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络中一个名叫祇树网友的文章,写得极好,于是转载了。愿读者有所启迪。
编者
由于不了解的原因,很多人对佛教有一些误会,所以此文的首要目的是澄清一些最常见的误解。
首先说明,请其他宗教人士不要参与讨论,在此帖中,我不会谈及佛教之外的任何宗教,敬请谅解!也敬请参与讨论的朋友们不要论及其他宗教。
佛教可以了解与存疑,不能接受的话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但千万不要恶意抨击。我相信因果,故诚心奉请大家心平气和地讨论,对未知事物保持一份最起码的禁忌。
我对佛教的认识还极为粗浅,此文仅是我学佛以来,此时此刻对佛教的一些个人看法和感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商榷。文中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朋友不吝指教,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的看法误导众人。
一、关于出家人的生活
将这个放在最前面,是因为近期关于这方面的误会太多。
a.出家不要求高学历,一般只要智力正常,身体健全,父母同意就行,真心信佛是最主要的。
b.出家人没有大家想象的高待遇,一般寺院的单资(类似于月薪)都是很少的,极个别商业化太重的寺院有例外,但那只是特例。
c.寺院并没有一些人猜测的物质享受,比如长期吃素、不食葱、蒜、韭菜等调料,过午不食,及个人只拥有最简单的必要生活物资等等。
d.终其一生严持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等数百条戒律,一言一行都在约束之内。犯戒者就要接受寺院的处罚,同时可能面临落地狱之报,这对无神论者当然不算什么,但对一个深信因果及鬼神的出家人而言,是有绝对的约束力的。
......
e、关于僧人的日常生活,许许多多的寺院作息时间表:
凌晨2:00 起床
2:15 起香 坐禅
3:15 开静 (击鼓鸣钟)
4:00 早殿
5:00 第二支香
5:30 止静
6:30 开静
6:40 第三支香 止静
7:30 开静 诵楞严咒十遍
9:30 过斋(吃饭)
10:30结斋休息至11:55,自由活动,洗嗽缝补
12:00第四支香
12:30止静
13:30 开静
14:00 学习戒律
16:30 晚课
17:30 第五支香,行香。
18:20 止静
19:20 开静 听法至20:30(击鼓鸣钟)
21:00 自习
22:00 止大静(休息)。
上述作息表天天如此,没有节假日。关于起床时间一项,一般是凌晨二点到四点之间,几乎没有超过五点的。上表中的过斋指吃饭,一般寺院早课后吃早餐,中午十二点前吃一顿午饭。过午不再进食。一些比较精进的寺院或僧人奉持日中一食,即每天只在中午前吃一顿,过后不能吃任何食品。我在几个寺院住过多次,每天凌晨三点多,108响钟声与鼓点次第响起,开始集体诵经,每天五次法会,晚上天黑不久就上床休息。吃饭时保持静默,连端碗的姿势都有规矩。没有电视、收音机、音乐、没有世俗的书报,除了必要日常的生活安排外,只有学习与修行,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生活方式与享受是沾不上边的。
出家是追求心灵的解脱,是在简朴的生活中修心的,不是世俗认为的逃避现实,出家人并没有一些人猜测的物质享受。
二、关于寺院与经济利益
a.按道理说,寺院是不能收门票的,这是违背佛教本意的。现在收门票的寺院多是名寺古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国家旅游资源及文物资源问题,寺院收不收门票不是寺院能说了算的,许多寺院本身一直在呼吁取消门票。
还有部分寺院被一些利益团体掌握,这些利益团体请出家人住在寺院,出家人是不能参与管理的,经济收入与出家人无关。
由佛门弟子捐建的寺院基本上都不收门票,但由于经济原因,一般比较偏;佛门外的人对这种寺院了解很少。有心礼佛也可以去这种寺院。
总而言之,不收门票的寺院占绝大多数。比如昆明市的圆通山,一般人只知道有一个收六元钱门票的圆通寺,旁边方圆一百米以内有三个不收门票的佛教道场却很少有人知道。紧临圆通寺右侧的巷子里面有一个莲花精舍,经常在大殿举行佛学讲座与法会;路对面是千佛堂,也是个佛教道场,长期免费赠送许多佛教书籍光盘,楼上经常讲法,任何人都可以去听;对面山坡上面有一家居士林,是在家居士学佛的场所,二楼经常讲佛法、播放佛教光盘。这些都是不收门票的,佛门弟子日常在里面讲法、听法、修行,接受佛陀的教化,任何人都可来去自由。昆明市内我这几年见过十多家寺院,除了做为文物古迹的圆通寺外,没有一家收门票的。有人对寺院收门票之事不理解,那是因为与佛教接触太少,只看到少量浮在表层的现象,一些实际情况却不太了解。
c.寺院是不能占卦、算命、相面、看风水的,这些都是佛陀在《佛遗教经》中明确反对的行为,也是正规寺院所不允许的;抽签虽非佛教之正行,但部分寺院为了顺应众生,还是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但借解签来索人钱财就不是佛教所允许的了。
d.如果碰到以相面、算命、各种预测吉凶等方式几百、上千元诱导你上香、捐功德等等,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那是骗局。 现在许多导游与假寺院假僧人合伙骗游客的香火钱,这种现象已经是泛滥成灾了。这个时代,清净佛门竟也被某些人当成了骗钱的工具。在骗子手上,没有不能用的工具。如果碰到借佛的名义威逼利诱你出钱,你完全可以不用理他,你心中有佛就行;如果放不下心中的包袱的话,下次找个正规的寺院烧烧香,心诚即可,佛菩萨不会计较你出不出钱,计较你的是借佛名义发不义之财的人,你不欠他们的钱。
e.当然对正规佛门的布施,还是必须的。虽然寺院的生活简单清静,但毕竟僧人也要吃饭,寺院也要必要的经费维持。根据因果律,对佛门的布施能让人获得得极其巨大的福报方面的回报。你的善心布施让佛教能存于世间,让佛法导人向善,也使很多人有机会修证佛法,走向解脱,实在是功德无量的善举。
f.在外看相、算命、占卦、卖护身符、写功德簿的“和尚”与“尼姑”基本都是假的,甚至有的所谓“尼姑”假到头发都不理,拿个超长的帽子把头发遮住就冒充尼姑;不要上他们的当,不要理他们就行了。安徽枞阳县下属有几个乡镇的很多人专门以这种方式四处骗钱,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假和尚与假尼姑大部分出自这些地方。考察真假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就是让来者背大悲咒,背大悲咒并不难,是佛门的最基本的功夫,那是天天要做的功课,几乎没有几个真正的出家人不会背的;也可以询问他们一些基本的佛教常识以验证真伪。
如果乞食的出家人倒基本上没有假的,因为这是佛陀提倡的行为,东南亚国家的南传佛教至今托钵为生;毫无牵挂方能了生脱死。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在汉地,这种托钵的出家人极少。
为什么会有上述这么多不好的现象,即使佛门也不得清净?因为按佛教经典而言,现在是个末法时期。末法时期中,道德日渐败坏,争斗日渐激烈,众生沉沦而不自知,累及佛门。君不见现在道德底线日渐后退,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态势加速度沉沦。过去认为不可接受的现象与观念,现在都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引以为荣。传统美德风雨飘摇、土崩瓦解。佛法在世间,不可能不受世间的影响。
三、关于对佛教的疑问及佛教常识介绍
a.佛教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
佛教的存在从来都是平民化的,是平和的、导人向善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对政治而言,什么都可以用,什么都可以当工具,这不是佛教自身的问题。影响大的哲学与宗教都有被政治当工具的历史,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哲学与宗教本身的价值。
政治家借佛教的平和观念、慈悲观念来安定社会,这在客观上对社会也是有益的。
有人认为有宗教即有组织,即有可能会被人利用。家庭也是组织,家族也是组织,朋友圈子也相当于组织。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各种组织形式无处不在,不能因为怕被人利用就不让一切组织形式存在,而是要看这个组织的基本宗旨。佛教的组织形式是极为松散的,连佛住世时也说过:我不率众。修行是各人的事,佛与弟子是师生关系。而且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以佛教名义发动的战争,这在宗教史上是极少见的。
b.世间这么多苦难,佛菩萨为什么都不管?
