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大菩萨竺法护,从儿时意外获得一本经书时,就尊定了一生传奇的命运。
他沙城里来,烽烟里去,与苦难的中国同步走过历史,是影响大乘佛教流布中国
的第一大功臣。
译经大师竺法护出生于敦煌,是月氏人的后裔,归化汉人。他生于三国时代,
死于西晋末年,烽火动乱中走过一生。
竺法护自幼上学,读六经、学中文。家人希望他将来到内地找出路。
一天下午,他遇到一位外国僧人,告诉他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法师临
走,留下一卷兽皮刻的、西域文写的佛经,简直是天书!
他整天捧著天书,到处请问。当时,敦煌的寺庙不多,佛经少之又少,西域
的语言既多又复杂,没有人能教他。连番的挫折,越发坚定了心意。
皇天不负苦心人,天竺法师竺高座回来了!他欢喜狂奔而去。八岁,追随法
师出了家,随著师父改姓「竺」,法号昙摩罗刹,中文是「法护」的意思。竺法
护是有记载的第一位敦煌出家人。
※※※※※※
梵语是拼音文字,十分复杂,正式开始学诵经,才知道困难重重。一次偶然
中,竺法护专心凝神,心忽然变成一泓潭水,深不见底,于是一字不漏诵完经典。
从此每日背诵经文一万字,过目成诵。师父为他讲解经意,他学到佛陀教人
除去烦恼和贪嗔痴的方法,还学会了慈悲……
※※※※※※
西元二六五年,竺法护二十七岁,游遍西域诸国,学会三十六种语言,满载
佛经踏上归途。蜀汉已经灭亡,魏将司马炎篡位,国号改为晋,定都洛阳。鼎足
而立的三国,只剩下长江流域的吴国还在苟延残喘。
晋武帝泰始二年,西元二六六年十一月,岁末天寒,长安青门内白马寺里有
一场译经法会。世间快到了,雪地上的足迹稀稀落落。竺法护并不强求,时间一
到,准时开讲:「《佛说须真天子经》,……世尊与无数百千之众,围绕会聚而
为说法……」法音如飞瀑千尺直下,落地铿锵!
传语的安文惠和帛元信张口衔接,吞吐之间成流畅中文,气势不减。笔受聂
承远、张玄泊和孙休,脊挺如,手下笔墨齐飞。
佛音在大殿往复振荡,仿佛真有无数百千之众围绕在此……
十二月三十日,大年除夕,《佛说须真天子经》要圆满了。炭火光影跳跃,
大殿中温暖如春。半空中忽然响起一阵鞭炮,四面八方兜盖下来,震耳欲聋!
新年到了!严冬过尽,春天回到长安。土里钻出的嫩芽,转眼间油绿一片。
竺法护的名声传遍长安、洛阳、天水,来回奔波……
※※※※※※
竺法护的徒弟沙弥竺法乘,年纪小,勇气足,跟著师父东奔西跑,最爱打破
沙锅问到底。长安城里,有一官拜五品的刺史萧人仰。他兄弟六房,上有八十高
堂,下有子侄四、五十,人丁兴旺。
为了维系家风,萧人仰遍寻高士,打算以师礼事奉。听说竺法护大师学问渊
博、道德高洁,正想去请益,不料刚巧听到市井无聊之徒的闲言闲语。萧刺史心
生一计,轻骑简从上寺庙求见,托辞家中变故,借银元二十万。他真正的目的,
是试探法师的品德气度。竺法护定静沉稳,十三岁的竺法乘对萧人仰说:「您所
要的,和尚已经答应了!」萧刺史一出寺门,竺法乘便直言点出:「师父,萧刺
史求的不是金钱!」师徒俩所见略同,相视一笑。
第二天,萧刺史果真带领子侄宗亲一百多人,登门解释、谢罪。法师乃为萧
刺史全族授戒传法。消息不胫而走,大师的声名更加响亮……
※※※※※※
西元二七四年,晋武帝泰始十年,竺法护排除万难,往深山行去。越走越深,
徒众纷纷求去,最后只留下十个缘份深重的弟子。找到一片向阳山谷,清泉汇成
溪涧流过谷地。傍著溪涧盖了寮舍,每日诵经、修行、读书。小树成荫,沙弥们
也壮硕成年,蓄势待发。砍柴人来到山谷,利斧砍下刚长成的树干,满目疮痍;
还在溪边随地便溺。
泉水无言抗议,自动枯竭了。砍柴人拔营离去,边走边嘻笑。竺法护既然长
叹:「我的德行不够,溪涧不愿长流!如果这水永远枯竭,我们也只好走了……」
叹息感动了天地,砍柴人才攀上山腰,只听得背一阵水声,山林摇撼!干枯的
