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人数众多,流传及影响区域广泛,佛教艺术的发展也自然受到了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
▲阿育王柱局部
在阿育王塔上,可见的基本上是吉祥装饰图案或是佛本生故事,整座塔上几乎没有具体的佛像。这是因为阿育王时代秉承了佛的遗愿——反对个人崇拜、反对塑造佛像。佛像是在阿育王时代以后才逐渐出现的,其原因是印度的佛教文化与西方的希腊文化在当时出现了交流与融合。
▲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古迹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尊巴米扬大佛就是受希腊文化深刻影响的典型代表,从整个艺术造型可以看出,佛陀的衣褶有着非常浓重的犍陀罗艺术的痕迹。
犍陀罗地区原为公元前6世纪印度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1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兴盛,因其地处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又受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希腊——巴克特里亚等长期统治,希腊文化影响较大,它的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因此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其实这种艺术风格最早被运用于婆罗门教,在公元前后才开始影响佛教并用于佛教造像中。
▲犍陀罗佛像
这就是犍陀罗艺术造像,其特点是通体长袍,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佛教造像完全不同,尤其是现在的汉传佛教造像。
这是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弥勒菩萨,他的形象虽然有一些变化,但是其外在的形式依然没变,造型还是保持着犍陀罗艺术的痕迹——鼻梁高耸、眼睛内凹,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元素也越来越凸显,这些具象的佛像正体现了人们对佛的形象地理解。
▲印度笈多时代秣菟罗式佛立像
到了公元以后,印度的笈多时代出现秣菟罗造像艺术,此时在风格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与我国“曹衣出水”的艺术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特点:形体写实,衣褶贴体。虽然没有出现具体的细节,但是从这些造型中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膝盖等痕迹。从形体的美学上看,像这种强烈的质感、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等于我们刚所看到的犍陀罗艺术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
▲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印度秣菟罗佛坐像
这是收藏在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里的一尊秣菟罗时期的印度佛像。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上身赤裸,对佛菩萨像的表现形式上更加多元丰富。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