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界虚空中住
----仁寿牛角寨“法华道场”探玄
兼论蜀中“从地涌出品”变相龛之发现
肖伊绯
牛角寨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文宫区高家乡鹰头村。共有101龛,镌刻精细,保存基本完好,造像中刻有佛、道教造像1519尊,右寨之东侧崖壁依山镌造大佛一尊,故俗称高家大佛。
高家大佛为弥勒座像,仅雕竣一半身胸像。此像建成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坐西向东,双手齐胸合十,高
前岁深秋,赴牛角寨专访坛神岩南竺观盛唐道教窟群,对高家大佛窟群并未特别关注,只作走马观花,对其中“经变”类题材作了一个大致探访。当时的考探所得无非有三:一为探得惟一纪年题刻窟一座,《文殊问疾变》窟有南宋乾道题记一处,此窟为蜀中所见规制最为繁丽弘大之同类龛窟,惜损毁较重;二为《观无量寿经变》窟共计有三,雕法圆熟,规制奇诡----均为双重窟制,窟内门边处悬刻繁丽人物,疑为即“十六观”,不同于敦煌、大足、安岳等处所见分格单幅“十六观”;三为《贤劫千佛》窟共计有四,石级入口处大石包上的巨幅千佛窟雕刻奇绝,每一尊小像的处理皆有不同,颇类大足宝顶小佛湾、安岳毗卢洞功德主壁、眉山法宝寺千佛窟,从手法上看,当为宋刻,与眉山法宝寺千佛窟形态最为接近,但保存更为完整,神态刻画更为生动精准。除此三得之外,尚无其他奇异之处令我挂怀。
去岁初春,重游广元千佛崖。依旧重点游赏那几个名窟,其中释迦多宝并座窟再入目间,叹绝之际,忽而由其窟所源《法华经·见宝塔品》中联想起那“从地涌出品”,暗思此类经变窟会否在蜀中亦有所藏?后查览资料,见载有:柏孜克里克第51号窟,建于回鹘高昌时期。壁画绘有《法华经》中的见宝塔品、从地涌出品和譬喻品等经变故事。另有云冈见宝塔品龛窟若干,似有论及释迦与交脚弥勒并座即为“从地涌出品”变相者云云,惜语焉不详,更未及亲睹,遂存疑难断。过眼处,均未有蜀中“从地涌出品”经变窟之记载论述,一时哑然,权作一时臆测,只得弃了。
近日整理蜀中龛窟造像图片,再次观赏那些牛角寨的风物景致来。忽一塔,涌入目中。此塔正日高家大佛右侧巨石包上的一处摩崖造像,当时匆忙过眼时,以为就是一座禅僧瘗塔或常见的供养经塔,未及细赏。今得缘细观,不由心生一惊。
此塔形为三层,半圆雕而成。塔上部开三浅窟,中立一像,剥蚀难辨;塔下部作双重束腰横栏,各开四面共八面壶门,无刻像;塔中部立四柱,柱基处各有一似力士像作护卫状,正中开一拱顶浅窟,浅窟中置一束腰方底须弥座,座中竟座二像,二像均虽磨泐不清,但均背饰桃形头光身光,作说法状,其形与广元多宝释迦并座窟中二佛形姿若出一辙。观之再三,与蜀中所见多座摩崖造塔比对,仅此一形,别无二处。那么,是否便可据此,认为蜀中惟一的“从地涌出品”变相窟横空出世了呢?
再次根据当时拍摄的图片作了细致查勘,在塔窟底壁再次发现线索。底壁左右对称,以塔身为中轴,线刻飞云数朵,云中均刻有菩萨作供养、赞叹、虔敬状。此中图景无疑暗合《法华经·从地涌出品》经文:“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紧接着,以此塔窟为中轴,石包上下左右的龛窟排列与形构开始呈现一种微妙之态。
以塔窟为中轴,右有三窟呈“品”字形雕造,上为“四佛窟”,下两窟均为“释迦说法窟”;左有两窟呈“日”字形雕造,上为“西方三圣窟”,下为“四佛窟”。此均为平顶窟形制,五窟虽均磨泐残损严重,但可辩识每窟均有人形天龙八部造像。众所周知,蜀中造像中人形化天龙八部始于初唐,兴于武周季、初盛唐,晚唐后渐湮灭无闻。可知,此处窟群,虽无纪年,当兴造于初盛唐,与高家大佛在雕造时代上是一致的。
再观“四佛窟”形制更为罕绝。除却大足法华寺新近发现的盛唐造“大通院四佛窟”之外,蜀中尚无二例见诸图文。右侧“四佛窟”为四佛并座,其中三佛座方柱束腰须弥座,一佛座圆柱束腰须弥座,四佛侧立二弟子,二菩萨像,菩萨站莲台上。左侧“四佛窟”亦为四佛并座,侧立二弟子,有二菩萨像,但菩萨为双手抚膝坐像,足踏莲台。此二龛形制奇诡,存之待考。
以塔窟为中轴,右侧石窟群还有延展。计有三龛“释迦说法”、一龛“观无量寿经变”、两龛“西方三圣”、一龛“千手观音”、三龛“贤劫千佛”,均为平顶龛,其中三龛“贤劫千佛”密密匝匝,蔚为壮观。以塔窟为中轴而形成的“从地涌出品”龛群与山崖上高达
返观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于此,就可以理解为高家大佛与大石包上诸龛的统领关系了。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干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聚。从何所来。”---于此,我们更可以理解,为何牛角寨中的贤劫千佛龛有四处之多。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于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高家弥勒体量虽巨,却依旧作合什虔敬状,而无乐山凌云大佛那种抚膝威坐的庄严之态了。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于此,我们就可以理解,牛角寨中这以塔窟为中心的龛群与一尊达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于此,我们最终理解,这隐匿于偏乡野地中“法华道场”的甚深慧妙了。
仍引《法华经·从地涌出品》经文作结,“此界虚空中住。”---蜀乡胜迹,曼妙如来,只在这非见非识非想非念中翩然而至,倏忽而逝。拈一缕妙香,邀君共闻,却莫嗔怪,这余韵悠远,却又似有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