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今天,我们再次讨论贪、嗔、痴,只是这一次,是从与它们相对的无贪、无嗔、无痴来探讨。
让我们先看一看,已经断除了贪、嗔、痴的阿拉汉。巴利圣典里有许多关于阿拉汉的记载,《增支部.沙哈经》的其中一则说:
「以前有贪,那是不善;如今它已不复存在,这是善的。以前有嗔,那是不善;如今它已不复存在,这是善的。以前有痴,那是不善;
如今它已不复存在,这是善的。如是,他(阿拉汉)就在此生,已经解脱了渴爱,静止又清凉,受用乐,犹如梵天神般地安住。」
(注:梵天在此是指第一禅天的大梵天。任何人投生到梵天界时,就会跟大梵天一样无嗔,拥有的则是慈、悲、喜、舍。因此,任何拥有此四心的被称为与梵天同住。)
当贪、嗔、痴不复存在时,我慢与执着也不存在。没有执取,不再感到「我是这个;这是我的;我是我的自我」。优婆舍那阿拉汉,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相应部.优婆舍那蛇经》记载,有一次,优婆舍那和他的兄长沙利子尊者及其它比库们,住在一个山洞里。当他正在修补自己的袈裟时,一只小毒蛇从茅草屋顶上掉下;
落在他的肩膀,咬了他一口。他感觉剧毒散布到他的全身,也知道即将死亡。因此,他请其它的比库们,在他的身体还没有变成一具尸体时,把它搬到山洞外面去。
那时,优婆舍那极其平静地说:「朋友,在它还未像一把谷壳般在这里四散之前,请把我的身体抬上床,然后把它抬到外面去。」该阿拉汉即是如此,他不执取身心。
因此,知道即将死亡之后,优婆舍那阿拉汉,仅存的念头是很实际的,他请其它比库们把他的身体搬到山洞外面,平静得好像请他们拿一杯水来。
他完全没有恐惧,没有激动,脸色完全没有改变。这是为何沙利子尊者说,他看不出,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沙利子尊者说:「但是,我们没看到优婆舍那尊者的身体,有什么异常的变化,也没看到他的诸根有什么变化。」
当时,优婆舍那尊者解释,只要还会执取眼、耳、鼻、舌、身、意,身体与诸根就会有变化,不然的话就不会。
透过这点,沙利子尊者明白他的弟弟,是一位真正的阿拉汉。那些比库把优婆舍那尊者抬到外面,而且一到外面他就入般涅槃了。
这一切,只在几分钟就结束了,而且是完全平舍、宁静地进行,没有人向那只毒蛇报仇。从沙利子尊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阿拉汉的行为的例子。
在《增支部.初品》,佛陀称赞沙利子尊者为智慧第一的上首弟子。在《相应部.邀请经》,佛陀把沙利子尊者称为他的大儿子。
在巴利圣典里,沙利子尊者时常被称为法将,例如《小部.长老偈》的「大迦叶长老偈」。然而,沙利子尊者的行为,并不是将军的行为。
举例而言,《增支部.狮子吼经》中记载,有一次,有位比库诬赖沙利子尊者打他。在僧团当中,佛陀询问沙利子尊者,此事是否是真的。
沙利子尊者谦虚地回答,解释自己已经完全没有嗔恨,因此不可能做这种事。沙利子尊者谦虚的程度,使得诬告者承受不了再听下去,他跪倒在佛陀的脚下,承认自己说谎。
佛陀叫沙利子尊者原谅该比库,沙利子尊者也即刻照办。不单如此,在原谅了那位两舌与说谎的比库之后,
沙利子尊者并没有维护自己的无辜,反之,双手合什地说:「如果我曾以任何方式,冒犯了这位比库尊者,请他也原谅我。」
沙利子尊者对该恶比库的超凡行为,对他自己来说,是很平常的。然而,这种超凡的行为,却给予其它比库们很深刻的印象。
佛陀在《法句经》第95首偈说:「犹如无嗔之大地,具德者固若门柱,亦如无泥之清池,其生死轮回已断。」
同样地,临终躺在病床上时,沙利子尊者请他的弟子们原谅他:如果在过去许多年之中,在身体、言语方面,曾经使得他们感到不快的话。
他这些及其它超凡的行为告诉我们,他深邃的智慧与绝对谦逊同时存在:法将没有我慢,因为跟其父佛陀一样,法将也是一位阿拉汉。
在《长部.庄严经》中,佛陀解释,有九件事是阿拉汉绝对不可能会做的:1.他不可能故意杀生;2.他不可能偷盗;3.他不可能行淫;4.他不可能故意说谎;
5.他不可能好像他是在家人时地储藏东西来满足欲乐;6.他不可能基于贪欲做任何事;7.他不可能基于嗔恨做任何事;8.他不可能基于愚痴做任何事;9.他不可能基于怖畏做任何事。
阿拉汉不可能做这九种事,是因为他的阿拉汉道果。犹如把自己双眼挖掉的人,不能再看见东西;已证悟阿拉汉果的人,已挖掉了贪、嗔、痴,因此不可能再做这九种事。
如果我们都不做这九种事,这世界会是怎么一个样子?就只举一件事来说:如果没有人储藏东西来满足欲乐,那会怎么样?
