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寂尼师
由礼忏法门启开-发随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难的修持问题
1.为什么说礼忏是最初布施相?
2.为何发随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难?
3.凡夫发随喜功德心与菩萨发随喜回向心有何不同?
4.菩萨发随喜功德心为何胜过二乘行者所修布施功德?
5.如何分辨自己所发随喜功德心是在成佛道上行或者在二乘道上行?
(三)由礼忏法门启开──发随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难的修持问题
1.为什么说礼忏是最初布施相?
按『大智度论』卷十二说:「施有三种:第一、物施。第二、供养恭敬施。三、法施。」
此三十七愿所说的「闻名、敬礼弥陀」就是这里所说的第二种「供养恭敬施」。
怎么说呢?我们看『智度论』卷六十一说:「菩萨礼佛有三品:一者悔过品,二者随喜回向品,三者劝请诸佛品。」
卷七也说:「菩萨法昼三时、夜三时,常行三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礼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过去世无量劫身、口、意恶业罪,于十方现在佛前忏悔,愿令灭除,不复更作,中、暮夜亦如是。二者念十方三世诸佛所行功徳及弟子众所有功德,随喜劝助。三者劝请现在十方诸佛转*轮,及请诸佛久住世间无量劫度脱一切,菩萨行此三事,功德转近得成。」
由此说明了一个初发成佛道心的菩萨行者,必须日日「昼三时、夜三时」,常做三种事,以增强自己的求道心。其中之一就是每天从早到晚,至诚恳切的顶礼十方佛,向诸佛忏悔无始以来因身口意恶业所作无量生死重罪,誓不更犯,誓求佛道。
如此借着恭敬礼忏、赞佛、繞佛、供佛、迎佛…..的作用,培养清净向佛的信心,而达到未来闻法、入法、修菩萨行的目的。
也就是「经上」解释的「恭敬施者,信心清净,恭敬礼拜,将送迎逆讃繞供养,如是等种种名为恭敬施。」
这是「经上」称敬礼诸佛为恭敬施的主要原因。因礼佛忏悔者,尽心吐露罪过,施舍罪恶达到某种悔悟程度时,一经善知识指点,便能生出对佛法僧三宝坚定的修学心,走向学法的行列。而学佛修行,第一步要明六度,六度之初为「学布施」。并且唯有以清净心布施三宝,才能获得清凈的福德果报。礼忏正是培养清凈信心施的前方便。再则礼忏者在吐露罪过,施舍罪恶时,本身就是一种布施相。诚如『智度论』卷二所说:「有三事因缘能生布施心:第一、对佛法僧三宝信心清凈者,第二、乐于财施者,第三、乐于福心善报者。」
所以说礼忏是成就最初恭敬布施相的入门基础,而最初布施相,即是最初菩萨行,因此说礼忏也是最初菩萨行的前方便。
2.为何发随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难?
任何人、天凡夫学习菩萨修学佛道的第一步,依「大乘经论」说,一定是从礼忏法门入门。不论行事忏或者进入理忏的学习阶段,都不代表宿世已造罪业,来世不用受报。但是借着恭敬拜佛、赞佛、繞佛、供佛、迎佛…..等礼忏的作用,却能从此净化心灵,为自己未来学佛的道路点燃一盏黎明的曙光,奠定未来学法、修菩萨行的良好基础。
不经过礼忏法门,末法世界中的凡夫是很难将这颗妄动的心调伏;妄动之心不能降伏,前述七种忏悔心根本发不出来;七种忏悔心不能启发,如何能进一步开启诸佛教诫的;在礼忏时,要虔诚地学菩萨发出赞叹一切众生所做自利、利他的随喜功德心呢?
若是经过礼忏法门的修学,却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学着发「随喜功德心」,代表我们污秽的凡夫心,尚未转换成清凈的向道心,故随喜功德心,仍然与「你、我」无关。随喜功德心不能显发,便代表我们平素随缘布施的「发心」尚未启开;这即说明了:发随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难。我们看:一般人教他亲手布施,不论多寡,这是谁都可以做到的。但是看见别人才华、智慧、事业、权势及勤做功德比自己强时,你会没有不是滋味的感觉吗!?如果没有,代表你具有清心寡欲的美德。一般人遇此情形,一定会心生嫉妒,甚至蓄意破坏。然而既然自许是一个佛弟子,便应当踏上学佛的第一步,从调整自己不好的习气开始学习:试着在各种能令我们心生嫉妒…..的场合下,将狭小的心量打开──看到别人发心布施时,学着在内心默祷,随喜赞叹他!看见别人为续佛慧命、不辞劳苦的弘法、办道时,发出真诚的随喜功德心,赞美他!见到别人精进念佛、禅修时,更要发出随喜功德心,赞誉他,向他学习!
