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内观智慧禅时,如何应用八正道?
佛陀在初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hāna Sutta)里提及八正道。它是佛陀证悟后的第一个开示。在此经里,佛陀详尽的解说四圣谛。
四圣谛是:
第一:苦谛
第二:集谛,或苦的起源
第三:灭谛,或熄灭苦之谛
第四:道谛,导向灭苦之道,亦称八正道
在八正道里有八种道支。
一)正见(Sammā Ditthi)
二)正思维(Sammā Sankappa)
三)正语(Sammā Vācā)
四)正业(Sammā Kammanta)
五)正命(Sammā Ajīva)
六)正精进(Sammā Vāyāma)
七)正念(Sammā Sati )
八)正定(Sammā Samādhi)
上述的八正道的理论。为了实际禅修的目的, 八正道可分为下列三组:
一)Sīla戒
二)Samādhi定
三)Pañña慧。
禅修者必须完成这三种训练。
戒组(Sīla Maggaga)
戒组有三种道支
一)正语Sammā Vācā
二)正业Sammā Kammanta
三)正命Sammā ājīva
还没修行之前,你需要有清净的戒行。佛陀说,你需要先修这戒组,以便净化自己的道德、戒行。如果戒行不清净,你就无法获得定力。没有定力的话,就无法开发智慧。所以,禅修的基本训练就是净化自己的戒。这就是为何我们(禅师)不厌其烦在早晨授八戒于修行者。参与密集禅修的修行者是守持八戒。但是,在家众在平时,若能够守持五戒,已算获得清净戒了。
一)正语(Sammā Vācā)
戒组有三项,第一是正语(Sammā Vācā)。正语的意思是避免四邪语或四种错误、不适当的言语。它们以妄语或谎话 musāvādā 为首。除了妄语,还有三种邪语如:
i)两舌(Pisuavācā)--调拨离间、拆散他人的关系,使亲属、朋友不合。
ii)恶口(Pharusavācā)--用伤人、粗野、恶语或污秽话。
iii)绮语(Samphappalāpavācā)--闲话、废话。
当你持守五戒,其中之一是‘Musāvādā veramai sikkhāpada samādiyāmi’',意思是‘我愿守持不妄语戒’。其实妄语musāvādā也包含了各种邪语。想获得修行进展的人,必须严格守持‘不妄语戒’以使他的言语属于正语Sammā Vācā。
因此,避免邪语就是获得正语 (Sammā Vācā)之道。
二)正业(Sammā Kammanta)
戒组的第二项是正业(Sammā Kammanta)。什么是正业?你必须避免犯下在五戒中所列出的恶行:
第一恶行是第一戒(Pānātipātā veramai),即禁止杀生、伤害众生。
第二恶行是第二戒(Adinnādānā veramai),禁止偷盗,或没获他人的允许或以非法的手段夺取他人的财物。
第三,不邪淫(Kāmesu micchācārā veramai.)。一般上,邪淫被认为不正当、不合法的性关系。原因是在五种感觉器官的感受里,性欲是最强的。其实Kāma的意思是欲乐、感官的享受。所以邪淫的真正意思是过度的贪欲或放纵于感官享受。
杀生、偷盗、邪淫都是邪业Micchā Kammanta或不道德的行为。通过守持五戒,你就获得戒清净。当你远离上述的三种邪业,你的行为就成为正业SammāKammanta。
三)正命(Sammā ājīva)
戒组的第三项是正命(Sammā ājīva),我们需要谋生来维持生活。但是我们需要以正当、合法的方式来谋生。在求生计时,如果你可以避免以上所说的四种邪语和三种邪业,你就成就正命(Sammā ājīva)。
全体佛教徒必须远离以下的五种邪命(Micchā-ājīva)或不道德的谋生方式。
第一,贩卖人口
第二,贩卖肉类和养殖动物以供屠宰
第三,买卖武器毁灭性兵器
第四,买卖毒药
第五,买卖麻醉品如麻醉药、迷幻药、酒精或任何能混乱心识的物品。
还未开始心识培训或禅修的普通众生,其实他们的心已经充满幻觉和迷惑了。
若加上应用麻醉物如酒精、麻醉品、迷幻药等等,他们的心会更错乱,以致走向偏途及犯下恶行。
上述的五种职业是邪命(Micchā-ājīva)。所以,想要培育纯净戒行的人,必须远离以上所说的五种邪命。
俗家修行者需要通过守持五戒或八戒,以便净化自己的戒行(或获得戒清静)。至于沙弥(Samaera)或比库(Bhikkhu)则有各自所应守持的戒律。
定组(Samādhi)
净化戒行后,修行者必须发展定力。定组有三种道支:
第一,正精进(Sammā Vāyāma)
第二,正念(Sammā Sati)
第三,正定(Sammā Samādhi)
一)正精进(Sammā Vāyāma)
定组里的第一项是正精进(Sammā Vāyāma)。为何需要激发正精进?