佛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只是先于我们开悟的圣者,是教导我们止息痛苦的导师。活得好不好不要怪老师,老师只能教导大家方法,怎么做是各人自己的事。祸福自作,因果不虚,自己造下的业还得自己承担后果。
佛陀教导愿意相信的人怎样趋吉避凶,自求多福,及至彻底解脱。
祈求佛菩萨时,能得到相应的感应不假,但主要还是靠自己,人不能一辈子都吃救济粮吧?
c、佛教有什么特点?
*佛教没有主宰,同时认为这个世界并没有主宰,而是因缘和合而成。佛只是愿意接受教化的众生的老师。
*佛教修行的目的不是求上天,而是求心的解脱。
*其它宗教是以信为主,信则能上天;而佛教以智慧为主,以智慧求解脱。佛教极重视修行者个人的智慧和实证,追求理性,反对盲从;佛教讲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讲禅机讲顿悟,讲心的解脱;佛教的修行是观照自心,是自我了悟得到解脱,而不是求他人。在佛教中,信不能让人得解脱,要得解脱必须自己修。
*佛教讲众生平等,尊重一切生命形式。
*佛教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观念完全相容,是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有一套具体细化、条文明确、严格执行的行为准则(戒律),如居士戒、八关斋戒、菩萨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
*佛经典籍浩如烟海,有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
*有一套系统、可行的修行方法,从普通人到阿罗汉、菩萨,直至成佛,分成很多渐进的层次,修行的每一步在佛经中都有详细的方法、修成的标准。
*佛教讲究实证,佛教的理论、修行的每一步都可得到亲自验证。
d.佛教的存在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助益?
佛教从来就不是为社会发展而存在,而是为心灵的安宁与解脱而存在。这个世界除了经济之外,精神的需求也是必须的;佛教的思想永远都有相当一部分人需要。
e.佛教对社会有什么好处?
佛教的五戒、十善、因果报应等导人向善的观念,与儒家、道家思想一起,数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道德观念,已改头换面深入民心,凡是符合上述善的观念的,即引以为荣、受社会尊崇;违背那些善的观念的即为羞耻,被人唾弃。东方礼义之邦与佛教的教化也是分不开的。
佛教的戒律严格地约束着受过戒的佛门弟子,几乎没有听说过受过戒的佛门居士从事不法行为的。居士的数量在国内至少以千万计,每个居士又在影响着家庭人员和周围的一部分人,这在客观上对社会的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再如佛教中的平等观念、慈悲观念、平和态度等都对我们民族的性格有着极深的影响。
因果报应思想在中国深入人心,古往今来约束着很多人的行为,减少了很多的悲剧。单凭道德的约束,对许多人基本上不起作用。法律是最底线,但法律之下有大量的漏网之鱼;道德是高一层的要求,但道德的约束力只能作用于自觉地不逾越道德底线的人。而佛教的因果思想补充着这两者的不足,如影随形的因果报应让许多人心存忌惮。大部分人在做自认为很保险的坏事时,都有罪恶感和恐惧感,这中间有很多是佛教观念在潜意识中对人的影响。
f.不信者下地狱?
这是很大的误会,信不信佛与是否下地狱没有任何关系,佛只是那些愿意接受佛陀教化的众生的精神导师,而不掌管这个世界。
不信佛对人的生活及未来没有任何副面影响;信了佛,也可以随时退出,对任何能听懂话的人说一句就可以,同样不会对未来造成任何副面影响;再想信的话,随时可以皈依佛门。信佛一天就有一天的功德。
佛教思想认为下地狱是作恶太多,性情暴虐狂乱;而上天界者是多行善事,心态平和宁静;上天界还是入地狱与任何宗教背景无关。形象地说,心轻者入天、心重者下地、心解脱者出轮回。
上天界下地狱与是否信佛教没有关系,佛虽然也指引了修到天界的道路,但终极目的不是求上天,而是求解脱。天界还在六道轮回之中,天上的寿命虽然极长,但天福享受完了,还是要在六道中轮回的,下辈子轮到哪一道还很难说。六道的数量是个金字塔形,自上而下,每相差一层,数字即呈几何级数猛增,所以生命落在饿鬼、畜生、地狱等恶道中的概率远远高于落在人道与天道中的概率,人想下辈子继续做人,其机率比中500万大奖高不到哪里去。故彻底超脱轮回方是正途。
g.宗教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消亡吗?
人不管活得多滋润,人类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生死问题永远是个过不去的坎。宗教是解决生死问题的。任何宗教都在讨论人的来源与归宿,都在寻求解决生死问题的方法。故只要死亡这个阴影还在人类头顶上笼罩一日,宗教就会存在一天。一种宗教消亡就会有另一种宗教兴起。
以前的教科书都讲,宗教是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世界的解释,实际上这种解释并没有把握到宗教的核心实质。世界真相如何,许多人并不关心,但生死问题却跟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任何人都绕不过去。这就是宗教能在大众中普遍存在的真正原因。
也许部分人对宗教不屑一顾,但更多的人却在急于寻找。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充满自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世间的无常、虚妄与烦恼,知道自身的渺小与世界的复杂深广,也迫切感觉到生死问题的紧迫与可怕,许多人就开始寻找宗教的归宿。这就是宗教存在的理由。
佛教之外,许多天界的天主,或某些大力鬼神,为了救助世人、培养福报或出于增加眷属或奴仆的目的,也会通过种种方式在人间宣扬其主张,指示通往其道的路径。还有一些是某些特殊情况下生出的心魔,而且也产生一些神通,于是误以为达到某种层次,故自创宗教,自立为教主,误导世人,象这一类往往很快被政府铲除,命终之后随即落入地狱。也有一些纯粹是骗局。种种原因,所以世间形形色色的宗教教派层出不穷。
h.大家都信佛了,人类岂不灭绝?
信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信佛的话照样可以生儿育女,淫欲的禁忌只针对出家人。但出家人永远都只是少数,出家是要看缘分的,那是生生世世修来的缘,不是人人都会出家的,也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出家的,毕竟舍弃世俗享受,割舍那么多属于自己的东西,去追求精神的信仰,没几个人做得到的。至少质疑的你及你周围的大部分人就不可能出家。
比如现在有丁克一族,如果人人都不愿生小孩的话,人类岂不几十年就灭绝了?但是有没有可能人人都选择过那种丁克生活?还有终生不婚的、不孕不育的、未结婚即夭折的...照你的极端思惟方式无限推广,岂不人类随时面临灭绝之险?
佛教的盛行对人类繁衍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泰国绝大部分人世世代代信佛,男子一生至少要出家几年。虽历经二千余年,人口数量还是代代增长,现在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西藏全民信佛,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其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同样接近极限。
i.要是人人出家,岂不大家都饿死?
那我问你:要是人人都当老师,岂不个个都饿死?要是人人都当公务员,岂不个个都饿死?要是人人都当医生,岂不个个都饿死?要是人人都当歌星,岂不个个都饿死?......但有没有可以天底下的人都做同一件事?
上述这些职业既然存在,就说明有人需要,你不需要别人需要。那么出家人的存在也是有人需要,你不需要自然有人需要。这个世界太多的人并不亲自参加物质生产与流通。
经常有人以僧人不事物质生产为由批评佛教。那请问作家、诗人、哲学家、歌手、心理医生......这些人都亲自参与物质生产吗?虽未参与物质生产,同样应受大众尊重与认同,因为这些人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物质之外,精神的需求也是人类必要的需求。僧人面对的群体同样是极其巨大的,给予大众的精神指导也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有需求才会有僧人这个群体存在。
j.出家人都是生活受过重大挫折,心灰意冷,逃避现实?
不否定有上述情况下出家的人,但只占极少数;即使有这种情况,不如意生活也只是个诱因,精神的信仰还是占主要因素。如果不是强大的信仰支持,不可能一辈子安于那种暮鼓晨钟、青灯古佛的平淡生活的。况且出家之前一般有一年左右的考察期,一时的失意是很难通过这么长的考察期的。绝大部分出家人都是基于信仰而出家。
k.谤佛是否有报应?
