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滑坡,华严宗祖庭祖师双塔急待维修
华严初祖塔底部塌陷,塔基多处断裂。
中华佛教在线讯 据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华严寺发布的紧急消息,因为山体滑坡造成严重损害,华严宗祖庭杜顺大师,澄观大师灵塔倾斜,急待维修,因为寺院力量不足,呼吁社会大众善信予以关注。
华严宗祖庭华严寺,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27─649年),是我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该寺地处中国陕西西安城南长安区内,距南门十五里的少陵原畔,西南对神河原,南望终南山玉案峰,周围又有兴国寺,兴教寺,牛头寺和杜公祠相伴。居高临下俯览樊川,风景秀丽,自然优美,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寺内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和华严宗四祖澄观大师的灵塔,为陕西省的第一批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长年受到山体滑坡之忧,华严寺内塔身不同程式倾斜,特别是在2003年8月以来,西安地区阴雨连绵,塔体所处的台地边缘已出现大面积滑坡,塔基下沉,塔基塔体均出现裂缝,造成两塔严重倾斜,急待维修。根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虽在各级佛教协会,当地政府和海外佛教界人士的关爱下,支援下,华严寺已有逐步修复的规划,但鉴于华严寺寺损毁严重,维修古塔的财力有限。为保护文物不被自然灾害所破坏,确保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全,华严寺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恳请海内外四众第子以及各界人士关注此事,襄助华严祖庭的两座古塔修复功德,以确保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延续。同时,华严寺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参访华严祖庭参礼佛法。
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华严寺
邮编:710100 电话:029-85990014
据西安晚报新华社等消息:面对滑坡险境,华严寺双塔塔基塔体局部悬空,双塔能否挺得住?很少有什么建筑物会像长安区华严寺双塔那样命运多舛。就双塔本身而言,也只是清代一次大规模塬体崩塌的残留物。那么,这闻名海内外的华严寺双塔为什么会屡遭滑坡之害呢?
为避滑坡迁塔6米外
双塔所在的华严寺位于长安区南少陵塬的半坡上,始建于唐代,为佛教华严宗发源地。双塔一为杜顺塔,一为妙觉塔。记者在双塔所在地走访当地群众,结果发现极少有人知晓双塔的来历,大多数人只记得一点:那座小塔(妙觉塔)差一点就倒了,当时这一片地面塌陷得很厉害。
据区文物局有关专家说,为探寻双塔为何屡遭滑坡之谜,当时的县地震局于上世纪80年代初派人到华严寺一带进行了测量,发现华严寺正好位于一处滑坡带上。所以到了80年代中期,华严寺一带再次出现塌方沉陷,妙觉塔向西倾斜97厘米,塔旁的碑石滑到了坡下。
据了解,为挽救这座古塔,当时的长安县组织专人对妙觉塔进行搬迁,并在塔上第三层发现了三件文物。对华严寺双塔研究多年的长安区博物馆馆长穆晓军告诉记者,这种迁移是将原塔做精密纪录后,然后一边拆,一边用原来的建筑材料重建。就这样,妙觉塔从原来的位置后移6米,暂时摆脱了倾倒的危险。
双塔之下,还有一座住宅楼
长安区文物局的梁安佑是1996年加固华严寺下面护坡的见证人之一。他告诉记者,为了解除滑坡对华严寺双塔的威胁,当时曾在寺下面建起了一道200多米长的水泥护坡,以加固塬体,防止出现大规模的滑坡。
记者近日在华严寺双塔附近看到,这面护坡也已经出现裂纹,而且护坡与塬体之间也有了几十厘米宽的缝隙,这意味着护坡本身也可能坍塌。护坡之上是裂痕累累的杜顺塔,护坡之下则是一所学校的住宅楼,如果连塔带护坡一道滑下去,则住宅楼难逃一劫。区文物局有关人士说,目前的情况已经不仅仅是保护双塔,再要出事可能会危及附近群众的安全。
开裂的僧房
最大限度加固护坡将是最后的防线
据了解,长安区文物局已经将有关情况上报,并已经做出了加固方案。据介绍,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对原有护坡进行最大限度的加固,因为地形所限,双塔已不大可能再迁移。与以往不同,这种加固需要建一个长约数百米的水泥平台,对塔前的塬体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挽救华严寺双塔。此外,因华严寺双塔所在地无排水设施,因此文物局已着手准备修建排水设施。
华严寺祖师双塔介绍
华严寺位于西安市南长安县杜曲镇城东南少陵原畔上,距西安城约15公里。为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 华严寺居高临下,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站在华严塔前,可俯视樊川,远望终南山的云雾。
华严祖师双塔
寺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杜顺大师在此创立华严宗,四传弟子澄观大师被尊奉为教授和尚,授“镇国大师”、“僧祖清凉国师”称号,并主持当时全国佛教法事。因此,华严寺是唐代地位相当高的一所名寺。清乾隆时,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寺内殿宇全被摧毁,仅存两座砖塔。东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塔,四面7层,高约13米。西侧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六面5层,高7米。塔前还有清末《重修华严四禅清凉国师塔记》碑。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刻的《杜顺禅师碑记》碑,已移至西安碑林保存。
杜顺大师塔
杜顺大师,又称法顺,俗姓杜,世称杜顺,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十八岁出家,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又称魏禅师),受持定业。后来在庆州、清河、骊山、三原、武功等地说教,所说直显正理,删去浮词。唐太宗仰慕他的神德,引入内禁,隆礼崇敬。《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三十,载有唐太宗和他的问答,唐太宗称他为“帝心”,后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称。他曾游历四方,劝人念阿弥陀佛,著有赞咏净土的《五悔文》。他的门弟子有达法师、智俨、樊玄智、动意等,其中以智俨为特出。据《华严经传记》卷三说法顺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即智俨十二岁时,向智俨的父母乞智俨为弟子,即交付高足弟子达法师教诲。《华严经传记》卷四又说有居士樊玄智,泾州人,年十六,舍家来从杜顺修行,即令以读诵《华严经》为业,并劝他依经修修贤行愿。杜顺大师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在南郊义善寺圆寂,时年八十四岁,葬于樊川的北原。法顺大师的著述,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各一卷。
澄观大师塔
澄观大师,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一岁时,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肃宗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758—759)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受南山律学;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学关河的三论。代宗大历(766)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随后又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大历十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论。大历十年(775)往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又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洛阳无名,谘决南宗的禅法。更从禅僧慧云,探习北宗的禅理。他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一方面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大历十一年(776)历游五台、峨嵋诸山,后仍回五台,住大华严寺,行方等忏法。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感觉《华严经》的旧疏文繁义约,发愿撰新《华严经疏》,从德宗兴元元年(784)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787)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然后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故有华严疏主之称。贞元十二年(796)朝廷召他到长安,协助罽宾沙门般若翻译南印度乌荼国送来的《华严经》后分梵本,由他加以审定,到十四年(798)译成四十卷,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世称四十《华严》。又诏令他作疏解释,于是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作《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十卷。次年,为德宗皇帝讲《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不久又参与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由他证义。以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很受尊敬。文宗开成三年(838)三月圆寂,年一百零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