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经
有一段时间,云游在迦毗罗卫国的佛陀住在了尼拘类园。
一天清晨。佛陀穿好袈裟手持钵具去到迦毗罗卫国化缘,之后就从迦罗茶摩释精舍出发王伽罗释精舍走去。当时,阿难尊者与很多比丘都在伽罗释精舍缝制衣服,阿难远远望见佛陀向他们走来,很是欢喜,赶紧迎上前去接过佛陀手中的衣钵,又敷设好座位,打来洗脚水侍奉佛陀洗完脚。佛陀扫视了一下周围说道:“阿难。迦罗茶摩释精舍里住有许许多多的比丘。”
阿难尊者回答道:“是的。世尊。等我缝好衣服之后也会过去。”
佛陀开示道:“阿难。作为比丘,不可以有高谈阔论的爱欲,也不要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谈阔论,更不要集合人群高谈阔论。不要喜欢跟大众长处一起,不愿意远离人群,不乐意独处僻静之地。假如有人说通过上述行为也能够得到快乐、圣人之乐、无欲之乐、远离烦恼之乐、熄灭妄念之乐、证得正等正觉之乐、不执着之乐、不经历生死之乐等等诸如此类的这些快乐,那是不可能的。反过来,如果比丘不喜欢高谈阔论,也不喜欢跟大众常聚一起,喜欢远离人群和独处僻静之地参禅悟道,那么他得到快乐、圣人之乐、无欲之乐、远离烦恼之乐、熄灭妄念之乐、证得正等正觉之乐、不执着之乐、不经历生死之乐等等诸如此类的这些快乐那是一定有可能的。”
“作为比丘,不可以有高谈阔论的爱欲,也不要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谈阔论,更不要集合人群高谈阔论。不要喜欢跟大众长处一起,不愿意远离人群,不乐意独处僻静之地。假如有人说通过上述行为也能够使本心从爱乐中解脱出来,哪怕是短暂的解脱的话,那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反过来,如果比丘不喜欢高谈阔论,也不喜欢跟大众常聚一起,喜欢远离人群和独处僻静之地参禅悟道,那么这人的本心极有可能从爱乐中解脱出来。为什么呢?我都不见世间任何一处美景能够让我生起欲爱和快乐。为什么呢?那是一切美景都无不处在无常变易之中,只要一旦生起欲爱,到头来都只会落得个忧悲苦恼等等无尽苦海的折磨。所以,我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超越一切境相不再执着于其中。”
“阿难。当我修行到了如此境地之后,身心无不处在大欢悦之中。这欢悦使得我觉悟到正念正智的生起,喜悦的生起,妄念止息的生起,定力的生起。阿难。无论是在家的,或者是出家的,只要是我座下的弟子们向我请教法义,我都会劝助他们如是修持。阿难。如果有比丘想要成就心性空寂的修持,就要保持心性如如不动使之心安意定,当心安意定之后,内心也就归于空寂了。如果有比丘说心意不安定内心又能够归于空寂,那他的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也是徒劳无功的。”
“阿难。比丘要如何才能够保持心性如如不动而心安意定呢?作为比丘,当他成就或初禅、或二禅,或三禅或四禅的境地修持之后,身心无不沉浸在喜乐之中。那种感觉就好比把沐浴用的澡豆全部搅合在水中一样无不遍满。当比丘成就初禅乃至于四禅境地修持之后,就应当观照五蕴的瞬息万变和无常,使得心安意定,心意专一和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平等维持。当他修到如此境地之后,就会如实观照意念本身空无所有,身心内外,都毕竟空。心无增减生灭移动,源本清净。这就是属于正知。”
“当这位比丘安住此心后在行住坐卧时,心意不随六根妄动,胡思乱想,也不会生起贪欲、忧戚和种种恶不善法。这就是正知。他的所有念想绝不会出现欲念、嗔恚之念和伤害之念这三大不善之念,而都是无有贪欲、嗔恚和不害之三大念想,自然也就无有贪欲、忧戚和恶不善法的生起。”
“阿难。这样的比丘无论在哪里,他的言论都不会离开布施、持戒、忍辱、智慧、禅定、解脱、解脱所必需具备的知见、克制贪瞋痴,减少烦恼之谈论、远离人群有益论、少欲知足论、无有爱欲论、断除生死轮回之路论,参禅入定论和世间万有缘起性空论等真理,绝不会谈及世间俗务论。心中不会生起贪欲、忧戚和种种恶不善法。这就是正确的知见。”
“阿难。世间有五欲功德是有情众生所追求的,爱乐的,与欲念相应的。是哪五欲功德呢?指的是眼睛看到的美景,耳朵听到的美声,鼻子闻到的香气,舌头尝到的美味,身体接触到的细滑。而比丘则不会沉迷于这五欲之乐,他深知世间万有悉皆无常,终会衰耗消失,从而不再生起爱欲使之断灭于虚妄,从而舍离这五欲之乐。当他生起对五欲之乐的爱欲和染着,随即就会使之除灭。当比丘如是观照诸法实相时,就会断灭欲爱和染着。这就是正确的知见。”
“阿难。在禅定的过程中,比丘如实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无不处在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新陈代谢的过程之中。当他如是观察之后,对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有任何傲慢时都会及时除灭。阿难,当比丘如是修持时,这就是属于正确的知见。”
“阿难,有一种法是导向涅磐境界的,是导向安乐的,是值得意念的,不会带来任何烦恼,也不会遭受任何恶报,就算是魔王及其眷属,也是束手无策的,所有恶行也都望尘莫及的,所有恶不善法、秽污、来生、以及所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等痛苦之因也都是再也无缘的了。这种法是什么呢?那就是成就约束身心使之不再放纵。因为不放纵,诸佛如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为不放纵,能够广行种种无量善法,成就三十七道品的修持。所以,阿难,你们应当如是修学不放纵,我之所以成就佛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也是修学不放纵身心才得以成就的。阿难,皈依在如来座下的弟子们为什么跟随世尊修行直到身命终结呢?”