谤佛指出于恶意攻击佛教,包括佛与菩萨、四果四向圣人、佛教理论、僧人。正常的讨论、疑问、乃至不相信皆不算谤佛。佛教是极重智慧的宗教,由于理解的不同,佛理的争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佛法是需要思辨的,禅宗有个说法,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从来不疑的人,如果不是大智慧、就是还没入门。
谤佛的后果极为严重,但不是佛在计较,佛大慈大悲,自然不会计较。但业力所在,谁也救不了谤佛之人。业力如同万有引力,自然存在,谁也躲不过。正如掐死一只蚂蚁与杀一个人的后果绝对不一样。在六道中,人与蚂蚁只相隔一层,其业力相差如此之大;人之上有二十八层天道,而佛远在天道之外,你说业力大到什么程度?
佛教中明确地指示了一切福报的真正原因,也指明了世间的根本真相,是开人智慧的,否定佛法就是阻塞了许多人的福报与智慧的路,根据因果律,断人福报之源得贫穷报,断人智慧之源得痴愚报。对佛教的恶意诽谤阻断了许多人的成佛之路,按因果律而言,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谤佛的人,在现世之中,即失去了一切善神的护持,如同完全失去了免疫力的人体。而且当下即大幅度削减福报、折损才智、损害尊贵之气。未来世的果报更是严重得无以复加。
所以对佛教有疑问,可以讨论,不能接受的话可以远离乃至老死不相往来,但请一定不要意气用事、恶言相向。人的智慧与能力毕竟比较粗浅,世界的复杂与深广远在人类的智慧和能力之外。如上面我所强调的,对未知事物一定要保持一点最起码的禁忌。
l.有些贪官为什么喜欢烧香拜佛?
这个问题经常有人提,很有必要解释一下。
这些贪官既然拿了不义之财,当然就怕出事。他们根本就不是信佛教,而是见神就拜,烧香拜神拜佛是求心理安慰,这与信仰无关。
再说了,若存心不正,拜佛何益?若要佛菩萨帮助,至少自心也要与佛菩萨的慈悲心相应才行,柔软善良的心中才可种下福报的种子。
真心信佛的人,是深信因果的,这种不义之财绝对不敢要。国内出过那么多贪官,我没听说有一个是佛门弟子的。
佛门弟子是要在佛前由出家人举行正式的皈依仪式的,就如加入一个党派必须举行宣誓仪式一样,不是哪天想起来去上个香就是佛门弟子,也不是对佛菩萨有点相信就是佛门弟子。
m.为什么有些信佛的人品行并不好?
佛教是佛的教肓。但凡教肓,都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信了佛就一夜之间变成圣人。那些人要是不信佛,绝对更自私、品行更不好,信佛对他们多少有点约束与改变。
任何一块良田中,既有稻穗也有杂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佛门之中也不例外。佛门根植于人世,不可能不受世间的影响。但长时间有佛教观念的熏陶,有戒律与护法神强大的约束力,怎么都比世俗生活清净得多。按律修行的正法道场很多,持戒严净的出家人也有很多。
n.信佛是不孝吗?
佛门弟子分为在家弟子与出家僧人。
在家弟子指在佛前由出家人主持受过皈依仪式,并且过世俗生活的人。对于在家弟子而言,如果不孝父母,那连来世做人的资格都不具备,更勿论于佛法有所成就了,这在佛教经典里是反复强调的。
要出家必须经父母同意。出家人将对一家之爱转化为对所有众生的慈悲,以佛陀的教导广度众生,将众生救出生死轮回之苦海,达涅槃彼岸。生生世世中,无数的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亲友,而出家修行,就有了度这些过去世和现世的父母亲友的条件。
佛门里常常把孝顺分为三种:小孝,中孝,大孝。小孝就是在生活上孝敬父母、给父母以物质和精神上的照顾,让父母衣食无忧;中孝就是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为父母脸上增光;还有一种是大孝,是佛门的大孝,就是将父母救出生死轮回。因为我们出家了,不仅是报现生的一世父母的恩,而是要报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报恩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把父母度出三界,让他们得永恒之乐。
o.佛教如何看待植物?
动物是有情众生,植物是无情众生。
有情众生是有知觉与情感的,知道痛苦与恐惧、害怕死亡,将心比心,所以佛教有不杀生的戒律,此戒律仅要求受过戒的佛门弟子的,对一般大众没有约束;而不食肉是为了不助长杀业、也是不忍食,是出于慈悲心。对在家弟子而言,可以选择吃肉也可以不吃肉,这也是一种自愿行为。
所有的佛教戒律都是自愿受持的。这些戒律对一般大众没有任何约束和要求。
植物是无情众生,即没有感知的。但毕竟是生命,故佛教同样心怀怜悯,《楞严经》上说:“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走路的时候都要尽量不踩上草,用手拔是更不允许的。
但佛门弟子同样要生存,需要借助这个身体来修证佛法,故两害相较取其轻,所以提倡食用植物而不食用动物。
p.佛教悲观厌世吗?
佛教舍弃的是短暂虚无的享受,追求是永恒的归宿,同样是积极的,只不过与世俗的追求不一样而已。君不见大部分僧人远离红尘,一辈子过着那种极为简单、清净、勤苦的生活;甚至许多出家人为了求道,或数年单独在深山中苦修,或一步一拜千里朝山,或闭关数月乃至数年,历种种苦行而求道,因为与世俗观念相异,故常被误解。现在陕西终南山深处就有很多出家人单独住在茅草蓬里或山岩下苦修,我的皈依证师就曾在终南山一个人闭关修行十年。出家人能舍弃世间种种享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那种简单的、无求无欲的生活,这本身就需要很强的毅力。如果不是强大的精神信仰的支持,是很难做到这些的。
q.敬佛菩萨像是偶像崇拜吗?
佛本无相,但要求普通人理解这个概念就很难。人总是愿意相信实实在在能见能闻的,造像是为了度化众生,向普通人形象地表达佛教的意义。正如一个国家有国徽国旗等象征物,佛像寺塔等就是佛法住世的象征。
r.佛教不问世事吗?
大乘佛教讲究自度与度人,众生苦难,我当安之。入山修行也是学习度人的本领,大乘佛教要求佛弟子以广度众生为大愿。
许多寺院的地藏菩萨殿有一付对联:“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就充分表达了大乘佛教的意愿。
如果跟佛门稍有接触,就会发现佛教中教化方面的免费读物、免费光盘很多;僧人到处讲经说法,寺院经常举办各种法会、各种短期学佛活动,以各种方式宣扬佛的教化,这些都是佛教广度众生的具体表现。
同时,在许多灾难面前,都有寺院与信佛人士积极的慈善行为。佛教鼓励一切公益善行、孝心、慈悲心,在许多慈善活动中,有佛教观念的人士占相当大的比例。从唐宋至清末的慈善事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寺院与佛教人士着手经办的。
s.佛菩萨为什么要受人供养?
根据因果律,凡施舍者必得相应的回报。施舍的对象心越清净、或者越需要,则回报越大。佛门是清净之地,回报自然大。又因为佛教是导人向善的,对佛门的布施让佛教能存于世,这等于是帮助很多人走向善的道路,相应地就会得到善境的回报。
对佛菩萨供的香火,一方面是弟子对老师表达敬意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只是众人自求的一个增加福报的路径。
t、佛教提倡的行善都有目的、求回报的吗?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只在行善就有善的回报,这个客观事实。但有目的的行善回报相对小一点,出于怜悯心或崇敬心的行善回报更大。到了不求回报的行善是更高境界。《金刚经》说行菩萨道者,应不住相布施。人的本性总是自私的,从世俗到崇高再到无所执求,有个循序渐进的阶次,不可能要求人人一开始就做圣人。
施舍的过程就是个逐步放开心量的过程,心量大了,自我执着(自私观念)就逐步轻了,这也是个修行的过程。所以《金刚经》讲修菩萨道,开篇就说布施。
度人要针对各人的根性,对上根利智之人,讲禅机、讲顿悟、讲解脱之道;对村夫农妇、小脚老太太,当然只能从因果祸福讲起了。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求解脱得解脱之路,求福报得福报之路,弱水三千,各取自己需要的那一瓢。这个求,也是要靠自己的行为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u、佛教宗派众多,是否教义不一?
