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全球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就了,佛教一直主导着人类的慈悲与和平,如今在全球各地随处可见佛教徒的存在,因为佛法已经得到全民的认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里生根发芽,佛教不仅是一个信仰,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教育。自佛教从印度传来,全世界弘法道场先后崛起,整个佛教界人才辈出,给各国添加了丰富多彩的佛学文化。
今天,笔者主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这位伟大的天人导师原本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出生高贵,受万人敬仰,却一生淡泊名利,喜爱追求人生真谛的他甘愿舍弃富贵创立了佛教,成为了人世间尊称的佛陀。他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释迦牟尼佛的传奇人生。
人物简介
释迦牟尼佛,原名叫:悉达多。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其父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在释迦时代,北印度一共有16个国家,基本都属于君主制度,迦毗罗卫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国家,该国农业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当时,悉达多太子的母亲摩耶夫人回娘家待产,途中发觉腹中疼痛,于吩咐护卫停留在蓝毗尼园里的无忧树下歇息,没想到就在蓝毗尼园生下了悉达多太子。按照当时释迦族的习俗,女子怀孕必须要回娘家待产,因此悉达多太子就是摩耶夫人回娘家的途中生下的。
悉达多太子刚出生,净饭王十分高兴,因为老来得子,所以邀请宫中臣子一起欢乐庆祝。有一道人也前来为净饭王祝贺,当他看到悉达多太子时,眼中不断的涌出泪花,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庄严的面孔,并且预言此子将来可能成就佛道等等。净饭王一听道士所讲,心中十分焦虑,于是就有了约束悉达多太子的想法,悉达多太子刚出生的第七天,摩耶夫人就因病离世了,所以太子就由姨母抚养成人。悉达多自幼在王宫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他的童年里只有欢乐,这也许就是净饭王一手安排的,他只希望悉达多将来继承王位,不想让他看到人生疾苦,萌生脱俗之念。
悉达多太子自幼聪明伶俐,善根深厚,他时常在王宫的庭院中与堂兄弟玩耍,每当看到小动物互相搏斗,他都会心生怜悯,去守护被欺负的动物。为了能够让他继承王位,净饭王不断让他接受了严格的训练,把他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太子。16岁时,净饭王为他介绍了一位亲事,纳了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太子妃,夫妻两人生活美满,十余年后便生下一子名叫罗睺罗。罗睺罗性格很调皮,时常都会戏弄他人,也正因为他是净饭王之孙所以没有人敢降罪于他,直到后来他的父亲悉达多成道后才降服了他那顽皮的本性。
因感人生无常,心生脱俗之念
悉达多太子自幼在王宫中成长,在他所有的记忆里全部只有欢乐的笑声,几乎没有见过任何的人生苦相。有一天,他决定出宫去游玩,这一次他从东门出行,忽然在人来人往的集市中发现了一位衰朽不堪、沿街乞讨的老人,于是好奇的问车夫,那是什么?车夫告诉他:那是一位老人。悉达多问:我们也会和他一样会老吗?车夫:是的。于是吩咐车夫将马车调头回到王宫去了。
第二次悉达多太子又从南门出行游玩,这时他又发现了一位身患重病的人躺在地上呻吟,面情仿佛十分痛苦。悉达多正要上前看的究竟,这时车夫将他叫住,说这是一个患有疾病的人,太子千万不要接近他,以免会传染到疾病。悉达多问车夫:人都会生病的吗?车夫答:是的,人主要以五谷杂粮为生,哪能没有得病的道理。
第三次悉达多太子又从西门出行,这时他发现了一群身穿白衣,一边走着一边哭泣的人,悉达多问车夫:这是干嘛?车夫告诉他:这是一群服丧队伍,哭泣之人是因为家中有人离世,因为他们伤心难过。悉达多太子问:死是什么?难道每个人都会死吗?车夫答:是的,世间一切万物都有发生变化,没有任何东西是永久不灭的。
悉达多太子三次从:东、西、南出行,分别发现了人生:老、病、死的种种苦相,因此心生恐惧,日夜不断思考着人生,比如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会病?会老?会死?他每天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所以他决定第四次出行。净饭王与耶输陀罗担心他会走火入魔,所以允许他再一次出行。
