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界资讯

楞严经注解(世间杂志版)
时间:2005-06-19 00:00:00  来源:  作者: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经(二)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主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世间杂志社特约慧然浅译

 

排版注意:以下内文中的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内文用小五号宋体,每页排两栏,排了浅译文后再排原文。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浅译文:

请问奢摩他之路

    这时,阿难听闻了如来的宣示后,在大众中即从座位起来,偏袒右肩(以前出家人穿袈裟,通常是偏露右肩),右膝跪在地下(佛家尊敬的礼节),合掌(注①)恭敬地对佛说:我是如来最小之弟(阿难是佛之堂弟,在父辈的四王的八子之中,年龄最小),在出家前经常承蒙佛的慈爱,现在我虽然出了家,仍恃着有佛对我憍惜怜爱,所以但求多闻(阿难常闻佛法,认为自己学识渊博身份高贵),而未修得无漏(注②),故不能够折伏娑毗罗咒,反而被娑毗罗咒所转(被娑毗罗咒牵着走),以致溺陷于淫舍,究其缘因,应当是我不知真际(注③)所在之境。至此,我惟有希望世尊发大慈大悲心,哀愍(悲哀怜愍)我们,为我们开示奢摩他(止息寂念,静慧发生,心镜显像)的修行路。使到诸阐提(阐提指没有善心,不信佛法,无心向佛之人)们,能毁去他们的弥戾车(弥戾车是古印度边地之卑贱、垢浊、恶见之种族,这里引申为毁去阐提们的卑贱、垢浊、恶见,而得正知正见)。阿难说了之后,向佛行五体投地之礼(头和两手两足名为五体,五体均匍伏于地,表示最恭敬最虔诚)。这时,楞严法会中诸大众,也都站立起来,倾心渴望并翘首以待,敬候如来的开示教诲。

注①合掌是佛教礼节之一,又名合十,向对方表示恭敬礼拜之意,此合掌礼法源于印度古代。古印度人认为右手为清净之手,做清净之事,左手为不净之手,做不净之事,故而分别使用两手。双掌合一,有清净与不净合一和众生平等一如以及非垢非净之义。

注②)漏是漏泄之义,烦恼之异名,谓贪欲嗔恚愚痴等诸惑由六根漏泄流注不止;漏又有漏落之义,能令人漏落入于三恶道;无漏则名为没有漏,没有烦恼和不入三恶道之义。

注③真际指真如、真实、真相等的边际,边际为界限、范围、处所之义。

示前瑞相

    这时,如来从面门上放出了种种光,(面门是六根聚合之处,如来面门放光,寓意将破众生六根,六根破则六尘无,六尘无则六识不显。六识不显则佛光现。)这种种光明亮闪耀,如有百千万太阳(喻佛智光明),普照诸佛世界;产生的六种震动(注①),如是在十方世界的有如微尘那样多的国土中,同时开始显现;佛之威力和神通,使到诸世界合成一个世界(方便诸世界之诸菩萨参加楞严法会),其世界中的所有的一切诸大菩萨,皆住在本国,合掌承听如来开示的楞严大义。

注①每逢重大事件,法界便有六种震动,六种震动分为六种震动之时和六种震动之方以及六种震动之相。震动之六时为:佛入胎时,佛出胎时,佛成道时,佛转法轮时,天魔劝请佛将舍性命时,佛入涅槃时;震动之六方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震动之六相为:动相、起相、涌相、震相、吼相、击(摇)相等六相。