佛经上说学佛途径有八万四千法门,此极言其多。各种修行的路径不同,但条条路径皆指向解脱。每个人的根性不同,所以选择修行的路径各别。比如爬山,普通人走大路,熟悉的人抄捷径,体力好身手敏捷的人攀崖而上,还可以坐车、骑马、坐索道,方法不同,目的一样。
同理,于学佛而言,悟性极高的人,就适合修禅宗,稍加点拨即可悟道;善于思辩、文化程度较高者可学唯识宗,其中的哲学意义极为深远;生在东南亚国家,就学南传的观心法门;生在藏地,就依所生环境而学密宗;至于我们大部分平常人,还是念佛法门比较简单、比较保险,自己能力有限的话,借助佛力则更易于成就。
v、佛教讲无欲无求,那么想成佛是不是欲求?
常有人用这个问题诘难佛法,这是对佛理的不了解所至。修行是个不断舍弃的过程,想成佛本身就是一种执取,连这种执取也要去掉。在开始学佛过程中,抱着成佛之愿,这个欲求也只是修行借助的工具,正如扫地必须借助扫把,扫把不是目的,地扫干净才是目的。地扫完了,扫把也就放下了。
w、佛教戒律森严,是束缚人性吗?
没有刹车的汽车没有人敢开,没有法制的社会无法给人安全感。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都不可能没有约束的。
佛教的戒律基本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律的扩展与细化,这五戒与一般的社会公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儒家五德说得比较抽象,而佛教五戒落实得比较具体,更有可操作性。
制戒的目的,是对众生的尊重,也是对修行者自身的约束,同时也保护佛教这个团体的长存久安,能持戒律就能完全避免违法乱纪。戒律还能通过约束行为的同时,约束自心,有助于修行。戒能生定,定可发慧,依慧可得解脱。
佛教的戒律只约束受过戒的人,对普通大众没有要求与约束力。
x.佛教会长存于世吗?
世间没有恒久不变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有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在世间的佛教必须遵循世间的规律。佛教诞生至今2500多年。在佛经中,佛说佛灭度后,佛法在我们这个世间只能存在一万二千年,其中一千年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万年末法时期。佛陀住世的时候经常寥寥数语就让人证得阿罗汉果,正法时期严持戒律即可得度,像法时期须修禅定方可了生死,末法时期单凭自己的力量已很难证果,惟借助佛力(念佛)可度生死。
正法时期中,佛灭度后几次佛法大集结中,高僧辈出,阿罗汉与菩萨多如繁星;像法与未法早期,我国的五代时期,禅宗在古印度传承二十八代之后,由达摩祖师传到东土,在我国开始大行其道,六祖惠能大师一人门下,即有四十三人开悟,后分成五大宗派:沩仰、云门、临济、曹洞、法眼,祖师大德层出不穷;进入末法时期后,念佛法门开始发展起来,自唐而始,尤其明代以来,净土宗大行其道,繁盛至今。佛陀当年的预言至今一一应验。佛教对自身的审视是很客观的。我们也应当把握这短暂的时机,不然等我们在恶道中侥幸再回人世,佛法早已灭尽,我们只能在六道轮回之中随波逐流,不知所终了。再等弥勒佛降世,对我们而言,那是太遥远的事,能不能刚好回到人间、赶上佛法存世也很难说。
y.西方极乐世界是否与佛教解脱的根本目的相矛盾?
在末法时期,人的杂念极重、贪欲极重、争斗心极重;附佛外道极多(借用佛教概念的宗教)、邪教横行;佛门之中,不持戒律、污染佛门的人也特别多;假和尚遍地都是。而这一时期的人于佛法极难生信,生信之后修行也很难成功。这是个不适合修行的时代与地方。要想求解脱,最好的办法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佛国,在距我们极远的另一个世界。这个西方,是站在三千大千世界的角度上说的,而不是地球意义上的西方。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极乐世界条件很好,特别适合信佛的人修行。信佛的人如果在佛前发愿,愿意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就会在此人命终时过来接引,让人下一辈子往生到那个世界,而不再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六道中轮回。
形象地说,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条件很好的成佛的培训基地、是成佛的预科班,进了这个预科班的人,在佛与菩萨的亲自教导下、在那种环境的熏陶下,很容易修成功。
净土宗也是个方便法门,极乐世界是个过渡站点,终极目的是成佛。在极乐世间,在佛菩萨的教导下,还得靠我们自己修行才能成佛,就象吃饭,非得自己吃下去才能饱。
民间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大弟子。
z.佛教是否不适宜在公众场讨论?
许多佛门师兄提过这个问题。不敢讲的原因,是认为一旦在公众场合讨论,必有人谤佛,这就给了他们造罪的机会。
凡事都要权衡利弊,比较之下,宣讲佛法之利远大于弊。如果怕人谤佛,佛法就不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只要出现的事物,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不能因为这个理由而不宣佛法。
谤佛之人,在生活中接触佛教的机会太多了,他随时都可以谤佛,如果要用这种不宣讲的方式挽救他们的话,那么只能把寺院全拆了,和尚全部还俗,所有书籍和网络中不再出现佛字。
《佛说信佛功德经》中说:“当善以如是正法,广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沙门婆罗门,流布宣说;乃至诸魔外道尼干子等、所有邪见不信佛者,闻此正法,令起深信,归向于佛,而生正见,了知正法。”这里大意是说,佛弟子应当对所有出家人、居士、世俗之人、其它宗教信仰者,对佛法有误会的人、不信佛的人,都要宣讲佛法,使他们生信,归入佛门。这是佛陀的亲口教诲。
四.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种教育,即佛的教育。这是佛教二字的本来意义。
佛住世的时候就有人问过什么是佛教,佛的回答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种很通俗简约的解释。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世间法,是从行为上的论述;自净其意是出世法,是心灵的修行;两者是从身到心的修行。
何谓修行?修行就是净化自己行为与心灵的过程。修正自己的行为,向内审视自己的内心,探究一切苦与烦恼的根源,净化自己心灵上的贪欲、嗔恚、痴愚,得到心的解脱。
涅槃是佛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所谓涅槃,就是心的解脱。《杂阿含经》对涅槃的表述是:“贪欲永尽,嗔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近似地说,佛法就是止息痛苦的方法。
大部分宗教都认为这个世界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教主,人只要信这个教主,死后就能上天堂,否则有下地狱的可能。这是求他人的宗教。
而佛教的根本修法是自力,向内心审视自我、开悟证道以求解脱。故佛教谓一切外求的宗教为外道,这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分水岭。外道没有歧视之意,指的是心外求法。大乘佛教有许多他力救济的法门,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都是助行。即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佛与菩萨的亲自教导下,还得靠自己修行方能得到彻底解脱。
所以佛教没有主宰,佛陀只是老师。释迦牟尼佛只是比我们先开悟、是个先行者,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与心的解脱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传授下来。所以佛陀与信仰者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拜佛是礼师。在寺院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称谓,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的意思。从“本师”二字,就可看出佛弟子与佛的这种师生关系。
寺院兼具佛教学校、佛教博物馆、佛教象征物的功能,但主要功能还是佛法的教育。从寺院的组织架构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与学样类似的性质,寺院住持之下,一般有三大执事:首座、维那、监院,住持相当于校长,三大执事分管教务、训导、总务三事。法师相当于老师,指导僧人及大众的日常学习。
从前面的作息表时间表中,我们也可看出寺院的学校性质。日复一日的诵经、打坐、修行规仪皆是勤学不掇的过程。许多寺院经常举行法会,讲解佛经、带领在家学佛的人诵经、举行各种禅修活动等,这些都是学习的过程。
五.什么是因果?
