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asaropama Sutta)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婆罗门宾伽罗果加去见世尊,与世尊互相问候。谈过礼貌与友善的话之后,他坐在一旁对世尊说:
“大师乔达摩,以下这些沙门与婆罗门各个都是教团之首、群众之首、群众之师、声名显赫,是众人尊为圣者的教派创始人──那就是布兰迦叶、末伽梨瞿舍梨、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波拘陀迦旃延、萨若毘耶梨子与尼干陀若提子。他们是否都具有自己宣称的亲证智慧?或者都没有亲证的智慧?或者有些有亲证的智慧,有些没有?”
“够了,婆罗门,不谈这些──‘他们是否都具有自己宣称的亲证智慧?或者都没有亲证的智慧?或者有些有亲证的智慧,有些没有?’婆罗门,我将为你说法,谛听并且密切地注意我所说的话。”
婆罗门宾伽罗果加回答说:“是的,尊者。”
世尊如此说:
“婆罗门,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边材、内树皮、外树皮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时,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们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与内树皮而砍下外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而砍下外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与边材而砍下内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而砍下内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而砍下边材,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而砍下边材,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懂得心材、边材、内树皮、外树皮、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时,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能达成。’
同样地,婆罗门,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拥有供养、恭敬与名望,而其它那些比丘则默默无闻、微不足道。’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他退缩与懈怠。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们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在此,婆罗门,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持戒清净,品行良好,而其它那些比丘则持戒不清净,品行恶劣。’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他退缩与懈怠。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与内树皮而砍下外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10. 在此,婆罗门,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能够专注,心力集中,而其它那些比丘则不能专注,心神涣散。’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他退缩与懈怠。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却忽略大树的心材与边材而砍下内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在此,婆罗门,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成就知见。他乐于那知见,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具有知见地生活,而其它那些比丘则没有知见地生活。’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他退缩与懈怠。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而砍下边材,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在此,婆罗门,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成就知见。他乐于那知见,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
然而,婆罗门,什么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呢?
在此,婆罗门,比丘远离欲乐与不善法,进入并安住于具有寻、伺及因远离而生之喜、乐的初禅。这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由于寻与伺的平息,比丘进入并安住于有自信与一心而无寻、伺及具有因定而生之喜、乐的第二禅。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由于喜也逐渐消失,比丘安住于舍心,具有正念与正知,还由身感受快乐,进入并安住于第三禅。关于第三禅,圣者们宣说:“具有舍心与正念者有一个安乐的住处。”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由于舍弃乐与苦及先前喜与忧的消失,比丘进入并安住于具有不苦不乐及由于舍与念而净化的第四禅。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由于完全超越色想、由于有对想的消失及由于不注意差异想,比丘觉知“虚空是无边的”而进入并安住于空无边处。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借着完全超越空无边处,比丘觉知“心识是无边的”而进入并安住于识无边处。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借着完全超越识无边处,比丘觉知“无所有”而进入并安住于无所有处。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借着完全超越无所有处,比丘进入并安住于非想非非想处。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借着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比丘进入并安住于想与受之寂灭。借着以智能来彻见,他灭除了诸漏。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上述这些都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婆罗门,我说这个人好比是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能达成。
因此,婆罗门,此梵行生活不以供养、恭敬与名望作为它的利益,不以戒行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定力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知见作为它的利益,而以此不可动摇的心解脱作为它的目标、心材与终点。
世尊如此开示之后,婆罗门宾伽罗果加对世尊说:“善哉!大师乔达摩,善哉!大师乔达摩,大师乔达摩以种种方式显示佛法,犹如使向下覆盖之物翻转向上,使隐藏不显之物展露显现,为迷路之人指示正道,在黑暗中擎举明灯,使明眼人得以见物。我归依大师乔达摩、归依法、归依比丘僧团。从今日起,愿大师乔达摩忆念我为终身归依的在家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