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三泰
不久前,当南华禅寺住持释传正法师在广东美术馆祈祷“世界和平”、“人类安康”的时候,印度古国青铜雕像特展展厅内一片庄严、肃穆。在这祥和幽静的环境,遥远的天竺之魂不禁令人遐思。
释传正法师领众僧诵经:“天竺之魂———来穗巡礼的印度古国青铜佛像是印度文明古国智慧的结晶。中印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佛教文化更是水乳交融,一千多年前玄奘法师求法于那烂陀寺,得甚深妙法,加速中印两国文化向前发展,因缘殊胜。”
人们把目光投向陈列于馆内的数十件佛像珍品。这些珍品陈列十分考究,每尊都有介绍,把人们带回1000多年前的印度山水之中。
这批铜像多出于公元八、九世纪,铸造艺术精妙绝伦,整体造型上有共同的纯正美,让人的精神境界超越、升华,心如平镜。观众仿佛被带到了印度文明最早发祥地印度河流域。笈及王朝(约公元320—550年)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印度教开始勃兴,佛教开始在印度本土衰微,但佛教艺术却发展迅速。朱罗时期的印度教朱罗青铜造像标志着印度铜像的最高成就。北印度的波罗王朝(750年—1150年)最后庇护着佛教。波罗时期的佛教密宗青铜造像以那烂陀寺遗址出土的铜像为代表。
那烂陀寺———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公元629年,即贞观三年,通晓经、律、论三藏的玄奘,自长安出发,约经4年抵达这里。玄奘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学《瑜伽师地论》等佛典,用梵文撰《会宗论》三千颂,博及印度僧人的高度赞许更受大小乘佛教的一致推崇,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西游17年后,玄奘经110个国家、地区,行程5万里,带回佛典520夹、657部,应唐太宗的要求撰《大唐西域记》,翻译佛教经典。今天,在广东省美术馆展览厅,看到来自那烂陀寺遗址出土的铜像,使遥远的时空定格于眼前。中印佛教文化,早成一脉,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当然,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典籍上记载有两次是最主要的:一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二是西汉安帝时。其路线有陆路,即经由中亚细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即沿海上丝绸之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相传南朝梁武帝时,南印度的菩提达摩到达广州住在光孝寺,后在北魏传授禅法,把法与袈裟传给慧可,后由广东南华寺六祖慧能创立禅宗,并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近2000年来,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是东方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文化演变和发展。天竺之魂,在天宇自由飞翔。
《华南新闻》 (2003年06月23日 第三版)