修行的二种根本

    佛告示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注①)以来,由于种种的颠倒(菩提颠倒为无明,涅槃颠倒为生死,清净颠倒为烦恼等等),也就出现了业种果报自然(业种:造作善恶之种子;果报:过去业因招感的结果的酬报;自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有如恶叉聚(注②)那样。诸修行人因而不但不能得以成就无上菩提(证得大乘之果),甚至连另外的声闻缘觉(小乘之果)也不能成就,只能成为外道(背离佛道心外求法名为外道)和诸天魔王以及众魔眷属。这都是由于他们不知二种根本之故,导致了错乱修习,犹如有人煮沙,欲使其成为嘉馔(沙不是馔本),纵然经历了如微尘那样多的劫的烧煮,嘉馔终不能得。同样,不知二种根本而修行,纵然经历了如微尘那样多的劫的修行,佛果终不可得。什么是二种根本呢?阿难,第一种根本是无始以来的生死根本(由于有此根本故有生死),此根本则是你现在与其他的众生们所用的攀缘心,并将此攀缘心(识心,亦名妄心)当为各自的自性;第二种根本是无始以来的,能成就菩提涅槃的元本清净之体,则是你现在有的也是元来就有的识精(识精:识之精湛微细,名为根本识,又云第八识和如来藏识)。此识精虽然元本了明湛然(湛然:没有动相),但能生诸缘(根攀缘尘生于识的过程为缘的过程,心识为能缘,境界为所缘,如:眼根攀缘色尘心识生见),现在,识精反而被其所生之诸缘(攀缘心)遗忘。正由于诸众生遗忘了此元本了明湛然的识精,虽终日行(行为、用功)而不自知自觉,却去认妄为真,枉入诸趣(枉:错误不正之义;枉入:不当入而入,徒然而入;趣:趣向之义,众生之所以受报,乃由因趣果;诸趣泛指六道)。

注①无始:极久远,没有开始之义。以因缘法来说,若有始则有初,若有初则无因,初为第一因则初前无因;同样,若无始则无初,若无初则有因,无初无第一因则因前有因。

注②恶叉是一种树名,其果实亦名恶叉,一蔕三颗,喻惑、业、苦相连,该果实落地后多聚集于一处,故又称恶叉聚,亦有聚集众多之意。

迷失真性受轮转

    阿难,你现在想要了知奢摩他(止息寂念,静慧发生,心镜显像)的修行路,愿意出离生死,那么,我再问你。如来边说边举起金色手臂,屈五轮指为拳(佛指均为轮纹,故名为五轮指),向阿难问说:你现在看见了吗?阿难回答:看见了。佛说:你看见了什么?阿难答:我看见了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此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说:你用什么来见?阿难答:我和大众都同样是以眼来见。佛对阿难说:你回答我,你说如来握光明拳耀你心目,你用目固然可以看见,但你以什么作为心,将此当作是我的拳耀呢?阿难答:如来现今向我征询验证心之所在(阿难意指此能征询验证的是心),而我以心去推敲穷究寻求逐找,这能推敲穷究寻求逐找的,我将其作为我的心。佛大声叱道:咄!阿难,这不是你的心!阿难听后惊惶失措,赶忙离座起立,合掌对佛说:这不是我的心,那么这是什么呢?佛告示阿难:这是你对前尘(当前尘境)的虚妄相的所思所想(阿难经推敲穷究寻求逐找便落入了妄想),正是这前尘妄想蒙蔽了你的真性,使你自无始以来一直至今,都认贼为子(喻认自己的妄心贼为子来抢劫自己的真心宝,以妄心当为真心),迷失了元本(元本:始原、根源、本来之义)的恒常,故而遭受到生死的轮转。

阿难求心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是佛宠爱之弟,因为我的心渴爱仰慕爱佛的殊胜妙相,故令我从佛剃度出家(阿难一举此心);出家后,我心不独供养我佛如来,甚至遍历如恒河沙那样多国土的诸佛,我都用心承奉侍养(阿难二举此心);及至众善知识(能引导众生弃恶从善,入于佛道之有德行者)发大勇猛心,行各种一切难行之法事,皆用此心(阿难三举此心);纵然令到谤法之人退失善根,也是因为此心(阿难四举此心)。如果这能开发显明的心不是心的话,那么,我则成为无心之人了,我既无心,也就与土木无异。我除离了这能觉能知的心,再也没有其他的心了,为什么如来说我的这个心不是心呢?我实在感到惊惶畏怖,兼此法会大众,多数与我一样疑惑不解,惟请世尊俯垂大慈大悲心,开示我们这些未悟之人。

