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段时间佛住在王舍城鹫头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弟子们一起,当时波罗奈的国王名叫波罗摩达,国王有位辅相,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生就三十二相,一切庄严具足,身紫金色,长得漂亮可爱动人,辅相见自己儿子长得如此令人欢喜,更加开心了,他请来相师们为孩子占卜吉凶,相师看过孩子后,都赞叹说:真是稀奇啊,长得如此相貌具足,品德如此赫赫,将来他的智慧辩才无碍,出人意表。
辅相听了更加喜欢了,因而请相师们为他起名字,相师又问:自怀他以来有什么奇异的事情发生吗?
辅相回答说:确实有些奇怪,他母亲的性情素来并不和善,但自从怀了他之后,心变得柔软善良,悲悯那些穷苦的人,救济困厄危难,很用心地爱护百姓。
相师高兴地说道:这是孩子的性情所至。
于是为他起名字为弥勒,父母心里都很疼爱他,这孩子的福德令人称赞,而且很快名闻天下,所有人都听说他的名字。国王知道后,心里变得异常不安,他想:这个孩子有这么大名气,并且德行盖世,将来必然会夺去我的王位,现在趁他还没长大,应当尽早把他除掉,以除后患。
如此打定主意后,国王即召辅相前来对他说:听说你的孩子相貌奇特,才干异于常人,你把他带来我想见他。
王宫之内的人都听说这个孩子的名气,知道国王想加害他,大家心里都很担扰。孩子有位舅舅,名叫波婆梨,在波梨弗多罗国,是那国的国师,他聪明博学,才情横溢,智慧过人,并且有五百位弟子追随他向他请教学问,辅相担心爱子会被国王加害,于是秘密计议派人骑乘大象迅速把孩子送到舅舅那儿,舅舅看见弥勒,看他长得如此不同凡响,心里倍加爱护,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
孩子逐渐长大,更加用心地培养教育他,弥勒相当聪明,一天所学的东西,胜过其他人全年所学,学习的时间没多久,就差不多通达所有的知识。波婆梨看见外甥如此聪明好学,学习的时间不长却几乎通达所有学问,就打算为他举办一个辩论会,显扬他的名气。于是派了一位弟子前来波罗奈,告诉辅相说他孩子学习的能力,要他提供钱财准备为孩子举办辩论大会。派去的那位弟子在路途中,听人说起佛的无量功德,顿时生起仰慕之心,打算前去拜见佛陀,但还没到达目的地,在半路中途被老虎吃掉了,由于他的善心,因此投生到第一层四天王天上。
波婆梨竭尽所能地把所有财产都用来举办这场大会,礼请所有婆罗门都前来参加,准备了丰富的各种美味佳肴,大会结束后,又大行布施,每人布施五百个金钱,布施完后,所有财物都用尽了,这时有一位婆罗门名叫劳度差的,来得最晚,他来到后对波婆梨说道:我来迟了,虽然赶不上吃饭,但你也应该布施我五百个金钱。
波婆梨回答说:我所有财物都已布施完了,实在没什么东西可以布施给你了。
劳度差说:听说你布施,以为可以来受点你的恩泽,怎么现在又不布施给我呢?如果你真的不愿意布施给我的话,我就诅咒你七天之后,头破裂成七段。
波婆梨听他如此诅咒,心里有点担忧,他暗自思忖:这世上的恶咒以及盅道不可看轻,说不定真会被他所害,但现在所有财物都用尽了,确实是无计可施啊。
想到这儿他深为恐惧,原先派出去的那位弟子投生天上,看到师傅如此忧愁无助,他从天上下来,来到师傅跟前问道:师傅,你为何事愁闷不乐?
师傅把事情前因后果详细告诉他,天人听完后,对师傅说道:劳度差并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法,只是被愚痴迷惑颠倒邪见的恶人,他有什么能耐?你要如此担忧?如今只有佛陀才通达了解最深奥的法要,是无极的大法王,你可以前去归依。
波婆梨听天人说佛,于是问道:佛是什么人?
