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教故事

现代比库继承的遗产
时间:2014-08-01 19:04:59  来源:  作者:

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今天,我们会继续讨论比库戒,特别是有关布施食物给比库的问题。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戒律的背景,以便能够以正确的角度来探讨它。
 
在佛陀的晚年时,有一次,大迦叶尊者问他道:「为什么以前的戒条比较少,但成为阿拉汉的比库比较多;反之,如今的戒条比较多,但成为阿拉汉的比库却比较少?」
 
佛陀答道:「当众生与正法逐渐腐败,戒条就会比较多,但成为阿拉汉的比库却比较少。迦叶,在伪法出现在世间之前,正法是不会灭的。然而,当伪法出现在世间时,正法就会灭了。」
 
佛陀进一步说,这发生于虚伪的人,出现于比库僧团的时候。他说,船能够立刻下沉,然而正法只能够逐渐地消失。
 
有五件事导致正法被窜改,以致最终被消灭,佛陀说:「是哪五项?那就是:一、 当比库、比库尼、近事男、近事女,不恭敬且违抗导师地过活时;
 
二、 当比库、比库尼、近事男、近事女,不恭敬且违抗正法地过活时;三、 当比库、比库尼、近事男、近事女,不恭敬且违抗僧团地过活时;
 
四、 当比库、比库尼、近事男 近事女,不恭敬且违抗戒律地过活时;五、 当比库、比库尼、近事男、近事女,不恭敬且违抗止观禅修地过活时。」
 
然而佛陀说,当比库、比库尼、近事男、近事女,恭敬且遵循导师、正法、僧团、戒律及禅修地过活时,这五件事导致正法的清净、延续及存在。
 
换言之,佛陀是在说佛教的清净、延续及存在,因为佛教就是指恭敬与遵循这五件事,更无他事。
 
佛陀清楚地提到,佛教的腐败始于僧团——当虚伪且无诚意的人,出家成为比库之时。这是在佛陀的时代,就已经开始发生的事。
 
然而,就如佛陀所说,佛教的存在,并非只是依靠比库众,也依靠近事男(在家男居士)及近事女(在家女居士)。
 
不单只是比库必须学习、实践及恭敬佛法与戒律,在家人也必须如此。在家人必须学习、实践及恭敬他们自己的戒律,那就是五戒;
 
以及至少恭敬,佛陀为比库所制的两百二十七条波提木叉戒和其它戒条。只有了解、实践及恭敬他们自己的戒律的在家人,才可以说:「我已经归依了佛、法、僧三宝;我是佛教徒。」
 
在家人恭敬比库戒的时候,他们就是在帮助比库实践及恭敬比库戒。该比库则可以说:「我已经归依了佛、法、僧三宝。」他也可以说:「我是释迦子。」
 
这是为何说如果在家人知道,什么对比库来说是适当及不适当的、什么是许可的及不许可的是很好的。这样,他们就是通过帮助比库们恭敬佛、法、僧、戒及禅修来护持佛教。
 
如果没有这些特质,比库僧团又怎么能够称为世尊的良善修行弟子僧团?他们又怎么能够具备良善修行、正直修行、正确修行、适当修行?
 
他们又怎么能够成为应当受供者;应当受款待者;应当受施者;应当受礼敬者;世间无上的福田?他们不能。
 
他们必须依靠佛陀与以前的比库的特质与虔诚过活,而不是自己的特质与虔诚。在家人供养给比库佛陀所不允许的东西,是没有善业的,而这些东西是佛陀本身也不接受的。
 
在家人帮助比库违抗佛陀地过活,是没有善业的。你们认为怎样?供养酒给比库是否有善业?你们会不会供养酒给佛陀?
 
供养钱给比库是否有善业?佛陀是否曾经说过,比库可以持钱、拥有钱、讨钱或暗示他人捐钱?你们会不会供养钱给佛陀?
 
在晚上供养食物给比库,是否有善业?佛陀有没有吃过晚餐?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当近事男、近事女知道这点,且依照它作为时,他们就能够造下真正强大的善业。
 
在家人供养一位比库五千美元,去世界各地旅游并没有善业,但是载送一位比库去城里看牙医,却造了许多的善业。
 
因为前者帮助比库违抗佛陀地过活,后者则帮助比库遵从佛陀地过活。你们认为到底是哪一者帮助佛教延继下去,又是哪一者在阻碍它?
  