因为你需要维持正念(Sammā Sati)或醒觉。以正精进来培育正念后,正定 Sammā Samādhi自然会随着来。这三个道支就构成了定组(SamādhiMaggaga)。
如何发展这定组的三道支呢?如上所说的,排在首位的是正精进。什么是正确的精进?它是以四种方式来激发正精进。
提升善心境方面,有两种方式。
一)未生的善心境,令生起
二)已生的善心境,令增长
对治恶心境方面,也有两种方式。
一)已生的恶心境,令断除
二)未生的恶心境,令不生
这四种精进被称为正勤菩提分(SammappadhānaBodhipakkhiya)。它也是觉支之一。
禅修者也必须知道什么是善心境或恶心境。在实际禅修时,恶心境就是五盖(Nīvaraa)。巴利字 Nīvaraa是阻碍、妨碍。它们会延误、阻碍禅修进展。五盖是:
一)贪欲(Kāmacchanda nīvaraa)
二)恶意,憎恨,愤怒(Vyāpāda nīvaraa)
三)昏沉、懒散(ūīna-middha nīvaraa)
四)掉举和追悔(Uddhacca-kukkucca nīvaraa)
五)怀疑(Vicikicchā nīvaraa)
这五盖是五种不善的思想。如果它们还没有出现,修行者需要致力于防止它们的出现。如果已出现,则需要尽力断除它们。因此,这些努力被称为四正勤(Sammappadhāna)或正精进(Sammā Vāyāma)。
什么是需要发展的善心境?在修行时,善心境的就是观智(Vipassanā Ñāa)的体验。修行者需要运用择法觉支(Dhamma-vicaya)或探查佛法,以便体验各种的观智,如:
第一,名色(精神与物质)辨别的智慧(Nāma-rūpa pariccheda ñāa)。
第二,缘起正智或因果的智慧(Paccaya pariggahañāa)。
修行者在做任何动作之前,应该观照意图、意念。比方,从静坐到要站起来,需要观照‘意念要站起来’,然后才站起来。你会发觉到‘意念要站起来’是原因,‘身体站起来’则是结果。这是缘起正智或理解因果的智慧。
还没走之前,不要直接走。你必须先保持耐心,观察自己的心。接着你会发觉到‘意念想走’先出现,然后才有脚步的跨出。
‘
意念要走’是原因,脚步(或身体)的移动是结果。因此,你可以清楚的理解因果关系。这就是缘起正智(Paccaya pariggaha ñāa)或理解因果的观智。
观智是属于善的心境,因为它们能让禅修者获得出世间的成就和体证涅槃。如果还未发展观智,你必须努力发展它们。如果已经发展观智,你必须维持、护持、并令它们增长。这是禅修者必须发展的两种高尚的精进力(Sammā Vāyāma)总得来说,禅修者需要圆满发展这四种精进,即断除、防止恶心境的两种努力,以及培育、增长善心境的两种努力。这四种精进力是属于八正道的正精进(Sammā Vāyāma)。
因此,禅修者必须发展的首两种智慧是名色识别智(精神与物质辨别的智慧)(Nāma-rūpa pariccheda ñāa)及缘起智慧(Paccaya pariggaha ñāa)。
随后的观智是思维正智(Sammasana ñāa)。每个现象都有三个阶段即‘生、住、灭’。如你观腹部升起时,它有即将开始的上升,正在上升,之后停止。开始的上升是生(Uppāda),正在上升是住(Thiti),停止是灭(Bhaga)。
它不会一辈子永远上升,它肯定会有停止的时刻,停止就是消失。所以,任何现象的三个阶段是‘生、住、灭’。接著,腹部会开始下降(‘生’),在下降(‘住’ ),之后会停止(‘灭’),因此腹部的下降也是‘生、住、灭’。理解每个现象都有三种阶段即生、住、灭的思维智慧(Sammasana ñāa)。这观智是属于善心境。
如果还没发展这些观智,你必须尽力地发展、培育它们。如果你已经发展观智,你必须尽量维持、护持、增广它们。所以这四种努力是八正道里的正精进(Sammā Vāyāma),也被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法(Bodhipakkhiya-dhamma)的四正勤(Sammappadhāna)。
二)正念(Sammā Sati)
定组的第二项是正念(Sammā Sati)。在这里的禅修者都是在修正念禅或内观智慧禅。佛陀曾以四念处来详尽解说正念之禅。
四念处是:
1)身念处(Kāyānupassanā Satipahāna)
这是观照色身或物质的现象。如在静坐时,你观照腹部的升起和下降,坐姿、触觉。或者在行禅时,观照脚的移动如‘右步、左步’