法尘分别影事

    这时,世尊为了开示阿难和楞严法会诸大众,使其心能证入无生法忍(住于诸法无生处安忍不动),在师子座(佛为人中之师子,故佛座名为师子座)边摩阿难头顶(摩顶表示慈爱摄受)边曰:如来常说,诸法之所以生起,唯是有了心才有所显现,一切的因因果果,大如世界小至微尘,都是因为心的作用而成为各自的体相。阿难,如果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其中包括小草之叶,丝缕之结,究查其根元,全部都有体性,甚至连无体之虚空,我们也令其有名相和貌相,更何况清净(本来无垢)妙净(在染不染)明(以智而觉)的心(真心),其性具足一切的心(为一切所依而不为一切所易的心),反而自身无体呢!如果你执吝(执持不舍)这分别觉观(对境起分别有觉有观)的所能明了觉知之性,并认定这就是心的话,那么,此心则应当离开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等诸尘的事业(事:因缘所生之一切法,各种事项;业:造作之义)后,仍然另外有完全的体性。有如你现在承听我说法,这是因为我说法时有声音(声尘),你听后才有分别,若无声音,你如何分别呢?你的心体在什么地方呢?这说明你说的所谓的心,是离不开声尘的,没有声尘则没有体性。纵使你灭除了一切的见闻觉知(不缘诸尘),于定中内守幽闲(亦名独头意识。幽闲:幽僻寂静,远隔诸尘),仍是法尘的分别影事。(问:为什么内守幽闲仍是法尘的分别影事呢?答:内守由非内守而来,幽闲由非幽闲而显,非内守与非幽闲均为法尘,内守与幽闲乃非内守与非幽闲之尘影,亦有分别,同为法尘。问:分别什么?答:分别出是内守幽闲与非内守幽闲。)

觉知心是否法身

    佛说:我不是敕责告诫你,你之所执吝(执持不舍)实为非心吗。你但从心里去详细揣摩(揣摩心之在处),如果你认为你的觉知心离开了当前尘境仍然有能分别之性的存在,这就是你的真心的话,若这分别性离尘无体(若离尘有体,体在何处),既然无体,此则为当前尘境的分别影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尘境并不能常住不变,当尘境变灭时(由有变为无时),你认为的心(觉知心)没有分别时,则如同龟毛兔角那样并不存在(没有其体),若当真如此,你没有分别时的法身(真如法性之身,一切有为无为由此而出,亦名如来藏)则同于断灭,既已断灭,那么,是谁来修证无生法忍(住于诸法无生处安忍不动)呢!这时,阿难与楞严法会诸大众都默然无语,自知迷失了真心。佛告示阿难:世间一切众多的修学人,按当前的修学方法,虽然能成就由浅而深的九种次第定(注①),但最终不能得以漏尽,不能成就阿罗汉果位。这都是由于执此生死妄想,将此生死妄想误当为真实之故,所以,你亦如此,虽能得以多闻,却不能成就圣果。

注①九种次第定为: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灭受想定等,对此九种次第定之境以后有详述。

恃佛威神不假修行?

    阿难听闻了佛所说后,又流下了悲悔的泪水,向佛行五体投地之礼,然后长跪合掌对佛说:自从我发心并随佛出家后,自己常作这样的思惟(思想考度),我倚恃佛的威德神力,可以不必劳心修行,我是佛之小弟,相信将来佛会惠赐我三昧(三昧是正定,是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之总称),这是我不知各人的身心不能互相代替之故(有如佛陀吃饭,不令阿难肚饱),因而使我迷失了本来真心,(问:本来真心会失去吗?答:不会失去。问:迷失不是失去吗?答:不是失去。问:何解?答:迷则分辨不清,以为失去。)导致我身虽已出家,心却不能入道,好似一个穷子(穷子喻己),舍弃了富父(富父喻佛,指舍弃了佛之功德法财),沦落逃逝他方受苦受难那样(亦含一个家有万贯的人,舍却家珍,来到穷乡僻壤,备受众苦之义)。今天我才知道,我虽已得多闻广识,如果不去脚踏实地去修行的话,则与无闻无识等同,亦有如肚饥之人,听食终不能饱那样。世尊!我们现在被二障(注①)所缠缚(由于缠缚,故不得解脱),确实是由于不知自家寂常(无烦恼名寂,无生灭名常,涅槃之义)心性之故。我惟有希望如来悲哀怜愍我等穷露(迷失自家珍宝名穷,无有栖身之处名露),启发我们的妙明真心,开通我们的见道之眼。(问:我们现在的所知是不是障?答:是障。问:既然是障,何以还要修学?答:修学之旨乃以知破知,直至无知无破。问:那么,痴愚无知之人,植物人等是否已至无知?答:此无知非彼无知。问:何故?答:觉无知与迷无知。问:觉无知仍为知否?答:既然至觉,何须行知。)

