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对“腊”字的解释,第一项就是:“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这个农历十二月,在古代,往往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月份。据史料记载,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已有与“腊”相关的腊祭的习俗,节期在腊月里,具体日期当时并没有固定。这个腊祭的习俗,后来被看作是“腊八节”的一个来源。
“腊八”就是指的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这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到这一天就有吃“腊八粥”的习惯。在南方,对这节日以前提得不多,可以说腊八节是一个典型的北方节日。
腊八成为节日,已有悠久的历史,它的来源也有一些传说故事。其中有一个传说与佛教有关,而且使这一天成为了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
据佛教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但没有多大进展。他曾去一条河中洗浴,要让清澈的河水洁净身体,清醒头脑。但由于多年修苦行,日食一米一麻。身体已很虚弱。当他要上岸时就毫无力气,几次都没能上来。后来攀上岸边的低垂的树枝,才上了岸,然而很快就倒下了。
一位牧女正好经过,看到这个情况。她非常同情,便端来一碗乳糜送给他。释迦牟尼吃了以后,没过多久,便恢复了体力。他站了起来,缓缓地走到了一株茂密的菩提树下,终日沉思着。在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后,终于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这一天正是中国农历的腊月初八。因此,佛教就把这一天定为 “佛成道节”、“成道会” 、“法宝节”等。 这样腊八节就成了佛教的一个盛大的节日,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节日。后来经过演变,就成了民间的节日。
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庙,寺庙越来越多。因为佛祖成道前,有牧女献乳糜的故事,于是佛寺中就效法起来,用谷米和干果等熬成粥来供奉神佛,取名为腊八粥。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
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修行成道成功,各寺庙都要举行法会,诵经祈祷,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每到这天,各寺庙都要用大锅熬出大量的腊八粥,用来送给善男信女,施舍众人。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里曾经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可见,“腊八粥”最晚从南宋也就有了。
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熬制的。后来经过演变,加上了各地的特色,食料就越来越丰富。但不管用多少种食料,基本上都包括三类:一是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等谷类;二是黄豆、红豆、绿豆、芸豆等豆类;三是红枣、花生、莲子、栗子、杏仁、桂圆、等干果。这么多食料熬制成粘粘的、香香的粥,既营养丰富,又美味可口。
除了喝腊八粥之外,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一带,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
这是在腊八这天,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容器中,然后倒上醋,将蒜瓣儿泡上。密封之后,经过一些时日,醋泡着的蒜瓣儿就渐渐地变绿,最后好似碧玉一般。到春节时就能享用了。
腊八离春节已经很近了,因此这节日已是春节的序幕,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一过,就意味着开始进入春节的阶段了,春节的氛围越来越浓,人们会为了迎接春节而忙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