自己因为能力不足,又不能发心为法奉献,学发「随喜功德心」,正是为自己制造与长久黑暗、狭隘的心灵挣战的机会!当海阔天空的心量,正一缕一丝地在自己的心湖中显现时,才是真正学佛入门的开始。暮然回首,前尘俗心,与俗人何异呢?若是经常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的赞叹别人,阴沉、狭小的心性不改,正显露我们在学佛的路上一定错用心,有开倒车的危险。
3.凡夫发随喜功德心与菩萨发随喜回向心有何不同?
凡夫学发随喜功德心的回向力量与一个菩萨行者所发随喜功德心的回向力量相比,当然有很大的差别。如『智度论』卷六十一说:「菩萨但以心随喜,则胜声闻、辟支佛、一切众生布施等及诸无漏功徳,何况华香供养经卷等。」
『智论』所指的菩萨行者,乃是久发大心、行大愿的大菩萨,获得菩萨三昧力后,才能一念随喜,功德即胜二乘。
凡夫众生发随喜功德,仅止于周遭所见人事景物而发心。菩萨发随喜功德心,心量广大,利益之心,遍及十方宇宙世界的一切众生。然而不经过凡夫阶段多生累劫一点一滴地在投生之处所见闻的景物学菩萨发随喜功德心,便不能汇聚成菩萨广大的一念随喜功德力量!
初发心菩萨是如何学发随喜功德心呢?『智度论』卷二十八解释初发菩萨随喜功德心的意义说:「当有人作功德时,见者心随欢喜、赞言:善哉!在娑婆无常世界中,众生为痴暗所蔽,此人能弘大心,修此福德,我乃欢喜赞叹。就如种种妙香,一人卖一人买,傍人在边,亦得香气,于香无损,二主无失。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边随喜功德,俱徳二主不失。如是相,名为随喜。」
卷六十一又说:「随喜福徳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徳,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忆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为殊胜;若离福德人,与畜生同行三事,三事者:淫欲、饮食、战鬪。能修行福德、行道之人,一切众生所得尊重、爱敬。」
又说:「福德有二种乐因缘: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出世间者,诸无漏法虽无福报,能生福徳,故名福徳。是故有漏、无漏,通名福徳。复次,福德是菩萨摩诃萨根本,能满所愿,一切圣人所赞叹,无智人所毁呰,智人所行处,无智人所远离。是福德因缘故,作人王、转轮圣王、天王、阿罗汉、辟支佛、诸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一切种智、自在无碍,皆从福德中生。如是等种种福德,得正见故随而欢喜。」
又说:「菩萨为何看见众生修福时,能心生随喜?因菩萨自念:我发大悲心求佛道,应与一切众生安稳乐,而众生能自行福徳,所以心生欢喜。又一切众生行善与我心行善相似,是我同伴、法侣,所以随喜。」
「经上」说明菩萨之所以能发随喜功德心,是因为他已经成就坚固的成佛道心,一心向道,心地清净,因此能在菩萨道上力行随喜回向心而没有一点困难。然而站在凡夫的立场学发随喜功德心,便是难上加难了。问题就出在「心念的杂乱昏暗」上。不能转化污秽、浑浊的凡夫心,随喜功德心根本发不出来,不能坚固。菩萨因多劫以来,深修定慧,心念莹凈,一念随喜,便得福德无量。凡夫众生念念混淆,一念随喜,浊念又生,宛如一滴清水融入巨墨中显不出它的份量。然而碎布能织成彩衣,水滴能汇成河流,只要我们发长远心,随喜利
益众生,经常保持这颗随喜功德心不断,便已经为自己未来的菩萨道上铺下一条通往晨晞的光明天日了!
4.菩萨发随喜功德心为何胜过二乘行者所修布施功德?