因果律是一种因果关系,什么样行为造就什么样的后果。世间任何事都有其前因后果,任何事物都逃不过因果律的法则。对生命体来说,从浅近而言,比如种植能得收获,付出多有回报,予人快乐则得人善待,作恶多端必自断生路;从深远而言,行为的影响能跨越多生多世的生命之流,过去世的行为同样影响今世的结果。
因为因果是一种对等关系,善恶报应就很好理解了。善行能结善果,恶行只能结恶果。但此对等关系只是性质的对等,而非量的对等。在实际上,结果往往远远大于起因。比如一颗种子能结数十乃至数以千万倍的果实。种子只是因,即根本原因;除了种子这个因之外,还有阳光、水土、肥料等等的作用,这些都是缘,此二者为因缘关系。因是决定因素,缘为辅助条件。因缘共同作用而产生果,这就是因果。
因果报应不一定都是立竿见影,正如种子下地,还有个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而且发豆芽菜一夜可成,种果树数年才有收获;为善如果有恶果,必定是善业未熟,而过去的恶业先成熟了;为恶见善报,必是过去世的福报未尽,而今世的恶业未熟。对因果报应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深远的眼光。
实际上,善恶报应不是一种很理想的表达方式。因为善恶的标准因人而别、因地不同,也因文化背景等差异迥然各异。因果律的概念更能体现其本来意义。
因果报应不一定要等到下辈子,今生今世、此时此地就可看到。就象站在太阳底下,影子随时都在脚下。仔细推究下来,一切结果都能在今生今世找到原因,即使是上辈子的恶业,也多半是借助今世的恶业或贪、嗔、痴念成熟的。
比如不孝敬父母,必然大幅度削减人应得的福报,老来也绝大部分得不到儿女的孝敬。同样,虐待公婆的人,几乎个个都晚景凄凉。大富贵之人,几乎没有不孝父母的,而贫困之家,比比皆是。只要有这份心,贫穷永远不是理由。比如偷盗,按因果律是得贫困报,我孤陋寡闻,至今没见过一个因偷致富的,相反见到一个个活得潦倒不堪,钱来得不明不白,就必定去得不明不白,留下的只有如影随形的恶报。再如杀生,按因果律得疾病短命报,杀得越残忍报应越惨烈。这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再如邪淫(正常夫妻之外的、或非正常的性行为),也是大幅度损耗福报的。邪淫太过的人,往往生活处处不如意,被人轻贱。同时对婚姻的影响也很大,直接果报是得不到佳偶,即使对方是个大仁大义的人,也会单单地对你不好;婚后邪淫,不管做得多隐密,必然导致夫妻关系自然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个人的行为影响个人的未来,社会普遍行为影响社会的未来,以国家名义的行为影响国家的未来。社会风气较好的话,世界就会安定,自然灾害极少发生;世人普遍沉沦、道德日益败坏、人心争斗、杀业深重的话,必须产生种种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天灾人祸与战乱发生的机率会大幅度上升。
一切结果都是自己造就的,世人不知,总是在身外、心外找原因,永远想不到是自己的行为导致的果报。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因果不虚,如影随形。命由自作,福由心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些都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心得。
六.关于命运
佛教中没有算命、占卦等预测理论与行为,也是不赞同算命等行为的,佛弟子是不允许以这类行为谋生的。因为在佛教观念中,因果决定人生。命理并不能从根本上找出命运的原因,所以佛教并不支持。
但客观而言之,命运是可以推算出来的,世俗的算命方式有多种,如时间为凭,取一个与自身关系较大的时间点就可推断出此人一生的大致命运走向;取现象为凭,如面相、手相、卦象等,也可看出人的命运及吉凶。世间万物皆有规律,掌握了命运的规律就不难推断命运了。
命运不是出生那一刻的时间决定的,而是生生世世的行为造就的,出生的时刻只是借以推断的一个工具。
一切善恶业的成熟都是借助外缘的,外缘条件成熟了,以前造下的业自然也就成熟了。推命依据的是缘,但无法找到因,所以根据命相及卦象无法解释决定命运的真正原因。
这一辈子的命运都是以前的业力所造成的,而性格是以前的习气带来的。所以人一生下来,虽说大致格局已经决定,但人的心地和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命运,这就是所谓的‘三分天命,七分人为’。同样一颗种子,种在气候水土皆宜的地方自然就生长茂盛,撒在沙砾石块上就不容易长成,就算长出来也是歪瓜劣枣。生生世世的业就是种子,现在的行为就是缘,善业是借助善行善心成熟的,恶报是借助恶行恶心成熟的,想要让善报最大化、恶报最小化,就要多一份善心、善行。
而且现在的行为又是以后的种子,现在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改变着以后的命运。根据因缘之别,果报来的快慢不等,从当下就成熟到多世多劫不等。比如骂人,被骂者当即就要回骂,这就是当下成熟;比如偷盗,时间长了终于案发,受牢狱之灾,这就是近期成熟;再如大量或残酷地杀生导致生恶病遭横祸,这是今生成熟,但常人就无法将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以为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再如前一世或几世做了恶事,因外缘没成熟而没有受到报应,今世业缘成熟,生病或遭灾,这是多生成熟。常人就很难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凡有行为必有相应的结果,不管时间长短,该来的一定要来。
有的乱世之中或群发性的事故中,大家一起遭受灾难,就有很多人不理解,这些人都是造了恶业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叫共业,不造那个恶业就不会生在那个乱世,也不会刚好赶上那场灾难。数以亿计的人中,这些人该受此报,就会阴错阳差地凑到一起,躲都躲不掉,该受多大的报应就有多重的后果;不该受此报应的人,会在灾难发生时天缘凑巧地躲过,或奇迹般地逃生。
生在富贵之家就说明此人过去世积累了在富贵之家生活的福报,生在贫寒人家说明此人只有生在贫寒人家的那点福报。所生环境与应得的福报密切相关,生在社会福利好的地方是因为福报大,生在贫瘠之地艰难生存说明此人前世没有积累多少福报。完全没有福报的连做人都没有资格,直接落入饿鬼道中长受饥渴的煎熬。性情残暴的人,地狱之中倒是有太多残暴,物以类聚,不去都不可能了。
一切果报都是相对应的,如施舍得财富报,心怀慈悲得广受敬爱报,性情平和、心地善良得相貌端正报,性行残暴得丑陋及其它种种恶报,救人或动物的性命得长寿健康报等等。一些人喜欢在网上造谣生事、恶语伤人,以为没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就没有后果,但这些人必定在生活中经常莫名其妙地遭人暗算与打击。暗箭伤人的人必定被暗箭所伤---虽然放箭的不见得是你当初所伤的人。任何形式给别人制造的苦难、暴力与恐怖,也一定会一点不走样地回到自己身上。所以,人生顺意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尊重别人,善待别人,因为一切都是有回报的,而且回报远大于当初造下的因。
有仁慈心的人自然处处受人欢喜,做事顺利。而心胸狭窄、刻薄寡恩的人处处碰壁、事事难以如意,甚至有一些连子女都没有,或者即使有也没孝心。有的人很聪明,处处算计,就是发不了财;而心地仁厚的人多有厚福。慈悲心如同磁性、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财富、地位、名望、如意眷属等等不求自来,源源不绝。所以人心就是祸福的的源头,想要改变命运就先改变自已的心。形象的说,慈悲心如春风化雨,万物滋生;残暴心如秋风扫叶,寸草难留。
七.关于轮回
事实上,生命死后并非什么都没有了,而会在六道中轮回,这六道是:天、阿修罗、人、畜生、鬼、地狱。
六道并一定都要齐全,有的世界和时期就只有其中某几道。在恐龙时代以前,我们这个地球虽然没有人,但象我们这样的世界有无数个,人道可以在其它地方存在,空间与时间只是众生心中的错觉,故不存在时空的差别,要转世一念可至。待我们这个世界条件完备,适合人类的福报后,人类就自然产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或从其它五道转世,或从其它世界转来。其它道的缺失也以此类推。
这六道中,越往上心态越平和安宁、越善良、越纯净、越聪明、越漂亮、生活状态越好、越快乐、越光明,越往下则越暴戾、越恐惧、越自私、越多疑、越痴愚、越丑陋、苦难越多、越阴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知道人死后落到哪一道,看其生前的心态与行为就基本上能判断了。
这六道中,天道福报特别大,寿命极长,性情柔和,是心地平和善良、积过大福德的人的去处;阿修罗道是修过大福报,但脾气不好的人的居所,这一道条件较好,但其众生心不清净、极好争斗、战争不断,男性阿修罗长得很丑陋;人道好坏参杂、苦乐相间;畜生道痴愚,生存艰难;鬼道大部分没有福报,往往数年乃至数百年得不到一口水、一点食物,长受饿渴,那种特别自私、一辈子不做任何善事的人几乎都入了鬼道,因为其福报在人世间已经消耗完毕,又没有培养新的福报;地狱是恶人的归宿,苦难极重,一分一秒都度日如年,但地狱众生的寿命极长,往往以劫计(我认为一大劫是一次一个世界生成到毁灭的全过程)。
六道之中,畜生道痴愚,只会凭动物本性行事;鬼道和地狱苦难太多,惊恐不安、极为痛苦、自顾不暇,很难有条件培养福报,更不说修行了;只有人道处在中间,修善做恶可自由选择,就象刚浮出水面的人,上可通过修行入天道乃至解脱,下可沉入万丈深渊,万劫难复。