注①二障又名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障由我执(人我见)而显,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障碍涅槃。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现,以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认所知无颠倒性,其用能障了明法界实相之菩提妙智。

无手不能成拳

    这时如来从胸前的卍字中(如来的胸前有卍纹,其意为具足万德功行圆满,华严曰名为吉祥海云相,武则天制定将卍读为‘万’字),涌现出宝光(喻菩提智慧),其光晃昱(明耀)有千百种颜色,同时普照十方有如微尘那样多的诸佛世界(喻自他无碍),遍灌十方所有的宝刹和诸如来顶(喻心佛同体),旋即已至阿难及诸大众顶(喻圣凡一如)。佛对阿难说:我现在为你建大法幢(幢名为幢幡,与旌旗义同,喻战胜之相;法幢喻佛法能降伏众魔,表摧邪立正,示以真破妄),亦使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获妙微密(妙:绝妙不可思议无可等比;微:精微细致难以分割;密:隐密不知难以进入)的性之清净心之圆明,得清净的的见道之智眼。阿难,你先回答我,你见我之光明拳,拳之光明因何而有呢?为什么会成拳呢?你是用什么来见的呢?阿难说:由于佛身全体(包括佛手)都如阎浮檀金(金名,是金中最殊胜者,其色赤黄带紫焰气,注①),放出赩光有如宝山,这是清净所生,故拳有光明。佛的光明拳实为我之眼见。佛以五轮指屈握成拳示人,故有拳相。佛告示阿难:如来今天就以真实而又简单的语言告诉你,因为诸有智(世间智)之人,尚且要用譬喻才能得以了明开悟(佛陀将以譬喻详细向阿难解说)。阿难,譬如我的光明拳,如果没有我的手,则不可能成为我的拳;譬如你见我的光明拳,如果没有你的眼,则不可能成为你的见。现在以你的眼根,比照我的握手成拳之理,其义是不是均等同样的呢?

注①须弥山之南洲有阎浮檀树,树林间有河名为阎浮檀河,河中的金沙名为阎浮檀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若以其置于常金中,常金皆悉数失色;若以此金方寸大小,置暗室中,曜室如昼。

眼根不是能见

    阿难说:是这样的,世尊!如果没有我的眼根,则不成为我的见。以我的眼根,比照如来的握手成拳之理,其事义是相同类似的。佛告示阿难:你说其事义是相同类似的,事实上其事义却完全不同。为什么呢?有如一个无手之人,他的拳毕竟没有(如果说有拳,以什么成拳呢),一个无眼之人,他并不是完全没有见,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可去道途问问盲人,你问他看见了什么,那些盲人回答你的必然是“我现在眼前看见的只是黑暗,除了黑暗之外,没有其他可以瞩目”。以如是义理观审,暗是当前尘境自暗,见性何来有所亏损。(问:为什么说是前尘自暗?答:因为见性从未亏损。问:为什么不说成是因眼盲而暗?答:眼根本身就是尘合。问:为什么见性从未亏损?答:因为见性是妙真如性。)阿难说:那些盲人的眼前,所见的唯是黑暗,为什么说黑暗是他们的见呢?佛告示阿难:诸盲人无眼,虽然所见的唯是黑暗,但当他们与有眼人同处暗室时,无眼人所见的黑暗与有眼人所见的黑暗有分别吗?还是没有分别呢?阿难说:如是,世尊!此暗室中的有眼人所见的黑暗与诸盲人所见的黑暗是没有分别的。佛说:阿难,当无眼人看见的是眼前全是黑暗时,忽然得到了眼和光,便于眼前的尘境见种种色,这则名为眼见。当暗室中的有眼人所见的全是黑暗时,忽然获得了灯光,亦于眼前的尘境见种种色,这是否应当名为灯见呢?若名为灯见的话,灯能有见则不名为灯,既是灯见,何关你事呢。故此,你应当知道,灯虽然能显色,但是能见的却是眼而不是灯。同样,眼能显色,有能见之性的不是眼而是心。