一个发成佛大愿的大菩萨行者,不仅对众生发随喜赞叹心,就是看见二乘行者中之布施者,亦随喜赞叹。其心量广大,包容十方世界一切出世间修道者。就如「论上」所说:「声闻、辟之佛行布施时,大菩萨于傍见之,一心忆念随喜,赞言:善哉!以此随喜福德,回向佛道,为度一切众生故;以此随喜福德,为得无量佛法故。大菩萨以此二种功徳,过求声闻、辟支佛人所行布施上。大菩萨以诸法实相智慧心随喜故,过求声闻、辟支佛人布施上。大菩萨以随喜心,生福德果报,回向、供养三世十方诸佛,远声闻、辟支佛布施上。」
由此清晰的明白,大菩萨发随喜功德心,胜过二乘行者所修布施福德,有数点理由:(1)以随喜功德,一心回向佛道,为度一切众生,(2)以随喜功德,一心回向法界,为求一切佛法,(3)修实相智慧法,一心行无相随喜回向,契证心地法门,(4)以随喜功德,一心回向、供养三世诸佛。
大菩萨因发长远心,行随喜回向,勤求佛道,悲愿宏深,为二乘行出世之福德果报所不及,故菩萨一念随喜,所得长远利益众生之福德果报胜过二乘。
二乘修随喜功德,虽施及一切众生,但不及大菩萨行者发心之广大,遍及十方世界无量众生。如『摩诃般若经文』说:「声闻、辟支佛虽能赞叹一切众生,如见众生布施、持戒、修定时,心生随喜,…..。大菩萨随喜福德,回向佛道,持是功德,为调一切众生,为净一切众生,为度一切众生故,起随喜功德心。」
『增一阿含经』卷七解释二乘行者敬礼诸佛的目的说:「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如来,云何为二:一为智慧,二为灭尽,是谓比丘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如来。」
由此可知,一分二乘行者在礼佛时,一心思惟的是:如何获得灭尽烦恼的解脱智慧,依之而修,故能了脱生死。
菩萨礼佛时,一心忆念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功徳,生随喜赞叹、学习之心。当经过礼忏的力量,使初学菩萨达到心无杂虑时,便能一心以无畏、无恼之诚,踏出修学佛道的第一步──学发随喜功德心,以为修六度行之前导。
若菩萨修随喜功德时,不能将所发赞叹心,用无所得心,回向佛道,是不能胜过二乘所修随喜功德心的。而以一个已经深得智慧方便的大菩萨行者,只要其一念生默然随喜功德心,都会胜过二乘所修随喜功德。
5.如何分辨自己所发随喜功德心是在成佛道上行或者在二乘道上行?
如何证明自己是菩萨行者抑是二乘行者或者根本就是个道道地地的庸俗凡夫,只要在礼佛时反省:「我是用那种『心思』学发随喜功德心?」便能清楚的分辨自己所发随喜功德的「回向心」是在成佛道上行?或者在解脱道上行?或者只是在凡夫道上行罢了!
如果选择成佛的道路,做为生生世世修行的指南,就应从现在开始,在礼忏间,试着发随喜赞叹众生的功德心,再将这颗随喜功德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当看见众生布施、修行、弘法、办道及广作利益大众的慈善种种事业时,用最赤诚、清净、不贪、不瞋、不痴的纯善心地,来赞叹他!并将所发随喜福德,以不贪、不着的清净心,回向佛道。当随喜功德的回向次数增加至令我们的心地念念清凈时,便能将此随喜福德的清净心,念念串连起来,延展至遥远的菩萨道上,永不退失。
当你发愿,从今生起,掌握每一次的随喜功德时,你将会发现:自己的心镜中,正在亮起无边的风月,象征着我们的慧命之光正在点燃!而与弥陀此「礼佛、忏悔」,学菩萨随喜功德的本愿修持发心相应。
任何人都清楚,未来的因缘变化太大太无常,能够把握现在即时学发随喜功德心,便是最有智慧的学佛者。任何人亦明白,今生的经济不宽裕,就证明我们前世一定是不发广大心的修福者。觉悟了贫富果报,是自作自受的结果,你难道不想未来的菩萨道上或者是转世的修行道上,甚至凡夫生生世世的生计道上,多修积一点福德资粮吗?
而且唯有从学习礼忏法门间,将随喜功德心的基础奠定好了,才能稳当的进入布施波罗蜜的修学而不退缩。
以下便进入「圆满布施之道」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