这六道的数量是个金字塔形结构,上层极少,每往下一层,数量是相邻上层的无数倍。比如畜生道中单是昆虫数量就是人类的1.66亿倍。所以落恶道的几率比落善道的几率大了无数倍。落入三个恶道要想再回到人道中来,比中500万大奖的机会少了几十亿倍都不止。这就是轮回的可怕之处,所以人要抓住做人的这一辈子好好修行,不然等落到恶道,等待下一个机会再回人道,那是太渺茫了。
有人认为下一辈子什么都不记得了,生活状态如何与现在的自我有什么关系?我们都不记得幼儿时期的事,那是否幼儿时期就与自己无关呢?我们不知道未来的事,那么未来是否与自己无关呢?若问你一年前的今天都干了些什么,绝大部分人都会茫茫然,是不是那时的我与现在我无关呢?轮回是个连续的过程,一生与下一生之间环环相连,如同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今年之我与数十年前之我,虽有改变,但还是过去之我的延续。每一生之间还是息息相关的。人道绝大部分不记得前世,但人下辈子继续做人的机率是非常低的。天道、部分鬼道与部分地狱道还是记得前世的,下一生轮回到天道,回看过去就侥幸自己以前修行修心;轮回到饿鬼地狱,回忆起前世,就只能后悔莫及、长受煎熬了。
轮回的动力是业力与心性,善业多且善良平和者入天道,恶业重且暴戾者入地狱道,其它道也是根据业力及心性而入的。业是佛教中一个独有的概念,换成上面说的一句话也许更好理解:心轻者入天,心重者入地。
入哪个道并不是谁说了算的,而是业力的自然运行。如同在万有引力的规则之下,空气浮在大地上面,铁核沉在地球核心,岩石在地壳,液态水在地表附近,根据比重,自然就这样分布,并不需要谁说了算。
这个业的轻重也与人的心态关系很大。但凡极端自私者,其心态与行为都会相对应,容易憎恨与伤害别人,占有欲特别强,那就是入恶道的种子;有的女人对情字非常偏执,占有对方的欲望特别强,这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情与欲太重者,入恶道的机率特别大。而心善者更多愿意为别人考虑,对自我的执着相对较轻,更愿意为别人考虑,也更喜欢做一些公益事业,这些都是入善道的种子。
轮回不仅仅局限在地球上,空间的远近只是众生的心感生出来的,在轮回之时,只有业力的感应,根本没有空间的差别,不管隔多少个星系,一念可至。这个世界毁灭了,生命就会在在这个世界之上的一些天道或另外的世界轮回不息。
佛不能干预业力的运行,佛陀只是老师,告诉我们业力的存在与运行机制,以及趋吉避凶的方法。听不听,该怎么做,选择怎么样的道路是各人自己的事,怪不了老师。同理,六道也是根据众生的业力自然感生出来的,佛陀只是观察到这些,告诉愿意相信的人们。就象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规律,但他不能改变这些规律。要是从房顶上掉下来摔伤了,虽然与万有引力有关,但不能因此归责于牛顿。
八.佛教对世界的认识
首先我们搞清楚什么叫世界?“世界”这个名词出自佛教重要经典《楞严经》, ‘世’是指时间,‘界’指空间,时间和空间合起来就是世界。
佛经中将以千计的太阳系构成的一个整体称之为一个小世界,这以千计的太阳系应专指有人类文明的太阳系,那些还没有产生人类文明的太阳系是没有计算在内的,因为佛教是站在人本位的角度上说的。以千计的小世界构成一个中世界;以千计的中世界构成一个大世界。因为是三个千数组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这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这是从宏观上看的。从微观上看,也是一花一世界,滴水有天地,一微尘中藏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佛教的多重世界的概念。
从内容上,世界可归纳为两个部分:一是有情世界,所谓有情,即一切有知觉、有情感的生命,包括人类以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动物,鬼神、天人等;二是器世界,指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
从生命结构上,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众生有情欲,色界众生有形体而无食、色二欲,无色界众生连身体都没有了,只是纯粹的精神世界。
从生命的存在形式上,则又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种世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十法界”。
从上面看,佛教并不否认各种神鬼。佛教所讲的神鬼只是与我们人类不同的各种生命。他们生活在与我们不同的时空中,普通人的肉眼看不到,修到一定层次的人,天上地下、过去未来知道得清清楚楚。
四圣道指声闻、缘觉、菩萨、佛。
其中声闻指通过接受佛教思想的教育,从凡夫走向解脱的四个阶层,包括初果须陀含、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每一层次在佛经中都有详细的修行方法及成就的明确标准。其中到了阿罗汉才彻底了脱生死。缘觉是指观诸法生灭因缘或依十二因缘而得道者。
菩萨是梵文音译,原意为“觉醒的有情众生”,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度的同时广度众生,是凡夫到成佛的过渡阶段,按成就的层次分为十地、五十二个层次。每达到一个层次都有客观的成就标准。佛教是讲实证的宗教,修行的每一个层次及修证的方法都有详细的指导,以及成就的标准,每一层次都可亲自验证。古往今来修到各个层次的圣者层出不穷,直到现在的南传佛教中,都经常有修行人证得阿罗汉果,了脱生死。
佛是梵文的音译,是佛陀的简称。关于佛的定义,在南传佛教经典《阿含经》中的解释是,在无佛法的时代通过自修悟道、证得涅槃,并且创立佛教、广度众生者,即为佛。在有佛法的时代,在佛法的教化下证得涅槃的是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是已经超越生死,若要成佛,还需进一步修行。这里可以看出,同样是证涅槃,但佛与罗汉一个最典型的区别就是在无佛法之时代,自证涅槃并创立佛教。一些外道说自古以来,佛门中没有人修行成佛,由此否定修行的意义。这是误会了佛的含义。佛的含义中有“第一个开创佛教”的意思在里面,就象开山祖师只有一个,后来的人学得再好,也不可能是开山祖师。民间对佛的称谓叫佛祖,就有这层意思了。世世代代以来,有无计以数的人证得各种层次的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更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在现代的东南亚国家,经常有人证得四果圣人。
十方无数的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有无数的佛。每一个众生都能证得涅槃,成阿含汉;也能进一步修行,并开创一个佛教时代,成为佛。
我们这个世界最近成佛的是释迦牟尼佛,是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现在还存在大量的文献记载及考古证据。释迦牟尼佛出生在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原来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提罗拉科一带)的太子,后出家修行、自悟成佛,并创立佛教。释迦牟尼佛是释迦族的圣者的意思。今天在印度与尼泊尔还有许多释迦牟尼佛活动过的遗迹。
欲界包括地狱、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中的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众生有食欲和淫欲,食欲以维持生命,淫欲以延续种族。孔子说:食色性也,就是指的欲界众生的两种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色界四禅天包含十八层天:
初禅有三层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有三层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有三层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有九层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色界众生只有形色,而无食欲和淫欲了。
有一些佛经将相近似的、关系较密切的几层天当成一层天来讲的,也有分开来讲的,就象亚欧大陆可名之为亚洲与欧洲,也可视之为一个大洲。不同的佛经由于翻译的时期与译者的不同,音译的名称也可能略有出入,但所指的都是相同的天界。
无色界包括四层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众生连身体也没有了,只有意识。
我们这个世界中每一层平行的天界都不止一个,而是多以千计,就象我们这个世界不仅地球上有人类,还有其它星球也有人类一样。
这二十八层天越往上福报越大,欲望越淡,心越清净,寿命越长,容貌越美,越光明。这种乐是种极大的精神之乐,修过禅定的人就会有体会。由下至上,每一层天的寿命越长,对应人道的一天越长,如与人道最接近的四天王天,寿命是500年左右,一天大约相当于人道的50年。六欲天中的第六层他化自在天,一天相当于人道的16000年左右。所以有天上才一日,世上几千年的说法。到最上一层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命是八万大劫,即八万次世界生成到毁灭的全过程。
这个三千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全过程,在佛经中称之为一大劫。这种世界成而复灭,灭而复生的过程循环不已、无穷无尽。这样看来,宇宙大爆炸只是这一大劫的开始。