客尘烦恼所误

    阿难虽然再次得闻如来如是教言,其心仍然未能开悟,惟有与楞严法会诸大众一起,口中默然(于佛教言,无可申辩),仍然希望如来慈音的继续宣示,于是合掌清心(心无杂念),伫立恭候如来的悲心教诲。这时,世尊如来舒扬兜罗绵网相光手(兜罗绵:佛手柔软如兜罗绵;网相:佛手有五指之间缦网连络之相;光:佛手发出金光),伸开五轮手指,教诲阿难和法会诸大众说:我当初成道之时,在鹿园(注①)为阿若多(注②)等五位比丘以及你们四众(四众包括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二众以及在家的优婆塞和优婆夷二众)说,‘一切众生之所以未能成就菩提道果和证得阿罗汉果位,都是由于客尘烦恼所障误之故’,你们(指憍陈那等人)当时是因为什么缘因开悟入道,以致今天成就了圣果呢?

注①鹿园又名鹿野苑,位于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以北约六公里处。传说昔婆罗奈国王游猎至此,网鹿千头,经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后鹿王为代有孕之母鹿舍身就死,因而感动了国王,使王释放鹿群,并布施树林,故鹿园亦称之为施鹿林,是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

注②阿若多又名憍陈那,是佛陀于鹿园初转法轮时所度的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释尊当初为悉达多太子时,出家受苦行求道,憍陈如与另外四人受净饭王之命亲侍苦行之太子,后见太子废苦行,遂与其他四人离去,至释尊成道始受教化,后成为释尊教团中长老,常居上座。

客尘之义

    即时,憍陈那从座起立对佛说:我现在是教团中的长老(年纪大受戒早德高望重者),于大众中独得解名(憍陈那又名阿若多,阿若多名为‘解’义,亦名已知、了本际等),因悟解客尘二字而得以成就圣果。世尊!譬如出门旅行的客人(幻身),投身寄宿于旅舍(世间),他在旅舍或宿或食(事业),待食宿之事完毕后(此生报尽),便要重新收拾装备踏上前途(随新业而往),没有闲暇安住下来(迁流不息)。如果此人实为主人(法界真身),自然不会匆匆前往了(则安居常住了)。我这样思想考度,不住者名为客人,常住者名为主人,所以,形成了不住者名为客之义理。又好比新霁(雨后放晴),清新的太阳升在天空,阳光从云隙中射入,光柱中开发显明出虚空中的诸有尘相,尘相中的尘质摇动不息,而虚空始终寂然不动。我这样思想考度,澄清寂静不动的名为虚空(喻为心性),虚空中摇动不已的则名为尘(喻为烦恼),所以,形成了摇动者名为尘之义理。佛说:是的,是这样的。(暗室中光从门窗墙壁之缝隙中射人同样如是,尘质的摇动挥之不去,且愈挥摇动愈甚)

见性的动静

    即时,如来在大众面前,屈起五轮指(成拳),屈后又展开(为掌),展开后又屈起,然后问阿难说:你现在有何所见?阿难答:我见如来的百宝轮掌(佛掌有千辐轮相,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在大众面前又开又合。佛告示阿难:既然你看见我掌在大众面前又开又合,那么我问你,这是我的手掌有开有合呢还是你们的见性有开有合?阿难答:这是世尊的宝手在大众面前开合,我看见的是如来的手自身在开合,并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佛问:谁是动的?谁是静的?阿难答:佛手又开又合为动,动而不住,至于我的见性,无有开合,尚且连静也未曾有过(静因动显,未曾有过静,其意则为未曾有过动),既未曾有过静,何来曾有动,既未曾有过动,又怎能成为无住呢,是谁在无住呢(见性本身无住无不住)。佛说:是的,是这样的。