只有当供养给比库的东西是清净且许可的时候,在家施主才造了善业。该比库是佛陀的使者。从《长部》的第一部经《梵网经》里,就可以了解这一点。
 
在该经中,佛陀说到他自己的戒律的种种基本原则。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舍弃了妄语,果德玛沙门安住于远离妄语…舍弃了恶口,他安住于远离恶口…舍弃了绮语,
 
他适时说话,所说的正确、直接、与法与律相关…他每天只吃一餐,而且不在晚上用餐,不在非时用餐。他不戴花,不涂香水,不用化妆品,也不用装饰品。他不接受金银。…
 
在第二部经《沙门果经》里,佛陀完整地解释沙门生活,说及这许多基本的戒律,如何应用于比库众。佛陀说,当比库遵守这些基本的戒律时,
 
该比库就会:在各方面皆不见危险。他亲自体验无可指责、源自持守圣戒的快乐。如此……他戒律圆满。
 
了解了这些之后,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讨论与食物有关的一些基本戒条。关于食物的戒条,记载于巴蒂摩卡——两百二十七条主要的比库戒。
 
巴蒂摩卡是由佛陀所制;佛陀也对每一戒条给予分析。首先应知道什么是「非时」。它是指不适合比库用餐与入村的时间。
 
佛陀说,不适合用餐的时间,是中午过后到隔天黎明升起。适合比库用餐的时间,是从黎明升起到中午。但它不是从早上五点半至中午十二点,因为在佛陀时代并没有时钟。
 
「适时」始于黎明升起;这时候太阳已经达到水平线,天空已有阳光,四周的东西都已清晰可见,而且一般上鸟儿已经在唱歌了。这是大约在日出之前的半小时。
 
「适时」,是从黎明升起到日中正午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正确时间会每个星期都变动,而且在不同的季节、国家与地区都不同。
 
在「适时」之外的时间,则是比库不可用餐的「非时」。在前期的僧团里,比库可以随意在任何时候用餐。
 
然而,当僧团越来越大、越来越出名时,比较没有德行的人也来出家了,他们之中有许多是虚伪的人。他们觉得,要执行自己修行至证悟涅盘的任务很困难。
 
许多比库都在追求名望、崇敬及物质利益,很容易地就步入歧途,忘了他们自己是释迦子。所以佛陀向众比库说,他们应该每天只吃一餐,或者至少只在早上「适时」用餐,就跟他自己一样。
 
佛陀这么说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巴达利尊者的比库,宣布他自己不要遵从佛陀的劝导。他说,他不能够只在早上用餐。过后他感到后悔,而向佛陀请求原谅。
 
佛陀花了好多的时间来训诫他,告诉他,所有的人都称他为「在此教法中不实践戒律的人」。接着,佛陀问巴达利道:「巴达利,在那时候,你是否是个虚有其表的造恶者?」
 
巴达利答道:「是的,尊者。罪恶击败了我,尊者,我是个迷惑的愚人,竟然在世尊制戒的时候,宣布自己不愿意遵守该戒。」
 
佛陀又向巴达利解释,说不持戒的比库「不能证悟上人法,不能获得圣人的智见」。这就是说,他不能够证悟涅盘。
 
又有一次,佛陀说,不遵守有关用餐的戒条的比库,是「步入歧途的人,不恭敬佛陀,也不恭敬热衷于持戒的比库」。
 
起初,佛陀劝众比库只在早上用餐,后来他把它制成一条戒。《经分别》中述及其缘起。有一次,有一群年轻比库前往某个庆典,接受那里的人供养他们食物。
 
那些年轻比库在午后用餐,而受到其它比库非议。在呵责他们愚蠢之后,佛陀制了这条戒。巴蒂摩卡中提及,在非时,无论比库吃了任何主食或非主食,他都犯了巴吉帝亚罪。
 
犯了此罪,该比库的戒已经受到污染,变得不清净了。如果要清净自己,他必须向另一位比库忏悔。对于生病的比库,佛陀给予特别的允许。
 
佛陀允许生病且需要营养的比库,服食「七日药」,那就是蜜糖、糖、油、黄油及酥油。生病比库,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服食这五种药。
 
除了这些之外,生病比库也可以喝已经过滤的粥、肉汤,以及已经过滤的新鲜果汁,但不可以把它们储藏到隔天黎明升起时分。
 
因此,如果医生告诉比库必需在晚上吃东西,还是有一些方式可以让比库摄取营养,而且不犯佛陀所制的「非时食戒」。如此,这位尊敬佛陀的比库得以保持戒行清净,无可指责地过活。
 
比库应该如何获取食物?在佛陀时代,有一位住在坟场的比库,他吃人们祭拜死人的食物。在家众不满地非难道:「这位比库,怎么可以自己拿取人们祭拜死人的食物来吃?」
 
听到这话时,持戒严谨的比库们说道:「比库怎么可以把未经手授的食物置于口中?」当佛陀听到这话时,他就向该比库说道:
 