光天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在大梵天之上,不属三千大千世界,但还属三界六道。这些天道生成到毁灭的周期比三千大千世界更长。
所有这些天道众生寿命终了,还要在六道中轮回。
欲界六层天可以修福报而生,色界与无色界的各层天需修到相应的禅定层次才能到达。
修禅定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打坐,根据渐进的层次分为四禅与四定,修习的方法及修成的标准在佛经中有详尽的介绍。禅定可得到一种极大的精神之乐。禅定之乐超越了世界一切的享受,男女之欲乐与禅定之乐的比较,如砖头比翡翠、土坯比黄金。同时,禅定也可生发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禅定功夫越深,所生的天界也越高。其中修成四禅则生于色界十八层天,修成四定则可入无色界四层天。四定之上为灭尽定,入这一定即入涅槃,永不再入轮回。
据佛经记载,在我们这个小千世界,有数以千计的存在人道的星球,我们地球只是其中一个有一定文明程度的星球。其他有生命形式而无人类文明的星球约有八万左右。佛经中重点介绍了地球之外的三个外星文明的状况,描摹得特别详细,包括诸如身高、相貌、寿命、生产方式、食物、婚姻、贸易等等。比如脸型一项:我们这个地球,因为大部分大陆北宽南窄,所以人类的脸型也是大致是上宽下窄;有个星球的大部分大陆是近乎圆形的,所以那个星球上的人类的脸型也是近乎圆形的,还有一个星球的大陆多半方方正正,所以那个星球上的人类的脸型是方方正正的。这就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兴趣了解外星文明的人可以找相关佛经了解一下。
在人道以下,有畜生道。畜生指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除人之外的一切有知觉的生命,但不包括植物。因为植物是没有感知的,它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自我的存在,没有苦乐等感受。畜生的特点是痴愚,只会凭动物本性行事。畜生道绝大部分生存极为艰难,生命毫无保障。
鬼道大部分是福报完全消耗完了的众生及有轻度恶业、尤其是很贪婪悭佞的生命。这些众生长受饥渴,数十上百年都很难找到食物,有的找到食物也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吃不下去,饿得皮骨相连。所在人在世上无论如何都要多点施舍,积点福报,不能太自私,否则落到鬼道就很麻烦了。鬼道分很多种,大部份是饿鬼,也有极少数一类是有点福报的,如一些土地神就是福德鬼。有的鬼道极孤独,一直在阴沉沉的沼泽荒原孤独漂泊,无衣无食、无房无侣;还有一类鬼道叫入处饿鬼,这类鬼能与人道有感应,比如人类日常的祭祀,这一类的饿鬼能享用到。要是入了其它一些鬼道,就无法享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去世后,还与亲人有感应的原因。鬼道都是生活在阴阴沉沉的世界。
地狱道是造了大恶业的人的去处。地狱分很多种,我们这个世界的有十八个大地狱,五百中型地狱,小地狱成千上万。地狱生存环境极为恶劣,苦难极重。有的极热,有的极冷;有的刀刃状物遍地,步步撕割;有的刚风四起,风起处如同钢刀飞舞,皮肉片片撕裂,随即复生,循环不止;有一种夹山地狱,这里的众生时时感受到大山反反复复压碎自己;有的地狱的空中时时密集飞落尖利物;有的地狱恶臭不堪;还有的地狱被各种怪物撕咬;种种苦楚,不一而足。而且这些众生生命极长,生而复死,死而随即复生。有一类最痛苦的地狱叫无间地狱,一人之身同时承受种种痛苦,求片刻止息而不可得,时间极长,要经历无数次世界生灭过程。如杀父母者必入最令人恐怖的无间地狱。地狱道普遍极黑暗,众生只感到极大的痛苦与无边的恐惧,不知道痛苦来自何方。
从上面可以看出,从最高的天界到最深的地狱,越往上越光明,越往下越黑暗。地狱道连自身都看不到,只是感觉到无边无际的黑暗、极端的痛苦与无法摆脱的恐惧。天界是极光明的,天人身体光明柔软、容貌极美。佛陀住世时,常有天人来请教佛法,这些天人“容色绝妙,其身光明遍照祗树给孤独园”。曾经佛有个出家不久的弟子念念不忘自己国色天香的表妹,有一次佛带他去了一次忉利天,看见了忉利天的天女,再看他表妹就象看猴子一样,丑得没办法形容了。还有一个与佛同时代的居士叫给孤独长者,因为布施而生天界,第一次下来拜见佛陀时,因为无法适应地上的环境,身体柔软之极,无法站立。佛让他变成人类这种坚硬的形状才站立起来。
人道与畜生道之外的四道,并不是在我们这个时空意义上的存在。坐飞机与宇宙飞船并能上天界,挖地道也不能入地狱。我们的感知超脱不了我们这个四维时空的限制,我们制造出来的仪器也只是我们感知的延伸,同样无法超越这个四维时空的限制。而人道和畜生道之外的所有生命形态,都是超脱我们这个四维时空而存在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认知其他层次的生命呢?有一个途径,心净。心清净到一定程度,各层次的生命形态就会由近及远在我们面前层层显现。我们凡俗众生的心纷乱不堪,如同波涛汹涌、浊浪翻滚,所以只能感知到表层的波涛;而清净的心如同止水,清澈之泉下,水底之物朗朗毕现。许多高僧大德能看到六道轮回、过去未来,就是因为心很清净。在越清净的心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越小。阿罗汉能观察到八万大劫、一个世界内的所有事情,佛就不受时空的限制了。
修禅定是个净心的好方法,修到深层次的禅定,展现在眼前的世界,其丰富程度远在常人的经验之外。
关于佛教的部分教义
(这部分内容是我读四部《阿含经》的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佛教是一种建立在哲学意义上的宗教。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生命个体自身的问题。故而一切的分析皆从认识论出发,亦即以个体生命的自我认知为出发点,分析生命现象及与个体生命相关的世间。
我们知道,唯物论是以物质为出发点,对客观世界穷尽分析,对生命自身也是物质化的分析,其优势是长于解决物质层面的需求,弱点是拙于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佛教另辟蹊径,从个体生命对自我生命及世界的认知来分析问题。为我们对自我及世界的认识,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这里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需求不同,故分析角度不同。佛教是要解决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问题,故从生命本身的认知分析入手。
1.六入
就我们人类而言,对世界的认知不外乎六种途径: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及感知、大脑的情感思惟。这就是佛教的“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入与后面谈到的“识”构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识构成“我”的世界。比如眼识即是视觉世界、耳识构成听觉世界、鼻识构成嗅觉世界、舌识构成味觉世界、身识构成身体感受世界、意识构成自我的精神世界等等。这六识构成自我的世界。芸芸众生、苦乐悲喜、天地万物,不过是构成“我”的世界的调料。一个生命一个世界,六识之外没有世界。
世界只是“我”认知的世界,山河大地只是“我”这个生命个体眼中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现象都只是自我的认知,也是构成自我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这个“我”,“我”的世界也就随之湮灭,了无痕迹。有人说,不管自我这个生命体是否存在,都不妨碍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这种说法是从物质的角度出发的,只能解决物质的需求。人要解决自身的问题,必须从自我的认知入手。将世界分析到分子原子乃至夸克及弦理论,对解决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毫无助益。
人有种种痛苦烦恼都是源于自我的认知,烦恼本身就是六识中的一种意识。看电视是眼识的需求、爱听音乐是耳识的需求、喜欢香味是鼻识的需求、爱好美食是舌识的需求、运动按摩男女之爱是身识的需求,一切情感与思惟是意识的需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需求超越这六种认知体系。
生命是由六识身构成的一个暂时现象,没有了这六识就没有了生命。生命只有不断变迁的现象而无实体。而这六入与六识皆是迁流不息、无法停留的,要保持生命的存在,必须片刻不断满足这六识的需求。我们就被迫追随这些无常的需求奔波不止,这是生命的苦之所在。苦的根源是无常。
2.四食
还有一种从生命需求分析生命的方式,即四食:粗抟食、细触食、意思识、识食。
粗抟食指食品、水、空气等物质需求,这些需求构成生命的物质存在;细触食指眼、耳、鼻、舌、身等感受的需求,意思识指思惟情感的需求,识食指自我认知的需求,后面这三者构成生命体的精神存在。生命的存在必须有这四食,缺一不可。这四食迁流不息、不能恒久存在,故生命的存在必须不断补充四食,为这四食奔波不息。因为一切皆是无常,四食之中,并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自我,“我”只是四食组成的一个暂时现象,缘在则在,缘尽则灭。所以一切的努力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即使在当下,也找不到意义所在,所谓意义,不过是意思食的需求。