自取轮回流转

    如来于是从五轮掌中飞出一宝光,宝光飞在阿难右边。即时,阿难将头转向右方观看。如来又放出一宝光,宝光飞在阿难左边。阿难又即刻将头转向左方观看。佛问阿难:你的头现在是什么原因令其摇动?阿难答:我见如来的五轮掌中连续飞出妙宝光,妙宝光飞在我的左边又飞在我的右边,故此我左观右看,头自然要摇动。佛问阿难:你为了要看宝光,将头左右摇动,这是你的头在摇动吗?还是你的见性在摇动呢?阿难答:这是我的头自身在摇动,至于我的见性,尚且连止也未曾有过(止是止息、静止之意),既未曾有过止,何来曾有摇,既未曾有过摇,又怎能成为摇动呢,是谁在摇动呢(见性本身无摇动无不摇动)。佛说:是的,是这样的。于是,如来普告楞严法会诸大众说:如果你们同样将摇动者名之为尘,将不住者名之为客,那么,你们刚才观看阿难时,看到的只是阿难的头自身在摇动,而不见阿难的见性自身有所摇动,同样,你们刚才观看我时,看到的只是我的手自身在开合,而你们的见性自身从来没有舒卷。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你们现在还要以动身(四大合成之身,也就是无住之身)为真身,以动境(攀缘不止之境也就是摇动之境)为真境呢?从始至终,你们都在念念生灭(念念生灭有二义,其一是心念生心念灭,一念紧跟一念,无有止息;其二是在极短之时间中都在生在灭,迁流变化),遗失了安住不动之真性,以致颠倒行事。由于你们的有真性之心忘失了真,去认物为己(心中显法心外求法),使到你们在生生死死的轮回中,自身去取其流转。(问:虽然是阿难的头自身在摇动,为什么要摇动呢?答:因其看见了摇动之境。问:是什么看见了摇动之境?答:识心。问:为什么头摇见性不摇?答:见性从来不摇。)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二

孤儿遇慈母

   这时,阿难和楞严法会中的诸大众,听闻佛陀的如是开示教诲,感到了身心都安稳泰然(不再感到先前的惊怖)。忆念自无始以来(无始:极久远至无有元始之义;另,有始则有初,有初则无因,无因则断灭),迷失忘却了本心(亦名本体真心、真如实相、一真法界等  ),错认虚妄的缘尘及其分别影事为真实,自感可悲可叹。诸大众今日闻佛示诲得以开悟(其悟境只是佛陀先前所示),有如失散了慈母的幼儿,在感到孤苦无依之际,忽然遇到慈母得到了依靠,因而合掌礼佛,希望能再听闻如来对身心的真实与虚妄以及对现前的生灭与不生灭二性的阐发说明。(问:本心会失却吗?答:本心非会失却非不会失却。问:本心何为非会失却?答:本心与你同在,从未增加从未减少,故非会失却。问:本心何为非不会失却?答:本心与你同在,你不自知,由于遗忘迷惑,以为有所失却,故非不会失却。)

死后是否断灭

    这个时候,波斯匿王起立对佛说:我过去没有承领接受过佛陀的教诲,不谙佛理,曾遇见迦旃延和毗罗胝子(迦旃延和毗罗胝子都是当时的外道师)他们都说当我们的身心死后,就一切都断灭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业因不复存在),此则名为涅槃。我现在虽逢佛陀开示,心中仍存狐疑,未解涅槃实义,故求请佛陀详尽阐明义理,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去证知此心,入不生灭地,相信今天参与楞严法会诸大众以及所有的有漏者(注①),全部都希望能闻此法义。

