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积庆寺光亮禅师义译
乘船失釪喻
原典: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又复问言:“水则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状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光亮解译曰::从前一个人在乘船过海的时候不小心将一银钵掉进了海里,他就在船舷处刻下记号准备靠岸时再去寻找。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就准备跳下河去打捞,有旁人就问道:“你跳下去干嘛?”
那人回答道:“之前我的银钵掉下海去了,我想去捞回来。”
旁人又问道:“掉下去多久了?”
那人回答道:“迄今已经两个多月了。”
旁人又问道:“在哪里掉的呢?”
那人回答道:“在船入海不久,掉下去时我在船舷处留了记号。我见这里的人跟海水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就打算跳下去把银钵捞回来。”
旁人哈哈大笑道:“水面确实是没有任何差别,可是船的位置却不是相同的,你在那边丢了银钵,却想在这里找回,那怎么可能呢?”
这件事在当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这就好比那些旁门左道的修行者们一样,他们的身口意都不曾修习正法之行,却在一些似是而非的以假乱真的所谓善行中以错误的知见修习种种苦行使身心饱受众苦煎熬,以期未来求得解脱。这类人就跟那丢失银钵却在其他地方寻找一样愚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