3.五蕴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是构成生命的五大要素。
色指物质,在佛教中,将物质概括为地、水、风、火。按我个人理解,地为固态及其性质,水为液态及其性质,风为气态及其性质,火为能量及其性质。一切物质都不外乎这三种状态加上能量。
受是感受,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受身。
想是感受之后在内心的反映,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想身。
行是生命体的思惟情感,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思身。
识是对前四者的认知,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身。
现代心理学对人的一切分析,最高达到精神的层面,认为精神就是“我”的核心。卡笛尔说,我思故我在。但请问是什么在认知这个精神?是什么在认知“我思”?这个就是佛教中的识的概念。
这个识在认知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在认知色、受、想、行。没有这个识的参与,人不过是一架精密复杂的肉体机器,虽然能对外界有自然的反应,但不会认知自我的存在,也就产生不了自我意识。
一部高科技制作的机器人,也有类似于生命的各种传感器(感受器官),也有相当复杂的记忆与分析程序(类似于生命体的大脑),但没有“识”的参与,它产生不了自我意识,它不知道它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它自己的存在。与国际象棋大师下棋的计算机“深蓝”,其记忆与分析能力远在常人之上,但它不知道它自我的存在。
科学界一直认为,思维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就能产生自我意识,但思维能认知思维吗?没有高一层的“识”的参与,即使复杂如“深蓝”也不能产生自我意识,有识的参与,即使最简单的生命体--如蚯蚓,也知道它自己的存在。识是有情生命与非有情生命及物质世界的分水岭。
“识”是六入及外缘共同作用,形成的六种识身。外界与视觉作用形成眼识,即视觉概念;与听觉共同作用形成耳识,即听觉概念;与嗅觉作用形成鼻识,即嗅觉概念;与味觉作用形成舌识,即味觉概念;与身体感觉作用,形成身识,即身体感觉概念;与大脑的记忆思惟作用,形成意识,即意识概念。六者共同形成六识身,六识身就是生命认知中的世界。识是生命结构的最高层次,佛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因为五蕴是构成生命的五大必要因素和全部内容,缺一不可。在无常的原则下,五蕴需要不断地补充,否则生命无以为继。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补充这五蕴以维持生命的存在。迁流不息的五蕴构成生命现象,现象之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生命需要对五蕴无止境地补充,为之奋波不停,片刻不能止息,这就是苦,苦的根源是无常。
六入、四食与五蕴是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生命现象。因为五蕴对生命现象概括得比较全面,故佛教重于五蕴的分析。六入与四食可以纳入五蕴分析的范畴。
4.十二因缘
五蕴、六入与四食是从结构上分析生命的构成,类似于空间状态;佛教还有一种从生命流程上来分析生命的方法,类似于时间状态--这就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指的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指不了解五蕴、六入等生命的真相,不知因果,不知轮回,不懂得苦、集、灭、道等解脱的方法;行指身行、口行、意行;识指六识;名色指五蕴,其中色指地水风火四大,名指受、想、行、识四蕴;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触指眼、耳、鼻、舌、身、意触;受指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爱指欲爱、色爱、无色爱;取指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生指强烈的执取终于导致生命现象的产生;老死指生命走向衰老直至终结的过程。
这十二因缘,必须要有前者才会有后者,环环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现在部分佛教普及类书籍中往往将十二因缘的每一种,解释为从几岁到几岁,这是严重的谬误;十二因缘即是当下。
十二因缘展开来讲的话,内容很丰富,想了解的其本义的人,可找《杂阿含经》深入学习。由于此文只是很粗浅的介绍,无法分析得那么深入,一言以敝之,十二因缘是生命流程的过程,是生命认知的时间概念上的分析。
综上所述,五蕴、六入与四食构成对生命认知的空间架构,十二因缘构成对生命认知的时间流程,二者组成佛教的时空观。这是佛教对人与世界的基本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的核心是:一切从生命个体的认知做为出发点。佛教是不二法门,不二指心法不二,世界即我心,我心即世界。自我认知构成自我的世界。
佛教是内观之道,向内观照自我的内心,认知自我的实质,找出烦恼的根源,寻求最终的解脱之道。
南传佛教从最基本的认知来分析,而大乘佛教则更加广博深入,涉及到的理论很深,须深入经藏,并且需要相当好的悟性,非初入门者所能理解的。初入佛门,最好从南传学起,不然学佛多年,还是不得要领。南传佛教的代表经典是《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四部阿含经,尤以《杂阿含经》为要,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本源。《增一阿含经》中包含一些出家的戒律,非在家学佛的人所能阅读的。
三法印
三法印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所在,凡符合三法印的就是佛教思想,凡违背三法印的即为外道。
在南传佛教中,三法印是站在有感知的生命体的角度而言的。意思是自我生命的迁流不息,无有常性;众生生命的构成没有一个实在的核心的自我,一切都是现象,现象之内无实质。大乘佛法涵义更深广,《金刚经》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如梦幻泡影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的,如露亦如电是从时间意义上说的。
涅槃寂静是指通过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凡佛法,最终必指向涅槃。如果违背了这个指向,即是外道无疑。
十.佛教解脱之路
佛教中的解脱之路据称有八万四千种,此极言其方法之多,条条道路皆指向涅槃。比如观心、念佛、打坐、参禅、三密相应等等。但我认为最基本的一些解脱方法还是不能不修,即四谛。这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佛教的最基本的基石。许多人不明学佛之本意,念佛一辈子,最终功亏一篑,与此不能说没有关系。比如出离心都无法生起,如何往生?阿弥陀佛过来接引你去西方极乐世界进修,你却这个放不下、那个舍不得,佛不能强拉着你去吧?
四谛指:苦、集、灭、道,苦是生命无常引发的种种烦恼,集是苦生起的原因分析,灭是与苦相对的解脱目的、即涅槃、也就是心的解脱,道是走向解脱的方法,即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分为七大类,计有三十七道品:1.四念处,2.四正勤,3.四神足,4.五根,5.五力,6.七觉支,7.八正道。
四谛是走向解脱的框架,三十七道品是个细化的修行的路线行程表,相关的佛教经典中有详尽的分析。
佛教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单纯是汉传大乘佛教中,大藏经与续藏中的经典就有一万多部。佛学典籍浩如烟海,理论博大精深,极为繁复。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尽其学。所以佛教各个门派也只是‘弱水三千,各取一瓢’。前面的介绍也只是脚下的一个路标,佛法还远在遥远的山那边。但学佛者也大可不必畏难不前。佛法万语千言,破一妄心。佛性非关文字。一语开悟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字不识,在街上卖柴,偶然听人读一段《金刚经》,即契心法,后成一代宗师。参一句话头,念一句佛号成就者,更是多如繁星。
即使不求开悟,因在佛法中有对世界的根本认识,我们学习之后,也会大为受益。求富贵可得富贵之道,求安宁可得安宁之道,求长寿可得长寿之道,人类的许多需求,都能在佛法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大海无边,可各取自己需要的那一杯水。学佛的过程有很多的乐趣,最少也能修到心境淡定平和;行为与心态的改变能让生活质量很快得到明显的改善;修行到一定层次还有很多神奇的体验,自然生发神通。
佛家讲缘分,看到这篇文章,即是有缘人。我不敢说我的理解如何如何,凡夫之见,错谬之处在所难免,一切以佛经原文为准。如果此文能引起有佛缘的人,对佛教产生一些兴趣;更多的人,与佛教结个善缘,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愿大家智慧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