天人告诉他说:佛出生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家中,是位王子,他从母亲的右胁而生,生下来即在地上走了七步说:天上人间唯我独尊。他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上所发出的光芒能照澈天地,梵天和帝释天都侍奉在他左右,三十二种瑞相时常不断显现,相师看了曾预言说:如果在家就是位转轮圣王,如果出家就能证得佛果。他目睹生老病死之苦,不喜欢执着于王位,于是偷偷出宫离开国家,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大破十八亿魔军,在后夜证得佛果,通达三明六通以及佛的十力无畏称号和十八不共法等,这一切全部具足。他首次在波罗奈转法轮,初度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让他们证得了无漏果位,八万天人尽得法眼净,无数的天人,发起菩提道心。后来到摩竭国又度化了郁毗罗以及舍利弗目健连,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成为他的弟子,他们称为僧众。功德以及智慧都是不可计量无人能及,他就是佛,现在就在王舍城鹫头山中。
波婆梨听说后,赞叹佛的功德,他想道:应当是有佛出世,我们的书中也有记载佛出现世间时,天地大动,这是有圣人出世的预兆,如今出现的种种景象证明,应该确有其事。
于是他命弥勒他们十六个人,一起前去拜见瞿昙,吩咐他们:看他相好如果所有相状具足,就在心里说:我的师傅波婆梨有几种相?我如今只有二种相貌,一是红青色的头发,二是广长舌相。如果他知道,于是在心里又道:我师傅波婆梨今年几岁?我如今已经一百二十岁。如果他知道,在心里又说道:我师傅波婆梨是什么种姓的人?我的种姓是婆罗门。如果他知道,又在心里说:我师傅波婆梨有多少弟子?我如今有五百名弟子。如果他回答这个数目,他就是佛了,你们应当拜他为师当他的弟子,然后你们派一人回来告知我消息。
弥勒他们前去王舍城,就快到达鹫头山,看见佛的足印,千辐轮相赫然如画一般,他们问路人:这是谁的足印?有人告诉他们:是佛的足迹。这时弥勒他们心里顿时生起敬仰之心,在足印旁边反反复复地观看,并且仰慕赞叹不已。这时有位名叫刹罗的比丘尼,拿着一条死了的虫子来到足印上,让弥勒他们看,比丘尼对他们说道:你们赞叹仰慕的这个神迹,踩死众生有什么值得奇异的?
弥勒他们观看这条虫子,仔细观察后知道虫子是自己死的,他们问比丘尼:你是谁的弟子?比丘尼回答说:佛的弟子。弥勒他们听了,纷纷议论说:佛的弟子之中也有这样的人。
他们逐渐来到佛的住处,远远看见佛陀,只见光明晃耀,相好庄严,于是数他的相,不见有其他,佛马上露出广长舌覆面,又用神通力,让他们得见隐藏的其他相,他们看到三十二相齐备,满心欢喜,于是奉师傅之命,远远的在心里问道:我师傅波婆梨,有几种相?佛远远地回答他们:你们师傅波婆梨只有二相,一、是红青色的头发,二、是广长舌相。他们听到佛的回答后,继续在心里问:我师傅波婆梨今年几岁?佛又回答说:你们的师傅波婆梨今年已一百二十岁。他们听了佛的回答,再在心里发问:我师傅波婆梨是什么种姓?佛仍然远远地回答说:你们师傅波婆梨是婆罗门种姓。他们听了佛的回答,继续在心里发问:我们的师傅波婆梨有多少位弟子?佛远远地回答说:你们的师傅波婆梨有五百位弟子。
这时在法会之中的大众,听佛如此说,都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如来在自言自语呢?这时各位弟子都跪在地上请问佛陀:世尊,是什么原故说这些话?