「你这愚蠢的人,你怎么可以把未经手授的食物置于口中?」于是佛陀就为比库制戒,说道除了杨技及清水之外,如果比库把未经手授的食物置于口中,就犯了巴吉帝亚罪。
 
在《经分别》里,佛陀解释「手授」这一词。他说只有在以下的条件具足之下,食物才是正确地经过手授:施主以身体的某个部份供养食物。
 
例如:施主以单手或双手供养食物;或者,施主透过跟身体接触的东西,来供养食物。例如:施主以汤匙来供养食物;
 
或者,透过「让它掉入」来供养食物。例如:施主让食物掉入比库的钵中。比库与施主之间的距离,在「一臂」之内。
 
在此,「一臂」的定义是两个半腕尺,而一腕尺,则是从指尖到手肘的距离。两个半腕尺,大约是一又四分之一米。
 
这距离的算法,不是从比库的指尖到施主的指尖,而是从比库的身体到施主的身体。该比库透过身体接受食物,例如:他以单手或双手来接受食物;
 
或者,该比库透过跟身体接触的东西,来接受食物。例如:他以手中所持的钵,来接受食物。佛陀说,如果食物没有经过正确的手授,比库每吃一口该食物,就犯了一个巴吉帝亚罪。
 
古代且具备权威的律藏注释,给予了更详细的解释,在此要提出其中两项:所供养的东西,不可以大又重至一个中等身材的人不能提起它。
 
例如:不可以把所有的食物置放在一张桌子上,再由超过一位施主抬起来供养。如此该食物就是没有经过正确的手授。
 
施主必须表示,他是正在供养比库食物。这就是说,施主必须明确地让比库知道,他是正在供养食物。只要这些条件的其中一项不具足,该食物就是「不受允许」,想要持守其戒的比库,不可以吃它。
 
例如:如果有位居士把食物放在比库身边的地上,然后向该比库说那是供养给他的,该食物还是没有经过正确的手授,所以恭敬佛陀的比库不可以吃它。
 
再举另一个情况来说:如果该比库怀疑该食物是否经过正确的手授,他也不可以吃它。多数的比库都不说什么,而只是在回到寺院之后,把未经过或怀疑未经过正确手授的食物拿掉。
 
如果可以的话,他会叫一位居士把该食物供养给另一位比库,而该比库则会把该食物交回给他,如此它就变成允可,而他也就可以吃它了。
 
这些条规,对在家人来说似乎既复杂又多余,但我们必须谨记为何佛陀要成立僧团。他成立僧团并不是为了让比库有得吃,人们也不需要出家成为比库僧团的一份子才有得吃。
 
在家人什么都有得吃,鸡、狗、猪也吃。食物对比库来说,只是必需品。然而佛陀成立僧团,是为了让比库们能够尝到涅盘的解脱。
 
这是为何佛陀说,比库必需在用餐之前思惟食物的正确用途。在《中部》里,佛陀说:「如理地思惟之下,比库摄取饮食不是为了玩乐;
 
不是为了沉迷于身体的健壮,不是为了让相貌美观,不是为了吸引力;而只是为了延续生命与活力,为了去除饥饿之苦,为了帮助你修行清净梵行。」
 
他如此思惟:「如此,我就能去除饥饿的旧苦,并且不引发过饱的新苦,我将使身体存活,避免过失,以及得到安住。」
 
在其它经里,例如在《相应部》中,佛陀以譬喻来解释比库应该如何看待食物。他说,犹如一对父母带着亲爱的孩子越渡沙漠,然而在还没有到达终点时,粮食就吃完了。
 
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他们把亲爱的独生孩子杀来吃。举出这个譬喻之后,佛陀问诸比库道:诸比库,你们认为怎样?那对父母吃自己亲爱的孩子是否是为了玩乐?
 
或是为了沉迷于身体的健壮?为了让相貌美观?为了吸引力?诸比库,难道他们不是为了能够活着越渡沙漠而吃?诸比库,你们应该如此看待食物。
 
《清净之道》(清净道论)——一部有关比库证悟涅盘之道的古代权威性巴利圣典解释,比库越渡的沙漠,是生命的沙漠;他通过勤修戒、定、慧三学越渡它。
 
食物则是必需品,好比孩子的肉,是那对父母越渡沙漠的必需品。吃,对比库来说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作为梵行生活的必需品。
 
就有如我们所知,梵行生活就是戒、定、慧。不具备清净戒的比库,不可能是良善的、不可能是无可指责的,因此无法培育定力。
 
没有定力,他就无法培育智慧,无法证悟涅盘。这是为何佛陀一而再地训诫诸比库,要他们恭敬且遵循导师、正法、僧团、戒律及禅修地过活。
 
在此,我要以佛陀在《中部.继法者经》给予太过执着衣、食、住、药,而忽略了禅修的比库的训诫,来结束今天的开示。佛陀说:诸比库,当为吾法之继承者,莫为吾物之继承者。

上一篇:现代良机
下一篇:缘起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