你们能够想象吗?如果每个人只有基本的必需品?或每个人都没有我慢与嗔恨?当然,这么说是愚蠢的,因为想象每个人都成为佛陀或阿拉汉是愚蠢的。
但尝试效法他们,并不是愚蠢的事。如果我们已经出家成为僧团的一份子,尽力效法诸阿拉汉就是我们的责任:尝试成为阿拉汉是我们的责任。
僧团是有关成为阿拉汉,戒律——僧团生命之血——的目标,是成就阿拉汉果而无他。佛陀制戒,是为了协助比库培育禅定,以便他能够实行任务,成为阿拉汉。
然而,在家人就是在家人,选择不出家,因此不能效法阿拉汉到那种程度。如果在家人效法阿拉汉的比库行为,他就不能继续做个在家人。
已经成为阿拉汉的在家人,不可能继续做在家人:他必须在当天证入般涅盘,或者出家成为僧团的一份子。
《律藏.大品.出家论》记载,佛陀告诉刚成为阿拉汉的耶舍尊者的父亲,说他的儿子不可能回到在家人的生活,必须出家。《弥陵王问经》的「问漏尽」也有解释。
然而,在家人还是能够效法阿拉汉的作为到某个程度,亦由于这种效法,已皈依佛、法、僧的在家人,有别于还未皈依三宝的在家人。
在基本的层次上,在家人持守五戒来效法,更高的层次,则透过持守八戒、禅修与研究巴利圣典来效法阿拉汉。
阿拉汉与其它的圣人,不可能故意杀生。出家与在家的非阿拉汉、非圣人,则可能会故意杀生。
虽然,非阿拉汉、非圣人,不能效法阿拉汉与其它圣人,不可能故意杀生的绝对能力;却能够效法阿拉汉与其它圣人,不去故意杀生。
因此,在受持第一条戒时,我们说:「我受持禁止杀生之学戒。」五戒或八戒的每一项,都是受持一项学戒。学习什么?《小诵经注》说,那是学习戒律。
为何要学习古代的禁止性戒律?现代社会的正统信仰说,这是反民主,是不是?它说,禁止是不自然的,会导致压力与精神病,是不是?
