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已经2000多年了。在长期的传播发展中,它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佛教。同时,不管你是否能自觉感受到,佛教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精神领域之中。比如,无论是不是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随口说出几句与佛教有关的语句和经文。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等。佛教能在中国生存发展,除了中华文化本身的包融性外,还与二者在看待宇宙人生的态度的某些相似性有关。
中华传统文化基于农耕生产,它的特点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人们在土地上开荒劳作,兴修水利需要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相邻的配合。同时,在农业社会里,除了精心耕作外,要取得丰收还得依靠大自然的青睐。因此人们把传统农耕生产又叫着“靠天吃饭”。
这些特性使人们对自然宇宙充满了敬畏之感,崇尚天人合一。而佛教是讲因果的,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此外,佛教虽然讲因果,但并不提倡人们听天由命。它认为不好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而好的命运如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去堕落。所以,佛教是反对宿命论的。它认为诸法因缘而生,人们可以通过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
中华传统文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先由己及人,最后才是平天下。让天下和谐,大家一起共同致富。而佛教的“佛”是“觉悟” 的意思,佛弟子按照佛陀所悟到修行方法,通过修行发现宇宙人生的真相,最终超越生老病死。在此之后,还要教育、引导众生通过道德的进步,心灵的觉悟,共同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这就是所谓的先度己,再度人。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君子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知识分子要立德、立言、立功。而佛教不仅提倡出世,也鼓励入世。它认为人们不仅要有超逸的处世态度,也要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境界。如宋代大慧宗杲禅师就提倡以"忠义之心"入世,激励人们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作为从农业社会中构建的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社会的稳定要靠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仁义、礼智、信等来维持。与西方文化中人和人之间讲竞争不同。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佛教的缘起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因此,人、动物、山川、草木、果实,凡是有情生命均有灵性,都是平等的。即使是佛也不过是觉悟的人,人却是暂时没有觉悟的佛。这里我还想讲一下西方宗教的观点,以使与佛教进行对比。按照《圣经》所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造的,人们只要皈依上帝,才能得到救赎,才能死后回到上帝身边,否则就下地狱。而佛教则认为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因此,人的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的。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育,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人们的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而佛教中的禅宗则讲随缘任运、处处是禅。佛陀在圆寂时告诉弟子“我去世以后,常教一般菩萨和罗汉们,化身应现世间。在末法时期中,做种种形态的人,去救度在生死海中轮转的众生们或者做沙门(出家者)、白衣,居士、大王、宰官,童男、童女,乃至做淫女、小寡妇、奸偷屠贩,与一般众共同生话。而在这种种的人生之中,称赞佛法,使他们的心进入佛法正三昧的境地。但是他们决不自说我是真菩萨,或是罗汉,故意泄漏密行,轻示于朱学后进,借以自相夸耀。除非寿命终,方才时中有所遗嘱。只有那一般妄人,才妖言惑众,甘犯大妄语戒。你特来教导世人,修学三昧,还须要他们断除大妄语。”因此,佛陀是因材施教的伟大的教育家、天人师。
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诗歌、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之,作为一种外来的产物,佛教能在中国不断传播发展,既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强大的同化力和包融力。也表明了佛教自身对宇宙观、人生观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