领域或圈内的人。但溜溜球连着一条细绳,它会把球再拉向我们,因此,只要我们的自我与执著存在,一切便都会受污染,摆脱不掉蒙尘。但有时虽然我们并不刻意去培养这种慈悲的特质,也会在瞬间体验到,因为它正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我们的心具有习气的缺失,但同时,我们的心也拥有消除一切障碍的本能。缺失与本能之间的差异极大:缺失完全是心外的异质,而本能则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不论目前我们的障碍有多大,还是可以训练自己的心,达到完全无碍的境界。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换个方式来说,只要我们的心仍存有像嫉妒等的缺失,便无法由心底生起慈悲;而当我们的心存著慈悲时,便不可能有嫉妒的感觉产生——这两者是不会同时存在的。嫉妒就是表示希望别人的幸福成就归于自己,而在另外一方面,慈悲就是表示希望别人快乐——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福报和成就时,不论是物质或精神上的,都会衷心为他们感到高兴;嫉妒则与此情况完全相反。同理,当你由心中生起真慈悲时,便不会在不自觉中产生瞋恨、愤怒和仇视的行为。只要其中存在一样,它便会取代另外一样。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佛法常教导我们行发露真正的慈悲心,但要如何实际做到,恐怕我们先得坐下来,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好好思考一下。我们先要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每天花许多时间在不停地忙进忙出,在全神贯注的努力工作中度过。日子一直都是这样过的,因为我们都想追求一个安乐满足的生活,谁都不要遇到痛苦难过的事——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美好、有意义。希望自己过得有意义,便成了大家不断努力、不停忙碌的原因。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就像我们不想要有痛苦,也像我们渴求快乐和成就一样,每个人都有相同期盼。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不管他们的生活真正怎么样,或是看起来如何,事情就是这样。那么我们又为何要带给别人痛苦呢?明知我们不顾别人把痛苦加诸我们身上,我们又如何能把痛苦丢给别人呢?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这就是我们为何要修心的原因。我们可能无法马上大大地消除别人的痛苦,或马上让每一个人的生活充满快乐和祥和,但我们绝对可以马上停止伤害自己和他人。我们不能因为无法马上预见效果,便把这事摆在一边,无视于它,而继续伤害自己和他人,因为这只会显示出一个人缺乏真正的知见和慈悲而已。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正如我们所见的烦恼障,例如嫉妒、瞋怒、仇恨等会带给他人伤害,真正的慈悲则会带来福祉和快乐。经典上说:“自己和他人最好的庇护即是真正的慈悲。”我要再一次强调,既然我们有此潜能,便应开始修心,并且利用心的本能来消除一切过患;再者,我们也要细思自己的生活,认清生活的目的在哪里。当我们的心变得更为清明后,便会了解修心其实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变得更为关怀他人、为他人设想,我们担负不起由于烦恼的驱使搅和产生的行动行为,为自己和他人在现在和未来带来的伤害。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不过,迷惑和妄念就像我们的心把自己周围用墙阻隔起来一样,要克服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首先要把心依境投影的障碍打破。佛的教法中,要培养慈爱关怀和宽广开放的心,必须借助打坐,也就是藏文所谓的“喜涅”(注:“止”修)。“喜”意为平稳、轻安或祥和。“涅”则为“住于”之意,因此“喜涅”依字面的意思,也就是住于稳静、轻安之状态中。我们或许会了解生起一颗尊贵的慈悲心的重要性,但一旦我们要真正进入修行时,我执习气常会障碍或偏移了我们原本的发心,而这也是首先要藉著基础禅修来调伏我们混乱以及烦恼不断的心的缘故。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一颗自然专注平稳的心。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我们最要不得的一个心态,就是认为自己的恶习是个性上的一部分,永远不会改变,而且又把一些缺点,例如瞋怒、嫉妒等,归罪于本性使然所致。有些人一点都不努力尝试而只会说:“我无能为力,因为那就是我的本性。”这种心态非常有害且具破坏性。从佛教的心理观点,或甚至是普通的常识来看,这都是一种谬论——瞋怒、嫉妒、仇恨等,都是一种心的显现,它们由于习气,依缘投影才会生起。当我们说某东西是我们的本性时,它听起来好像是永久、无法改变的,但事实上,心是最容易改变的一样东西。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如果我们换成身体来说,恐怕那才是较难改变的。例如,我现在越来越老了,不管我多想再变为年轻,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有形的物质东西是很难改变的,而心则恰恰相反。我们大家都有这种经验,只是一点点小事情就可以让人非常开心;不过,也就是一点点事情,就可以让人气疯掉。我们根本不必大费周张,就可以把心弄得团团转,因为它就是这么容易改变。因此,我们不能再找藉口,推说障碍是我们的本性使然——因为它根本上就不是,而且也没有法子证明它是。