小山涧里,涌满泉水。急湍拍石,狂奔如滔,阳光搭起一座七色彩虹桥。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长安、洛阳,传进当年的信众耳中。信众惊喜
莫名,组成队伍、找上山来。
※※※※※※
咸阳古道上,竺法护师徒正往天水走去。他们要攀越陇山到兰州,北入沙漠,
经河西走廊回到敦煌。步行黄土高原,景观妙绝。河川切割黄土地层,纵谷深达
千尺。下雨的日子,大水挟著黄土,向东奔流,浊不见底。
中年竺法护,心绪壮阔如黄河……
晋武帝太康五年,西元二八四年春天,竺法护和弟子一行抵达家乡敦煌。向
南望,祁连山顶白雪皓皓;北面,大戈壁黄沙滚滚,一切如昔。亲人已老,见到
一身破旧、满面尘土的竺法护,欣喜若狂。故旧相见正是热闹,门口忽然传来勒
马的声音。一个器宇轩昂的汉子冲了进来,双手高举过眉,献上梵文的《修行道
地经》。
来者是故交竺侯征若。当年,竺侯征若送大师回乡,在楼兰城南分手,曾应
允只要找到佛经,一定亲自送到。这一路真是迢迢天涯……
乡亲劝请法师为敦煌信众译经,李应、荣承等人一口承担场地经费等杂务。
《修行道地经》正式开译。沙门竺法乘担任笔受。听众里尽是故人,译场挤得水
泻不通,盛况不输长安。晚上,起风了,哀鸣遍野。竺法护盘腿端坐诵经,四野
哀鸣被温厚的声音盖了过去……。
从此,大师不再须要传语;手执梵文,直接讲出中文大意。弟子们的译笔也
已成熟,初译后,竺法护亲自亲复校,一气呵成。
※※※※※※
回到长安,大师在青门外建立专门译经的大译场西寺,设备完善,每次可以
容纳几千人。《方等泥洹经》、《持心经》、《正法华经》、《光赞般若经》、
《魔逆经》、《文殊师利净律经》……,一部一部翻译出来,包罗万象。
大师译经,从来不分任何部派,一视同仁!
※※※※※※
不久,昏庸的晋武帝死了,皇位传给历史上最愚昧的皇帝晋惠帝。皇帝愚昧
昏庸,点燃了诸王的野心。皇后贾南风勾结权臣,酝酿谋反,拉开一场骨肉相残
惨剧的序幕!大师年届花甲,加倍努力。
惠帝元康元年到怀帝永嘉二年,《如来大哀经》、《渐备一切智德经》、
《五百弟子本起经》、《弥勒本愿经》、《弥勒成佛经》、《无量寿经》、《普
曜经》……,更多的大经一一译成。
长安、天水、凉州(甘肃省武威县)、酒泉……,他入关出关,译经不辍。
译出的佛经,有的立刻传诵四方,有的随著战火流离,沉没将近一个世纪,才再
被发现。
※※※※※※
愍帝建兴元年,西元三一三年,大师七十五岁,译完一生中最后一部经典
《大净法门经》。建兴四年,西元三一六年,西晋的最一年,战火越烧越烈,
长安即将成为灰烬,众人力劝大师离开。大师老了、病了,自知将不久于人世,
为了上千徒众,还是撑起病体,再上旅途。一路上烽火连天,大师在半途悄然入
寂。
弟子在月圆之夜抵达目的地渑池,只见水面月影……
※※※※※※
西晋灭亡,晋王室余众逃到江南,立国为东晋。历史上最长、最动荡的大分
裂时期——南北朝来临了。大师沙尘中来、烽烟中离去,译经生涯刚巧和西晋王
朝同步,为佛教译经史写下不朽的一页。
时隔一千七百多年,我们只要翻开《大藏经》,还是可以穿越时空,与大师
相见。
竺法护大师的丰采,好像天上皎洁的月光,千古如新!
【作者简介】
作者:张圆笙。民国四十五年生,江苏泰兴人。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硕
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考特兰学院美国文化与文明研究所毕业。曾获民生报主办
海峡两岸少年小说征文比赛佳作,著有《独坐大雄峰—百丈怀海》(法鼓文化出
版)、《小叔叔再见》、《阿公,我们滑雪去》等。
本文选自《认识高僧》
**********************************************************************
【录自:佛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