佛告诉比丘们:有位波婆梨在波婆梨弗多罗国,他派了十六位弟子前来我这儿,他们观察我是否有三十二相,观看后用他心通来向我发问,因此我一一给予他们回答。
这时弥勒他们听佛向众弟子们解释,所说的事件件属实,并没半点差错,顿时心生敬仰,都到佛的跟前头面顶礼,然后在旁边坐下,佛为他们讲解法要,那十六人得到法眼净,他们从座位上起来,要求出家,佛同意了,慈悲地说:善来比丘。为他们剃除须发,披上法衣,成为沙门中的一员。佛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重新为他们说法,十五人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时弥勒他们共同商议道:师傅波婆梨还在远方等我们的消息,我们应该派人回去告诉他。
十六个人里面,有一个名叫宾祈奇的,是波婆梨姐姐的儿子,大家就派他回去传递消息,他回到国内到达波婆梨的住处,把所见所闻详细地告诉他,波婆梨听完之后,心里非常高兴,马上从座位上起来,长跪地上合掌,向着王舍城的方向虔诚地说道:今生能遇上圣人出世,真是难遇难值,一心想前去礼拜尊容,接受教化,但无奈年纪老迈,体力不足,虽有这份诚意,但却无法达成。世尊慈悲,知晓世人的心思,恳求屈尊降驾前来救济。
如来在远处知道他的心意,只在屈伸手臂之间那么点功夫,就来到他的跟前,他刚行完礼抬头,就看见世尊在面前,欢喜得礼拜问候,请世尊坐下,恭敬地侍奉佛陀。佛为他讲经说法,马上证得阿那含果,然后世尊回到鹫头山。
净饭王听说佛成就道果后到各处游行度化了不少众生,他心里渴望希望能见见佛陀,国王对优陀耶说:你前去佛的住处,把我的意思转告他:悉达,你现在证得道果应当回来了,希望你遵守往日的约定,及时回来相聚。
优陀耶前去见佛,把国王的意思转告佛陀,佛同意了,告诉优陀耶:七天后回去。
优陀耶很欢喜,把佛的说话带回去告诉国王,净饭王得到消息后,马上告知各位大臣:优陀耶从佛那儿知道,佛准备回来。
国王下令把城市点缀装扮,打扫卫生整理洁净,除去街巷陌道的污秽,周围幢幡招展,四处摆放鲜花和香当作供养。全部整理好后,国王率领群臣们到四十里外迎接世尊。
如来带领大众,其中八大金刚力士在八个方向,四大天王分别在前面引路,帝释天王和欲界各天的天人侍卫在佛的左侧,梵天王和色界天的天人,侍卫在右侧,所有比丘僧排在后面,佛在大众中间,身上光明四射,映照天地,威耀日月,与大众们乘虚而来,逐渐到达国王那儿,降下到人头那么高,国王和臣民大众以及夫人婇女们,看见天人大众威光晃耀,佛在众人的簇拥之下,有如星中之月,国王心中欢喜异常,马上跪下对佛行礼,礼敬完后问候起居,和他们一起回到城中,佛和僧众住在拘瞩陀僧伽蓝内。
这时按照国法,男女有别,国王与臣民们,天天前来听法,经过听经闻法开悟得度的人非常多,那些女子们觉得不服气,心里忿忿不平,她们说道:佛和僧众们虽然回国,但那些男子如此幸运得以拜见,而我们这些女子们,却不能去承泽佛恩,多么不公。
佛知道她们的意思,对国王说道:从今以后下令让国内的男女,每天可以互相轮流听经闻法。
从此以后,被度化的人很多,这时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提,从佛出家后,便纺织了一匹金色的棉布,一心等佛回来,现在听说佛回来了,高兴得拿着这匹棉毛要供养如来。
佛对憍昙弥说:你把这匹布拿去供养僧众位吧。
波阇波提对佛说道:自从你出家之后,我心里每怀挂念,因此纺织了这匹布,就是要等佛回来,现在恳请你怜悯接受我的供养。
佛告诉她说:我知道母亲一心只想供养我,但私心所爱的布施获得的福德并不多,如果施给僧众的话所获得的福德才会更加广大。我知道这些原因,所以才会劝说。
佛又说道:如果有施主请十六种僧人分别请去供养,所得的福报也不算多。什么是十六种僧人呢?在比丘比丘尼中各有八种,但也不如在僧众中随意布施四人所获得的功德,这样所得的福在十六分中都不及其中之一,在将来末世佛法将尽的时候,即使比丘有老婆孩子,在四人以上都称为僧众,也应当如对舍利弗目犍连他们一样恭敬尊重。
波阇波提听完佛的开示,顿时心里明白过来,于是把这匹布供养给僧众,僧人们一个个都没要,直至递到给弥勒,他接受了。后来世尊带领着比丘僧们前去波罗奈国游化,弥勒身穿金色僧服,体态端正,相貌庄严,身紫金色,威仪具足地进入波罗奈城内打算乞食,他站在大街上手里托着钵,城内的人看他长得相貌出众,纷纷围着他观看,一个个百看不厌,并在心里对他生起仰慕和敬意,但却没人给他化缘。有一位穿珠师偶然从路上经过,看见弥勒心里顿起敬意,于是上前问道:大德,你讨得食物了吗?
