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在世,最首要的任务就是保全自己,发展自己。所以,无论怎么强调“忍”都不为过。
一、忍,是天地间最尊贵的美德和雅量
忍,不是懦弱,而是包容。是看得开,不计较。就像布袋和尚所说的:“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任他白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
忍,能避免争斗,带来和谐。
清代康熙年间,宰相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相让。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向张老宰相求救。张英收书后给老家人寄回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就在桐城老城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与“六尺巷”齐名的是“仁义胡同。”
明末清初,著名京官董笃行收到一封家信,家人希望借他的权望解决和邻居的盖房地基纠纷。 他看后修书道: “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深感愧疚,便主动让出几尺,邻居见此也同样效法。 结果两家共让出好几尺宽,房子盖成便有了一条胡同,位于今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大街,世称“仁义胡同”。
这两个故事告诉人们:忍,是天地间最尊贵的包容雅量,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和平动力!
二、忍,是生活里最强大的承受和担当
忍,是承受,是化解,是使命,是担当。
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忍耐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一个人承担多少,成果就有多少。
春秋时期,吴越交战,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做了俘虏。素有雄才大略的勾践并未以死明志、以死免辱,而是忍辱负重,企求蓄积力量东山再起。于是,他在吴王面前“低三下四”,而暗地里却卧薪尝胆,厉兵秣马。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以“三千越甲”“吞吴”,灭吴复国,成为一代霸主。
同样依靠忍辱来反败为胜的还有大军事家孙膑。
孙膑和庞涓是鬼谷子的两大门生。两人同时在魏国供职。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陷害孙膑,让他惨遭膑刑。面对残酷打击,孙膑不放弃进取人生的信念。他通过装疯卖傻,来忍罪责,容侮辱,终于找到机会逃离魏国。而后,孙膑在齐国施展才华,围魏救赵,杀死庞涓,雪洗前耻。
这两个故事充分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忍者无敌,善忍,方能取胜。
三、忍,是人生中最高级的智慧和修养
凡事能忍受的人,看起来傻乎乎的,实际上,这样的人,是充满智慧的人。他们深知:善于忍耐,才能换取生活的美好。
春秋时有个闵子骞,常常遭受后母的虐待。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而给自己生养的两个儿子做棉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蓬松,却不保暖。
有一次,父亲让他驾马车,他冻得发抖。父亲很生气:衣服穿得这么厚了还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后母?一气之下,就拿鞭子抽打闵子骞。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很生气,回家就要把妻子休掉。
闵子骞跪下来说:父亲,您不能赶母亲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假如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就都要挨饿受冻了。
闵子骞的忍,充满了生存的智慧,体现了善良的修养。
在佛教的修行里,培养忍耐的修养也是重要课题。
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只有1.5米高,0.4米宽小门旁,让他们每个人“弯腰侧身”进出小门一次。
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让莘莘学子顿悟:人生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公正的遭遇、委屈甚至侮辱等等。每当此时,为了伟大的志向,为了人生的辉煌,面对这样的“小门”,一个人必须隐忍委屈,忍辱负重,含垢承受。
小结:忍是人生的必修课。人生中最大的修行,就是忍。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免不了忍。忍寒忍热、忍饥忍饿、忍贫忍穷、忍讥忍谤……没有哪一个人的生活不需要忍。忍,是天地间最尊贵的美德和雅量;是生活里最强大的承受和担当;是人生中最高级的智慧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