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saropama Sutta)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上,这是提婆达多才离开不久的时候。谈到提婆达多,世尊对诸比丘说:
“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拥有供养、恭敬与名望,而其它那些比丘则默默无闻、微不足道。’他变得沉迷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边材、内树皮、外树皮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时,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们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同样地,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这个比丘称为取得梵行生活的树枝与树叶之后,就以为足够而停止前进的人。
在此,诸比丘,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既不沉迷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也不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精进,所以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持戒清净,品行良好,而其它那些比丘则持戒不清净,品行恶劣。’他变得沉迷于那戒行的成就,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与内树皮而砍下外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边材、内树皮、外树皮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时,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与内树皮而砍下外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同样地,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这个比丘称为取得梵行生活的外树皮之后,就以为足够而停止前进的人。
在此,诸比丘,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由于精进,所以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既不沉迷于那戒行的成就也不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精进,所以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能够专注,心力集中,而其它那些比丘则不能专注,心神涣散。’他变得沉迷于那定力的成就,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与边材而砍下内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而砍下内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同样地,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这个比丘称为取得梵行生活的内树皮之后,就以为足够而停止前进的人。
在此,诸比丘,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由于精进,所以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由于精进,所以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既不沉迷于那定力的成就也不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精进,所以他成就知见。他乐于那知见,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具有知见地生活,而其它那些比丘则没有知见地生活。’他变得沉迷于那知见,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而砍下边材,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而砍下边材,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同样地,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这个比丘称为取得梵行生活的边材之后,就以为足够而停止前进的人。
在此,诸比丘,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当他精进的时候,得到了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当他精进的时候,得到了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当他精进的时候,成就了知见。他乐于那知见,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既不沉迷于那知见也不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精进,所以他证得永远的解脱,而且不可能退失。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懂得心材、边材、内树皮、外树皮、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时,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能达成。’同样地,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当他精进的时候,得到了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当他精进的时候,得到了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当他精进的时候,成就了知见。他乐于那知见,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既不沉迷于那知见也不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精进,所以他证得永远的解脱,而且不可能退失。
因此,诸比丘,此梵行生活不以供养、恭敬与名望作为它的利益,不以戒行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定力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知见作为它的利益,而以此不可动摇的心解脱作为它的目标、心材与终点。”
这是世尊所作的开示。诸比丘对世尊的话感到满意与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