根据现代正统信仰,佛陀给予出家众及在家众的道德指导,只适合于古印度时代。但是对现代社会,对人性、人权及其它现代信条的时代来说,它是完全不适合的,甚至属于极端。
根据现代社会的正统信仰,每一种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时空,举例而言,好像堕胎、安乐死与投掷炸弹一样,杀生也可以是好的;
沉迷于身体的欲乐,也可以是好的,「它是自然的,甚至动物也这么做!」(事实上它们并没有);
说谎也可以是好的,「不说谎,怎么能够在事业上或政治上有所成就?」饮酒也可以是好的,「它有型又酷,令你轻松。没有酒的舞会,又成什么样子?」
破五戒,被视为有时是好的,因为它提供至善的欲乐或享受欲乐的方法。再者,这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现代社会一切善的尺度。
这是新的见解吗?这是现代正统信仰吗?若要求人从古代正统巴利圣典中,举出讨论这种见解的例子,他将会举出所有的巴利圣典为例子;
因为佛陀的教导,就是关于贪欲、贪欲的危险及解脱贪欲的危险。因此,事实上在这些所谓的现代见解、现代信条等之中,并没有什么是现代的。
它们只是错误的见解而已,也就是邪见。邪见时常都存在,因为邪见是自然的,甚至动物也有邪见。然而,正见是不自然的,动物就没有正见。正见非常非常的稀有,因为它需要智慧。
在《长部》的第一部经《梵网经》里,佛陀解释每一种可能存在的邪见:一共有六十二种。佛陀所讨论的第五十八种邪见是:
「在此,某位沙门或婆罗门宣布持有此见:在获得提供五欲之下,这自我享受它们。如此,该自我当下体证至上的涅盘。而且,有些人教导这种见解。」
这种见解认为,透过眼、耳、鼻、舌、身五根享受欲乐,就能够证悟涅盘。我们就是为了这些欲乐而破五戒,而且想到涅盘是透过五根享受的欲乐时,我们认为那是好的。
换言之,在佛陀讨论与分析它为邪见之下,这种正统信仰并不「现代」,而是完全错误。但现代科学的见解是现代社会的,是不是?
英文字science(科学),源自拉丁文的scire(知道)。Science是知识,nescience则是无知。现代科学的知识,是关于数字、男女生理现象、身体、物理原则、分子、细菌、原子、月亮及外层空间、核子反应炉及炸弹等等。
现代科学是这五欲世间的基本知识,它的目的是操纵外在的世界,以获得最多的五欲之乐;之前我们已经探讨过,根据现代社会的正统信仰来说,这就是涅盘。
如何证悟这种「现代社会」的涅盘?中学生与大学生,读商业、商业管理、销售学、广告学、旅游学、社会交往、公共关系、会计、法律、工业;
各种工程、计算机科学、政治学、核子学、大众传播学、经济学:其名单是无止无尽,而一切科学的科目,都认为可以透过操纵五根的物质世界证悟涅盘。
因此,在提到为什么有些人投生为女人,有些为男人,有些美丽,有些丑陋;为什么有些人会患上癌症或痴呆症,有些人则不会;
为什么有些人不能明白任何事情,有些人则智慧敏锐;为什么有些人长寿,有些人则不长寿;为什么人会有痛苦;以及如何克服痛苦等等时,现代科学对于它们一无所知。
在这些情形里,现代科学只好投降,以及依靠神秘主义。现代科学就好像古时的炼金术士,这种术士终其一生,研发哲学家的石头,一种能够把劣质金属变成金的石头。
当然,跟不可能成功的现代科学一样,他们不曾成功过,因为他们尝试透过研发物质来证悟涅盘,就好像尝试用铲在水里挖洞一般。
《律藏.大品.乌鲁微拉神变论》里记载,佛陀在河水泛滥的尼连禅河之中做了一个洞,然后在洞里的干沙上行禅。他以神通制造该洞,也就是以意根这第六根制造该洞。
我们能够在古代任何宗派的典籍中,看到这类神通力的典故:有人的确能够把石头变成金块,例如在律藏的《舍忏犍度.药学处》中所记载,毕林达瓦札尊者把一个草制头环变成金环。
有人能够飞、能够在水面上行走;有人能够看到上界与下界;有人能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有情,例如鬼与天神,能够跟他们交谈,也能够跟动物交谈;
有人能够看到过去世与未来世,能够读别人的心等等。甚至现在,也有人拥有这些能力,而我们都能够透过禅修,去培育这些能力。
然而,现代科学是如何看待这些古代科学的?现代科学斥责它为迷信的废话。这种自大,是现代社会的吗?