弥勒回答:还没。
穿珠师把他礼请回家,备办饮食供养,膳食完洗手漱口后,弥勒为他讲说佛法,高谈阔论,言辞美妙动听,令人听了心生欢喜。这时有位大长者正要嫁女,先前给了一颗宝珠让穿珠师帮忙穿孔,只要穿好这颗宝珠就会付十万钱。这时长者派来前来取珠,珠师这时正在听弥勒说法,听得正入神,因而对来人说:等会就穿。那人对他说:如今急着要用,请你马上穿好。
那人说完后就离去了,回去后把情况告知长者。过了一会儿,长者又叫那人前来取珠,珠师仍然在听经闻法,仍然未把珠子穿好。那人回去告诉长者,长者非常生气,他说道:既然出重金聘请,并不是白白请托,如今一而再再而三地并不理会我的需要。
于是长者又派人拿钱前去,如果仍未穿珠,就把珠子取回来。那人来到问珠子的事,珠师仍在听法,知道仍没穿珠,于是向他讨还珠子。珠师不得已,只得把珠子还给他。穿珠师继续在弥勒面前听经闻法,一点都没有厌烦之心。但他的妻子却为此相当生气,她责怪丈夫道:只需要一会儿的功夫,就能够赚得十万钱,并且可以补足生活上短少的衣食所需,现在只顾听那个沙门不着边际的夸夸其谈,白白丢失了这个赚钱的机会。
珠师听了妻子的责备,心里顿时很后悔,弥勒知道他的意思,对他说道:你今天可以和我一起前去精舍吗?
珠师回答说:可以。
二人一起来到精舍,来到僧众中弥勒问僧人们:如果有位施主,礼请一位持戒清净的沙门回家供养,所得的福德利益和有人赚得的十万钱相比如何呢?
憍陈如马上回答说:假如有人得到一百辆车那么多的珍宝,计算这种福德利益,都不如礼请一位守持净戒的沙门前去他家供养所得的利益多。
舍利弗说道:假如有人得到一整个阎浮提那么多的珍宝,都不如请一位守持净戒的比丘回家供养所获得的福德利益那么多。
目犍连说道:如果有人得到遍满二天下的七宝,都不如请一位清净沙门回家供养所得的利益多。
其他比丘们各各引用各种比喻,比较所得的福德利益都比不上那么多。这时阿那律也说道:即使得到遍满四天下那么多的宝藏,都不及请一位清净沙门回家供养所获得的福德利益多,之所以这么说,我就是很好的明证,我自已忆念曾在过去九十一劫时,曾有佛出世名叫毗婆尸,佛趣入涅槃后,经法都灭尽,当时在阎浮提内有一个名叫波罗奈的大国,在国内有一位商人,家里财富丰厚,什么都不缺少,他有二个儿子,二个孩子都长得英俊,大儿子名叫泪吒,小儿子名叫阿泪吒,父亲临命终的时候,循循告诫二个儿子:我已经不行了,命将不久,我死后你们兄弟二人一定要互相爱护,同心合力把家业发扬光大,千万不能分家,我会这么说是因为好比如一根线难栓大象,只有把许多线拧成一股才能栓得住大象。也比如一根苇燃不着火,只有抓一把才能够点燃一样。如今你们兄弟俩人也是这样,要互相依存,互相帮助,外人就伤害不到你们了,兄弟同心,勤敛持家则家财日增。
父亲嘱咐完后,气绝身亡了,兄弟遵照父亲的遗嘱,一起共同生活了一段时日,阿泪吒的妻子心里想:如今二家一起生活,有碍兄长情面,客人前来都无法好好招待,如果各自分开生活,努力赚钱,情面上又无碍,说不定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得以成就家业。
想到这儿,她向丈夫细说,阿泪吒听妻子如此建议,觉得不妥。但妇人不断地劝说,并说得头头是道。阿泪吒听妻子说得多了,于是向兄长提出要求,兄长以父亲遗言所嘱为由,解说许多不同意的理由,但阿泪吒的妻子时常劝说丈夫,令丈夫心意坚决,急着要和兄长分家。兄长见他如此坚决,只得同意分家。