注①

有漏为有漏泄之义,烦恼之异名,谓贪欲嗔恚愚痴等诸惑由六根漏泄流注不止;漏又有漏落之义,能令人漏落入于三恶道。

身体终从变灭

        佛告示波斯匿王:你身现在仍在,我现在就以你身问你,你的这个肉身,能够如同金刚那样常住不朽吗?还是最终都要变坏销灭呢?波斯匿王说:世尊!我现在的这个肉身,不能如同金刚那样常住不朽,最终还是要从向于变坏销灭的。佛说:大王,你的这个肉身现在仍未曾坏灭,你又如何知道将来会坏灭呢?波斯匿王说:世尊!我的这个无常的肉身现在虽然未曾坏灭,但我审观当前,此身念念迁流代谢(念为极短之时,一念等于现在的时间约0.018秒,其意为不停地新陈代谢),新新不住(新的在刹那间又成了旧的),有如火炭成灰。渐烧渐殒。殒亡无有息止。故此我知道而且决定此无常肉身,当下正逐渐走向坏灭销尽。佛说:是这样的,大王,你现在的身体和年龄,已开始衰老,你现在的容颜相貌,又怎能有如童子之时呢。波斯匿王说:世尊!是的,我昔日是孩提时,肤肌圆润光泽,我长至成年人时,身壮力强血气充满,而今我巳由颓暮之龄迫近于衰老的耄耄之年,形貌色容露枯槁憔悴,精魄神志显昏愦暗昧,须发苍白且面皮起皱,已时日无多逮将不久,我现在的这个肉身,确实是不能和精力充沛血气旺盛时的青少年相比。佛说:大王,你的形貌容颜,应该不是顿然而朽的吧?王说:世尊!我的形貌容颜的变化是在潜密地迁移的,我确实不觉,春去秋来,时光流逝,就逐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譬如我年方二十岁时,虽然仍是年少,但是容貌已比我十岁时老了十年,当我到了三十岁时,同样比二十岁时老了十年,到今天为止,我的年龄已六十有二,回顾我五十岁时,则比现在宛然强壮。世尊!我观见我的身体容貌随着潜密迁移在殂落衰败,其时间的流逝变易,我所说的是十年,如果我再仔细思量惟度,其体貌的演变岂止唯是一纪二纪(十二年为一纪),实际上每一年都在变化,再仔细思量惟度下去,其变化岂止唯是每一年,且月月都在迁化,日日都在迁化,再深入沉思谛观(详细观察),在刹那之间(一刹那约等于现在的时间0.00018秒),在每一念与每一念之间,都不会停止住留。故此,我知我的肉身,终归从迁移变化而致灭亡。

无生无灭之性

    佛告示大王:你通过你看见的迁改不停的变化,悟知到了你的身体终会销灭,你在你的身体迁改不停直至销灭时,可知身中另有不灭之性存在?波斯匿王合掌对佛说:我确实不知。佛说:我现在向你宣示不生不灭之性,你当谛听。大王,你在什么年纪看见了恒河水?波斯匿王说:我在三岁的时候,慈母携带我参拜耆婆天,(耆婆天是古印度人供奉的长命天神。当时的习俗是小孩生长至三岁时,由父母携往参拜,以求长命。)途经此恒河,当时即知恒河水。佛说:大王,正如你所说,你在二十岁时,比十岁时衰老。如是一直至到六十岁,每日每月每年的时时刻刻,念念(念为极短之时间,一念等于现在的时间约0.018秒)都在不停的迁改变化。而你三岁时见到的此恒河与过了十年你长至十三岁时,见到的此恒河水有什么不同?王说:我十三岁时见到的恒河水和三岁时一样,宛然没有差别,甚至今天我已六十二岁了,所见的河水亦无有异。佛说:你今天自己伤感发白面皱,这是你的身体面貌与你童年时相比,确实是衰老败坏了。可是你是否又知道,你现在观此恒河水时,其观河之见与你孩童时的观河之见相比,此见性有没有童年和老年之分呢?王说:没有,世尊!我的见性有没有童年和老年之分。佛说:大王,既然你的见性有没有童年和老年之分,则说明了你的面虽然皱了,而你见精(见之精纯明澈)之性并未曾有皱。由不皱至皱者为变,未曾有皱者为不变,变者受生受灭(有生有灭),不变者则无生无灭。既然见之精纯明澈之性无生无灭,又怎能在你的身体中,与你的身体一起受生受灭呢!何以还不离末伽黎等外道师所说我们的身体死后,就一切都断灭了呢(末伽黎是外道第二师,谓众生苦乐不由自行而得。皆是自然而有。此计自然者。即是无因)!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法义,相信并知道此身死后,并不是完全断灭,只是舍却了此生而趣向他生(下一生),于是与诸大众一样,心中踊跃欢喜,所得从未曾有。

何以遗失真性

    阿难即时从座上起立,向佛行礼后,合掌长跪(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立)对佛说:世尊!如果我们的见闻之性,确实是不生不灭的,为什么世尊认为我辈之人遗忘迷失了自己的真性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作所为均不离见闻之性,为什么世尊还要说我们颠倒行事呢?惟望如来兴洒慈悲法水,洗涤我们的烦恼尘垢。(问:我们的见性既然不生不灭,何以年老时见物会感到模糊?答:此乃眼根事,非关见性。问:何解?答:有如戴眼镜之人,因镜片被磨花,故见物模糊,非关眼根事,同样,眼根败坏见物模糊,非关见性事。)(待续)

(责任编辑:吴嘉年)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原文: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媱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曰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泊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二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WFv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楞严经世间白话文版
下一篇:中共中央统战部表示:宗教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