阿难尊者回答道:“世尊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是一切正法之主人,一切离苦得乐的正法也都由世尊金口宣说。敬请世尊为我们开示吧,期待您的开示能够为我们破除更多的疑惑。”
佛陀说道:“阿难,那你认真聆听,用心思量,我现在就为你解说。”
阿难尊者静下心来,认认真真洗耳恭听佛陀的开示。
佛陀开示道:“阿难。因为如来讲述开示的经典的缘故,才使得有信心的弟子们追随世尊穷其一生修学直到身命终结。有些弟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受持读诵相关经典遍数成千上万,心就会深度思惟其义理而后通达其义理,这些经典与真理相应,使得心意柔和,再无覆盖。这些义理包括布施持戒得以生天,忍辱、智慧、禅定、解脱、解脱所必需具备的知见、克制贪瞋痴,减少烦恼之谈论、远离人群有益论、少欲知足论、无有爱欲论、断除生死轮回之路论,参禅入定论和世间万有缘起性空论等真理。这些理论都因世尊的开示而得来非常容易,正因为这些道理所在,才使得有信心的弟子们追随世尊穷其一生修学直到身命终结。”
“阿难。而有些人就属于烦师,烦弟子和烦梵行。为什么说是烦师呢?有人如果遇到了明师指点而远离人群参禅悟道,从而使得具足一定的定力。当他具足一定定力之后,就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云游人间的过程中广收门徒。在与王公贵族豪门士紳的交往过程中凡心发动,而后舍戒还俗。这样的人就是烦师。这样的行为就属于只会带来秽污的恶不善法,导致轮回的根本,导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等无尽苦海的原因。这就是烦师。”
“阿难。什么是烦弟子呢?那些跟随烦师学习的部分弟子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成就了一些定力的修持而安于现状,在跟随老师云游四方的过程中,与王公贵族豪门士紳的交往中凡心发动,而后舍戒还俗。这样的人就是烦弟子。这样的行为就属于只会带来秽污的恶不善法,导致轮回的根本,导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等无尽苦海的原因。这就是烦师。”
“阿难。什么是烦梵行呢?如果有如来世尊出现于世,他在僻静之地山林之中高崖之上远离人群喧嚣之地而参禅入定。阿难,如来之所以要参禅入定是为了什么呢?”
阿难尊者回答道:“世尊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是一切正法之主人,一切离苦得乐的正法也都由世尊金口宣说。敬请世尊为我们开示吧,期待您的开示能够为我们破除更多的疑惑。”
佛陀说道:“阿难,那你认真聆听,用心思量,我现在就为你解说。”
阿难尊者静下心来,认认真真洗耳恭听佛陀的开示。
佛陀开示道:“阿难。如来之所以要示现参禅入定,并非是如来想要得到什么,获取什么,证得什么,只因两大因缘才示现参禅入定。一则是为了示现安住在法喜充满之中,二则是为了慈愍后人的缘故,师范他们效仿如来处处参禅入定,远离人群安住僻静之地。这样一来,无论他们云游到了何地,无论他们跟什么人来往,都能够修学远离人群,勤加修习,而不会舍戒还俗。阿难,如果有比丘能够保持本心不随外境所转而保持如如不动,并从欲念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证得阿罗汉圣果,那么我就说这类人是不会有任何障碍的。有些人虽成就四禅的修持并安住在其境界之中,修行虽是精进也不曾放纵自己的身心行为,但因在云游的过程中参加过多的集会而导致失去定力使得修行境界的衰退。”
“阿难。有些弟子效法师父参禅悟道而成就四禅的修持之后,在云游四方之后被环境所污染,被客尘所转动而舍戒还俗。这样的行为就是烦梵行,这样的行为是只会秽污本心的恶不善法,是导致未来轮回的根本,是造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因。比较而言,这种行为是最不可取,最不能爱乐和意念的。阿难。正因为如此,你们对我要广行慈事,切莫心生怨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们的师尊为了能够利益到你们而发慈悲之心讲经说法使之安隐快乐,如果你们不能够恭敬随顺师尊的教诲,不能够建立正知正见,其心也不信受奉行而违犯师尊的教诲而未能够成就四禅八定的修持。这样的弟子就是对世尊行怨恨之事无不行慈举。那要怎样才能够算得上是对师尊行慈举而不行怨恨之事呢?如果弟子们能够对师尊的教导信受奉行,恭敬随顺,心也能够受持正法,不违背师尊的教诲,能够成就四禅八定的修持,这样的弟子就是对师尊行慈举不行怨事的具体体现。阿难。就好比是泥瓦匠做瓦器一样,没有耐性的人是最苦恼的。如果想要得到真实的利益,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登陆想要证得的涅磐境界。”
佛陀开示完毕,阿难尊者和在场的比丘们皆大欢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