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种方法可以对治嗔怒,比如修正念禅、修慈爱禅或如理思维。
1. 正念之禅和如理思维
当嗔怒升起时,假如他能够保持耐心,去观照那嗔怒为‘嗔怒,嗔怒,嗔怒’,那嗔怒会慢慢的平息而最终会消失。
任何升起的精神或物质上的现象,必须被当作禅修的目标来观照。对任何出现的目标保持正念或观照是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对治方法。所以当你被刺激到嗔怒时,身为一名修行者,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升起的心境保持正念,在心里观照‘嗔怒,嗔怒,嗔怒’。当你的观照的心力显得强而有效时,那嗔怒就会慢慢地消失。
然而一位还未适应的修行者,很难压制已升起的嗔怒。那就是为何他必须尝试去练习这重要的理智应对或如理思维(Yoniso-manasikāra)。佛陀说假如我们能够以明智和善巧的方式来应付我们一生中所面对的难题,我们会处理得更好。
以恶根为基础的烦恼,常常使我们陷入险境。这三种恶根是贪(Lobha),嗔(Dosa),痴(Moha)。它们之所以会升起是由于我们对处境采取不明智及拙劣的态度(Ayoniso-manasikāra)。因此,这些烦恼或消极的思想才会在我们心里升起。
这就是为什么每当任何目标呈现在我们的六个感官时,发展如理思维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
我们的三种行为
一) 用心去思考-意业(Mano Kamma)
二) 用口讲话-口业(Vacī Kamma)
三) 用身体行为造作-身业(Kāya Kamma)
一个人可能被上述最后的两项所刺激而产生嗔怒,而他人的心意或动机却不能够直接的刺激我们。
但是,当一个人心里的情绪反应累积力量时,他就会在言语或身体上反映出来。他有可能对听者说不恰当的话,也有可能对他人执行一些不利益的肢体动作。
当感官的目标,如景物,声音和气味等等升起时,我们自然的习惯反应,或缺少正念的反应会带出如以下所述的情况:
一)对令人愉快的目标觉得欣喜和贪取,或者浸淫在欢乐的感受里。
二)对不喜欢的目标感到厌恶、嗔怒。任何阻碍我们的欲乐或者阻挡我们去获得所喜爱的东西,嗔恶、嗔恨、愤怒就会在心里升起。
如果我们要防止任何由他人肢体或言语的挑衅所造成的激怒,我们就要严守六根门。当我们看到、听到等等时,可以在心里观照为‘听到,听到,听到’,或者‘看到,看到,看到’。
佛陀在摩罗迦子经《Malukyaputta Sutta》里和婆醯迦经《Bahiya Darucariya Sutta》里如是的开示:
“Dihe dihamatta bhavissati, sute sutamatta bhavissati ”
“看到时,只是看到;听到时,只是听到”。
当我们守护六根门时,我们就不会让嗔恶升起。以此方式,我们就能压制烦恼或不善的思想。
如理思维 Yoniso-manasikāra 的意思是,反省忍耐、节制、宽容、原谅的好处,和被嗔恨影响而带来的坏处。当我们被嗔恨影响后,我们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和行动。因此,嗔恨心会制造更恶劣的问题,使事情更加复杂及产生更巨大的痛苦。
生气就像在火上添油。佛陀曾说“嗔恨不能止息嗔恨;只有仁慈才能止息嗔恨”。对佛陀或其他圣人智慧的言谈加以反思,或者对嗔恨所产生的害处进一步的沉思后,我们就能压制我们的嗔恨心。
我们可以从世俗生活中得到许多教训。比如,很多亲如兄弟般的朋友或者亲近的朋友,因为听到不能容忍、刺激的话而大发雷霆。当他的愤怒不受控制时,他就会诉诸暴力。这暴行会制造不能预见的悲剧和生出错综复杂的结果。