分家之后,阿泪吒夫妻俩尽情挥霍,时常呼朋唤友前来大吃大喝,不加节制,没过得几年时间,家中财物便挥霍一光,穷途末路时走去向兄长乞讨,兄长对他们心生怜悯,给了他们十万,他们用完又拿,拿了继续挥霍,前后向兄长拿了六次,一共给了他们六十万两钱,后来他们再来讨要钱的时候,兄长呵斥道:父亲临终之前的告诫,你不遵守,没多久就要分家,挥霍无度又无节制,我前后给了你们六十万两,你们仍然不知足,现在我再给你们十万,以后不管你们怎样都别再来索讨。
弟弟被兄长责备深感愧疚,他拿了钱后,夫妇俩人也知道再继续如此挥霍不是办法,于是同心合力,勤敛持家,经过不断的努力慢慢积聚了家财,后来渐渐变得富有,什么都不再缺少。但兄长泪吒却不幸连遭厄运,所有的生意亏损严重,财物耗尽,家里穷得几乎揭不开锅,没办法只得前来弟弟家,把情况说明,希望能借少许钱财以支撑渡过难关,但弟弟却心怀恨怨地讥讽兄长说:我还以为兄长不知道什么叫贫穷,你怎么可能会前来向我要钱?
他讽剌完后更不留兄长食饭,兄长只得回去,心里非常伤感,也相当震惊,他想:生死之间为什么这样可怕?本来是兄弟,竟然可以如此绝情绝义不知报恩,更何况是外人?
他思前想后顿时让起厌世之心,于是舍弃家庭入山修道,他静静的思虑种种法的生灭,开悟证道成就辟支佛,威光赫赫,仪表可敬,进城内乞食,正值遇上失收,人民生活相当困顿,辟支佛很不容易乞食,这时弟弟阿泪吒也逐渐家道败落,生活艰难,又遇上饥荒之年,食物不继,天天前去砍柴贩卖,然后买点稗子回来和妻子勉强糊口度日。一天清晨前去山泽打柴,出城的时候看见辟支佛威光赫赫,仪表可敬,入城来乞食,从山泽上打柴回来在城门附近,看见辟支佛空钵而出,心里想道:这位大士一早进城化缘,现在空手而回,如果今天请他一起回家,应当和他一起分享食物供养他。
他这么想了之后,转身离开,辟支佛已知道他的心意,于是跟在他的身后来到他家门前,阿泪吒看见他跟随而来,心里也很欢喜,马上铺设坐垫请他入座,把自己那份稗子稀饭,亲自双手奉上供养辟支佛。
辟支佛对阿泪吒说道:你也肚饿了,我们一起分来吃吧。
阿泪吒说道:我们是世俗的人,食无定时,尊者日中一食,你请食用。
辟支佛接受过来,食用完后感激他的诚心,而且在这个失收饥荒年头,父子之间都难以相助互救,他能把自己那份食物分给布施自己食用,应当为他显现神变令他欢喜。
于是辟支佛飞入虚空之中大显神通,身上出水和火,又显现神足通,停住在他跟前,对阿泪吒说道:你有什么要求?随你所愿。
阿泪吒目睹辟支佛的神变已心生欢喜,他以至诚之心发下愿道:一切众生所有求取的财富,我希望世世财富丰厚没有缺少,心中所想能心想事成。又希望将来能够遇上胜过你百千万倍功德的上士,令我在他那儿证得无漏果位以及神通变化与你无异。
发完愿后,他更加喜形于色了,辟支佛回到山中住处,阿泪吒仍然到山泽之中打柴,看见一只兔子在树丛之间,心想把它捕捉,悄悄走近用手上的镰刀远远地掷过去,兔子马上倒地身亡,正想上前捉取,死兔子突然幻化成死人爬上他的背上,抱紧他的头,他用尽力气想摆脱,都摆脱不了。他心里非常惶恐,害怕得不得了,他想回城让妻子帮忙,但又怕被人看见不让进城,于是留到太阳下山时分,用衣服覆盖住背着入城。回到自己的舍宅,进入屋内,身上的死人自然掉到地上,顿时变成一堆阎浮檀金,金光闪闪,光亮整个舍宅。
人们看见他家时常有金光闪闪,交头接耳互相议论,这事儿一直传到国王那儿,国王派来前来查看情况,派来的人前来只看见是死人,回去禀告国王:是死尸而已。国王问其他人,都说是黄金,觉得相当奇怪,于是再派人前来查看,如此这般七次派人前来,回去的人所报告的都有不同的说法,国王亲自前去查看,亲自到达后,一看只是个死人,而且那具尸体已逐渐发臭,于是问阿泪吒:你看见的是什么东西?
