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沧桑,被世俗情和爱折磨得痛不欲生的世俗人。有时会在火车上、车站、寺院有意无意中,会出其不意地问出家人,师父:“什么叫爱、爱是什么?”等等的问题。好像出家人就是不具爱的冷血人一样。
多数师父皆用逃避,羞于出口的排斥的方式来面对这一事实。这种态度有点欠妥,无意中把世俗人想知道的爱和佛教讲的真爱混在了一起,将出世间的真爱与世间人讲的有情生理本具的那种生理冲动连在了一起,把自己出家的那种无私奉献众生的爱玷污了,抹杀了佛教的慈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者是!
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可以归纳为世俗的与出世间的两种。世俗爱分为执着、母爱、无私爱、乖离爱。一、执着爱,凡夫皆有之,这种爱的范围很宽,但爱的体现是有限的;譬如执爱自己的职业、家人、父母、家庭、财产、名利、国家等等。这种爱往往是后天的我执习气和往昔的业力产生的。
二、母爱,也是世俗的爱,她的深度超过执着爱和无私爱。爱是母亲的天职,母爱无疆,母爱是每个人在世间生存的力量和勇气。儿女与母亲是连体的,等同母亲的器官,不管儿女美丑、残缺,母亲绝不分别、嫌弃、放弃。对不健全的儿女的那种体贴唯有他们才有感觉。当儿女生病时、违法入狱时,那种望眼欲穿盼浪子归家的心,只有病好的出狱的儿女们方能够体会。
三、无私爱,即是那些为社会、为人类不求回报、自愿无私为人们鲜血、捐器官、出钱,为宗教捐钱捐物资的,为国家安危牺牲的种种行为等等。
四、乖离爱,是不善行为,即那种对人、对社会、对物等,不论何时何地都有一种以无明火来支撑,熏习,由一种不习惯的恨变成一种习惯的不断的恶性循环的一种恨,这种恨就叫乖离爱。这种爱是不可取、不可学的。
五、出世间的爱,是悲与慈,也是佛教讲的真爱。这个爱每个人都具备,只因凡夫被无明蒙蔽而不觉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爱是慈悲的起点,是济世利人的资粮。是对有情无情发自内向的三轮体空的爱,它能给自己及其他生命带来永恒的快乐,是遍法界的爱,惟佛方具。悲爱是悲心具足的菩萨所具备的,它是从空出有的、悲悯有情的那种无私爱,生生世世以有情的苦为己任,与有情生命生生相惜的一种爱。慈悲蕴藏着智慧、悲悯、奉献、宽容,这种爱结的是安乐的清净佛果。佛弟子的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无分别的,他们的与世无争是最常见的一种爱,佛门的佛塔、佛像、法宝、僧宝在的地方等同见到佛,无形中就在度化你、加持你、熏习你,爱着你。佛教的爱不是语言而是悲心的流露与付出。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关键是相许,相许是互相交换,互相依赖生存;这不是爱是交易,情也是一种交易。爱是无条件地无私地奉献付出,爱不是有情后才去爱,也不是相互间无情而去爱,爱不是情,情不是爱,如果把爱和情当一个意思来判断,是误解了爱,玷污了爱的本意。情是世俗人相互生存的、交流的一种生活的方式。更不能把爱与有情生理本能的一种反应混为一谈。如果把有情交配方式叫爱或情,那人和动物还有别吗?如果那样理解爱,佛教讲的慈悲、真爱还能升华吗?怨哉。
认识爱,了解爱与所爱,懂得爱才会知道怎么去爱,欣赏爱才会珍藏爱,接受爱才会付出爱,付出爱的人才会收获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