省虑嗔恨的害处及发展节制、忍耐、宽容、原谅的好处后,我们就能克服嗔恨。这是我们在世俗生活里应付嗔怒的普遍方法。
2.慈爱禅(Mettā)
佛陀教导我们应用慈爱禅为对付嗔恨的特定法。比方,当火升起时,我们用水来扑灭。嗔恨就像炙热的火,而慈爱禅就像向火中泼水,能降温解热。
嗔恨会开始燃烧那愤怒的人。好多人已经体验过,忿怒在我们身体里面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如心跳加速,脸色赤红,甚至身体颤抖。所以愤怒的人受最多的苦,而不是在激怒他人者。
通过衡量了上述因愤怒而产生的害处,和培养节制、忍耐、宽容、原谅等美德的好处后,我们就拥有如理思维(Yoniso Manasikāra)或明智的考量,那么我们就可以制止嗔怒。然后,我们必须继续修慈爱禅,因为这是佛陀教导我们对治嗔恨的特定法。
佛陀曾说只有仁慈才能止息嗔恨,嗔恨不能平息嗔恨。我们应该以德报恶,而不是以怨报怨。根据我们怎样被人激怒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宽容、慈悲、慈爱为起点,对处境作出明智的考量以便压制我们的的愤怒。
3. 观想过去的亲友关系
佛陀曾经指导好多种遏制嗔怒的方法。这里我要推荐无始相应经(Anamatagga Sutta ),因为这是最重要也是使人获益最多的范例的经文。佛陀说轮回是无止境的,我们也已经历无数次的生生死死。我们拥有数不尽的的过去世。一世的存在只不过象汪洋中的一滴水。我们在悠悠的往世里,在一世或多世里,有可能是父子,父女,兄妹,朋友,至亲或至爱的关系。在一时或很多时,或很多世里,现在我们所憎恨的人,有可能曾经跟我们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憎恨一个我们所疼爱的人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不能培养和谐、平静的生活。我们可以如理思维过去世的亲友关系,就能控制自己的愤怒。
4. 观想死亡,激发对死亡的悚惧、迫切感
另一种遏制嗔怒之道,就是佛陀所推荐的反思或观想死亡(Maraānussati Bhāvanā)。
我们都熟悉这事实,“我们的寿命是不肯定的,但是死亡却是肯定的。”
我们不知道能活多久,在任何时候死亡都会降临。因此,假如我们浪费时光在嗔怒,互相憎恨,彼此伤害,这实在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大家在任何时候都会“一命呜呼!”假如我们对死亡有这种悚惧、紧急迫切感,那么嗔怒就会退切。
第二个例子,就如你正在逃离一只凶猛的野兽,如一只老虎或狮子。假如,在逃跑中,一只狗从路旁跑出来吠你,你傻傻的停下来看着它,那凶兽就会抓住你,你就会面临大祸了。因此,我们就像在逃离,因为每天时光在飞逝,而我们也在逐渐老去、生病、死亡。
我们本身面对这么多烦恼和痛苦,为何还要去介意别人的刺激和挑衅?
假如我们理解生死轮回具有悚惧、紧迫感,我们就不会对他人的挑衅作出反应。在巴利里,对死亡的悚惧和紧迫感被称为 samvega。时常忆念这惊惧及紧迫感,我们就能对激起不善身口意的挑衅不加以理会.这是的对治愤怒的有效方式。
结论
有一句充满智慧的谚语‘预防胜于治疗’。当我们已经被刺激而愤怒时,我们才开始应用这些预防法,对无经验者来说,是很难成功克制自己的愤怒。所以,在还没有被激怒之前,我们最好每天修慈爱禅(Mettā Bhāvanā)来压制、弱化自己的愤怒。
但是,只有当你修成阿那含(Anāgāmī,三果圣者、不来果)时,你才能根除一切的嗔恚。只有通过内观智慧禅,我们才能够证得阿那含道果智。就如俗话说的‘预防胜于治疗’。那些倾向嗔怒及容易被激怒的人,应该事先习修内观智慧禅和慈爱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