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结束。任何人有问题想问的话,请不要客气。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问答录四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问:当仁波切谈到瞋怒、憎恨、嫉妒、艳羡等时,那么恐惧在这个心理架构中置于何处?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答:当我们觉得要被伤害,或感觉自身的利益、财物、身体受到损害时,恐惧感就会生起。恐惧是由自以为了不起的我执意识所产生的。我们总认为一切都应朝我们的利益而来,但又怕希望落空,这便是缺乏真正的慈悲心所致。因为若我们真具有这些善德,那么真正的包容和宽容之心便会生起。我们必须藉著修行才能驱除这种恐惧——当我们心中存著对他人的福祉之想时,那么,任何对我们的伤害便都无关紧要了。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问:心为何如此容易改变,而似乎又很难改变?有时我认为我已经改变了,但习气又不断重现。请问您如何将它摆平?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答:我们要了解,心不仅有能力改变,也很容易改变,这点很重要。首先,我们要抛弃认为心无法改变而习气无药可救的有害观念。习气的养成是经过很长的一大段时间,当然也就是很难立刻改变——这就是为何我们修行佛法时要先藉着禅修把心松绑的原因。在禅修中,我们必须一再认真修习,培养基本的清明心智,这些工作可以改正我们不断重复而终至成形的习气。尽管这些习气并非先天或永久不变的,但它的确也不容易消除,因此,持之以恒的禅修是最基本重要的。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问:除了表面上的教义不同外,佛陀所教导的证悟本质与基督所教导的博爱之间是否有共同的相通性?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答:我自己在此较宗教学上并无深研,因此无法很肯定地说些什么。不过,依照你所说的,似乎有相似也有相异之处。两种教义都是教人要为他人的福祉著想,因此在这点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但在另一方面而言,似乎教义上若有所不同的话,在体悟上也会有所不同,因为修行就是要实证那些被认为最究竟的知见,例如,若有人要到东边,而另外的人要往西,他们也许一致同意采取走路的方式,但最终的目的地还是不同。因此,也许这两者会有相通性,但也地有主要的不同点。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问:禅修中是什么方法让我们改变自己的?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答:修定,基本上就是要圆满我们本来具足的心性。我们所谈到的仇恨、瞋恚等习气,并非心本来的特性,因此,当我们开始禅修认知心的本性时,这些证悟的特性就会浮上表面,而习气的强度和升起的次数也会减缓下来,然后,你会发现这种潜在的特质就是慈悲与爱心。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问:我很热心,但也因为这样而常常淌了一身浑水。每次开始时,我总觉得一切都很美好,但一旦陷入后,就好像手指沾满了胶水,到处乱黏。做为一位菩萨道的行者,我想了解如何在一处敞开的心胸和放下的心态中取得平衡——尤其是对我们已涉入其中的事情而言?同时,我们要如何修习不执著,而又保有足够的热忱,对世间的一切生出慈悲心?我才刚开始修金刚乘的法门,但已有一种陷进去被黏住的感觉。我发过愿要和大家一起工作,但总感觉好像我还不够虔诚……。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答:我很了解你的问题,如果翻译没有错的话,那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这牵涉到你的修行方法,若有机会,我们可以私底下再讨论,我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那时我们可以再更深入研讨。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现在我就一般性的来回答这个问题。菩萨道有两个层面:一是心灵上的祈愿(愿菩提心),另一则是实际上的反应和作为(行菩提心)。我们当然一直要保有最好、最高的发心,但实际上当它与行动结合时,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做的,未来哪一方面的经验是我们必须先获得的。如果你一头热栽进入,被你的发心拖得团团转时,这不是件很善巧的事。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例如有一条河,若你能游过河,便能对自己和他人有很大的帮助——不过,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有把握能游得多好、水流有多强等等。若你像我一样,根本不会游泳,腿又短,就兴高采烈地跳进水里去的话,不仅无法帮忙别人,自己也会惨遭灭顶。大家一看到水都很高兴,也自认可以游过去——因为对岸很好玩,但本身须要有多少经验才能过去呢?这是大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DrJ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六道轮回从生至死到再生
下一篇:冈波巴四法·觉知的心——奢摩他“止”修开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