第四次悉达多太子从北门出行,这时他发现了一位正在托钵乞讨的沙门,这位沙门步行不快不慢,形象威仪,安详自在。悉达多一见心生欢喜,就问车夫:那是谁?车夫告诉他:那是一位出家的僧人,他已经远离了世俗的喧哗,心中没有丝毫的牵挂,是为了追求着人生真谛才出家的。对此,悉达多的内心仿佛平静下来,他希望自己也和那些沙门一样安详自在。
舍弃富贵出家修道,历练六年苦行。
回宫后,悉达多向父亲净饭王表明出家决心,但净饭王怎么都不答应,严厉的反驳悉达多的请求。某一天夜晚,趁妻子耶输陀罗正在沉睡之中,意志坚定的悉达多太子最终抛开一切世俗,逃出王宫去追求人生的真谛去了,那年悉达多太子29岁。
太子离开王宫后,求道若渴的他不畏艰辛,跋山涉水的前往各处参学,期间他接触了很多外道,当时信奉印度教的人比较多,这些外道在艰难的环境中修苦行,他们只是为了追求神通,得到神灵的庇佑。悉达多太子认为这样的修行方式根本就不是解决生死之道,最终选择离开了他们,独自前往印度尼连禅河畔的一座丛林中苦修。净饭王知道太子出家后非常恼火,于是派橋陈如等五人去将太子追回。当橋陈如五人找到太子时,太子表明自己心意已决,不可能再回去了。橋陈如等人见太子如此坚定,空手回去又无法向净饭王交差,于是选择留下来陪伴太子修行,同时也可以照顾太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悉达多太子静坐于菩提树下冥思苦想,这一晃就是六个年头,但他始终没有找到解脱人生之道。除了头发披肩,身体枯瘦如柴以外,他的精神状况也很差。当时有一位牧羊女见他身体瘦弱无力,于是端了一碗牛奶于座下供养他。太子觉得,如此苦行下去根本不是办法,不仅劳累身心,没有精神支撑的情况下去寻找真谛也是徒劳无益的。后来,他选择了中道的修行方式,橋陈如等人见太子改变了修道的方法,并指责太子不是真修,表示辛辛苦苦跟随太子长达六年苦行,一旦放弃不就功亏一篑了。不久,橋陈如等五人离开了太子,前往鹿野苑去苦修。
夜睹明星而觉悟,在鹿野苑初转法轮
橋陈如等人离开后,太子选择了中道方式修行,并在菩提树下立誓:今生若不证道,就不起此座。时隔多日,在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夜晚,悉达多太子目睹明星而得正觉,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觉悟了宇宙万象的循环规律,并获得了永恒的安乐与寂静,成为了世间万人敬仰的佛陀。佛陀成道时说了一句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贪妄而不能证得”。这句话也就是说:人人都是有佛性的,只是我们的追求的欲望太多而导致烦恼困扰,没有发觉到真理的存在。
佛陀成道后并没有起身,一直端坐在菩提树下享受着禅定的喜悦。大概一个月后,他想起了橋陈如等五人,于是起身前往鹿野苑去为他们说法。去鹿野苑也是佛陀初转法轮之时,他一到了鹿野苑还看到橋陈如等人在修苦行,橋陈如等人见佛陀走过来都不搭理。佛陀对他们说:我已经觉悟了。刚开始橋陈如等人并不相信,后来发现佛陀庄严殊胜的面容才得知,原来太子已经悟道了。佛陀一开始对橋陈如等人宣说“四圣谛”,他们听后茅塞顿开,心中豁然开朗,连连称赞“四圣谛”殊胜无量。
组建僧团,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佛陀在鹿野苑为橋陈如等人讲法后就回到了迦毗罗卫国看望净饭王与妻子,从此开始为大众宣说佛法,组建僧团。佛陀刚开始弘法并不顺利,他的堂兄提婆达多一直对佛陀不满,弘法期间时常遭受他的毁谤与打击。但佛陀并不会在意提婆达多的阻挡,而是体现出了慈悲大度的胸怀,经过数月的艰苦讲法,佛陀最终以慈悲感化了提婆达多。
随后的日子里,佛陀先后组建起了僧团,座下比丘一下子就达到了数千人。这些年佛陀兢兢业业为大众说法不知疲倦,直到80多岁还在弘法路上,讲经长达49年之久。涅槃前,佛陀不断的嘱咐弟子们今后要“以戒为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佛陀讲经开始,被尊称为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一直将佛陀所讲的话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部部的经书。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佛经都是阿难尊者写下来流传于世的。
结语:佛陀并不是万能的神,他只是一位教人“弃恶从善”的老师。在现实的环境中生存,我们应该开启佛知正见,心存慈悲、善良,佛陀的智慧就是我们最大的启发。笔者认为,学佛就是学做人而已,佛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教育,认知佛教,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和平、慈爱、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