这种自大,是属于《梵纲经》中的第五十一种邪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唯物见。在《长部.沙门果经》里,阿阇世王向佛陀提起这种邪见。
阿阇世王说,那是一位名叫Ajita Kesakambal的导师教的。该位愚蠢的导师说:「没有施予的东西,没有供养的东西……没有善业与恶业的果报。」
意思是,没有什么业力果报,行善、持戒,不能获得任何利益。造恶与不道德,也没有什么好害怕。他也说:「没有这世界,也没有下一个。」
意思是,不会有来世投生到这一界或其它界;没有上界与下界。他又说:「没有母亲或父亲。」意思是,没有善待或恶待父母这回事。
他接着说:「在这世间,没有修行圆满、宣说今世与来世、以正智亲自领悟它的沙门或婆罗门。」意思是,没有佛陀与阿拉汉,没有证悟,没有法。
他又说:「此人由四大组成。死亡时,地回归地…水回归水…火回归火…风回归风…诸根消逝于虚空之中。」意思是,一切东西都只是物质、生物等。
他也说,如果说不是这样,那就是空话且不真实。这古代的错误见解,说佛陀所教的一切,都是空话且不真实。
换言之,认为透过五根享受之乐是涅盘(现代正统信仰),以及认为一切东西都是来自物质(现代科学),跟月亮一样地现代——现代科学与现代正统信仰的见解,即是古代无知的见解。
什么是把无知说成科学的结果?阿阇世王去询问在其国土之内的所有大师,什么是舍弃在家生活而成为出家人的成果。唯一能够回答该问题的是佛陀。
包括Ajita Kesakambal在内,其它大师以自己对世间的见解回答。对于国王的问题,他们答非所问。
阿阇世王告诉佛陀,那就好像在问及芒果时,他们却形容面包果;或者在问及面包果时,他们却形容芒果。这是一个对所谓的现代科学见解的适当形容。
现代科学并不是为了寻找真理,现代科学只是为了掌握唯物见。我们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一个导向证悟涅盘之道,寻找至上之乐、至上宁静、至上安全处。
为了这一点,我们花了许多年在学校里,甚至在大学里,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商业、经济等;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则努力工作,以获得现代文明与文化的成果。
然而,我们还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获得快乐、宁静与安全。我们得到承诺,会获得许多的芒果,但却得到一粒面包果。
虽然每个人都坚持,所承诺的是芒果。它必须是芒果,不然的话,整个现代社会这座邪见的大厦,整座这纸牌屋就会倒塌下来。
为什么会这么愚蠢?那是因为现代人的唯物见,令到他成为物质的奴隶,成为欲乐世界及他为此创造的工业世界的奴隶。
因此,现代人是奴隶,没有自由,没有宁静,没有安全,也没有快乐。快乐不是现代,不是「酷」。但现代人的愚蠢的正统信仰,是否是现代的?
且让我们聆听另一位国王——憍萨罗国聪明的波斯匿王向佛陀的一次请法。根据《相应部.自护经》,有一次,他向佛陀说:
「尊者,当我独自一人坐着时,我心中生起这么一个问题:谁受到保护?谁没有受到保护?」
(试想一位国王独自坐着思惟,然后和一位智者讨论他的想法。这肯定不现代,也不「酷」。)
波斯匿王接着说:「尊者,当时我想:造作身、口、意恶业的人,没有受到保护。即使有一支骑象兵团保卫他,或一支骑兵团、或一支马车兵团、或一支步兵团保卫他,他还是没有受到保护。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保护是外在的,并非内在。……然而,造作身、口、意善业的人,则受到保护。即使没有骑象兵团保卫他,也没有骑兵团、或马车兵团、或步兵团保卫他,他还是受到保护。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保护是内在的,并非外在。」
