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六处经
有一段时间,云游在舍卫国的佛陀住在了祗树给孤独园。
有一天,在普会讲堂跌跏趺坐的佛陀为在场的弟子们开示道:“比丘们。我现在为你们开示分别六处经。这部经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微妙无比的,文理具足,显现梵行,导向清净。你们要认真聆听,用心思量。”
比丘们纷纷答言:“好的。世尊。”
佛陀开示道:“作为修行者的你们,应当如实掌握理解六处、六触、十八意行、三十六刀这些法义,无量说法都是围绕着这些法义而开演的。而三意止是一切圣人所修习的。当圣人成就此修行后,就可以教化所有众生,调御众生心性趣向十方。这就是分别六处经所讲述的法义。所谓的六处,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处。而六处则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处与外界的接触,即眼见色,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接触与意生念。十八意指的是:无论是眼睛看到的色身,耳根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觉,身体接触的外境,意根所涌现的忆念,都会分别生起六种或喜悦,或忧愁,或平平常常的感受。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种意行。三十六刀指的是或被六喜所依着,或对六喜无有爱欲,或被六忧所依着,或对六忧无有爱欲,或对六种平平常常的感受依着,或无有爱欲。加在一起就是三十六刀,已经是有情众生的行迹。什么是六喜依着或无欲呢?指的是无论是眼睛看到的,还是耳根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接触到的,或者是意根所涌现的,只要是符合自己心意的,就会心生欢喜。对于这种欢喜无非是两个结局,第一个结局就是被其染着。第二个结局就是无有爱欲。第一个结局就是就会与爱欲相应从而去追求,还没有得到的就会想方设法去争取得到,已经有的就会更加欢喜。第二个结局是因为知道这一切无非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无时无刻不在无常变易之中,所以断尽爱欲止息妄念从而无欲无求。”
“什么是六忧依着或因为忧愁而无有欲念呢?指的是无论是眼睛看到的,还是耳根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接触到的,或者是意根所涌现的,自己喜欢的却又得不到,得到的却又成了过去。只要是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就会心生忧愁。对于这种忧愁无非是两个结局,第一个结局就是被其染着。第二个结局就是无有爱欲。第一个结局就是就会与爱欲相应从而去追求,还没有得到的就会想方设法不使得到,已经失去的就会更加欢喜。第二个结局是因为知道这一切无非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无时无刻不在无常变易之中。于是想到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达到圣人的境地,彻底了脱生死苦海而不再轮回,从而发愿要脱离六道不再轮回的伟大理想。出于对未来轮回的恐怖而生起的忧愁从而对世间的所有无欲无求。这就是或依着于六忧或因忧愁而无欲的义理。”
“什么是忧依着呢?意识遇到与欲爱相应可爱的事或物却得不到,或者是即将失去,就会沉浸在忧愁之中,这就是忧依着。什么是忧依无欲呢?指的是因为知道世间所有一切无非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无时无刻不在无常变易之中。于是想到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达到圣人的境地,彻底了脱生死苦海而不再轮回,从而发愿要脱离六道不再轮回的伟大理想。出于对未来轮回的恐怖而生起的忧愁从而对世间的所有无欲无求。这就是忧依无欲。什么是六舍依着和依无欲呢?指的是无论是眼睛看到的,还是耳根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接触到的,或者是意根所涌现的,只要是不曾上心的,都属于舍。对于这种舍也会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是是人因未能够广学多闻从而无有智慧的愚痴凡夫沉迷其中。第二种是此人知道所以一切都无时无刻不在无常变易之中从而不再追求这种感觉。”
“修行者又成就了什么呢?修行者对于六喜、六忧和六舍成就了修行从而无欲无求并能够安住其中,这就是成就。而更多的导致平静的接触既有一种的,也有无量无边的。为了追求色身、音声、香气、美味和细滑等等外境的接触从而得到的平静,就是导致平静的种种接触。那一种又是什么呢?指的是安处在无色界四大天界而所获得的平静。如果能够舍离、灭除这带来种种平静的接触并安住在其中,这就是修行的成就。假使如来座下有四种弟子,一种弟子是在生死解脱的路上精进修行,一种是对生死解脱有着强烈的意愿,一种是对生死解脱不再轮回有着强烈的念想,一种是有着生死解脱所必需的般若智慧,而这四种弟子都成就了辩才无碍,并且是寿命长达百年。假如除开吃饭、大小便、睡眠和聚会时,如来在这百年之中都为他们讲经说法,他们都能够深刻理解如来所传承的义理并且不会有任何疑惑。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讲述传承的法义无穷无尽,字字句句都符合真理,就算是这四大弟子穷其一生,直到身命终结,也不可能通达如来所以智慧。就好比有四大力士同时向东南西北四大方位开强弓射利箭,无论是多么善于学习的人,都不可能同时拦住这四支利箭一样。”
“如来因为怜悯念及弟子们的轮回之苦而兴起大慈大悲为之讲经说法,以期他们能够得到真实的大利益,能够得到安慰快乐。而个别弟子们却对如来不恭敬,也不随顺如来的教导,也不安住在正知正见中,更不能按照如来的教导依次修行和参禅入定,对于这类人如来也不会感到忧戚悲伤。因为如来已经舍弃有为之法而安住在般若智慧之中。这是如来所具足的第一意止。有些弟子对如来有着恭敬之心,对于如来的教导能够信受奉行,按照相应次地修行而趣向涅磐境界,受持正法,不曾违背如来教诲,能够时时参禅入定,如来也不会以此为喜,但舍无为安住正智。这是如来所具足的第二意止。第三意止是:无论是弟子们能否按照如来的开示信受奉行成就与否,还是弟子们对如来恭敬与否,如来都不会为此忧戚悲伤,或者是心生欢喜,但舍无为心驻正智。”
“无论是大象、马匹,或者是牛,都会有专业人士驯服它们为之服务,心甘情愿被其驱使。而如来作为调御丈夫,能够调伏有缘众生使之成功实现理想。第一理想是当面对其他色身时,能够清楚了知色身的究竟真相而不起贪念;第二理想是对自身的真实情况如实了知而不起贪念;第三是不再贪着任何色身并从中解脱出来并安住在正知正见中;第四是不再被色身所牵制也不再生起要摄取任何色身的念想,灭除导致障碍的念想,也不生起所有念想而将心念安住在无色界的空无边天;第五是超越空无边天而进入识无边天;第六是超越识无边天而进入无所有天;第七是超越无所有天而进入到非想非非想天;第八是超越非想非非想天而证入到涅磐境界,安住在不生不灭寂静清凉的极乐境界之中。这八种就是如来这位调御丈夫所教化的结果。”
佛陀开示完毕,比丘们皆大欢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