他回答说:确实是黄金。
于是拿了少许奉献国王,国王看见果然是金子,叹说未曾见过。于是问他原由,怎么得到这些黄金?阿泪吒把事情前因后果向国王原原本本的细说,并说道:应当是布施了辟支佛的原故。
国王听完后赞叹道:善哉,你获得如此福德利益,遇上这样的上人。
于是国王再赏赐阿泪吒,并拜为大臣,生活从此尊贵。那位阿泪吒,就是我,我曾在那世以少许的稗子稀饭供养辟支佛,并立下愿望,从那时起经过九十一劫,投生在天上或人间之中,衣食从来没有缺少,而且有三件事情特别出色:相貌端正,常受人称赞,心有所想能心想事成。及至到现在,在家的时候,我时常生活优游,不喜世俗事务,兄长摩诃男常有抱言,我母亲说道:我的孩子福德具足。摩诃男说道:是我独自承担操持家务,下地种田,他整天饭来张口好逸恶劳,有什么福德?母亲把我派到田间,监看田里播种事宜,命人不送食物过来,我怪食物来迟,派人去取,母亲派人对我说:无所有。我传话告诉母亲:请送我无所有。母亲听到儿子如此说,于是拿出宝案和餐具器皿,用布覆盖上,然后送来给我,并让摩诃男跟来察看,送到我跟前,掀去上面的布,只见里面百味珍馐,所有器皿都盛得满满的。我在其他时候也能心想事成,假如想要得到四天下的宝,劫尽的时候,理应会消失,也不会长久,因此我只以少许的稀饭供养辟支佛,经过九十一劫,所得的福德都未曾减退,也是那些福德的原故,我遇到佛度化脱离生死苦海,因此,礼请一位持戒清净的比丘,回家里供养所得的福德利益,多过得到四天下的宝。
这时阿那律说完后,世尊从外面进来,听阿那律说起过去世的事情,因此告诉众位比丘:你们各位比丘都在说过去世的事情,我来说说未来的事。在这个阎浮提内的地方方正正,平整无垠,没有山林川泽,地上长出的草柔软细致,有如天人的衣服一样,那时候的人民寿命八万四千岁,身高八丈,相貌端庄好看,人们的性情柔和谦让,充满仁爱,并且喜欢修习十种善业的功德,那时候会有转轮圣王出世,名字叫胜伽,意思是具也,有一位婆罗门的家里生下一位男孩儿,名字叫弥勒,身紫金色,具足三十二相,德行充满,光明赫赫,他出家学道,成就正等正觉果位,度化无数众生。他初转法轮第一会时,度化的众生有九十三亿,第二会转法轮时,度化的众生九十六亿,第三会转法轮时,度化的众生九十九亿。比丘们,在三会说法得他度化的都是我遗教法下的福德众生,或者是供养三宝的施主,有的出家有的在家,他们持戒清净,有的是燃香礼拜三宝的,他们都在这三个法会之中,三法会中度化我遗教下种福的众生,然后再度化同弥勒有法缘的徒众。
弥勒听佛如此说,从座位上起来,长跪地上向佛说道:我愿望成为弥勒世尊。
佛告诉他说:正如你所说的,你会转生成为弥勒如来,如上所说教化众生,确实是你。
在法会中有一位比丘,名叫阿侍多的,他长跪地上对佛说道:我愿意投生为转轮圣王。
佛授记他道:你经过不断的生死轮回,仍贪图欲乐,不想出离吗?
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听佛授记弥勒当来下生必成为佛,名字仍然称为弥勒,各自心里都带着疑惑,想问前因后果。尊者阿难知道众人心意,从座位上起来问佛道:弥勒成就佛道,仍然称为弥勒,不知这个名字是因什么而起呢?