对于这点,佛陀说:「的确如此,陛下。的确如此,陛下。」
国王是在说什么?他是在说皈依。皈依外在的世界,并不能保护我们;皈依内在的正见与正思惟,才能保护我们。
《相应部.亲爱经》记载,又有一次,波斯匿王向佛陀说:「造作身、口、意恶业的人,就好像是敌人般对待自己。……然而,造作身、口、意善业的人,就好像是亲爱的朋友般对待自己。」
这一次,佛陀也说:「的确如此,陛下。的确如此,陛下。」
然后,佛陀解释:「当人被死亡终结者捉到时,当他舍弃人身时,他能说什么真的是他自己的?离去时,他带走什么?什么会如影随形地随他离去?」
当然,佛陀的答案,是我们透过身、口、意所造的善业与恶业,这是我们所能带走的。
这也是为何当阿阇世王问成为比库的果报时;佛陀解释,当比库根据戒律抑制自己、看透最微小的过错的危险时,他成就了戒。
至于其果报,佛陀说:「该比库…看到任何一边都没有危险……他亲自体验持守圣戒所产生、无可指责之乐。」
这不就是每个人都在寻找的芒果吗?看到任何一边都没有危险?不怕生与死?永远宁静?在任何一个生存界里,没有任何一个有情,不会在过去或未来没有这些愿望。
它们是自然的,甚至蚂蚁也有这些愿望。每当有冲突时,那是因为我们要宁静与快乐。拥有正见时,就能找到这种宁静,但是拥有邪见、把芒果说成是面包果时,就不能获得宁静。
如果研究巴利圣典,以及和拥有正见的人相处,我们就会发现,造恶者被视为最大的愚人。造恶者是愚人,因为即如波斯匿王所说,他不保护自己,也不是自己亲爱的朋友。
造恶者正在铺设通向地狱、畜生道、饿鬼道、不快乐的来世人生的道路。反之,不造恶者,正在铺设通向善趣与快乐的来世人生的道路。
佛陀在禅修中看到这一点。佛陀教法的一部分,是教导别人看这一点,而且如果我们要的话,我们是能够办到的。
虽然与佛陀的程度不一样,但是在善巧的良师指导、条件具足之下,我们也能够培育禅那,以及拥有照见其它生存界的有情、照见自己的过去世的能力。
然而,在达到这点之前,我们必须透过口说或书写与智者相处,再以理智的信心,遵从他们的话。且让我们和已经培育这些能力到最高程度的人相处,那就是佛陀,再聆听他对恶业与善业的解释。
在《中部.小业分别经》,有一次,有一位婆罗门学生问佛陀,为什么人类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有些人病弱,其它人则健康,有些人愚笨,其它人则聪明等等。
佛陀解释,那是因为业力。佛陀说,恶业导致投生到恶趣,善业则导致投生到善趣。但是,在造了恶业之人,有人还能够投生为人,因为导致他投生为人的善业报还在运作。
在这种情况里,杀生的男女会短命。反之,不杀生的人投生为人则会长寿。用手、棍子等伤害众生的人,会生病、受伤,相反情况的人则健康。
坏脾气、暴躁、易怒的人,将会丑陋,相反情况的人则美丽。嫉妒,导致没有影响力。不嫉妒则导致有影响力。不布施导致贫穷,布施则导致富裕。
不尊敬当敬者,导致出身低贱,相反的情况则导致出身高贵。不与智者相处、不问有关善恶等的问题,导致愚蠢,相反的情况则导致智慧。
这是业果法则,无论我们是否知道它、是否尊敬它、是否认为它在政治上是正确的,它依旧运作。犹如引力原则不会随着时间改变,业果法则也不会改变。
很明显地,去了解这一点,然后依法实行是个好主意,因为这样会导致投生到善趣,以及在今生获得宁静、安全与快乐。
思惟佛法、以佛法作为正统信仰来过活的其中一项利益,是其成果当下可见。《长部.大般涅盘经》中,佛陀说不透过持守基本五戒抑制自己的贪嗔痴的人,会遭受五种危难:
(一)由于忽略了业务,他遭受财物的损失。上一次,我们讨论人成为嗔恨的奴隶时会发生什么事情,而又有谁不曾听过,成为偷盗、邪淫、妄语、赌博、酒、毒品的奴隶的人,会毁了自己?