2)受念处Vedanānupassanā Satipahāna
Vedana的意思是任何感受如疼痛、刺痛,麻痹、痒等等。当你观照身体的任何感受时,你就是在修受念处。
3)心念处Cittānupassanā Satipahāna。
Citta的意思是心识、妄想、杂念、回忆过去、计划未来等等。当你观照心识或心所,你就是在修这心念处。
4)法念处Dhammānupassanā Satipahāna。
Dhamma这巴利字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可是在实际的禅修,若你观照出现在六根门的现象,便相等于修法念处。
比方,用眼睛看到景象,用耳朵听到声音等等时,你必须观照为‘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想到’。当你在观照六根门所发生的现象,就是在修法念处。
因此,当你依据四念处观照时,你也是成就正念(Sammā Sati)。
三)正定Sammā Samādhi
定组的第三项是正定(Sammā Samādhi)。正定的意思是保持连续、无间断的正念。观照的心和被观照的目标同时发生,或者观照的心可以持续安住禅修的目标。
比方,‘腹部的上升’和‘观照的心’,‘腹部下降’和‘观照的心’,‘踏步’和‘观照的心’,这些都可以同时进行。
当‘观照的心’和‘被观照的目标’,一刹那至另外刹那的发生,这就是刹那定(Khaika Samādhi)。如果你可以保持这刹那定,你就成就正定(Sammā Samādhi)。
总的来说,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三项因素是属于定道支(Samādhi Maggaga)。
智慧组(Pañña Maggaga)
智慧组有两种道支:
一)正见Sammā dihi
二)正思维Sammā Sakappa
一)正见Sammā dihi
剩下的两个因素是正见(Sammā dihi)和正思维(SammāSakappa)。如果你已发展了戒组(有三项)和定组(有三项),这两组加在一起,就已经建立六种道支了。以它们为基础,你就获得正见(Sammā Dihi).
在无始的生死轮回中,我们一直活在世俗范围,我们会自动和习惯,以世俗观点去辨认与感官接触的所有的事物。可是通过发展戒道支(Sīla Maggaga)和定道支(Samādhi Maggaga),就能改换我们的观念和见解,使它们转去究竟、真相(Paramatūa)的层面。
例如,在世俗和名称的范围内,我们用‘男’、‘女’等等。不过,若我们能辨别它们为名色(精神与物质)或五蕴,以及理解它们的生灭本质,我们就会获得正见(Sammā Dihi)。
正见的真正的意思是以究竟真相的层面,却不以世俗的概念(Paññatti)看待事物。
Paññatti只是名词、概念、世俗的观念、非究竟真相、不是真实存在的。它让我们以歪曲、颠倒、幻觉Vipallāsa的方式看待事物。比方,无常的事物,我们认为长久。痛苦的事物,认为快乐。不清净、丑陋的事物,认为美、快乐。
若修行者能如实知见精神与物质的真相,他就会成就正见。
二)正思维Sammā Sakappa
最后一个因素是正思维。打个比方,在这里,禅修者,因有正思维,才来参加这密集禅修。虽然是在放假,他们却不去寻欢作乐,而到这里来禅修和学习佛法。这是非常高尚的思想及志向。佛陀推荐三种的正思维。
第一)离欲的思维(Nekkhamma Sakappa)
离欲的意思是舍离和放下感官享受。通过参与密集禅修,守持八戒,你就是舍离感官享受。
比方,你舍下晚餐,不用化妆品来修饰自己,不做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享受。你舍下所有的欲乐,也是在修出离巴拉密(Nekkhamma)。这些离欲的思想就是正思维(Sammā Sakappa)。
第二)无害的思维(Abyāpāda Sakappa)
无害的意思是压制、断除嗔恶、愤怒,而发展慈爱(Mettā)
第三)无残忍的思维(Avihisa Sakappa)
Avihimsa的意思是无残忍或无暴力,或发展慈悲(Karuā)。
结论:
总之,禅修者需要发展八正道或戒定慧三学,以便获得出世间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