佛告诉阿难:你们认真听,用心思考。曾经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的时候,在这个阎浮提内有一个大国王的名字叫昙摩留支,他统领阎浮提内八万四千多个小国,拥有六万的山川土地,八十亿个村庄部落,夫人婇女二万,大臣一万。当时有一个富裕的小国,国王名叫波塞奇,其时弗沙佛出世,在那个国家度化众生,波塞奇国王和群臣幕僚们专心供养佛和僧众,没时间前去觐见大王,所有上贡的物品以及音信,全都断绝。当时的大王觉得奇怪怎么音信全无?于是派全都前去责问,使者来到宣布国王的命令:这些年来,你们既不前来上贡也没使者前来,全部音信断绝,你们既为臣子,为何如此有违常理?是否想生异心,图谋不轨?
波塞奇接到大王的指责,知道有违常理,不知怎么办好,于是前去见佛,把事情经过告诉佛陀,佛告诉国王说:你不必忧虑,你派使者回去以诚告知说:佛现在我国内,朝夕供奉,因此没时间前去觐见大王,国内所有的财物,也用来供养佛和僧众,因此也没有多余的物品可以进贡。
波塞奇王得到佛的教导,于是回去向使者把佛的说话告知,使者回国把波塞奇的说话转告大王,大王听了顿时火冒三丈,盛怒之下召集群臣前来商议这件事。群臣们都说:那位国王太傲慢了,竟然强词夺理,我们应当兴兵前去攻伐他。
国王同意,马上召集兵将前去征讨,兵将到达边境后,那位小国王才知晓,他心里害怕,急急前去见佛,佛安慰国王道:别担心,你前去把我原先的说话告诉他。
波塞奇接受佛的建议,带领群臣马上前来边境,来到向大王行礼,行完礼后站到一旁。大王责问道:你有什么了不起?竟然如此傲慢无理,不来朝觐拜见。
波塞奇回答说:值佛出世难遇难求,很难得见佛的尊颜,佛现在我国内教化众生,因此朝夕侍奉所以才有违常理,没去朝拜。
大王听他如此说来,更加厉言疾色道:即使是这样,但为什么进贡断绝?
波塞奇说道:佛有许多弟子,名叫僧众,他们戒体清净,是世人种福培德的良田,因此把国内所有都用来供养,没有多余的物品进贡。
昙摩留支听到这儿,命令军队停下,对波塞奇说道:我现在要去见佛,见佛回来后再治你的罪。
大王与群臣们前去佛的住处,这时如来被大众前后围绕着,各各都安静地禅修入定,有一位比丘进入慈三昧,身上放出金色的光明,有如大火聚集一般。昙摩留支远远看见世尊,光明晃耀,比太阳还明亮,大众前后围绕着,有如朗星中月。大王向佛行礼后,如法地问候,看见这位比丘光明晃亮,问道:世尊,这位比丘是进入了什么定境之中?能有如此光明晃耀。
佛告诉大王说:这位比丘是进入了慈三昧定。
国王顿时更加钦仰,说道:这慈三昧定有如此功德巍巍,我要学习慈三昧定。
国王说了这个愿望后,一心喜欢慈定,心意也变得柔软,更加没有丝毫的害心,并礼请佛以及比丘僧众们:恳请你们出定,一起前往大国受供。
佛同意了,约好日期前往,波塞奇国王听说佛准备前往大国,心里恋恋不舍,心里惆怅不已,若有所失。他心里想道:如果我是大国王,如来就能时常住在我国内,因为我的国小,所以不得自在。想到这儿,他问佛道:在这么多国王里面,谁是最大的呢?
佛告诉他说:转轮圣王。
波塞奇王因此立下誓愿道:愿我自供养佛和僧众以来的功德,希望将来世世都生作转轮圣王。
就是这样,阿难,当时的大王昙摩留支就是如今的弥勒,就是从那世开始发起慈心,从此以来时常名字叫弥勒。那位波塞奇国王,就是如今的只陀,他从那一世开始时常当转轮王,世世都是如此,直到到今天,他的功德仍然不尽,因此在今天仍然发愿当转轮王。
这时那位穿珠师听完这些开示后,发起无上菩提道心。参加法会的大众,听完佛的开示,有的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有的证得不退转地,各各心中欢喜,纷纷表示遵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