(二)由于不道德与行为不良,他名声败坏。这种坏名声,不会带给人任何利益。它招来邪恶与愚蠢的人,善人与智者则避而远之: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或子女。
(三)无论去什么集会……他都感到没有自信又羞耻。不道德的人不相信别人,也没有自尊,这就是说,他的自信心很弱。
缺乏自尊,是许多种「现代」疾病之一,令到心理学家有生意可做。为了解决它,「现代」正统信仰,降低了行为的水平,宣布不受控制的自由,是好的、是人权;受到控制的自由,是不好的、是封建的、是反民主等等。
一点也不现代的「现代」正统信仰说,无论人们做什么、说什么,他们都是好人:这是身见与邪见,只相信自我,不相信业。
(四)他迷惑地死亡。不道德的人,老时及临终时,会感到懊悔,这是最好的情况;最糟的是,他压制懊悔、不愿意面对自己,这导致扭曲事实与言语,意思是其心错乱。因此,他迷惑地死亡。
(五)死后……他投生到恶趣。不道德的人,投生到恶趣,成为动物、饿鬼或地狱的有情,或投生为低贱的人。
如果内心谨记着业报法则地,来看那些遭受不幸、遭受灾难、遭受饥饿等的人,看动物所遭受的痛苦,我们知道其原因,是他们在今世或过去世里所造下的恶业。
当然,若是出家人的话,这五种危难就会更加严重。因为作为出家人,他的行为水平,本身就必须要高出许多。
反之,透过持守五戒抑制自己的贪、嗔、痴的人,将会获得五种利益。佛陀说:(一)透过细心照顾自己的业务,他获得许多财富。意思是他不会浪费自己的财富。
(二)由于有道德与行为良善,他获得好名声。这种好的名声,带给人利益。它招来善人与智者,拒绝邪恶与愚蠢的人。
(三)无论去什么集会……他都感到有自信。有道德的人有自尊,不会不信赖别人。这就是说,他有自信,以及自然又真实的自尊。有道德的人,不会给心理学家有生意可做。
(四)他不迷惑地死亡。有道德的人,在老时及临终时,对过去感到平和,意思是其心清晰、正直。他没有恐惧,没有迷惑,不会呆痴而死。
(五)死后……他投生到善趣、天界。有道德的人,会投生到善趣,投生到较高层次的生存界,或投生为高贵的人。
如果内心谨记着业报法则地,来看那些富有、生活舒适等等的人,我们知道其原因,是他们在今世或过去世里所造下的善业。
当然,若是出家人的话,这五种利益就会更加高等,因为作为出家人,他的行为水平本身就高出许多。
如果不曾持守基本的戒律,我们会习惯性地让自己成为贪嗔痴的奴隶,无法明白贪嗔痴的行为,如何影响心。心黑暗时,人就会盲目。
然而,当心清晰时,我们知道从持戒产生的快乐,是当下可见且无法衡量的。你生气地举手,想要打死一只蚊子。接着,记起你持守的五戒,因此停手不打。
巴利圣典解释,这种害怕造恶的心,是来自于对自己的尊敬与对别人的尊敬。当你对子女、伴侣、父母、亲戚、朋友或陌生人,说粗话、恶言恶语时,
你记起沙利子尊者,心想:「如果法将能够对自己没犯的错请求原谅,我又算得是什么人,怎么可以不对自己所犯的错请求原谅?」因此你请求原谅。
请求原谅之后,你感到快乐。如果你获得原谅,你感到双重的快乐。如果对方,也请求你原谅他,你感到三重的快乐。
睡觉之前,你想起法将沙利子,因此向与你相处的人道歉,请他们原谅可能令到他们不快的任何言行。
在某些寺院里,这是一项每天都要做的事,以确保每位比库与整个僧团获得安宁与和谐。
具备了这种信心与知识,持守着戒律,我们是在与佛陀及诸阿拉汉相处:唯有透过我们自己的行为,他们才能活在我们心中;唯有透过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能说我们与诸阿拉汉同行。
当我们闭上眼睛睡觉,想到一切我们不作的恶,想到我们所行的善,我们安稳地睡眠。如果这是这一生中最后一次闭上眼睛,我们安详地死亡:毫无恐惧。
且让我引用佛陀在《法句经.双品》中所说的第15至16首偈,来结束今天的开示:这一世他感到悲哀,来世他一样感到悲哀,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悲哀。当忆及自己污秽的行为时,他感到悲哀与苦恼。
这一世他感到喜悦,来世他一样感到喜悦,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喜悦。当忆及自己清净的善业时,他感到喜悦,非常的喜悦。
开示过后,有位信徒发问:「孩子们做错事时,例如讲话无礼时,为了教育而打他们,是否算是恶业?」这引起了一番对话,经过编辑的对话如下:
比库问:「假设你的儿子对你讲话不礼貌,然后你打他,接着他不再不礼貌了。为什么他不再不礼貌了?」
信徒答:「因为他已经明白那是不好的。」
比库说:「是因为他害怕。」
(信徒微笑)
比库问:「如果暴力能够带来智慧,那就是说,佛陀倒不如就每天给所有的比库三顿痛打,使得他们全部成为阿拉汉。对不对?」
(信徒点头)
比库说:「我们可以不采取暴力,反之以智慧来教育。假设你的儿子,对你讲话不礼貌。那时候他的心充满嗔恨,因此尝试理智地与他讲话是没用的。
所以,你可以等待,再问一问自己:『他为什么生气?』因为他不可能毫无缘故地生气。佛陀教缘起。如果我们肯坦诚地探讨,
几乎每一次,我们都能够明白别人是因为做或说了些什么,才会导致生气:或许我们说了某些不好的话,或不善巧地说了某些话。
临睡前,或许你儿子的心,已经恢复平静,那时你就可以跟他讨论。但是,如果你隔天才说,他可能已经忘记了。所以,最好是在短时间内、在记忆犹新时讨论。
其中一个好办法,是先记得你跟你的儿子一样,都不是阿拉汉。换言之,你不是圆满的,因此该项讨论,是为了你儿子及你本身的利益。
聪明的父母永远都明白,他们跟子女一样,需要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教育。你可以做的第二件事,是忆念沙利子尊者,然后请你的儿子,原谅你弄到他生气。
由于我慢,父母几乎不可能这么做:只有非常稀有且具备智慧的父母,才有勇气向子女们道歉。但是,如果你道歉,你儿子的心就会变得柔软,
不会由于我慢而保护自己的无礼,反之会坦诚地说,而且几乎肯定地,他也会向你道歉。在这种情况之下,一般上都不需要继续讨论。
俗语说:『说得最少,好得最快。』如果不过份的话,这是一个很好的旧态度。如果双方都已经认错及道歉,那就不需要继续下去。
流行心理学的现代方法,是毫不必要地详尽讨论一切事,其结果是无可避免地产生新误会。为什么呢?因为身、口、意的疏忽,
已经变成尝试把错误的行为,说成不是错误的复杂科学。流行心理学的方法,是否认已经发生的错误行为。今天我们讨论透过降低标准来克服自卑时,已经讨论过这点。
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较好方法,是提高自己的标准,进而依它实行。当父母能以较高尚的行为来对待子女时,他们受到子女高度尊敬,
这就是说,子女们的标准也随着提高了:这对外人也会产生影响力。在家里因为无礼而被打的孩子,时常也会在外面无礼。因为在外面,他们已在父母的暴力范围之外。
一个令母亲了解必须提高自己行为标准的方法,是比较这两种行为:儿子说话无礼,接着母亲打他。何者比较无礼?说话无礼还是打人?」
信徒答:「打人无礼。」
比库说:「所以,儿子生气无礼,母亲则以生气与更无礼来回应。我们在讨论以怒冲冲地走出屋子来报复的婆罗门时,已经讨论过这点。
在此,有儿子的言语暴力,母亲则以更暴力的身体暴力来解决它。那些喊「不要再喊!」的人,或那些在自己店外的墙上,贴「禁止招贴」的纸条的人,也是如此。
这些人不懂得自己的心,也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他们对别人的行为洞察秋毫,但对自己的行为则瞎了眼看不见。
这是无明的自然结果,我们都有这种错。然而,智者致力克服它,培育对全世界的正念。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以暴力来教育子女的父母,肯定是在教子女说,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当子女自己为人父母时,他们也会打他们的子女。这是鼓吹战争者的方法。在报纸上,我们看到总统们如何宣战,尝试以暴力来解决问题,我们则在家里,做同样的事。
无礼,因发怒而起,暴力因发怒而起。发怒,则因嗔恨、我慢与无明而起:无论是谁做,或为什么做,这些嗔心,全部都是不善的。
这是为何今天我们讨论有关阿拉汉,因为思惟阿拉汉的行为,是致力于证悟至上法的一个好办法。
沙利子尊者被人诬告打人,但他既不发怒、也不追究,纯粹只是原谅该比库,以及请求该比库原谅他所造成的不快。
沙利子尊者用水去灭火,然后任由它去。这是随我们自己的意愿:我们是要效法鼓吹战争者,还是要效法阿拉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